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知识点 整 理 1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 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 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 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 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 试 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 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 1/2。烧瓶中液体加热 时 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 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烫伤用大量冷 水 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 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 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用完后立即用水洗净。滴瓶上配有的滴管必须专用,不能 吸取 其他液体。吸上的药品剩余不可倒回。 11.酒精灯:酒精的量在 1/4~2/3 之间;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与空气接触 最 充分,燃烧也最完全,温度最高;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 12.放大镜:可以用来聚焦取火。 13.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有毒 易燃 易爆 有腐蚀性 14.意外伤害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 (1)如皮肤烫伤、被化学试剂灼伤、失火等,应立即报告老师,并保持镇定。 (2)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3)如果意外伤害较严重,在老师指导下去就医;火灾时有序撤离并打火警电话 119。 1.3 科学观察 2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观察除了用感官进行,还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 4.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 象和所测数据。 5.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鸡蛋便会下沉。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 开始溶解,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6.科学观察不仅要认真仔细,还要有客观、有效、规范的记录,记录的方法有文字描述、表 格纪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7.实验设计的主要原则:对照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8.观察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借助眼睛直接观察;二是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 观察可分三步进行,即一看、二找、三定。看物理现象、看实验现象、看图像;找物理现象 的规律;确定条件。 1.4 科学测量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 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和测量方 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 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 掌握它们 之间的换算关系。l 千米(km)=1000 米(m) 6 9 1 米(m)=10 分米(dm)=100 厘 米(cm)=1000 毫米(mm)=10 微米(um)=10 纳米(nm)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 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 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 即读到最小刻度值, 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 小刻度值决定的。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 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 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3 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 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 X 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 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 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积单位, 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 立方米=103 立方分米=106 立方厘米=109 立方毫米 1 升=l 立方分米=1000 毫升=1000 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俯视时,读数偏大; 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V 物=V 物+水-V 水 (面积的测量 )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不规则物体 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占半格以上的算 1 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3.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 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100℃。在 O℃和 100℃ 之间分成 100 小格,则每一小格为 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 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 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 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容器 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 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 度有 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 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 要将体温计 4 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 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 SARS 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 感测温、光 谱分析等。 (质量的测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哟接触到大量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 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所含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 质量具有以下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 kg。常用的单位还有吨,符号 t;克,符号 g;毫 克,符号 mg。它们之间的换算是:6 1 吨=1000 千克 I 千克=1000 克=10 毫克 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 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了解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横梁标尺、游码、珐码、底座、平 衡螺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或 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思考:当指针偏转时,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偏左, 平衡螺母向右(外)调;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里)调。 (3)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 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 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 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4)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思考:如果物体和 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将上述公式变为左盘砝码质量=右盘物体 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求解。 (时间的测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能用来测量时间。 古时,人们常用日晷、燃香、 沙漏等方法来计时。现在人们常用钟、表等先进的仪器来测量 时间。 时间的主单位是秒,单位符号是 S 常用的单位还有分、时、天、月、年。时间的基本换算关 系是:I 天=24 小时 l 小时=60 分钟=3600 秒 时间通常包含两层含义: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指的是时间的一个点,如 10:00; 时间间隔指的是一段时间,如课间休息 10 分钟。 实验室中常用来计时的工具是停表,有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电子停表的准确值可以达到 0.01 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 15 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 30 秒), 并将它们相加。它的准确值为 0.1 秒。 1.5 科学探究 1.理解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探究。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 交流与讨论。 3.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观察比较法。 5 第二章 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 生 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 触觉、 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 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 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 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 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 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 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 很 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6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 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 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 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 目 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 数越高。 (2)镜座:马蹄形,使显微镜安置稳定。 (3)镜壁:是握镜的地方。 7 (4)反光镜:一面为平光镜,反面为凹面镜,都可采集光线。 (5)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6)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7)镜筒和物镜转化器:镜筒上可安放目镜,下端有一个可以 转动的圆盘,就是物镜转换 器。转换器上的圆孔可安放物镜。 (8)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9)压片夹:可固定载玻片。 (10)遮光器:载物台下面的圆形版,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 叫做光圈。 (11)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略微向后倾,,便于观察。 7.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1)物镜转换。 (2)转动准焦螺旋,可使镜筒上下移动对焦。 (3)将玻片上的观察物正对通光孔。 (4)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注意载玻片,防止被压碎,而不是目镜。 (5)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看到物象后细调。 2.3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受精卵 → 分裂、分化、生长 → 生物个体(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2.一个母细胞经过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 意义: 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3.细胞分裂时,细胞内存在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在 动 物的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 胞中。 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一般大小。 4.细胞生长,体积由小变大。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直至 与 母细胞一样大。 5.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和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 则 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产生的 各种细 胞形成了生命体的各种结构,一个受精卵就这样经分裂、分化和生长,最终长成了一 个生命个体。 6.生长和分化往往相伴而行。 组织 1.植物和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它经过多次分裂和生长后,除少数细胞继续分裂外,其 余 大部分细胞则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2.植物的基本组织主要包括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贮存营养物 质的营养组织、其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 3.人体也有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和 功能。 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它由许多密集 的 上皮细胞组成,主要有保护功能。有些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血液、软骨、肌腱等组织的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多,体内分布广、形态多样,成为结缔 组织,它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都有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可以分为三种: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分 布 在脑、骨髓和神经中。 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①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 是由上皮组织构成。 ②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汗腺以及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等。触觉 小 8 体、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能感受外界给予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刺激。 ③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能缓解冲击、储存能量。 器官和系统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成为器官。 2.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成为生殖器官。根,茎,叶与植物制造自身营养物 质 有关,称为营养器官。 3 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道)以及 唾 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消化腺)等,它们称为消化器官。 4.由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顺序排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活动的多个器官 的 总和就成为系统。 5.人体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 内 分泌系统。 6.食物 → 口腔(分泌唾液)→ 咽 →食道 →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胆汁、胰液、 肠 液)→大肠→肛门 7.植物:细胞——组织——器官 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结构与层次 1.由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属于单细胞层次生物,如草履虫。 2.由许多细胞组成,而且分化出简单结构,但结构相当简单的低等生物,属于组织层次的多 细胞生物,如水母。 2.4 常见的动物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 125 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 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对生物的分类有 7 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 界、 门、 纲、目、科、属、种。 2.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身体背部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成为脊椎动物。它可以分为鱼类、两 栖 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 无脊椎 动物。地球上大约有 4.7 万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有 20 万种,大自然中大部分属于无脊椎 动物。 --------------------[4-8 皆为脊椎动物]--------------------- 4.鱼类:大约出现在 4.5 亿年前,目前世界上约有鱼类 2.4 万种。它们终身生活在水中,用 鳃呼吸,用鳍游泳,无四肢,身体表面大多有鳞片,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 (如 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黄鱼、鲨鱼等) 5.两栖动物:大约出现在 3.5 亿年前。幼体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 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如青蛙的幼体和鱼有些相似,用鳃呼吸,成体用皮肤或肺呼 吸。 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除此以外还有:大鲵<娃娃鱼>、蝾螈、牛蛙等) 6.爬行动物:大约出现在 3 亿年前。它们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皮肤表面覆盖着角 质 鳞片或甲,表皮干燥。卵生,体温不恒定。(如龟、蛇、鳄鱼、变色龙、鳖等) 7.鸟类:大约出现在 1.5 亿年前。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喙无齿,前肢特化为翼,体表 有 羽毛,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合飞。翔卵生, 体温 恒定。气囊和肺相通,可进行双重呼吸,大肠很短。(如家鸽、鸡、鸭、鹅、鹦鹉、猫 头鹰等) 8.哺乳动物:大约出现在 2 亿年前,目前它们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 哺 乳动物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是最高等的动物。 (如鲸、蝙蝠、袋鼠、海豚、 熊 猫、猴等) * 从鱼类到哺乳类,一个比一个高等: 水生 → 陆生;体外受精 → 体内受精;卵生 → 胎 生; 体温不恒定 → 体温恒定;用鳃呼吸 → 用肺呼吸。 --------------------[9-16 皆为无脊椎动物]-------------------- 9.扁形动物:身体多细胞,多数呈暗褐色或灰色,少数成亮色,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大 多为雌雄同体。(如涡虫、血吸虫等) 9 10.腔肠动物:身体多细胞,有口无肛门,摄食和排泄用同一个口,周围有触手,触手表面 有 刺细胞,以做猎食及防卫之用。(如水母、水螅、珊瑚、海葵等) 11.棘皮动物:身体多细胞,幼体两侧对称,成体大多辐射对称。多营底栖生活,固着、移动 或埋栖。骨板外面附以坚韧的肉质皮膜。(如海胆、海参等) 12.节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不长较厚,无贝壳。身体有许多节肢构成,并且分部;体 表 有外骨骼、足、触角分节,两侧对称,卵生。(昆虫占 100 多万种) 13.软体动物:身体多细胞,一般身体两侧对称,身体柔韧,有外套膜,由外套膜腺细胞分 泌 物形成的贝壳,身体表面有被外套包被的内壳。(如蜗牛、乌贼、贝壳、蛤等) 14.环节动物:身体多细胞,具真体腔,身体分节,无足,长而薄,看似与节肢动物相像。(如 蚯蚓, 身体呈圆长形, 由体结构成,考体表呼吸, 会分泌粘液。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没 有眼睛,下雨时会爬出,屎中含有丰富营养。) 15.线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细长,不分节,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呈线形。(如 蛔虫、蠕虫等) 16.原生动物:身体单细胞,最低等动物,生活在海水及淡水内,底栖或浮游。 (如草履虫、 变形虫等) 17.昆虫属节肢动物:它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大约有 100 万种之多。昆 虫体内没有骨骼,却在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昆虫身体分为头(一对触角)、 胸(有 三对足,两对翅)、腹三部分,还有一对复眼,一个口器。是唯一能飞的无脊椎动物。 2.5 常见的植物 1.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做种子植物。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2.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都是),如苹果、豌豆、郁金香、 樟、 玉兰、青菜等,它们是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它们 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种类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如黑松、水杉、银 杏、苏铁、侧 柏等都是常见的裸子植物。 3.种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植物。分为以上两种,区别为是否被果皮包被。被子植物 具 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 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4.蕨类植物:它们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 内 有许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5.苔藓植物:它们的结构比蕨类植物更简单,没有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 也 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6.藻类植物:它们的结构更为简单,压根就没有根、茎、叶。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生活环境 阴湿的环境 潮湿的环境 水中 形态结构 根、茎、叶 无根,有茎、叶(有假根,固定作用) 无根、茎、叶 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细胞分裂 举 例 蕨、胎生狗脊 地钱、葫芦藓 紫菜、海带、水绵、衣藻 2.6 物种的多样性 1.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的个数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属于多细胞 生 物。也有一些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属于单细胞生物。它们 一般生 活在水中。 2.衣藻 鞭毛:通过摆动使之游动。 伸缩泡:来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 眼点:感受光线的强弱。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细胞壁:保护作用。 10 叶绿体:杯状。 3.草履虫(约 0.3mm) 小核:含有遗传物质。 大核:负责营养。 口沟:摄取食物。 食物泡:消化食物。 纤毛:使进行旋转运动。 伸缩泡:有吸集管(吸集水),共两个,一个在前三分之一处,另一个在后三分之一处,排 出 体内多余的水分。 胞肛:排泄口,排除体内残渣。 表膜:同细胞膜。 4.使肉发臭的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菌(遗传物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核糖体、 鞭 毛、液泡)。细菌很小,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细菌繁殖在一 起所形 成的细菌团,即菌落。 5.酸奶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杆菌经过发酵后制成的。 6.细菌既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像草履虫那样的摄食结构,它要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在 细 菌体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所以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7.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螺旋菌、球菌和杆菌三类。 8.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了保护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 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有:广东省的鼎湖山、贵州省的 梵净 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山等。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 象驮着,站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 天罩盖在上面。 二、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半径 6357 千米,仅差 0.33% 。 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4.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 了 岩石圈。 三、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1.地平线 2.月食 3.登高望远 4.帆船 5.天涯海角 6.时差 7.北极星 3.2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 线。 4.0°经线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 180°属于东经(E)。赤道以北就是 11 北纬(N)。北纬 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 90°就是南极。 低纬度 (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纬度从赤道算起,把 0°定为 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 90°。 二、地图 1.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3.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1:10000,即 1 厘米表示 1 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1:1000000,即 1 厘米表示 10 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 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4.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 (2)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三种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 气孔,或柱状结构。常见有玄武岩,花岗岩。 2.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 积 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化而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结构。常 见的有石灰岩,板岩,大理岩。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意大利那不列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情况 悬崖峭壁上岩石断裂的 痕迹, 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 的信息。 二、火山 1.概念: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 能释 放的强烈显示.火山由火山锥、 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喷发物。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 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2.分类 按其活动情况分类: (1)活火山:经常性喷发,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2)休眠火山:长期熄灭,有时喷发的火山。 (3)死火山:以前喷发过,但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3.世界著名的火山:有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火山活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 人类生命; 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 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三、地震 1.有关概念 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是地壳的天然震动。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 12 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引起。 地震一般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三部分。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 以下 0—— 300 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 震中的距离。 据专家估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大 500 万次。当然,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 都是及 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 20 次。 2.分布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 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 环太平洋集中了全世界 80%以上的地震,是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行山脉,津唐地区,青 藏高原及边 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等。并且,我国是全球最多火山的国家。 3.5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 1.山区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击力强。 2.山坡或沟谷表 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容易被水流冲刷。 3.有暴雨或持续性降水, 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二、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史短的特点。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3.6 地壳表面的板块 一、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证据: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 石中被发现。 二、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包 括大洋洲)和 南极洲板块。 3.7 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山地。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两个山 顶之间。 峭壁: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山谷:等高线凸出部 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 1.定义: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间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4)同 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空隙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越高,分子的热 运动越剧烈。 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剧 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 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 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 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4.2 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 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13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 ,单位符号是 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 吨= 1000 千克;1 千克=1000 克=1000000 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 6t;一只 公鸡 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 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 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 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 ③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 每一小格代表多少 g)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用已 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 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 的 两张纸或两个 玻璃器皿)。 ④整理器材:用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 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 将上述公式变为右盘物体质量=左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 比真实值偏大,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4.3 物质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 。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 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m/v (公式变形: ) 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 3 或厘米) 水银的密度为 13.6×103 千克/立方米,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 1 立方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 ×103 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或克/立方厘米(质量/体积单位就可) (2)两者的关系: 1 克/立方厘米=1000 千克/立方米 1 千克/立方米=1×10^-3 克/立方厘米 (3) 水的密度:1×10³千克/立方米或 1 克/立方厘米 (4)单位转化: 1 毫升 = 1 立方厘米 1 吨=1000 千克 1 升=1000 毫升=1‰立方米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 (2)测量步骤(固体):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m;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v; ③计算ρ=m/v (3)测量步骤(液体): ①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并称重 M1 ②倒掉 V 体积液体 ③称量剩余液体质量 M2 ④计算液体密度ρ=(M1-M2)/V 14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 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 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4.4 物质的比热 1.比热:我们把 1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 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4.2×10 的 3 次方 焦/(千克×℃) 表示的含义--1kg 水温度升高 1℃时,需 要吸收的热量为 4.2×103 焦。 2.比热表的阅读: (1)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2)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 放热的多少无关 (3)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3.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 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4.5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固定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属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 同一晶体的熔点 和凝固点 是相同的。 6.晶体熔化特点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 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 T-t 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 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 48℃ 。水的熔点是 0℃ 10.举例 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 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等。 4.6 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 15 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 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 继续吸收热量。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 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 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表面积 、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 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 上升 。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 温) 6.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7.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 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 4.7 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固态从变成气态;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 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 3.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 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 雪,空中温度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 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 霜,寒冷的冬天, 地表附近的水蒸气, 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 凝华成 霜。 4.8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性质通常用“易”、“能”、“可以”“会”、“难”等词来描述。 4.酸性和碱性是物质的两种性质。具有酸性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具有碱性的物质叫碱性物 质。 5.常见的(含有)酸性物质:硫酸、盐酸、硝酸、醋、(多种水果); 常见的(含有)碱性物质:烧碱(氢氧化纳)、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钾、 氢氧化钡、 氨水、小苏打、纯碱、各种洗涤剂。 6.浓硫酸的腐蚀性可以使白纸变黑;某些碱性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以做洗涤剂。 7.闻任何一种气体的气味时,都必须用手轻轻地扇动。 用浓硫酸做实验时,应该注意:撒到 身上,一定要先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的水冲洗。先后 顺序不能颠倒,否则皮肤会被烫伤。(可 补充实验浓硫酸和水产生大量的热。) 8.遇酸碱会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