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 赏 析 1 01 竹里馆(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 伴,静静照耀。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 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 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 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 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 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 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春风传来 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 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 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 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 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 强烈的共鸣。 【主题】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2 【写法】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 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 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赏析】 《逢入京使》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 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 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 “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抱着“功 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 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 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马上 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 气!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 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 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 【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 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 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 3 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连那本来乏 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 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 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 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作者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 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诗中看似写百花争奇斗艳的场景,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伤感 之情。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主题】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 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写法】 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在于其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 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 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 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0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 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 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 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此诗 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 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 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 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 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 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 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 4 人。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题】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 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 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06 望岳(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写 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 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 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 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主题】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写法】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 (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 (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 奇秀丽。 (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5 07 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 在塔的最高层上。 【赏析】 这是一首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 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生发议论。 诗的前两句写景:飞来峰位于山巅,已经很高,峰上又有极高之塔,更是矗立云霄,这是实 写。接下去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旭日东升,更以虚笔法,渲染烘托了塔的高入云天,为 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后两句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小人当道,君主昏庸 无能。比如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所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这个意 思。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 我的远望视线,因为我身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借写景来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 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二十八字,包含的思 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事理于具体事物之中。 【主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 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 “浮云”这一意象象征困难、挫折、障碍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 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08 游山西村(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 好像没有了去路时,眼前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 已临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随时 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6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待 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 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 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 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 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 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 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 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农家祭社祈年,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显示出他对吾土吾 民之爱。 诗人“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 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句从 胸中自然流出,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 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 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主题】 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 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 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 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09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 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赏析】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己亥指清道光 19 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 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 7 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 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 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 “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 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 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 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 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 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 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 数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主题】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 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 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 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 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10 泊秦淮(杜牧)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卖唱的歌 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为有名的声色犬 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这 首诗一直被看着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诗人即景生情之作,通过 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 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 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 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 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主题】 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 的深切忧思。 8 【写法】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 族、官僚、豪绅。 11 贾生(李商隐)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可惜汉文帝深夜在虚席上 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赏析】 《贾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其着 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 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 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但李商隐独具慧眼,独辟蹊径, 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 发出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 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 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 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 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 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 鲜明可触的画面。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渲染,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 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 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 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 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 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 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 本原问题。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 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 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足见其思想深刻、构思新颖。 9 《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揭露了 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 的实质。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 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 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 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主题】 这首托古讽今诗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 为,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法】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 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1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原文】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 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赏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 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与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 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 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 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 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 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 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 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 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 所沉醉。所以,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 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10 【主题】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 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写法】 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 理。 13 约客(赵师秀) 【原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 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棋子,震落了灯花。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营造出动中求静的意境美。黄梅、青草、池塘、 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 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 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 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雨声和蛙声,比 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 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 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 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 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 之习,清丽可诵。 【主题】 全诗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表现约客未至时孤寂、惆怅、无奈。 【写法】 (1)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 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