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室的高度大约为2米 B.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μm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人心脏跳动一次约为1秒 ‎2.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4.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回音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 D.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变大了 B.玩具在平面镜中成像 C. 日食的形成 D.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变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6.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的观后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C.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D.彩色电视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7.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的B处有一白色鹅卵石.若从A处用激光手电筒发出的激光能照在鹅卵石上,则激光应射向( )‎ A.B 点 B.B点上方 C.B点下方 D.任意方向均可 ‎8.某人从平面镜中看到时钟如图 所示,则此时的实际时间是( )‎ A.12:01 B.12:10 C.10:21 D.10:51‎ ‎9.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全程小华的平均速度比小明快 ‎10.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所发出的声音的区别是 ‎( )‎ A.音调不同,丁瓶的音调最高 B.音调不同,丙瓶的音调最高 C.音调相同,丙瓶的响度最大 D.音调相同,丁瓶的响度最大 ‎11.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现象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变小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12.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13.家住山区的小明星期天上午8:00出发,骑车去亲戚家,途经3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平直路,最后是下坡路,于9:00到达.若三路段的长度相同,且他在3个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则8:30时他行进在哪一路段( )‎ 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向左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向右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D.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到70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5.__________被誉为实验物理学家的先驱,他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观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一本物理学中的著作,他揭示了力与动运的关系,该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填物理学家的名字)‎ ‎16.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m/s.‎ ‎17.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cm,则准确值是__________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18.航天员在太空漫步时,他们即使相距还很近,交谈也必须要借助无线电工具,这是因为真空__________的缘故,摩托车加上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9.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 ‎20.海市蜃楼由光的__________引起的现象,人站在毛玻璃面前无法看清自己的像,这是因为在毛玻璃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 ‎2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25°,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则平面镜应绕过0轴沿__________时针(填“顺”或“逆”)转过__________.‎ ‎22.初二(1)班同学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同学们在白色光屏可以看到多种色光,图中所示最上面的色光是__________光;最下面的色光是__________光,一位同学用绿纸将光屏包住,这时在光屏上只能看到__________光.‎ ‎23.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cm,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cm、8cm、10cm和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焦距为__________cm的凸透镜.‎ ‎24.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x1为__________m,被测汽车速度是__________m/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三、实验探究(每小题6分,25题每图2分,共24分)‎ ‎25.(1)在图甲中AB和CD是一个点光源通过平面镜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点光源S的位置.‎ ‎(2)在图乙中画出下列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p和p′为二倍焦距).‎ ‎(3)在图丙中画出通过凹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的出射光线.‎ ‎26.如图甲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cm、30cm、45cm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表:‎ 距离/厘米 时间/秒 实验次数 ‎15‎ ‎30‎ ‎45‎ ‎1‎ ‎1.00‎ ‎1.92‎ ‎2.82‎ ‎2‎ ‎0.99‎ ‎1.94‎ ‎2.80‎ ‎3‎ ‎0.96‎ ‎1.90‎ ‎2.78‎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和停表;‎ ‎(2)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v===…‎ 方法2:v==[++]÷3=…‎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 ‎(4)在甲实验中,为了测量使铅笔沿硬纸板下滑的平均速度,应使纸板较长且保持较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角度;‎ ‎(5)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7.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的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__(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无论怎么移动B,都不能与象重合,是因为__________.‎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__________‎ ‎(5)小芳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距u/cm ‎4.2‎ ‎5.0‎ ‎6.8‎ ‎10.0‎ 像距v/cm ‎3.7‎ ‎4.5‎ ‎6.3‎ ‎9.5‎ 分析与论证: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与评估: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cm.‎ ‎[来源:学§科§网Z§X§X§K]‎ ‎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2)小芳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实验中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上”或“下”)调整.‎ ‎(3)把烛焰放在距此凸透镜60cm处时如图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选“放大”“缩小”或“等大”);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透镜(选填“远离”或“靠近”),光屏上的像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四、论述计算题(29题6分,30题8分,共1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给分)‎ ‎29.做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前5min内的速度是15m/s,在接下来的5min内前进了1500m.求:‎ ‎(1)此物体前5min通过的路程为多少米?‎ ‎(2)此物体在1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30.我们可用下述方法测定钢里的声速,在钢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间隔2.8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2)钢里的声速?‎ ‎(3)如果在一根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能听到两声,则钢管的长度至少为多少?(如果这两个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15-2016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室的高度大约为2米 B.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μm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人心脏跳动一次约为1秒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 ‎【专题】应用题;参照思想;估算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 ‎【解答】解:‎ 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此选项错误;‎ B、头发丝的直径在70μm左右,一张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70μm左右.此选项正确;‎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正确;‎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此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考点】物理学方法. ‎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 ‎“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专题】应用题.‎ ‎【分析】题目中各选项的参照物和被研究物体已给出,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正确.‎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正确.‎ C、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他以自己为参照物.自己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本选项正确;‎ 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注意题目的要求:选择错误的.‎ ‎4.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回音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 D.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 ‎ ‎【分析】人的发声是靠声带振动;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是指响度.‎ ‎【解答】解: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人唱歌、说话发出声音都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故A符合题意.‎ B、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在水中的声速大于在空气中的声速.故B不符合题意.‎ C、只要是在空气中,温度和压强没变,回音的声速和原来声音的声速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成语“震耳欲聋”不是指声音的音调高,而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声学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变大了 B.玩具在平面镜中成像 C. 日食的形成 D.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变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A、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露珠的特点.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B、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应处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的影子会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里的人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日食.‎ D、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解答】解:A、圆形透明的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叶脉距离透镜很近,小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叶脉在这个“凸透镜”中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看到的叶脉变粗了,变得更加清晰,故A错误.‎ B、玩具在两块镜子中有多个像是由于玩具的光在两块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发生日食时,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的影子会落到地球上,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正确;‎ D、白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此题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理念,将自然界中的现象与对应的物理知识两者联系在一起,是解决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 ‎6.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的观后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C.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D.彩色电视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考点】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A、用球的外面做反射面是凸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汽车的后视镜是利用凸面镜,成正立的、缩小的虚像,增大观察范围;‎ B、光由空气中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C、用光源照亮面部,发生漫反射,再通过镜子反射进入人眼,人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脸;反之用光源照亮镜子,发生镜面反射,会更加看不清楚而且刺眼;‎ 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A、汽车的后视镜是利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故B错误;‎ C、脸在镜中所成的像是由脸反射的光线照射到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着自己的脸照,故C错误.‎ D、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及平面镜成像现象.要解决此类题目,一定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这种光学综合题,要采用逐一分析方法,逐个分析,逐个判断.‎ ‎7.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的B处有一白色鹅卵石.若从A处用激光手电筒发出的激光能照在鹅卵石上,则激光应射向( )‎ A.B 点 B.B点上方 C.B点下方 D.任意方向均可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光路会发生改变,所以看到水中的鹅卵石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从鹅卵石上反射的光线会进入眼睛,由于光路是可逆的,所以A处的手电发出的光会照射到B点的鹅卵石上.‎ ‎【解答】解:连接AB,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虽然人看到的B点是鹅卵石的虚像,鹅卵石的实际位置在B点的正下方,因为激光在进入水的时候也会发生折射,所以照着B点,激光也就刚好落在鹅卵石上了.如图所示:‎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8.某人从平面镜中看到时钟如图 所示,则此时的实际时间是( )‎ A.12:01 B.12:10 C.10:21 D.10:51‎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知道,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题中没有说镜子是直立放置还是水平放置,我们默认为是直立放置的,解决此题有规律可循,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从像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 ‎【解答】解: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2:01与10:51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时间应是10:51.‎ 故选D.‎ ‎【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本题考查镜面反射的原理与性质.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 ‎9.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全程小华的平均速度比小明快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根据全段时间和前半段时间二者平均速度可知二者速度的关系;‎ 用全程除以跑完全程的时间,即得到两人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 ‎【解答】解:‎ AB、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 CD、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 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所以他们在前8s内的平均速度都为5m/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10.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所发出的声音的区别是 ‎( )‎ A.音调不同,丁瓶的音调最高 B.音调不同,丙瓶的音调最高 C.音调相同,丙瓶的响度最大 D.音调相同,丁瓶的响度最大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 ‎【专题】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解:当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会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故音调由高到低依次为 丁﹣甲﹣乙﹣丙.‎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关系,要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11.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现象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变小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小孔成像实验中,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没有关系,并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大小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B错误;‎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则木板与小孔距离越小,像也越小,故C正确;‎ D、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1)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 ‎(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12.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首先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来确定调节光屏的方法.‎ ‎【解答】解:由图中可以看出,物距大于像距,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此时u>2f;‎ 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要提前交汇,所以像会向透镜方向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移动,而且像变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注意理解应用.此题比较有拓展性,有一定的拔高难度.‎ ‎13.家住山区的小明星期天上午8:00出发,骑车去亲戚家,途经3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平直路,最后是下坡路,于9:00到达.若三路段的长度相同,且他在3个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则8:30时他行进在哪一路段( )‎ 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已知三个路段长度相同,已知平均速度之比,根据公式s=vt可求所用时间之比,进一步求出每一段所用的时间,从而判断出上午8:30时他行进的路段.‎ ‎【解答】解:因三路段的长度s相同,且v1:v2:v3=1:2:3,‎ 所以,由v=可得,三路段运行的时间之比:‎ t1:t2:t3=::=::=6:3:2,‎ 全程所需时间:‎ t=9:00﹣8:00=1h;[来源:学科网ZXXK]‎ 所以,在上坡路上行驶的时间:‎ t1==≈0.55h≈33min,‎ 即8:33时上坡路结束,故上午8:30时他行进在上坡路上.‎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判断出各段路所用的时间.‎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向左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向右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D.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到70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根据物距的变化情况判断像距的变化情况;‎ 掌握光路的可逆性,若将物体放在像的位置,则像可以成在物体的位置处.‎ ‎【解答】解:A、蜡烛向左移动2cm,则物距增大,像距应该减小,所以光屏应向左移动,A错误;‎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则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成像,B错误;‎ C、蜡烛向右移动2cm,物距减小,此时像距要增大,成的像也增大,光屏应向右移动,所以C正确;‎ D、由图知,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3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像距应为15cm,在65cm刻度处,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同时要自己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如物距变化和像距变化的大小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5.伽利略被誉为实验物理学家的先驱,他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观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一本物理学中的著作,他揭示了力与动运的关系,该书的作者是牛顿.(填物理学家的名字)‎ ‎【考点】物理常识. ‎ ‎【专题】简答题;其他综合题.[来源:学科网ZXXK]‎ ‎【分析】①伽利略,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点,而且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被誉为实验物理学家的先驱;‎ ‎②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曾在力学、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他对科学的主要贡献都发表在其撰写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解答】解:①伽利略被誉为实验物理学家的先驱,他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观点,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②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他对科学的主要贡献都发表在其撰写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故答案为:伽利略;牛顿.‎ ‎【点评】这类题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内容很熟悉,同时要了解科学家们的一些故事,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 ‎16.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来源:学_科_网]‎ ‎【分析】本题依据光速大小的记忆来填写.‎ ‎【解答】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故答案为:3×108.‎ ‎【点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 在空气中比真空中略小,也认为是3×108m/s.‎ 在水中是在空气中的,即2.25×108m/s.‎ 在玻璃中是在空气中的,即为2×108m/s.‎ ‎17.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cm,则准确值是5.7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考点】长度的测量. ‎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包括两部分:准确值和估读值,其中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其它都是准确值,倒数第二位对应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解:‎ 对于“5.72cm”,准确值是5.7cm,“7”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故答案为:5.7;1mm.‎ ‎【点评】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准确读出达到的刻度尺上最小刻度的值,这是准确值;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结果中的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所在的位数.‎ ‎18.航天员在太空漫步时,他们即使相距还很近,交谈也必须要借助无线电工具,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的缘故,摩托车加上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 ‎ ‎【专题】声现象.‎ ‎【分析】(1)真空不能传声,可以传电磁波;‎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航天员在太空漫步时,他们即使相距还很近,交谈也必须要借助无线电工具,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摩托车加上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不能传声;声源.‎ ‎【点评】知道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减弱噪声的方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9.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考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医生给病人做B超诊断病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信息,能量.‎ ‎【点评】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0.海市蜃楼由光的折射引起的现象,人站在毛玻璃面前无法看清自己的像,这是因为在毛玻璃上发生的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漫反射. ‎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再加之人的视角错觉,‎ 从而形成海市蜃楼;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同一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发生的是漫反射.可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来源:学*科*网]‎ ‎【解答】解:根据光的折射原理,结合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线发生偏折,而人的错觉,总是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从而发生海市蜃楼现象,‎ 人站在毛玻璃面前无法看清自己的像,这是因为光射到毛玻璃上发生了光的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故答案为:折射;光的漫反射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与反射原理,理解各自的应用,注意海市蜃楼现象.‎ ‎2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25°,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则平面镜应绕过0轴沿逆时针(填“顺”或“逆”)转过5°.‎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 ‎【专题】几何法.‎ ‎【分析】由已知的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25°,先根据反射定律和几何关系求出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再根据题目中要求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求出入射角的大小,最后判断出平面镜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大小.‎ ‎【解答】解:由题目条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25°,所以入射角等于65°,反射角等于6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130°;‎ 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要变为60°,即平面镜要逆时针旋转5°,才能符合条件.‎ 故答案为:逆、5°.‎ ‎【点评】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要能结合数学中的平面几何知识熟练应用.‎ ‎22.初二(1)班同学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同学们在白色光屏可以看到多种色光,图中所示最上面的色光是紫光;最下面的色光是红光,一位同学用绿纸将光屏包住,这时在光屏上只能看到绿光.‎ ‎【考点】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①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来源:学科网ZXXK]‎ ‎②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 ‎【解答】解:①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这其中色光中偏折能力最弱的是红光,偏折能力最强的是紫光,因为三棱镜是倒放的,因此图中所示最上面的色光是紫光,最下面是红光;‎ ‎②用绿纸将光屏包住,绿纸只能反射绿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因此在光屏上只能看到绿光.‎ 故答案为:紫;红;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以及物体的颜色的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 ‎23.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cm,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选填“实”或“虚”)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cm、8cm、10cm和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盒盖处安装凸透镜,盒底处有昆虫,要使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小于焦距,此时物距是10cm,所以选择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故答案为:虚;12.‎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4.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x1为54.4m,被测汽车速度是14.17m/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由图象确定第一次所用的时间,根据s=vt确定路程,可得x1,用相同方法确定x2,得出此段时间内车通过的距离,由图象得到此过程所用的时间,就能得到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 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1=×0.32s=0.16s,‎ 由v=得,距离为:‎ x1=v波•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2=×(1.24s﹣1.00s)=0.12s,‎ 距离:x2=v波•t2=340m/s×0.12s=40.8m,‎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x1﹣x2=54.4m﹣40.8m=13.6m;‎ 由图象知,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0.16s;[来源:Z_xx_k.Com]‎ 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的时刻应该是1s+0.12s=1.12s,‎ 汽车行驶的时间是t=1.12s﹣0.16s=0.96s,‎ 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14.17m/s.‎ 故答案为:54.4;14.17.‎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应用,读懂图象蕴含的信息,正确提取有用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每小题6分,25题每图2分,共24分)‎ ‎25.(1)在图甲中AB和CD是一个点光源通过平面镜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点光源S的位置.‎ ‎(2)在图乙中画出下列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p和p′为二倍焦距).‎ ‎(3)在图丙中画出通过凹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的出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2)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3)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 ‎(1)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联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入射光线过2倍焦距,则折射光线过2倍焦距.‎ ‎(3)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本题较为直观、准确,因此建议同学们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2)本题考查了透镜的特殊光线.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要分清,且光线上要标出箭头.‎ ‎(3)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6.如图甲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cm、30cm、45cm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表:‎ 距离/厘米 时间/秒 实验次数 ‎15‎ ‎30‎ ‎45‎ ‎1‎ ‎1.00‎ ‎1.92‎ ‎2.82‎ ‎2‎ ‎0.99‎ ‎1.94‎ ‎2.80‎ ‎3‎ ‎0.96‎ ‎1.90‎ ‎2.78‎ ‎(1)该实验原理是v=;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 ‎(2)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v===…‎ 方法2:v==[++]÷3=…‎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方法1.(选填“方法1”或“方法2”);‎ ‎(4)在甲实验中,为了测量使铅笔沿硬纸板下滑的平均速度,应使纸板较长且保持较小(选填“大”或“小”)的角度;‎ ‎(5)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加长玻璃管的长度(写出一点即可).‎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 ‎【专题】探究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出运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出速度;‎ ‎(2)分析实验数据,看在相同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得出结论;‎ ‎(3)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3除);‎ ‎(4)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5)乙实验的物体是自由下落,下落时间短,不易测量,为了增加下落时间,可以增长玻璃管的长度.[来源:学科网]‎ ‎【解答】解:‎ ‎(1)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相同的路程(15cm)内,所用的时间不相同,所以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加起来被3除,那叫速度的平均,错误;‎ ‎(4)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滑下时所用的时间长一些,便于记录时间;‎ ‎(5)乙实验的物体是自由下落,下落时间短,如果增长玻璃管的长度,可以增加下落时间,便于测量.‎ 故答案为:(1)v=;刻度尺;(2)不是;(3)方法1;(4)小;(5)加长玻璃管的长度.‎ ‎【点评】本题为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探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题,其中,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3除),易错点!‎ ‎27.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A(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无论怎么移动B,都不能与象重合,是因为玻璃与桌面不垂直.‎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有厚度 ‎(5)小芳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距u/cm ‎4.2‎ ‎5.0‎ ‎6.8‎ ‎10.0‎ 像距v/cm ‎3.7‎ ‎4.5‎ ‎6.3‎ ‎9.5‎ 分析与论证: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与评估: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不正确(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0.5cm.‎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蜡烛A与B大小相同,B又与A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 ‎(2)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个像光屏接收不到,人眼只能与A同一侧,才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即看到像;‎ ‎(3)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5)物距应该是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像距应该是像B到镜面的距离.根据测量的A到镜的距离和B到镜面的距离可求得玻璃板的厚度.‎ ‎【解答】解:‎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 ‎(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3)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A的像与蜡烛C不能重合.‎ ‎(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5)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B到平面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李玲测量的像距是A′到Q的距离,因此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4.2cm﹣3.7cm=0.5cm.‎ 故答案为:大小;不能;不正确;0.5.‎ ‎(1)大小;‎ ‎(2)A;‎ ‎(3)玻璃与桌面不垂直;‎ ‎(4)玻璃有厚度;‎ ‎(5)不正确;0.5.‎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25.00cm.‎ ‎(2)小芳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实验中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上”或“下”)调整.‎ ‎(3)把烛焰放在距此凸透镜60cm处时如图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选“放大”“缩小”或“等大”);照相机(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选填“远离”或“靠近”),光屏上的像变小(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 ‎(2)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在焦点之外成倒立的实像.物体越向下移动,像越向上移动.‎ ‎(3)u>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要掌握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物距变大,成的像减小,像距也减小.‎ ‎【解答】解:(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汇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以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5.00厘米.‎ ‎(2)因为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应该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图中光屏太高,故应将光屏向下移动.‎ ‎(3)把烛焰放在距此凸透镜60cm处时,u>2f,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4)物距变大,成的像变小,像距也减小,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小.‎ 故答案为:(1)25.00;‎ ‎(2)下;‎ ‎(3)缩小;照相机;‎ ‎(4)靠近;变小.‎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题通过例举一些实验数据与现象,让学生通过数据、现象总结结论与规律,考查了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论述计算题(29题6分,30题8分,共1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给分)‎ ‎29.做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前5min内的速度是15m/s,在接下来的5min内前进了1500m.求:‎ ‎(1)此物体前5min通过的路程为多少米?‎ ‎(2)此物体在1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公式s=vt计算出在前5min内运动的路程;‎ ‎(2)求出一共前进的路程,知道总时间,根据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可得前5min内运动的路程:‎ s1=v1t1=15m/s×300s=4500m,‎ ‎(2)共前进的路程:‎ s=s1+s2=4500m+1500m=6000m;‎ 物体在10min内的平均速度:‎ v===10m/s=36km/h.‎ 答:(1)此物体前5min通过的路程为4500m;‎ ‎(2)此物体在1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6km/h.‎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熟练运用和掌握,注意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30.我们可用下述方法测定钢里的声速,在钢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间隔2.8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2)钢里的声速?‎ ‎(3)如果在一根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能听到两声,则钢管的长度至少为多少?(如果这两个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 ‎【专题】计算题;声现象;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2)根据题意求出声音在钢中的传播时间,再由速度公式求出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声音在空气和钢铁中传播的速度,利用时间差最小等于0.1s,据此列出等式,计算出钢管的长度.‎ ‎【解答】解:‎ ‎(1)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t空气===3s;‎ ‎(2)由题意知:t空气﹣t钢=2.8s,‎ 声音在钢中的传播时间:‎ t钢=t空气﹣2.8s=3s﹣2.8s=0.2s,‎ 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 v钢===5100m/s;‎ ‎(3)由题意可知满足:t声=t钢+0.1s时,人能听到两次声音;设钢管的最短长度为L;‎ 可得:=+0.1s,‎ 即:=+0.1s 解得:‎ L≈36.4m.‎ 答:(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3s;‎ ‎(2)钢里的声速为5100m/s;‎ ‎(3)如果在一根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能听到两声,则钢管的长度至少为36.4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难点在第三问,根据时间差最小等于0.1s列出等式是解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