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5诗词五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5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会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联想,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会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 拓展演练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央视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 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 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今天,就让我们品读 诗词,让《诗词五首》滋养我们的心灵。 二、走进课文 第一课时 饮酒 春望 一、品读《饮酒》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 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 隐居田园。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写作背景: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 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他共写《饮酒》诗 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主要 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二)初读 ⑴先听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出重音、听出节奏,然后全班自由朗读,感受 诗歌韵律之美。 ⑵指名朗读诗歌全文,全班评议朗读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⑶对照注释,读通诗歌大意。联系作者生平,说一说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 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 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 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 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 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见”是无意中看见, 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真意”怎么理解?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 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 以体现的。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 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④结合诗作说说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 由,总的特点是“淡泊” “独善其身”。 三、品读《春望》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2.《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八月, 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 博大胸怀。 (二)初读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 2.指名试读,全班评议,划分朗读节奏。参考如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齐读全诗,思考: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二) 品读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 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 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明确】“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 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 评析。 【明确】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 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 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 产生共鸣。 4.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明确】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 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 体会本诗是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 【明确】诗人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含蓄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本诗的思想性与艺 术性达到完美统一。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 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颔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和 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痛苦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饮酒》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春望》全诗集中地表达 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希望大家能受到诗人的感染,与国家同命运, 共呼吸。 五、课堂板书 无车马喧 饮酒 心远地偏 宁静恬淡 采菊悠然 闲适自在 日夕飞鸟 首联:“望”中所见 春望 颔联: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 颈联: 思亲深情 尾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检查上节课的两首诗的背诵默写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两外三首诗词——《雁 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二、走进课文 (一)赏读《雁门太守行》 1.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⑴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 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 集》。 ⑵《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 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2.初读把握韵律 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后全班点评;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参考朗读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赏读体悟情感 (1)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诗歌前两句渲染了怎样的 气氛? 【明确】“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 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 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 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 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 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 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 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明确: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4)诗中大量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来说,写悲壮惨死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示浓艳色彩的词语,但李贺这首诗几乎 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色,它们和黑色、霜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 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 勒轮廓。李贺写诗,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在这首诗中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对 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 斓的奇异画面又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 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二)赏读《赤壁》 1.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 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 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 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1. 初读把握韵律 (1)听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注意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 (2)参考朗读节奏划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生自由练读;同位间朗读评价。 (4)指两名同学朗读,全班评价,师适时点拨。 3.赏读体悟情感 (1)首联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一支“折戟”让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记叙。由这支小小的“折戟”,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 到那一次大战中的主要人物。这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深意? 【明确】议论。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 并以两位美人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 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由此体现了诗人的非凡见识,也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 种机遇。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 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 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这首诗是咏史诗,借古讽今是这首诗的一个亮点,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的这一写法。 【明确】联系诗的写作背景。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一位青年才俊一代英雄豪杰,他成功最 关键的是孙权的赏识和信任,加上天时地利人和。而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 仅官至宰相,可是他生活在一个无可作为的生活环境中,缺赏识机遇,空有绝世才华和军事 才能,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 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诗人认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小结: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 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 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三) 赏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李清照(1084—约 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 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 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 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 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渔家傲》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 1130 年春 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 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3)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 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 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初读把握韵律 (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参考朗读停顿】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 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 去。 (2)指四名同学比赛读,全班评议提升,齐读。 3.赏读体悟情感 (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明确】 学生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 “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 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 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 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 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学生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 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 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 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学生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 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 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 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 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 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作者借写梦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字词中能够体会出来?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 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 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课堂小结 《赤壁》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 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 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 (四)课堂板书 赤壁 杜牧 兴感之由(借物) 以 借 小 古 见 讽 大 今 议论感慨(咏叹) 渔家傲 李清照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词。 四、推荐阅读篇目 摘抄并背诵教材以外的唐诗宋词各五首。 五、教学反思 教读本课,我有如下心得与反思: 1.学习这五首诗词,诵读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以读 促悟,以悟带读。这样,才能读出理解,读出创意,读出个性。本课,在诵读方面还要加强。 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通过这五首诗词的学习,引领学生逐步把握欣赏诗词 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欣赏品味,先要理解诗词字面上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 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可从内容、表达方式、 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表达自己的感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