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素养形成期末测试 初一历史 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0分钟满分75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2.“如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 3.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玄奘西游取真经,鉴真东渡传佛法”,横批应为 A.海路通达 B.文明互鉴 C.经济繁荣 D.民族和睦 4.纪录片《南宋》中解说:“南宋的临安市井,与汴河两岸有着相似的风貌。描述古代杭州的市井有一首歌谣十分精彩—一‘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莱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这也是另种活灵活现的《清明上河图》啊!”该语段旨在强调 A.临安像开封一样,都市生活繁华 B.古杭州城“门”多,营生多 C.古代杭州“市井”生活各种各样 D.俩都城各有一幅清明上河图 5.下列史实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①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②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 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此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C.火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D.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7.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图中①位置在元朝时正式纳入 中国版图的地区是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黑龙江 9.《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 说:“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 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 A.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10.右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 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明朝时,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12.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13.明清洽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A.闭关锁国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小农经济 C.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D.对外开放八股取士 观察下面两图,回答14、15题。 14.其中左图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15.与上面右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文天祥抗元D.雅克萨之战 二简答题(共10分) 16.制度建设、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都是历史的见证。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制度建设】据A与所学,简析科举制被外国人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B制度与今天中国的“省”有什么联系吗?B对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历史借鉴价值?(4分) (2)【交通运输】①在交通运输上有什么历史价值?②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2分) ①“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②《元史·地理志》上写道:“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3)【建筑工程】解读下列两座皇城格局分别具有什么特色?(4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古代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设立于内地不同的行政设施,长官都由当地人来担当,政府一般不过问其内部政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与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日臻巩固。(华东版教材) (1)据材料,解读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2分) 材料二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一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结合两宋时期的史实,解释划线部分内容。(2分) 材料三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涌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民族—一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摘编自统编版教材 (3)该材料反映出哪些信息?(2分) 材料四 戴逸夫先生指出:清朝统治了辽阔广大的中国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在广阔的版图内,中国各民族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 -----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4)简析清朝前期通过哪些措施使各民族统一进一步加强的?(4分) 18.李晓庆同学对明清两个朝代特感兴趣,专门整理了下面材料做比较性阅读。请完成其设计的问题。 (下列材料均摘编自统编教材) 明朝 清朝 材料—【政治篇】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 设立“三司”……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还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巨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1)据材料,概述明清的政治措施的共同特征。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 「材料二【经济篇】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內外,商品经济活跃,除了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多座较大商业城市;也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清朝前期,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棉花、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有很大发展,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等有大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热的手工工场,且颇具规模,商业很发达,陆路、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许多城市商业繁荣。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工商活动。 (2)据材料,简析明清经济发展情况有何相同之处?(3分) 材料三【文化篇】《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干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千咸阳之郊……” 《红楼梦》《牡丹亭》《桃花扇》京剧 翰林学士胡中藻有诗“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科技文化有什么特点?请对划线部分内容进行评价?(4分) 四、探究题(共15分) 19.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典型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七(2)班同学们以“人物·事件·社会”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重要人物篇】(4分) (1)在下面两组中各选一个人物,简介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任务二【重大事件篇】(4分) (2)如何评价①事件?你对②中梁启超的话是怎样理解的? 任务三【历史现象篇】(3分) (3)从A到B再到C,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A、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摘自教材 B、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C、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的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引自《台湾外记》卷十二 任务四【感悟启示篇】(4分) (4)综上所述,以“人物·事件·社会”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初一历史参考答案(期末) 一、1---5 CABAC 6---10 ABBBA 11---15 DCCDD(每个2分,共30分) 二、16.(1)原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分) 关系:今天中国的省,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是今日中国省制开端。(1分)历史借鉴价值:注重对边疆地区管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调整对地方行政区划。(答其一即可,1分) (2)价值: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1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 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言之有理即可,1分) (3)唐长安城: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 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 集长安;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答其二即可,2分) 北京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个中轴线纵贯南北,从 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 的巨大建筑群;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还建有坛庙、宫苑及 各种民生设施等,最为壮丽的是紫禁城。(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三、17.(1)特点:制度先进、经济繁荣、开放宽容的大唐,对边疆少数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相处。(意思对即可,1分) 影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唐朝的开明与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1分) (2)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宋真宗时,宋辽之间发生战争;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维持了较长时间和和平。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将领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岳飞被杀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只要举出北宋的“和与战”和南宋的“和与战”各一例即可,2分) (3)边疆各族涌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契丹等族,同汉族没什么区别;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交融,形成回族;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发展与交融。(意思对即可,2分) (4)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答其一即可得1分) 东北:清朝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巩固了东北国防。(1分) 西北:康熙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西北地区管辖。(答其一即可得1分) 西南: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平定准噶尔势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清朝设立噶厦等。(答其一即可得1分) 18.(1)特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1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意思对即可,2分) (2)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农业得到发展;手工业业大发展,比如棉纺织业、制瓷业等有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大商帮。(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角度回答,意思对即可得3分) (3)特点:科技方面总结经验的著作为主,不侧重于创新;戏剧、小说创作繁荣;京剧等艺术发扬光大;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答其二即可得2分) 评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强化了统治集团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2分) 四、19.(1)选隋文帝: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度量衡制度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大增加。还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意思对即可,2分) 选戚继光: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倭,多次打败倭寇侵犯,他带领的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的倭患。后来与其他抗倭将领进军福建、广东,消灭了倭患,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意思对即可,2分) 评分说明:选其他两位历史人物,解读正确,每个也可得2分,共4分。 (2)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 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 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 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 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言之有理 即可,2分) 这句话意思是自郑和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郑和一样 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了。原因:多次远航耗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明朝 国力下降,在对外交往中也再也没恢复到郑和时代的那种外交主导地 位;明朝政府因倭寇袭扰,外交思想趋于保守;长期不求利益回报,导 致国家财政拮据,放弃大规模远航;后来的清政府实行的全面海禁政策 等。所以,再无郑和。(答其二或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2分) (3)对外开放---海禁政策(闭关锁国);(1分)对外开放使得经济发展,国力昌盛;闭关锁国则使中国落伍于世界,跟不上世界历史进程。(意思对即可,2分) 示例: 人物·事件·社会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历史现象是某个历史时期的典型表现。隋文帝、唐太宗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发展生产,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岳飞、戚继光这样的英雄,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捍卫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澶渊之盟处理了民族间的问题,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唐朝对外开放促使国家发展繁荣,明清的海禁、锁国阻碍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可见,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与一定的社会息息相关。 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结合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相关史实,阐述顺畅可得4分。意思不全者,少一个减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