17怀疑与学问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7怀疑与学问教案1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4‎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虚妄( )2,步骤( )3.懒惰( )4.启迪( )‎ ‎2. 5.停滞( )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 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 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9.提问:课后练习三。‎ ‎10.提问:课后练习四。‎ 讨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则先开门见山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兴趣"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说也a 常常抱怀疑的态度,b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c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d: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②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③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是从①句中摘下来的,对它还原,它的正确位置是 A.aB.bC.cD.d ‎2.①句中四个"常常…·,二"概括了什么精神?‎ ‎3.①句中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作用?‎ ‎4 ①句中的冒号起什么作用?冒号前后分句是什么关系?‎ ‎5.如果把这3句分成两个小层次,该如何分法?为什么?‎ ‎6.概括这3句话所论述的论点。‎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