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课件

作家作品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 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成为其代表 作。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 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 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说话和行动本是极平常的事情,但这“说”和“做”放在闻一多身上就 与众不同了。文章以此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内容,简洁明了。 中心意旨 本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 和“做”,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对学术 严谨刻苦的实干精神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结构思路 说和做——记闻一 多先 生言行片段 行的高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写作《唐诗杂论》做了再说学者 写作《楚辞校补》做了不说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说了就做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言行一致参加游行示威 口的巨人 表达技巧 1.夹叙夹议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 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总纲,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 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总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 分和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 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 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2.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关 于闻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 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 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 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 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 表现出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文章中 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 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 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及其被 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赘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 的紧急形势,撷取“讲演”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 话,描绘其“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先生大无 畏的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1.本文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 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讲闻一 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 探”一词,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 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 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到……”“赫然 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 起”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 富于感染力。 重点难点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了它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直言 自己干了什么;第五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 “说”和第六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 有‘说’”主要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 家”,闻一多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 责,实际上也就不仅是“言”,还是“行”了。这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灵活地赋予字词不同含义的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 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 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 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之情也蕴含其中。又如,“饭,几 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 是精神食粮”,意蕴就丰富多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 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 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 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具有并 列的性质,读起来,富于音乐美。 2.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 “做”的?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 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由“小声说”到“向 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再叙述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到游 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体现 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同: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含有“不懈怠”的意 思。 异:“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如: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 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孜孜不倦”则强调勤奋刻苦。如:他一直 孜孜不倦地学习着,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典籍(jí)地壳(qiào)臧克家(Zāng)锲而不舍(qì) B.澎湃(pài)  迥然(jiǒng)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不堪(kān)  小楷(kǎi)  弥高(mí)  气冲斗牛(dòu) D.浠水(Xī)  硕果(shuò)  校补(xiào)  目不窥园(kuī) 答案 B A.锲qiè。C.斗dǒu。D.校jiào。 ···· · · · · · · · ·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抱歉 声振天地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B.卓越 凶多吉少 迥乎不同 慷概淋漓 C.深宵 反对独裁 群蚁排衙 炯炯目光 D.梳头 寻求宝藏 心会神凝 一返既往 答案 C A.振→震。B.概→慨。D.返→反。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弥高(更加)    呕心沥血(滴) B.锲而不舍(刻)  硕果(大,丰满) C.无暇(空闲)  气冲斗牛(赛牛表演) D.迥乎不同(差得远)  迭起(屡次) 答案 C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 · · ·· ·· · 4.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     ,山东诸城 人,现代     ,代表作有诗集《     》等。 答案 臧克家 诗人 烙印 解析 不要将“臧”误写为“藏”,“烙”误写为“洛”。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典籍/狼藉  起稿/搞定  遐想联翩/无暇及此 B.校补/校对  奔跑/投奔  斗鸡走狗/气冲斗牛 C.独裁/载重  既然/即使  九霄云外/深宵灯火 D.漂泊/漂白  地壳/蛋壳  兴风作浪/诗兴大发 答案 D A.jí,gǎo,xiá。B.jiào,bēn/bèn,dòu/dǒu。C.cái/zài,jì/jí,xi āo。D.piāo/piǎo,qiào/ké,xīng/xìng。 ······ ······ ······ · · ·· ·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 A.眼睛治好之后,他又重见了光明。 B.困难时期要看到光明。 C.革命者应该光明正大。 D.企业的发展前景,光明无限。 答案 BD A项中的“光明”指“光亮”,B、D两项中的“光明”都 指“美好的前景”,C项中的“光明”指“胸怀坦荡,正直无私”。 ·· ·· ··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 语。 B.我们朗诵着《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怎能不激起心中 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 呢? C.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D.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答案 C 句中的冒号应为逗号。 4.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些四 字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以饱满的激情赞美了闻一多“潜心贯注,心 会神凝”的治学态度。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中“开一剂 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 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 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C.“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一 句中“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 一多从革命者的角度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D.“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 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一句中,“小声说”“声 音越来越大”“呼喊”层层递进,表明了闻一多越来越强烈的革命意志 和越来越无畏的革命精神,形象地表现了他号召人民的积极性。“反对 独裁,争取民主”指出了他战斗的目的,进一步表现了他救国救民的情 怀。 答案 C “望闻问切”在课文里意在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 (即从学者的角度,而不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 是走出了第一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样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大数据和互联网应该带给我们的生活思路,而 这与勤劳富裕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们的思路迥乎不同。 B.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C.这次大会召开以后,各部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 工作。 D.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 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答案 D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用在此处,望文生 义。 ···· ···· ···· ···· 2.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 站出来!”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 了也不一定说。” (4)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 暇及此。 A.无  排比 引用 对比 B.反复 比喻 对比 引用 C.无  比喻 对比 对比 D.反复 排比 引用 引用 答案 B (1)“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2)把“他”比作“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3)引用闻一多的话,同时把别人的说和做与闻一多的说和做进行 了对比。(4)引用了杜甫的诗句“一月不梳头”。 3.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 价。请你也用简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闻先生。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 诗篇。 我: 答案 (示例)为研究,发凌乱,废寝食,终得骄人成就;反独裁,为国民,捐身 躯,留名千秋青史。 解析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废寝忘食,致力于学术研究,成就斐然;作为革 命者的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为国为民,英勇献身,名垂千古。 用简洁的语言对上述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 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B.“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钻劲儿。 C.“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 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D.“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 精神和谦虚美德。 答案 C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是说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虽然 成就卓越,但“做了也不一定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①它不 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奇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②但是,生 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命的 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画线句①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答: (2)画线句②中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 答案 (1)奇→其。(2)删去“的原因”。 解析 (1)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 人难以理解。“其”是代词“它”,故不能写成“奇”。 (2)“之所以……的原因”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 3.对于言和行的关系你是如何看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解析 明确表达出言与行二者之间的关系,给人以启迪即可。 1.(2018河北秦皇岛海港期中,1,★☆☆)给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 据拼音写汉字,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2分)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 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 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shuāi 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弥            炯    (qiè)    而不舍  (shuāi)    微 答案 mí jiǒng 锲 衰 解析 掌握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按现代汉语拼音规则恰当注音。注意 区分形近字和音近字,在具体的语境中组成恰当的词语。 · · 2.(2018安徽皖东南初中三校期中,2)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6分)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 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 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 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无xiá及此(  )    漂白(  )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文中的“兀兀穷年”中的“穷年”的意思是     。 “沥尽心血”中的“沥”的意思是    。(2分) · 答案 (1)暇 piǎo (2)深霄 深宵 (3)终年、一年到头 滴 解析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避免音近或形近而误写的情况。多音字要 据义定音,按照汉语拼音规则恰当注音。 (2)区分形近字和音近字,在具体的语境中组成恰当的词语。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2018山东临沂平邑期中,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 C.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 要讲个痛快”!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答案 C 叹号应在引号里边。 1.(2018四川成都第一次月考,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 项是  (  ) A.群蚁排衙(yá)    兀兀(wù)穷年 刮(guā)目相待  弥(ní)高 B.气冲斗(dǒu)牛  鲜(xiān)为人知 锋芒(máng)毕露  校(xiào)对 C.锲(qiè)而不舍  迥(jiǒng)乎不同 义愤填膺(yǒng)  深邃(suì) D.警报迭(dié)起  踌(chóu)躇不前 蓬(péng)断草枯  宰(zǎi)割 答案 D A.弥mí。B.鲜xiǎn,校jiào。C.膺yīng。 ·· ·· ·· · · · · · · · · · · 2.(2018甘肃白银期中,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是  (  ) A.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 一反既往了。 C.自然灾害是异常恐怖的,光鲜为人知的汶川地震就给我国造成了重大 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 子弹制造工作。 答案 C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有震,说其“鲜为人知”,显然是不恰当的。 ···· ···· ···· · ··· (2018安徽中考,10—14)阅读下文,完成1—5题。(21分)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 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 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 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 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 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 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 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 · 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 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他妈妈 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每天都能听 到她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由于他身子歪, 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他太热爱这游戏了,他 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 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要 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 ···· ·· 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 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 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 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 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 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 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 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 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 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 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 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 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 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 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 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 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 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 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 一棵大槐树后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 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 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 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 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 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3分)(  )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  B.[乙]  C.[丙]  D.[丁]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4分) (1)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2分) 答: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2分) 答: 3.(★★★)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在内 容上的作用是                   。(4分) · ······ 4.(★★★)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 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答: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答: 1.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变化的理解能力。需要 归位的句子是一个表达明确情感的心理描写的句子,表达的是深深的愧 疚之情。文章叙述了一群男孩子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身体瘦弱有缺 陷的歪儿老是被大家捉弄,最终伤心哭泣而被妈妈责骂,他的妈妈禁止 他与伙伴们继续玩耍。但当歪儿看到伙伴们游戏中因少了自家的铁罐 而快乐减少时,不计前嫌地将铁罐从窗口扔了下来,希望伙伴们开心游 戏。此时,“我”的内心应该是自责的,对之前捉弄歪儿感到愧疚。通 过内容、情节、情感的梳理,我们就能确定“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 刺痛了”这句话应该放在[丁]处。 2.答案 (1)运用夸张(或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想去玩 游戏的急切心情。(手法、表达效果各1分) (2)运用反复(或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歪儿对游戏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渴望 之情。(手法、表达效果各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词语的品赏能力。词语品赏类题目是文 学作品阅读中的一个难点,解答时,需要关注具体的词句,关注需要品赏 词语的本义、语境义,在句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情感。基本上 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词义或者使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第二步,结 合内容分析词语具体的表达效果;第三步,分析词语表达的情感。 3.答案 承上启下 突显了大家对歪儿回来的释然和惊喜之情 (每空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特殊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语段的作用,一般要从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语段在文中所处位置不同,作用往往也不 同。文中段通常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单独成段,则有强调内容的作用。 4.答案 ①大家对歪儿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②歪儿由孤独、痛 苦到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满足。(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特定情节的概括能力。这类概括题,作答时首先需要 抓住题中的关键词,锁定有效信息范围,按题目要求提炼相关信息。通 过阅读,明确发生变化的有歪儿和“我们”,变化的表现从文段找到相 关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5.答案 (示例1)歪儿(或“我和歪儿”);“歪儿”和“我”是文章中的 主要人物。 (示例2)踢罐电报;踢罐电报游戏是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 (示例3)光亮的眼睛;友谊让歪儿的眼睛像晨星一样光亮,又美又动人。 (标题、理由各2分。切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给文章拟标题,并要求说明理由。这类题目换个思路来解决,效 果会更好。首先,明确文章文体——记叙文。其次,分析记叙文常见标 题的类型,包括:(1)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标题;(2)以写作对象为标题;(3) 以文章中心为标题;(4)以主要情节为标题。最后,选择最合适的角度拟 题。 1.(2018四川巴中中考,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是  (  ) A.杜鹃花开的光雾山,像穿着盛装的仙女,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 B.《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 宾妙语连珠。 C.闻一多先生“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 地! D.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答案 A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用在此 处,不合句意。 ·· ···· ···· ···· ···· 2.(2018广东深圳中考,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 的一项  (  ) A.校展览会惟妙惟肖地展示了19套校服,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B.中国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许多媒体随声附和,竞相报道。 C.电影《战狼2》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 影热潮。 D.尽管霍金被疾病困在轮椅上,但他仍锲而不舍,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 答案 D 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一般用来 形容表演或书画作品等,不能用来形容校服展示,使用对象不当。B.随 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用在此处,不合句 意。C.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 ···· ···· ···· 3.(2017山东泰安中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 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cú),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灿然,表现 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jié),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 B.这不是害怕自己会束手无策(cè)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在饥饿 还没有耗(hào)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之前,他已经被凶残地摧毁了。 C.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guī)园,足不下楼,兀(wù)兀穷年,历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D.他总是把无穷的忧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zōu)的语句,郑重 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zhuó)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答案 B A.蹙cù,灿→粲。C.窥kuī,历→沥。D.忧→幽,绉zhōu。 · · · · · · ·· · ··· · ···   学习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后,学校开展了 “说与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名人,仿照下面的句式赞美他。 例句: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 答: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为闻一多拟写一段 颁奖词。 答: (3)有人认为闻一多的“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的做法已经过时,当今的年轻人应当学会“推销”自己,争取为社会做 贡献的机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答案 (1)(示例)他,是音乐的先锋。他,是灵魂的先驱。(贝多芬) (2)(示例)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家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 沥尽心血;他,几年辛苦,凝结出《唐诗杂论》;他,十年艰辛,一部《楚辞 校补》赫然而出。他,做了,做得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迥乎不同;他, 说了,说得那么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是口的巨 人。他,是行的高标。 (3)(示例)“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的是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的美 德,这种精神和美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今的年轻人“推销”自己, 也应在“做”的基础上再“说”,否则就是吹嘘,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 社会做多大贡献的。 解析 (1)首先研究例句的结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名人,仿写的 内容必须与该名人的特点、贡献和精神等相关。 (2)从文章中概括闻一多先生所做的贡献,围绕他的“说”与“做”,用 简洁、流畅而又富有赞美性的语言拟写即可。 (3)应围绕“为社会做贡献”的中心,从辩证的角度谈看法。    中国梦,一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词汇。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 “梦之队”的成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书写者。七年级二班以“走 进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启了同学们的一段筑 梦之旅。 (1)同学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梦”最早出现在700多年前南宋爱国诗 人郑思肖的诗中。他在元兵压境、危亡在即的时候,写下了《德祐二年岁 旦》二首。第一首的颔联“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抒写了国泰民 安的政治愿望。《下泉》是《诗经·曹风》中的诗篇,主要表现人们对太平 盛世的向往。你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答: (2)围绕“中国梦”,补全下面这副对联。 上联:长城内外中国梦 下联: (3)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梦想,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梦想,所有的梦想 反映的都是追求,体现的都是抱负。请把你的梦想写下来。 答: 答案 (1)我一心向往的中国梦,就是那万古传诵的《下泉》诗所描绘 的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2)(示例1)大河上下神州魂(或“情”) (示例2)大江南北神州情(或“魂”) (3)(示例)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一名优秀的军人,为维护祖国的和平、人 民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1)要结合诗人作诗的背景,对诗句内的每一个字进行推敲。适 当补充省略成分,将诗句的意思表述清楚。(2)根据对联语意相关、字 数相同、字字相对的原则,由“长城内外”联想到“大河上下”“大江 南北”等,由“中国”联想到“神州”等,由“梦”联想到“情” “魂”等。 (3)梦想要积极向上,最好与祖国有一定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