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6.金岳霖先生》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6.金岳霖先生》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2.学会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本文了解当时西南联大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鉴赏本文的细节之美,并通过细节感受人物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平实而自然却饱含感染力的文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文章《金岳霖先生》,共同走进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去品味他用冲淡隽永的语言、幽默滑稽的笔法描绘传神细节,感悟金岳霖先生情趣丰富的性情人生。 二、了解作家及本文主人公金岳霖先生。 (说明: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设计为学生自由交流课前预习查找的相关资料,或者教师直接向学生介绍。) 三、阅读指导。 1.第一遍阅读:默读(把握文章大意)。 2.第二遍阅读:范读(扫除词句障碍)。 四、整体感知。 1.请找出本文的核心句及文眼。 2.作者选用了与金岳霖先生有关的哪些细节?写出了他怎样的个性? 五、品析细节。 1.作者选了许多与金岳霖先生有关的生活细节,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你认为最为传神的一两个小细节来评点人物的性情魅力。 示例如下: “怪”: (1)穿戴“怪”。 ①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②一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③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教授里穿夹克的只有金先生一人。 (2)语言“怪”。 ①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②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听完回答说:“Yes!请坐。” ③逻辑学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④讲课中间,喜欢停下来,总喜欢问一问成绩最突出的同学:“王浩,你以为如何?” ⑤搞文学讲座,题目是《小说和哲学》,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3)动作行为“怪”。 ①走路奇怪。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②提问回答的方式很奇怪。一是提问穿红毛衣的女同学,一是用奇怪问题回答奇怪问题,还有讲课中间询问成绩突出的同学之见解。 ③所教人数也奇怪。“符号逻辑”这门课选修的人很少,教室只几个人,有时是他和王浩二人的对话。 ④一些细节很奇怪。搞讲座的时候,当着学生的面,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⑤爱好奇怪。和斗鸡在一个桌子吃饭;和教授的孩子进行比赛,输了奖励孩子大梨、大石榴。 ⑥毛主席让他多接触社会,八十多岁的他,和三轮车夫约好,每天拉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重情”: (1)给逝去的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 其情也特别深、特别纯、特别真挚、特别伟大。课文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林国达之死——珍惜师生情。 其情弥深,整堂课都没有笑容。 写完这么多的细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一句话,收住了全文。“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字里行间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对联大生活的怀念。站在这几则或曰趣事或曰逸闻的彩笔勾勒出的金先生的肖像前,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先生的性情魅力,他的质朴、率性、自由、纯真、有爱心、有学问、重情义、爱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分析文中的“闲笔”。 学生还可能提出如下细节,教师灵活掌握,进而分析文中的“闲笔”。 (1)文章第2自然段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却写到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更进一步联想到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这是不是离题万里啊? 生1:作家在此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联大其他教授的率真与正气来衬托金先生的品性。 生2:我认为汪曾祺写《金岳霖先生》,并不是只为传主作传。文章开头就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有趣”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的共同特征,金岳霖先生只是西南联大教授那一特殊群体中的一位。 生3:是的,我也同意此说。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及:“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可见,金先生是群像中的一位代表,金先生身上,折射出作为“精神圣地”的西南联大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因此都应该写一写。这句话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随意之笔,实际上是作者匠心所在。 (2)文章由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又进一步详细交代了与作者的来往。此处细节是不是应该删去? 生1:此处仍是衬托,先看看王浩是个怎样的人。王浩的一个好朋友是“我”的同事,大家时常一起玩,于是就和“我”一直联系,可见王浩是个率真、随和、易于结交的人。他不仅在学术上师承金先生,在某些品行上,甚至是性格上都受其影响。 生2:王浩的光头造型,“我”的创意大作,都是师承金先生。其实汪曾祺本人也是金先生的高徒,他的漫画多有个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生3:作者不惜笔墨给我们刻画金岳霖先生的高徒的形象,也是侧面展示了金先生成功的教育,若没有不凡的人格魅力,怎能影响学生? (3)文章中还有些看似赘余的语言,如“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为何分言“当面”和“背后”? 生1:称其为“老金”,由此可知此人既可亲又可敬。当面尊称可以理解;背后也称老金,那种尊敬和亲密的感情就是发自肺腑的了。 生2:背后不用称呼全名,大家都知道所讲的是谁,可见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若是无名小卒,恐怕连名带姓地介绍,别人也弄不清是谁。这也说明金先生为人随和,人缘又好,同事朋友相处十分融洽。这一点在后文记录的许多小事中也有所体现。 (4)因为金先生有眼疾,常年戴帽,帽檐压得比较低,所以“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后来眼疾好了,但是作者还是强调金先生那种微微仰着脑袋的姿势一直保留着。文章为何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点? 生1:体现了金先生敬业、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哪怕是有眼疾,哪怕需要如此费力的姿势,他也不放弃对学生的关注,以至于这个姿势成了习惯,眼睛好了也改不了了。 生2:这样的一个姿势,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这是最动人心扉的细节。多年后,如汪曾祺这样的学生们,回忆起恩师的姿势,也许都会心头一热。 教师小结:大家之作,细微处往往独具匠心。叶圣陶先生主张研读课文时“字字不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在这些细节中,真切地体会到金岳霖先生的人品及性情。正是这些全文不起眼的“闲笔”,却蕴藏着独特的艺术创造,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位先生: 哲学逻辑,俯身钻研现严谨; 呢帽麂皮,仰首前行显从容。 3.试着给“细节”一词下定义,并谈谈细节的魅力何在。 提示: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只要学生能抓住“细微”“真实”等关键词即可。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分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全诗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思乡情切,由于“意万重”而觉得无从下笔,由于时间“匆匆”,担心有些话说不清楚,交代不周全,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看。“开封”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正是“临发又开封”这一耐人咀嚼的动作,使得这句诗具有穿透千古的力量。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尤浓。 七、教师总结。 读过此文我们觉得主人公真纯可爱,质朴可亲,佩服他阅历时世浮沉、洞察万物的从容淡定,继之就是深深的怜惋与喟叹了。而这些都是通过作者细腻传神的细节(肖像、动作、行为举止等)凸显的,我们能否也拿起笔,把那些明媚的或灰白的心灵感悟写在岁月的河岸上?期待同学们课下进一步尝试。 八、布置作业。 运用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细节”描写,以小细节见大人物的方法,写几个人物片段,或者也可以将写人的旧作拿出来进行修改加工。 (长春外国语学校 娄爽) (二) 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的特点,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2.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获取有效资源的能力。 3.学习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调查及整理归纳的能力。 2.欣赏文章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手法。 3.走近名人大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独到的写作手法,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及查找相关资料,并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资料汇总,课上进行汇报。 (设置此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作者及背景的了解,化被动为主动,给学生一个平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视野中少见的认知形象,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概括表达等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导入新课。 有阅读才有生活,有书籍才会进步。我们一直生活在文学的滋养中,从睡梦前母亲口中绝美的童话故事到怡情悦性的优美散文再到拍案叫绝的精言辟语,文学为生活注入活力,为人生添涂色彩。然而文学的形式多样、色彩纷呈,这节课就由我们的同学引领,开始一段别样的文学之旅。 三、小组展示。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教师指导以避免照本宣科式的介绍。学生可以利用幻灯片将重要资料展出,自行整理,多角度、多方式展示。) 第一小组:作者介绍 1.作者的基本情况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种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2.作品特点 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其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来亲切自然,于无形中仿佛与作者一道感受人情世故。 其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作者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品追求更为淡泊的情感,情感的流露更为轻徐、舒缓、婉转,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似乎非世俗社会才有的静美。 教师总结: 一颗沉静的心灵比一颗暴烈的心灵总要伟大得多。宁静、深沉的作品总是比激起瞬间激情的作品有更高的价值。从汪曾祺的作品上,我们会领略到一种“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和达观,激情被处理得平平淡淡了。他笔下的故事,清淡、飘逸、耐听,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世俗风情,人情世故,娓娓道来,舒缓有致。这该是达到了一种为人与为文的极致了。 而社会的飞速发展致使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我们常常忽略了欣赏日出又错过了感受日落。其实汪曾祺的散文正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啊! 第二小组:西南联大介绍 1.背景介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危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4月,临大正式宣布迁往云南,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直到1946年三校分别迁回平津,联大历时整整8年。 2.奇闻逸事 弗吉尼亚大学一位史学教授对西南联大进行了十年的研究后评价:“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形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尽管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但西南联大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彩照人的一所大学。8年时间里,联大培养了二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近百人,成为真正的“大师之园”。这一度让世人匪夷所思。 由于形式所迫,当时学校贫困潦倒,教授学生生活清贫困苦。据说每逢下雨,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当作响,教授讲课便要提高嗓门。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时,因雨声太大,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陈教授无奈,便在黑板上写道“下课赏雨”。此段趣事在联大广为流传,并笑称“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学生宿舍也是风雨飘摇,虽是土坯墙,却是茅草顶。每到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这时候睡在上铺的人只得取脸盆、油布四处接雨。下完雨,宿舍里就变得泥泞不堪,甚至长起了杂草,学生们的鞋子往往穿一个雨季就烂了。同学们诙谐地称鞋底磨穿了是“脚踏实地”,鞋尖鞋跟通洞叫做“空前绝后”。 当时在联大当教授,生活极端贫困,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西南联大流传着一个笑话:一名乞丐在大街追逐朱自清乞讨,朱自清被纠缠不过,便回头道:“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那位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就走。 尽管贫困潦倒,联大的教授却从没有为金钱而污染为师的风范。周锦荪回忆,当时昆明城中有位附庸风雅的商人,辗转请朱自清为自己作一篇寿序,好向亲友炫耀,润笔费高达三千,当时朱先生冬天连棉袍子都做不起一件,但仍婉言谢绝 3.相关评价 林语堂曾评价说:“西南联大物质生活不得了,但精神生活了不得。” 彭国涛说:“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是我一生的荣耀和骄傲。” 多年后,回忆起西南联大,汪曾祺坚持认为,母校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行云流水,水流云在”。 西南联大独有的“自由、宽容、坦荡、率真”,汪曾祺推崇了一辈子,这就是汪曾祺,一个在联大的特殊气氛中“泡”出来的作家。 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8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教师总结: 烟火短暂但却耀眼夺目。我想西南联合大学正如璀璨烟火,虽仅历8年,却光耀历史。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西南联大我们分明看到了一批授知识于青年、示气节于学生、教做人于弟子的圣人,又一次体味了为人师表的含义。 第三小组:金岳霖介绍 1.金岳霖的基本情况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宗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金岳霖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去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游学。1926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金岳霖是最早把西方现代逻辑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逻辑》《论道》《知识论》。 2.金岳霖逸事 在清华园里,金岳霖几乎被看成一个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整天沉浸在他自己抽象的逻辑世界中,为心中的挚爱林徽因女士终身不娶,家中除了书,就是一只与他同食一桌饭的大斗鸡。浪漫、风流而率性,视名利如粪土。冯友兰说他有魏晋风度,很像“竹林七贤”中的嵇康。 徐志摩这样描述他那个研究逻辑的朋友金岳霖:“金先生的嗜好是捡起一根名词的头发,耐心地拿在手里给分。他可以暂时不吃饭,但这头发丝粗得怪讨厌的,非给它劈开了不得舒服” 有一回金岳霖给一位姓陶的朋友打电话,陶家的保姆问:“您是哪位?”金岳霖竟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张口结舌答不上,又不好意思说忘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是了。”保姆说不行。金岳霖再三请求,还是不行。只好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知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别人都叫你金博士。”金岳霖听了,高兴地说:“阿弥陀佛,原来我姓‘金’!” 教师总结: 哲学似乎成了枯燥的代名词,能将哲学当做游戏,金老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单就这一点,我们也要向这位中国哲学界第一人致敬,因为金老把哲学视为生命! 四、课堂小结。 感受名师风采,体味大家言行。愿我们的同学走在文学的道路上,沐春风,享细雨,收获一路欣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中国哲学第一人——金岳霖) 就是这样一位大哲学家,在“全民学哲学”的年代却也鲜为人知。而我们今天有幸走近崇高而遥远的金老先生,请大家珍惜机会,细细品味,感受其别样风采。 二、阅读感知、理解概括。 1.初读,找出关键语句。 (1)“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全文的核心句,总领全文。“有趣”为文眼。 (2)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金先生的特点:学术上博学多识,生活中不谙世故,处世上真诚坦率。 2.再读,找出并概括有关金岳霖先生的为人行事。 明确: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为人行事有: (1)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其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面子。 (5)对情义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她的生日。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视学生回答情况而定,教师做适当补充,不用面面俱到。) 三、结合文章分析金岳霖人物形象。 1.学术精英 金先生治学精深、满腹经纶、涉猎广泛,著有《逻辑》《论道》《知识论》。 一个“一肚子学问”的老者,一个游戏着并天真着的可爱老头,携着一颗纯粹的心,带着满腔的热忱,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学术的世界里自得其乐、游戏人生。 2.真诚洒脱 古怪的样子,别出心裁的提问方式,幽默的答问,不拘小节的行为,童心未泯的爱好,让我们看到了率性、可爱、有趣的老头,也正因生活中的飘逸、内心的纯净才成就了大作为。 3.真挚重情 (1)金岳霖超凡脱俗的恋情一直是人们传颂的佳话。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被徐志摩称为“灵魂之伴侣”。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成为终生的挚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他用自己的高贵品质,赢得了梁思成的信任,也赢得了梁家后辈的尊敬,晚年有梁思成之子梁从诫侍奉在侧,颐养天年。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去世,亲朋送的挽联中,金岳霖的别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可见一斑。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襟怀与品格。 (2)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教师总结: 印象中,学者就该是严谨、求实、不苟言笑、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者,而金老给了我们惊喜,原来中国哲学界第一人也可以如邻家老者,随和、幽默,欣赏之余又多了几分亲切。 四、研读探究。 1.结合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特色。 (1)用细节为人物增色 塑造人物的方式有多种,本文长于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刻画人物性格,别具一格。 (可结合课后“思考与讨论”二具体分析。) 同类经典语段赏析,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2)平实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是现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自然而然少做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述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品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个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2.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许多很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汪曾祺就在他的其他文章中说过“西南联大是一个怪人、怪事空前集中的地方”。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教师总结: 汪曾祺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俗的写法,突破金岳霖哲学家的身份,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汪老无疑是成功的,想必汪老眼中的金老更是成功的。 五、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其一: 1.通过课内课外对金岳霖的了解,请以“我眼中的金岳霖”为题写一篇随笔。 2.仿照本文的写作风格记述身边的人。 六、文章荐读。 季羡林《怀念师友》中的《回忆陈寅恪先生》《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板书设计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学术精英 真诚洒脱 真挚重情 一代哲学宗师,流芳百世 高尚人格魅力,留名万古 (长春外国语学校 方芳) (三) 教学目标 1.品析生活片段,了解金先生的性格特点。 2.学习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3.品味文章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活泼之趣的语言风格,了解汪曾祺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 抓生活片断,品细节描写,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闲笔”的认识,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故事导入。注意故事旨在引起学生对文章所描写人物的兴趣,既要有感染力,又不要因过多的渲染而使学生的关注点发生偏离,点到即止。) 讲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爱情故事,我先从大家非常熟悉的最具才子风范的大诗人徐志摩说起吧:当年,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一位女子,并一见倾心,竟放弃婚姻,一心追随,这位女子叫林徽因。她是个建筑学家、诗人,曾经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风华绝代,聪明过人。但林徽因并没有接受徐志摩的爱情,而是嫁给了梁启超的长子,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此后,徐志摩与梁林夫妇一直保持着往来。而徐志摩的死也正是因为飞往北京听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时飞机失事造成的,梁思成还专程赶往失事地点捡了一片飞机残片挂在家里,以慰徽因。诗人的爱情让人感伤,而另一个人对林徽因的爱更是铸就了一段永恒的爱情传奇,这个人就是金岳霖。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慕终其一生,为她终身未娶,而且在生活中与梁林夫妇成为终生的朋友,三人之间保持着纯洁的友情。金岳霖始终与梁家毗邻而居,为他们照顾孩子,还为他们夫妇吵架调节,在梁林夫妇二人去世后,金岳霖就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儿媳住在一起,直到去世,二人亲切地称呼金岳霖为“金爸”,可见两家感情之深厚。 金岳霖的爱情可谓超凡脱俗,想必金岳霖一定也不是一位凡夫俗子吧,下面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金岳霖。大屏幕显示: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等。 从上段文字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位响当当的大学者、大人物,那么这位大学者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汪曾祺,领略这位大师的独特魅力吧! 二、轻声朗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 三、分析课文。 思路一: 可以让学生试着画一幅金岳霖的漫画像或者是漫画课文中的某个生活片段,然后就漫画的夸张表现与课文中的相关描写联系起来,明确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思路二: 设问研讨: 1.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是通过几个日常生活片段为我们展现金岳霖先生形象的。 (1)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外貌怪异 (2)提问和回答方式让人始料不及;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与王浩的对话式教学,旁若无人。——教学风格特别 (3)讲座时抓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其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坐三轮逛王府井就算是接触社会。 ——行为举止天真、怪诞 (4)别人都觉得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它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对专业理论理解独特、个性十足 (5)林国达死了,整堂课无笑容;林徽因死后,给她过生日。——真情真意真性情 (能找到生活片段,感知人物特点即可,整理不必拘泥。) 2.通过这些生活片段,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评价一下金岳霖吗? 一个可爱的老头,怪、有趣、率真、幽默 3.作者汪曾祺又是怎样评价这位大学者的呢? 开篇“有趣”;结尾“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活灵活现、个性十足、有趣可爱的金岳霖先生的形象,作者是通过选取极能表现金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个生活片段,并对金先生的语言、外貌、动作等进行精妙细致的描写来刻画的,像是一幅幅生动的漫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选取典型的材料,恰当运用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在我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不妨尝试一下。 4.除此之外,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点,试着总结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归纳总结,不需求全,只要对汪曾祺其人及其创作风格有一定了解和感知即可。) 参考:这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其总体语言风格是浑朴自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这也是汪曾祺作品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5.我们经常说写人的文章组织材料时一定要能突出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那么,课文中写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和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这些似乎都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你怎样看待?(在问题4的总结中也许会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可自然过渡。) 此问最主要的是学生能谈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合理即应该给予肯定,一是意在加深对汪曾祺写作风格的了解,二是引导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态度,不要盲从名家。 汪曾祺写作风格: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遵循自己的记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风格自然、随意,这种“闲笔”在汪曾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形成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风。 6.对于金岳霖先生,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能够说明? 对金先生形象的生动刻画源自于对金先生的深深记忆,字里行间渗透着特别的敬意,而且开篇和结尾有两处语句都表达了应该写一写金先生的强烈想法,能感受到作者对金先生的尊敬喜爱和深沉的景仰。 四、阅读写作。 1.上网阅读金岳霖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金岳霖,写一段人物评注。 2.阅读汪曾祺的相关作品,如《多年父子成兄弟》《受戒》等,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板书设计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生活片段——性格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