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4 大道之行也教案二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 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 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 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 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 10 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 《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 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 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 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 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 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 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 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 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 5 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 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 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 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 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 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 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 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 斗。 学生齐读第 1 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 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 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 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 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 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 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 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 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 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 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 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 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 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 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 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 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 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 3000 年”为题目,写一篇文 章。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 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 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 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 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 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 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 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 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 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 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 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 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 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 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 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 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 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 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 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 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 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12 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 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 《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 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 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 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逐句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