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 蜡烛教案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对象:八年级 蜡烛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本篇课 是略读课,主要讲述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妇人在德军炮火下埋葬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并点 燃自己珍藏几十年的蜡烛为他祈祷,塑造了一个不顾生死、对苏联军人有着亲人般的爱的老 妇人形象,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哀思,两国的情谊永垂不求。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对二战的残忍性不甚了解,对“爱”也缺 乏体察的能力。而对战争中的“爱”更是觉得陌生。第二,八年级的学生思维上已经有些成 熟,但对象征把握上还有些难度。因此本堂课要带着学生们从文字细节中感受“爱”,体会 “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目标阐明】 1、学生能够分析老妇人行为的感人之处,知道蜡烛的象征意义。 2、学生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老妇人行为的感人之处。 (二)教学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 六、【教学准备】 (一)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三)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通常来说,蜡烛是用来照明的。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蜡烛的作用不 止如此。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张图片。 播放图片1(孩子在庆祝生日)。问学生们这里蜡烛起什么作用。 播放图片2(汶川地震,学生拿着蜡烛祈福)。问学生拿着蜡烛在这里表达什么情感。 播放图片3(大人们在烧香拜佛)。问学生大人们借助蜡烛表达什么。 过渡:蜡烛,可以表达一种对逝者的哀思,可以表达庆生的愉悦,也可以表达内心虔诚 的信仰。今天,我们将来学习《蜡烛》,看看这里的蜡烛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二)初读课文,略知情感 1、作者介绍。 PPT 呈现作者介绍。 再为同学们介绍二战。呈现 2 张德国残害苏军和南斯拉夫人民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2、概括 问: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吗? 让 1 位同学概括本文讲述的事件。 让学生概括之后,告诉学生六要素。(P28) 答案预设:1944 年 9 月(时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地点),一位苏联 红军战士被德军炸死(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 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引起了苏联 红军的敬意 (结果)。 再呈现以下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情节人物线索。 如下: 设计意图:呈现三幅图片,为了让学生建立“蜡烛”有不同作用的意 识,为分析课文“蜡烛”的神圣感做铺垫。 3、提问。 过渡: 课文中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在写老妇人。同学们现在找一找,有关老妇人的笔墨,哪一 处让你感动了? 请 2 位同学说一说,让他们读一读找到的句子,说说为何感动。 (此是初读课文环节,所以在问同学为何感动的时候,不打算挖得过深。只求学生能够 通过找和读初步体会到老妇人对红军的那种爱就行了) (三)深入细节,余味无穷 1、三次“爬”的分析 提问: 同学们,课文一开始写了很多的段落,老妇人却迟迟没有出场。那么同学们现在找一找 哪一段开始老妇人和红军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 11 段。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 11 段。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出现了两次“爬”字。(PPT 呈现两个句子)。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问:老妇人很努力地想爬出地窖,爬出了吗? 没有。她爬出一半,一颗炸弹……耳朵也聋了,……失去知觉。 老妇人被炸得晕过去了,醒来后却她发现那位红军,契柯拉耶夫已经死了。同学们再找 找,课文哪里还写到老妇人“爬了”? 同学们会找到第 14 段中的一句。 PPT 呈现: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 地爬出了地窖。(第 14 段) 问: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老妇人“爬”的动作? (引导:这里把“爬”换成“跑”你觉得合适吗)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同学们,再想想,老妇人第一次爬,耳朵都被震聋了,可是她一醒来又接着爬,就是为 了要接近死去的红军,那么这三次“爬”的反复强调还有什么深意呢? 设计意图:战争背景介绍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两张战争图片是帮助学 生树立拥护和平的观念。对课文事件进行概括,能够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情节。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意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老妇人对红军的爱,为 下一步深入分析做情感铺垫。 体现了老妇人的执著,她对红军的爱。 2、老妇人其他的动作描写。 老妇人终于来到了红军身边,作者对老妇人做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PPT 呈现: 1、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她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地理好了他的 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第 17 段)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 前额。(第 25 段)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注意老师圈出的字和蓝色的字。 读完,问:从这些动作描写,你读出了什么老妇人对红军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如哀悼,对红军的爱。 最后 PPT 呈现: 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对苏军亲人般的爱,这种感情已经超 越了国界。 3、分析蜡烛 老妇人吻了死者,又给红军做了坟堆,接下来干了什么呢,我们把课文的 28 段来朗读 一下。 想一想,老妇人为什么要把蜡烛“揣”在怀里?(“揣”可以换成“放”吗) 请几位学生回答。 蜡烛非同寻常,珍贵。(结婚用的喜烛,45 年前,一直舍不得用,让学生读读这个句 子。) 老妇人把这么珍贵的喜烛献给红军,你又看出了什么? 蜡烛虽然小,却是老妇人的宝贝,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贝奉献给烈士,表现她人对红军 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多次“大围巾”的分析 这一段的第一句还提到,蜡烛是从老妇人的黑色的大围巾下面摸出来的,课文当中好几 次提到围巾是黑色的。 PPT 呈现 3 个句子。 作者每次写大围巾,都不忘加上“黑色”二字。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围巾是黑色的呢? (提示:老师把“黑色”换成“红色”可以吗) “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 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炮火”的多次描写。 同学们发现没有,课文当中出现了很多次炮火描写。 请学生找出炮火的句子。(11-30 段的范围)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 学生回答。 最后 PPT 呈现: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渲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精神。 6、红军士兵和老妇人相遇的情景分析。(时间来不及就口头带过)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第 40 段第二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 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第 41 段)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第 41 段) 老妇人这里,是不是对红军们太冷漠了,太不礼貌了?你觉得老妇人为什么不想说话? ①老妇人把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当成自己儿子一样看待,他的牺牲让她很悲痛,悲痛到 不想讲话了。②她觉得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共同对抗侵略者,应该感谢苏联红军,因此她 埋葬苏联红军是应该的,不值得邀功。 7、结尾的分析。 老妇人,南斯拉夫母亲,在炮火下震聋了耳朵,拖着衰老的身体,来到红军面前, 细心地将他掩埋起来,最后还拿出自己珍藏 45 年的结婚蜡烛。她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献给 了红军,因为她对红军有着深深的敬意与母亲般的爱。她的行为使前来找寻契柯拉耶夫的红 军都感动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段。 问:“不会熄灭,永远燃着”,你怎么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 为学生提供思考角度(板书:老妇人,烈士,两国)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的哀悼与爱永存,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他的 献身精神不熄;也象征着两国的情谊永垂不朽,红军烈士的灵魂永远在南斯拉夫人民心中。 再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 世界虽然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但是当面对非正义战争的时候,不同的国家,就像苏联 和南斯拉夫一样,都会联合起来对付破坏和平的罪恶民族,这时候军民一家,情感无国界。 对我们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用鲜血换来的和平。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从反复中体会老妇人的情感和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最后一 段重点分析蜡烛,让学生明白蜡烛的象征意义。 蜡烛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老妇人对红军”的情感是否理解透彻。 老妇人 烈士 两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