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B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B卷)(解析版)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 ‎(B卷)(解析版)‎ ‎1.据最新报道,国内某女大学生感染了“网红细菌”——MRSA,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患者经医院抢救21天,最终脱离危险。关于MRSA叙述正确的是 A. 网红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B. 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 C. 网红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 D. 网红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有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即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但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细胞膜、细胞质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网红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A错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因此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B正确;网红细菌抗药性变异不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只是对网红细菌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C错误;网红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D错误。‎ ‎2. 鸡的正常体温是‎41℃‎左右,将鸡肝片在适宜条件下研碎,制得酶液。在反应器中,加入3%的过氧化氢2mL,酶液1mL,保温并测定其产生的气体量。如图为‎25℃‎、‎40℃‎、‎50℃‎时的气体产生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温度是( )‎ A. ‎25℃‎、‎40℃‎、‎50℃‎ B. ‎40℃‎、‎50℃‎、‎‎25℃‎ C. ‎40℃‎、‎25℃‎、‎50℃‎ D. ‎50℃‎、‎25℃‎、‎‎40℃‎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为鸡的正常体温是‎41℃‎左右,①曲线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最多,因此①的温度为‎40℃‎,‎50℃‎温度为高温,酶已经失去活性,因此分解速度最慢,故③曲线为‎50℃‎。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酶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为了探究某物质(ET)对生长素(IAA)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豌豆幼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的浓度和是否添加物质ET B. 实验结果显示ET对不同浓度IAA的生理功能均起促进作用 C. 该实验过程中豌豆生根的数量最多时对应IAA浓度小于b D. 每组实验中豌豆幼苗的数量,长势均应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浓度和是否添加ET,因变量是生根数量。据此回答。‎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的浓度和是否添加物质ET,A正确;‎ B、试验结果显示在a点之前ET在对不同浓度的IAA的生理功能既有促进又有抑制作用,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入ET之后豌豆生根的数量最多时所对应的IAA的浓度小于b,C正确;‎ D、试验中应控制无关变量相同,故每组试验中豌豆的数量和长势均应相同,D正确。‎ 故选B。‎ ‎【点睛】注意分析清楚试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4.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及平均死亡率(虚线)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B. 资源量长期小于R对该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C. 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 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资源量小于R,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资源量越多,种群死亡率基本不变,出生率增大,种群数量增加,所以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最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正确;‎ D、在一定范围内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增大,但不会无限增大,D错误。‎ 故选C。‎ ‎【点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5.某生物细胞周期中的三个阶段(用①、②、③表示)示意图如下,每个阶段内绘有相应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图谱,据图分析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 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①→②→③过程 ‎ B. DNA复制发生在①阶段且易发生基因突变 C. 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加倍发生在②阶段 ‎ D. ③阶段的细胞可能是刚刚完成分裂的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内细胞内DNA含量由2N→4N,为DNA分子复制时期,即S期;②细胞内DNA含量为4N,为DNA分子复制后的G2期和分裂期,即G2期+M期;③细胞内DNA含量为2N,为DNA分子复制的前期,即G1期。‎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即③→①→②,A错误;DNA复制发生在①阶段(DNA复制时期)且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加倍发生在M期的后期,即②阶段,C正确;③阶段为DNA分子复制的前期,该细胞可能是刚刚完成分裂的细胞,D正确。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周期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细胞分裂各时期特点的识记能力。‎ ‎6.下图为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一、杂种二产生的种子以恢复其可育性 B. 由于二粒小麦可育,故一粒小麦与山羊草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 该育种方法利用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 D. 杂种一、杂种二不育,二粒小麦、普通小麦可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B、D表示三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一粒小麦(AA)×山羊草(BB)→AB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形成二粒小麦(AABB);野生二粒小麦(AABB)×另外一种节节草(DD)→ABD,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形成普通小麦(AABBDD)。‎ ‎【详解】A、杂种一、杂种二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因此①②过程只能用低温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一、杂种二的幼苗以恢复其可育性,A错误;‎ B、二粒小麦可育,是由于①过程诱导染色体加倍,一粒小麦与山羊草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该育种方法利用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C错误;‎ D、杂种一、杂种二不育,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种子,都是可育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同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中比值及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神经元内Na+浓度/K+浓度的值变小 B. 饥饿时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浓度/胰岛素浓度的值比饱食后的大 C. 骨骼肌细胞内CO2浓度/O2浓度的值比血浆中的大 D.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导致局部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的值变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场所;血浆是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存的场所。‎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导致钠离子内流,突触后神经元内Na+浓度/K+浓度的值变大,A错误;‎ B、饥饿时,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以促进肝糖原分解,饱食后血浆中胰岛素浓度升高,以促进血糖的利用和储存,因此饥饿时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浓度/胰岛素浓度的值比饱食后的大,B正确;‎ C、骨骼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消耗O2,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因此CO2浓度/O2浓度的值比血浆中的大,C正确;‎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后,血浆中的部分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会导致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即局部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的值变小,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细胞膜内外电位情况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 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解:A、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B正确;‎ C、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 D、阻断副交感神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ABD.‎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9.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 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C. 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 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抗原刺激T细胞可以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或效应T细胞,同时记忆T细胞本身也可以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A正确;‎ 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否则,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T细胞,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 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另设一组不移植脂肪组织且直接感染病原体的对照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免疫调节尤其是细胞免疫的内容分析选项。‎ ‎10.以下关于生物学实验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③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④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⑤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A. ①⑤均需使用酒精溶液 B. ②⑥均可体现细胞膜流动性 C. ③④均制备固体培养基 D. ③⑥均需利用无菌操作技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果酒和果醋的制作、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详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不需要酒精,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需要用冷却的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加酒精可以使DNA析出,与蛋白质分离,A错误;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运动,不能体现膜的流动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进行细胞融合,能体现膜的流动性,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用的是固体培养基,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不需要制备固体培养基,C错误;③⑥均需利用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 ‎【点睛】酒精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之一,它在生物实验中有多种作用,而不同浓度的酒精其作用也有所不同。现列举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如下。‎ ‎1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 ‎1.1 作用:洗去浮色 ‎ ‎1.2 原理: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 ‎1.3 应用 :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 ‎2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 ‎2.1 作用:① 解离; ② 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 ‎2.2 原理:① 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 ‎② 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 ‎ ‎2.3 应用: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 ‎3 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 ‎ ‎3.1 作用:消毒杀菌。 ‎ ‎3.2 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能够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而失去功能,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5%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可能使得菌体表面迅速凝固,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继续向菌体内部渗透,待到适当时机,薄膜内的细胞可能将薄膜冲破而重新复活。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速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升高而增强,因此,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如果使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能形成薄膜,这样,酒精可继续向内部渗透,从而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的杀菌能力不是绝对很强,它对芽孢就不起作用。 ‎ ‎3.3 应用: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在接种开始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干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进行接种操作。 ‎ ‎4 无水乙醇 ‎4.1 作用:提取色素。 ‎ ‎4.2 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 ‎4.3 应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1.若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不能与模板分开,会形成R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R环的产生可能会影响DNA的复制 B. 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可以进行转录因而不会影响该基因的表达 C. 杂合链中A—U/T碱基对的比例影响R环的稳定性 D. RNA链未被快速转运到细胞质中可导致R环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双链将解开,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供转录录用的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详解】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不能与模板分开,会形成R环,因此,R环的产生可能会影响DNA的复制,A正确;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是非模板链,不进行转录,B错误;杂合链中A—U/T碱基对的比例影响两条链之间氢键的多少,影响R环的稳定性,C正确;新生RNA分子未被及时加工、成熟或未被快速转运到细胞质等因素也会催生R环的产生,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若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不能与模板分开,会形成R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再根据题意作答。‎ ‎12.HgCl2是一种影响ATP水解的代谢抑制剂,为探究主动运输与HgCl2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甲、乙、丙、丁四组实验(“+”表示加入,“-”表示不加入),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组别 实验材料 蒸馏水 KH2PO4溶液|‎ HgCl2溶液 实验结果 甲 幼嫩胡萝卜片 ‎+‎ ‎+‎ ‎-‎ 乙 幼嫩胡萝卜片 ‎-‎ ‎+‎ ‎+‎ 丙 成熟胡萝卜片 ‎+‎ ‎+‎ ‎-‎ 丁 成熟胡萝卜片 ‎-‎ ‎+‎ ‎+‎ A. 实验的自变量为蒸馏水HgCl2溶液的有无 B. 与丙组相比,甲组吸收HgCl2较少与其细胞内线粒体、核糖体数量较少有关 C. 实验结果表明,幼嫩组织对磷酸盐的吸收能力大于成熟组织 D.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gCl2对细胞吸收磷酸盐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甲组与乙组、丙组与丁组对比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HgCl2溶液的有无;甲组与丙组、乙组和丁组对比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的成熟程度。‎ ‎2、与甲组对比,乙组加入了影响ATP水解的代谢抑制剂HgCl2,乙组吸收磷酸盐较少,说明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详解】由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HgCl2溶液的有无和细胞的成熟程度,A 错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磷酸盐,而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与丙组对比,甲组吸收磷酸盐较少的原因是甲组是幼嫩的组织,含有的线粒体和核糖体数量较少,线粒体产生的ATP较少,B正确;与丙组相比,甲组吸收磷酸盐较少,说明幼嫩组织对磷酸盐的吸收能力小于成熟组织,C错误;由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HgCl2溶液的有无和细胞的成熟程度。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gCl2和细胞的成熟程度对细胞吸收磷酸盐的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再分析实验结果并获取实验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CO2浓度增加会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产生影响。研究人员以大豆、甘薯、花生、水稻、棉花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实验处理,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375µumol·nol—l),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环境(750µmol·mol—1),丙组先在浓度倍增的环境中培养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整个生长过程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选择晴天上午测定各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作物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填“减慢”、“加快”或“不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因素可能是光反应为喑反应提供的____________不足,也可能是喑反应中____________。‎ ‎(3)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比甲组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CO2环境而降低了固定CO2的酶的活性,____________,因此会表现出比大气CO2浓度下更低的光合速率。‎ ‎【答案】 (1). 加快 (2). CO2是暗反应的原料,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CO2浓度增加。暗反应加快,光合作用速率也加快 (3). ATP和NADPH([H]) (4). 固定CO2‎ 的酶活性不高(数量有限),C2的再生速率不足,有机物积累较多 (5). 当恢复大气CO2浓度后,已降低的酶活性未能恢复,又失去了高浓度CO2的优势 ‎【解析】‎ ‎【分析】‎ 根据图文分析:甲组和乙组之间进行比较可知,CO2浓度升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甲组和丙组比较可知,作物长期处于高CO2浓度条件下有可能会使固定CO2的酶的活性降低或者是数量减少。‎ ‎【详解】(1)CO2是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原料,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越高,暗反应速度加快,光合作用速率也加快。‎ ‎(2)光合作用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当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不足,或者暗反应中固定CO2的酶活性低(或数量不足),从而影响CO2的固定。‎ ‎(3)丙组在CO2浓度倍增环境中培养了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但是其光合速率低于甲组(提供的是大气CO2浓度),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处于CO2,浓度倍增环境使得作物固定CO2,的酶的活性下降或酶的含量降低,当恢复大气CO2浓度后,已降低的酶活性未能恢复,又失去了高浓度CO2的优势,因此会表现出比大气CO2浓度下更低的光合速率。‎ ‎【点睛】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14.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应用出发,分析古人设计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性。____________‎ ‎(2)在该生产方式中,鱼塘中的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鱼塘中的鱼属于____________。‎ ‎(3)鱼塘泥肥桑是因为塘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丰富的有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呼吸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桑树吸收利用。‎ ‎【答案】 (1). 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2). 群落 (3).‎ ‎ 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蚕沙中的化学能 (4). 消费者和分解者 (5). 有氧和无氧(细胞)‎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塘以养鱼、基以植桑”的桑基鱼塘耕作制.其以鱼塘养鱼(主要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塘基种作物,桑叶养蚕、杂粮养猪,蚕沙(蚕粪)、猪粪和作物残茎回塘养鱼,塘泥又培基种作物,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详解】(1)“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能够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2)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所有鱼塘中的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群落;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蚕沙中的化学能;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鱼塘中的鱼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3)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多,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通过这两种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桑树吸收利用。‎ ‎【点睛】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15.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大多数单体动物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中缺失一条点状染色体(Ⅳ号染色体)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若两条同时缺失则不能存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要研究某雄性单体果蝇的基因组,则需测定______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2)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与纯合野生型果蝇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见下表:‎ 无眼 野生型 F1‎ ‎0‎ ‎85‎ F2‎ ‎79‎ ‎245‎ 据此判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判断结果,某同学利用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单体果蝇交配,探究无眼基因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①让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单体果蝇交配,获得子代。‎ ‎②统计子代的_________________,并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无眼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无眼基因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答案】 (1). 5 (2). 野生型 (3). 性状表现及分离比值 (4). 野生型果蝇∶无眼果蝇=1∶1 (5). 全为野生型果蝇 ‎【解析】‎ ‎【分析】‎ 从表格中看出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个体交配得F1,F1无眼数目为0,野生型数目为85,可推知无眼基因为隐性基因,显性性状为野生型。‎ 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做单体,属于染色体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1)雄性单体是染色体缺少一条,但若要研究果蝇的基因组,还是需要测定3+XY共5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2)F1中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和无眼的比例接近3∶1,所以野生型为显性性状。‎ 根据上述判断结果,某同学利用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单体果蝇交配,探究无眼基因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②杂交后需要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及分离比值。‎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因为无眼果蝇产生配子染色体组成4条,而纯合Ⅳ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或3条,并且比例是1∶1,所以让无眼果蝇与野生型Ⅳ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假如无眼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后代野生型和无眼果蝇的比例为1∶1;‎ ‎②若不在Ⅳ号染色体,野生型为AA,无眼为为aa,进行交配,后代基因型为Aa,全是野生型。‎ ‎【点睛】本题考查了染色体变异以及基因组计划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根据实验设计谈论分析基因的位置。‎ ‎16.乳糖酶能够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乳糖酶的制备步骤如下:‎ 产乳糖酶微生物L的筛选→产乳糖酶微生物L的培养→乳糖酶的提取纯化 ‎(1)下表的培养液pH均为7.0,若要筛选微生物L,则不能选择表中的_____培养液。‎ 培养液 乳糖 乳糖酶 NaNO2‎ 牛肉膏 K2HPO4‎ KCl MgSO4·7H2O FeSO4‎ A ‎25g‎/L ‎/‎ ‎/‎ ‎/‎ ‎1g‎/L ‎0.‎5g/L ‎1g‎/L ‎0.‎01g/L B ‎/‎ ‎/‎ ‎3g‎/L ‎/‎ ‎1g‎/L ‎0.‎5g/L ‎1g‎/L ‎0.‎01g/L C ‎25g‎/L ‎1μg/L ‎/‎ ‎3g‎/L ‎1g‎/L ‎0.‎5g/L ‎1g‎/L ‎0.‎01g/L D ‎25g‎/L ‎/‎ ‎3g‎/L ‎/‎ ‎1g‎/L ‎0.‎5g/L ‎1g‎/L ‎0.‎01g/L ‎(2)为了获得能产乳糖酶的微生物L的单菌落,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3)扩大培养微生物L时,通过增加营养物质的比例________(可以/不可以)提高种群密度,分析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J1和J4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图,推测菌______更适合用于发酵,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BC (2).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3). 不可以 (4). 扩大培养的液体培养基由于营养物质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增高,不利于细菌生长 (5). J4 (6). 发酵过程中会产热和产酸,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的营养: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从曲线图中分析:J4比J1更适合在高温酸性环境生存。‎ ‎【详解】(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微生物L,因此所用的培养基应该是乳糖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且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应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分析性表格中的培养基的成分可知,A培养基缺乏氮源,微生物不能生长;B没有碳源,微生物应为无法生长,C不是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牛肉膏也可以作为碳源,因此A、B、C不能用于对筛选微生物L的培养基。‎ 故选ABC。‎ ‎(2)接种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可将初筛菌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3)由于营养物质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增高,不利于细菌生长,故扩大培养微生物L时,不能通过增加营养物质的比例 提高种群密度。‎ ‎(4)由于发酵过程中会产热和产酸,据图中曲线可知,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故J4更适合用于发酵。‎ ‎【点睛】本题是对常用的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基配制过程、微生物实验室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技术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常用的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基配制过程、微生物实验室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技术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然后结合问题进行解答。‎ ‎17.为探究M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员将克隆得到的M基因导入拟南芥植株(自交繁殖),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过程a、b,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来获得大量的M基因,过程b中需先加热至90~‎95 ℃‎,然后冷却至55~‎60 ℃‎,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 ‎(2)为获得转基因植物,采用农杆菌转化法侵染拟南芥的花序。基本过程如下:‎ ‎①过程d: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过程e: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再将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离心、富集,得到含有M基因的农杆菌液。‎ ‎③过程f:在拟南芥植株产生大量花序时,将其花表面部分在农杆菌悬浮液中浸泡20~30 s,3~4周后得到转化拟南芥植株的种子(T0)。浸泡之前,需先剪去已经长成的角果(这些角果将来可发育成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收获的拟南芥T0种子,播种在含有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能健康生长的幼苗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农杆菌花序侵染的方法转化,一般只能将目标片段整合到一条DNA上。若要获得M基因稳定的突变体,需___________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突变体。‎ ‎【答案】 (1). 反转录法(逆转录法)和PCR (2). 使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上 (3). 获取大量重组质粒(让目的基因扩增) (4). 这些已受精的角果将来结的种子是非转基因的 (5). 卡那霉素 (6). M(目的)基因 (7). 将T0代连续自交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详解】(1)图中a是利用RNA合成DNA分子,是逆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b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是PCR技术,PCR技术的操作在‎90℃‎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0℃‎下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所以冷却的目的是使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上。‎ ‎(2)①为了让目的进大量扩增,所以需要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伴随大肠杆菌的增殖而不断增多;‎ ‎③已受精的角果将来结的种子是非转基因的,所以为了获得转基因的种子,需要先剪去已经长成的角果。‎ ‎④由于质粒上含有卡拉霉素抗性基因,所以需要将收获的拟南芥T0种子播种在含有卡拉霉素的的培养基上;能健康生长的幼苗含有质粒,由于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所以幼苗含有目的基因或M基因。‎ ‎(3)农杆菌花序侵染的方法转化,一般只能将目标片段整合到一条DNA上,所以要获得M基因稳定的突变体,需要将T0不断自交获得纯合子。‎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和质粒示意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识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结合图进行分析解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