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RJ) 第三单元检测卷 (150分 15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4)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论语>十二章》中,“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6)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会气恼,这是一种君子风度。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写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回家书,抒发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甲]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甲]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 没有西医, 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 (1)文中的[甲]是《父亲的病》中描写的医生 陈莲河 。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是药引,第二套是药丸,第三套是 点在舌头上的灵丹 。(2分) (2)“冤愆”在文中的意思是: 冤仇罪过 。(2分)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一组关联词语: 不但 、 并且(或:而且) 。(2分)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文段中两次出现“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②文段刻画了[甲]什么样的形象?(6分) ①父亲觉得“灵丹”太贵,并且开始怀疑医生的医术,不再信任医生。(3分) ②刻画了一个巫医不分、颠倒黑白的庸医形象。(3分) 3.某校七年级开展以“‘仁’文化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人人平等 。(3分)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4分) ①“孝悌也者”中,“孝”指 孝顺父母 ,“悌”指 敬爱兄长 。(2分) ②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含的思想内涵。(2分)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爱亲人;爱民众(每点1分,共2分)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小明为活动写了一段开场白,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 同学们,东方圣人——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智慧,可以造福中国千秋万代,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泽被世界人类。意义谓之重大矣!“孔子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筵,更是对“郁郁乎文哉”的文明盛象的具体呈现。从最初的“孔子诞辰故里游”到今天的“孔子文化节”,变化的不只是名称,更是不断饱满的文化 和不断厚植的文化 。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盛筵 ”,正确写法是“ 盛宴 ”。(2分) ②填入文中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涵养 继承 B.素养 传承 C.内蕴 沉积 D.内涵 积淀 ③画线句子语序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造福中国千秋万代”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对调 。(2分)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分) 图书介绍 【封底呈现】 【后记选摘】 写这篇小说,感觉时光仿佛随着文字倒流了半个世纪,使我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回到了早已过去的那个遥远年代。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中,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写作时,记忆中的很多场景,很多人物,很多甜蜜的或者苦涩的往事,不断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感动,心颤,甚至流泪。 我的同辈人,读这样的小说,也许会心生共鸣,因为他们熟悉那个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小说。因为,不管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些情感和憧憬是不会变的,譬如亲情,譬如友谊,譬如对幸福人生的向往。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新手,面对读者,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我写惯了散文,写小说难免多了一点散文的笔调和气息。我想,散文的散淡和自由,散文的自然和真切,应该不会对小说有什么损伤,小说的写法,其实也是自由而不拘一格的。 我感谢画家万芾,为我的小说精心创作了插图。她对小说的时代和情境是熟悉的,她的插图,很生动地展现了小说中的场景,也为这本书增添了色彩。 ——赵丽宏(作家) 【书评撷英】 评论一:赵丽宏的《童年河》为什么打动人?成年人读了会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被感动,儿童读了同样能因感受到童年的纯真而感动,这是一本小孩和大人都值得看的小说。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 评论二:《童年河》这本书字数不多,然而细节密密麻麻,就像绣花一样,既美丽又妥帖。25个章节故事并不曲折,有些篇章甚至就是诗化的散文,意境非常优美。作者写细节时,展现出他散文叙事时情真意挚的特点。画家万芾根据情节精心创作了14幅工笔画,与赵丽宏的文字相得益彰。 ——孔明珠(评论家) 4.从上述“图书介绍”的相关材料看,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童年河》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名由赵丽宏题写,插图由万芾创作。 B.《童年河》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男孩雪弟的成长故事。 C.《童年河》这部小说共有25个章节,但字数不多,在细节处理上较为详细。 D.《童年河》在写作上具有情节曲折、情感真挚、语言诗化、意境优美等特点。 【解析】由【书评撷英】“评论二”中“25个章节故事并不曲折”可知,D项中“情节曲折”错误。 5.根据材料,说说赵丽宏创作《童年河》的意图。(6分) ①回味美好的童年生活,勾起读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②向读者传达人世间美好的情感;③引发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共6分) 6.从【后记选摘】来看,作者认为《童年河》这本小说的亮点有哪些?(6分) ①取材于真实生活,具有可读性;②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能产生情感的共鸣;③写作风格散淡、自由、真切;④画家万芾创作的插画,为小说增色。(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7.如果《童年河》再版,比较现有的“编辑荐语”和“书评撷英”中的两则评论,你认为这三个材料哪个更适合做再版的“编辑荐语”?说说你的理由。(4分) 示例一:我认为原来的编辑荐语更合适。因为这一则推荐语概括介绍了小说的内容,同时提到了小说的阅读对象,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分) 示例二:我认为评论一更适合。这一则评论紧扣成年人和儿童的心理特点,用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4分) 示例三:我认为评论二更适合。这一则评论介绍具体,突出介绍了书的细节和插图,对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4分) [二](21分) 大师治学 潘剑水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 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效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评价,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有删改) 8.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统领全文(或: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2分)下文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3分) 9.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动作 描写、 语言 描写。(2分) 10.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4分) 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2分)“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评价。(2分) 11.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是如何表达情感的。(5分)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恶性考试艺术”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同情。(4分) 12.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具备怎样的品质。(5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示例: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言之有理即可,5分) [三](15分)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友便佞③,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④,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①谅:诚信的人。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的人。③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的人。④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采纳,听从 (2)友多闻 友: 与……交朋友 (3)学而不思则罔 罔: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日知其所亡 亡: 同“无”,没有 (5)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 喜爱(或:喜好、喜欢)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2分) (2)思而不学则殆。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留有疑惑。(2分) 15.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内 容 主 张 第①则 择师之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第②则 择友之道 交益友,拒损友 16.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2分) 示例: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定期巩固旧知识。(2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嘉肴》) 上面几则有关反省的经典言论,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几则材料均指向核心词“反省”。尽管行为上都是“反省”,但每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 第一则侧重于“见贤”“见不贤”,是由外而内,见外物而自省其身之贤愚长短。适合写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以及引起的自省思考,得分点在于“贤”与“不贤”的细节刻画以及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的展现。 第二则是自我要求,作为一种生活常规,“三省吾身”,不必依靠外物之警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一种人后的自律和追求。如若能将思想延伸至“今是而昨非”“物是而人非”之类的时间与成长变化这个层面,则立意更深。 第三则材料侧重于对自身能力的“反省”,由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引起的“反省”。 自省的目的在于改变,所以,自省前的“不足”与自省后的改变两相对比,才能体现出“自省”之意义。 总之,三则材料均指向学生生活,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引起的反省,都需要经历“自省—觉悟—改过(长才)”的过程。立足生活,磨砺思想,文章大有可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