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二十二中七年级(下)开学生物试卷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二十二中七年级(下)开学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实验法的是( ) A.使用望远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 B.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 C.通过和黑猩猩交朋友来观察研究其行为 D.利用特定的装置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 2. 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阳光 B.温度 C.气体 D.盐度 3. 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4.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哪三类生态系统( ) A.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B.荒漠、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 C.陆地、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 D.森林、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5.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能为大多数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 D.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6. 在动物界中,羚羊发现猎豹后迅速奔逃,这种现象体现出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7. 同学们在完成校园植物的调查活动中做了下列工作,其正确顺序应为( ) ①撰写调查报告 ②完成调査并记录 ③确定调査方法和路线 ④设计调査记录表 ⑤明确调查目的和范围 ⑥分析和统计调查结果 A.③⑤④②⑥① B.⑤③④⑥②① C.④③⑤②⑥① D.⑤③④②⑥① 8. 如图是玉米、大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胚包括①②③④⑤ B.乙表示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C.豆浆的营养主要来自⑨ D.②和⑦将发育为茎和叶 9.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的形成主要与古代的什么植物有关(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10. 如图是小玲在仔细观察一朵花的形态结构后绘制的,若在开花前将此花套袋,则这朵花( ) A.不会结果 B.会结果 C.不会开花 D.不会凋落 11. 某同学参加实验技能测试中,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叶片横切面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A.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B.③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C.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②和③三部分 D.多数植物的⑤主要分布在叶片的④上 12.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光照前用黑纸片遮盖叶片时,需要注意的是( ) A.将叶片的上下表面全部对应遮盖 B.遮盖叶片的上表面 C.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 D.遮盖叶片的下表面 13. 下列不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实例是( ) A.大肠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新个体 B.海蜇通过刺细胞进行防御 C.变形虫通过变形运动摄食 D.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 14. 小王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5. 下列图解中,能正确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是( ) A. B. C. D. 16. 伞藻细胞可分为帽、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将图中的②移接到①上继续培养,伞藻的移接体长出伞形帽(如图)。该实验证明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壁 D.细胞膜 17. 如图所示,甲细胞经分裂形成乙、丙两个子细胞。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是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B.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先分裂 C.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明显 D.乙的染色体数目与甲的一样 18. 桃树林里常有蜜蜂飞,而小麦地里却没有蜜蜂去,原因是( ) A.桃花是虫媒花,小麦花是风媒花 B.桃花是虫媒花,小麦花是自花传粉 C.桃花是单性花,小麦花是两性花 D.桃花是两性花,小麦花是虫媒花 19. 植物的传粉、受精过程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花粉萌发,生出花粉管 ②花粉管进入子房 ③花粉落到柱头上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④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 ⑤释放出两个精子. A.③①②⑤④ B.③①⑤②④ C.③②④①⑤ D.③①②④⑤ 20. 如果绿色植物被大量砍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并能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这说明绿色植物能( ) A.涵养水源 B.过滤尘埃 C.降低噪声 D.调节碳氧平衡 二.综合题 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有关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了如图三个装置,其中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温度等条件都完全相同。装置中玻璃隔板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已将三个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即“饥饿”处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前把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 (2)图中三个实验装置可以形成________组对照实验。 (3)光照几小时后,同学们将甲、乙、丙装置内植物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发现不会变蓝的叶片是取自________装置。 (4)实验后,小侯同学观察发现甲、乙、丙中培养液分别减少50mL、48mL、48mL,你认为这些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________。 (5)通过多次重复本实验后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 如图A为某城市绿地示意图,B为绿地附近车流繁忙的道路。请据图回答: (1)请比较A、B两处的氧气浓度、温度和噪声(均填“<”或“>”): ①光下氧气浓度:A处________B处;②夏季正午温度:A处________B处;③噪声:A处________B处。 (2)结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树木与环境的关系:________。 某小组的同学尝试测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称其重量为5克,切取一部分用做实验材料,称其重量为0.5g。然后,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量多少合适呢?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________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将水量定为20毫升。 (2)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什么时候将燃烧后的核桃仁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呢?经过讨论,形成了以下三种不同意见,其中最为科学合理的是( )(填字母)。 A.火焰熄灭时 B.核桃仁灰烬凉透时 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3)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测定锥形水的温度升高了10℃,请计算每克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________焦,这粒核桃含有的能量是________焦(不考虑能量散失造成的误差)。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4)从这粒核桃仁上再取相似大小的两块,分别用相同的装置、同样的做法重复测量,计算出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分别是8544焦、8610焦。根据这三次计算的结果,确定最接近这粒核桃仁含有能量真实值的数值。________焦。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二十二中七年级(下)开学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探究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 【解答】 A、使用望远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属于观察法,A错误。 B、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属于观察法,B错误。 C、通过和黑猩猩交朋友来观察研究其行为属于观察法,C错误。 D、利用特定的装置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属于实验法,D正确。 2. 【答案】 A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 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 【解答】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 3.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解答】 解:A.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图①中食物链:丁→乙→甲→丙,A错误; B.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低有机物的总量越多,所以②中食物链:丙→乙→甲→丁,B正确; C.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由图可知:丁为生产者,甲、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所以③中食物链:丁→甲→乙或丁→乙,C错误; D.④表示能量金字塔,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别越高,能量总量越少,所以④中食物链:戊→乙→甲→丁或戊→丙→甲→丁,D错误。 故选:B。 4. 【答案】 A 【考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因此,生物圈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5. 【答案】 B 【考点】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析】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据此答题。 【解答】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正确;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错误; C、生物圈能为大多数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正确; D、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正确。 6. 【答案】 C 【考点】 生物的特征 【解析】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羚羊发现猎豹后迅速奔逃”,说明生物具有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特征。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7. 【答案】 D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此题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 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六、撰写调查报告。 8. 【答案】 C 【考点】 解剖并观察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解析】 明确种子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甲是玉米种子,其中①是胚乳,②是子叶,③是胚芽,④是胚轴,⑤是胚根;乙是大豆种子,⑥是胚轴,⑦是胚芽,⑧是胚根,⑨是子叶。 A.甲是玉米种子,胚包括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A错误; B.乙是大豆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B错误; C.大豆种子的⑨子叶储存大量营养物质,豆浆的营养主要来自⑨,C正确; D.③胚芽和⑦胚芽将发育为茎和叶,D错误。 故选:C。 9. 【答案】 C 【考点】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学生可据此作答。 【解答】 解:在距今2亿多年以前,地球上曾经生长着许多高达几米、几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逐渐就变成了煤炭。 故选:C。 10. 【答案】 A 【考点】 花的结构和分类 【解析】 一朵花最主要的部分是花蕊,花通过传粉、受精后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 【解答】 解:据图可见:该花属于雌花,开花前进行套袋处理,不能完成传粉和受精,故不能形成果实、种子。 故选:A。 11. 【答案】 B 【考点】 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解析】 1、叶片的结构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2、图示结构:①上表皮、②叶肉、③叶脉、④下表皮、⑤气孔。 【解答】 A、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A正确; B、③叶脉由导管和筛管构成,具有运输功能;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B错误; C、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②叶肉和③叶脉三部分,C正确; D、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多数植物的⑤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④下表皮上,D正确。 12. 【答案】 C 【考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解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 叶片可以从上表面和下表面接受光照,因此在实验时,需要注意的是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这样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13. 【答案】 B 【考点】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解析】 单细胞生物的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生活在水中,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据此解答。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解答】 A、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大肠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新个体,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A不符合题意; B、海蜇是腔肠动物,属于多细胞生物,B符合题意; C、变形虫是原生动物,属于单细胞生物,变形虫通过变形运动摄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是原生动物,属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D不符合题意。 14. 【答案】 B 【考点】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解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以及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解答即可。 【解答】 解:甲和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和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亮度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多。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甲,物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丁,这样甲和丁镜头组合放大的倍数是50倍,放大的倍数最小,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故选:B。 15. 【答案】 A 【考点】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解析】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解答】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得到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又可以被生产者吸收利用,所以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16. 【答案】 A 【考点】 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解析】 嫁接后,伞柄上长出的是伞形帽。由此说明伞盖形状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 【解答】 实验结果可以证明伞盖形状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做基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 17. 【答案】 B 【考点】 细胞的分裂 【解析】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如图: (2)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3)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生长导致细胞体积的增大。 【解答】 A、根据上图分析可知,甲、乙、丙细胞有细胞壁,属于植物细胞,A正确。 B、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复制加倍然后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然后细胞质均分成两份,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形成新的细胞壁,故B错误。 CD、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因此甲、乙、丙三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CD正确。 18. 【答案】 A 【考点】 花的结构和分类 【解析】 此题考查的花的类型,据此解答。 【解答】 桃园里放养蜜蜂,蜜蜂不但可以采蜜,在采蜜的同时把身体粘附的花粉带到了另一朵花的柱头上,为花粉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蜜蜂的传粉,桃的产量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桃园里常有蜜蜂飞,而小麦地里却没有蜜蜂去,原因是桃花是虫媒花,需借助昆虫进行传粉,小麦是风媒花,需借助风力进行传粉。 19. 【答案】 A 【考点】 双受精的过程 【解析】 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发育成新个体.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据此答题. 【解答】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成熟以后,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粘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和花柱,到达子房,在花粉管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中的生殖核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两粒精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根据以上传粉受精的过程可知,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②⑤④。 20. 【答案】 D 【考点】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这三大作用对绿色植物自身和自然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吸收作用是指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因此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二.综合题 【答案】 (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2 (3)乙、丙 (4)蒸腾作用 (5)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光照时间 【考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解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图示中的实验装置设置的对照实验是:甲与乙,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与丙,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解答】 解:(1)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图中三个实验装置可以形成2组对照实验:甲和丙的变量是光照,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甲和乙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由于乙装置,使植物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装置内的植物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从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可以看出光照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丙缺乏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因此叶片不会变蓝的是乙、丙。 (4)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当做光合作用的原料被植物体利用,大约99%都通过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因此,这些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5)由此实验结果得到启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时间、二氧化碳的浓度。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蔬菜的产量也就越大。所以通过多次重复本实验后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光照时间。 【答案】 >,<,< 生物影响环境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植物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解答时可以从森林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净化空气方面来切入。 【解答】 ①树木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树林里氧气浓度大,因此阳光下氧气浓度:A处>B处;②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因此夏季正午温度:A处<B处;③树木还有减少噪音的噪音,因此噪声,A处<B处。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影响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上述事实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答案】 沸腾 C 8400,8400 8518 【考点】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含有碳,能够燃烧;而无机物一般不含有碳,不能燃烧。 (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设置重复组的必要性。 【解答】 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要适量(20毫升)。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沸腾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 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可为这套装置增设一个防止热量散失的部件,如图所示:A、火焰熄灭时,还有余热,此时若及时计数,会导致数据偏低,A错误; B、核桃仁灰烬凉透时,由于这一过程热量的散失,会导致数据偏低,B错误;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说明不再有热量产生,此时记录数据比较科学,C正确。 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10℃,请计算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4.2焦×20毫升×10×10=8400(焦)。如果不考虑能量散失造成的误差,这粒核桃含有的能量是8400焦。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即(8400+8544+8610)÷3≈8518(焦)。 故答案为:(1)沸腾;(1)C;(2)8400;8400;(3)8518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