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佳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五调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的化合物都以碳链为骨架 B.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相同 C. 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乳糖和糖原 D. 腺苷是构成ATP、RNA和DNA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腺苷中的五碳糖是核糖,即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 【详解】A、细胞内的化合物不都是以碳链为骨架,如水,A错误;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属于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成分相同,都是葡萄糖,B正确; C、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不是多糖,C错误; D、腺苷中的五碳糖是核糖,而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化合物、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ATP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本题需要注意的是D选项,要求考生明确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的,而核糖是组成RNA的成分,不是DNA的成分。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核内RNA能够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B.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C. 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的 D. 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 41 - 1、在细胞核内RNA能传递遗传信息,但不能表达遗传信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详解】A、RNA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传递到细胞质,而遗传信息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只要转录过程能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过程不能在细胞核中进行,A错误;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但不是加工场所,B错误; C、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含有大量的酶,所以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C正确; D、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所以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列关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内的所有核酸分子都能贮存遗传信息 B. HIV和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均相同 C. 核酸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中都含C、H、O、N、P D. 某些核酸分子和某些蛋白质分子都具有转运物质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绝大多数含有S,DNA含有C、H、O、N、P。 3、核酸包括DNA和R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详解】A、真核细胞内含有DNA和RNA,但只有DNA能贮存遗传信息,A错误; B、HIV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B错误; C、核酸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中都含C、H、O、N,C错误; D、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转运某些物质的功能,D正确。 - 41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识记元素组成,同时结合基因表达过程(转录和翻译)进行解答。 4.研究人员从青霉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15~50°C之间 B. 45°C条件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提高酶活性 C. 55°C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酶量提高产物的相对含量 D. 45°C条件下比40°C条件下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5、分析柱形图:题图是研究人员从青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图,分析题图可知在35℃、40℃、45℃、50℃、55℃时,产物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并且在以上设定的几种温度下,4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多,5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少(为零),说明在35℃、40℃、45℃、50℃、55℃中,45℃时酶的活性最高、55℃时酶已经变性失活。 【详解】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A错误; B.反应物淀粉是足量的,故增加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 C.55℃条件下酶已经失活,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 - 41 -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45℃时酶的活性最高,故45°C条件下比40°C条件下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明显,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分析柱状图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 5.如图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根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以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才能发生 B. 该过程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 构成囊泡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 抗体分泌出细胞的过程有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生物大分子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膜内陷,将大分子包在囊泡中,进而内吞形成囊泡,把大分子物质摄入细胞内,胞吞和胞吐的生理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由细胞呼吸提供的ATP。 【详解】A、胞吞作用有膜的凹陷,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A错误; B、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需要受体和大分子物质的识别,需要消耗能量,由细胞内部供能,B正确; C、囊泡是由细胞膜组成,而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抗体的分泌的过程中囊泡膜转变成细胞膜,故有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胞吞的过程、结构基础和意义,对于胞吞过程与生物膜流动性的关系的理解的解题的关键。 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41 - A.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有关 B. 破伤风杆菌无中心体,以无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C.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生物组织细胞中的核孔结构 D.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的过程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真核生物的增值方式主要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值。 【详解】A、真核生物的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正确; B、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无丝分裂,B错误; C、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小,无法观察到核孔这种亚显微结构,要观察需要电子显微镜,C错误; D、葡萄糖氧化分解主要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主要有6项:细胞壁、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核和染色体,其余结构均为亚显微结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7. 下列生理过程一定不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 A. 叶肉细胞ATP的合成 B. 大肠杆菌转运RNA与氨基酸的结合 C. 叶肉细胞ATP水解酶的合成 D. 大肠杆菌转运RNA与信使RNA的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可以合成ATP;酶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翻译过程中发生tRNA和mRNA的结合。而tRNA与氨基酸在细胞质中结合,所以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器的机构和功能。 点评: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tRNA将细胞质中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中形成肽链。 - 41 - 8.研究发现,水分进出肾小管壁细胞的细胞膜需要一种被称为“水通道”的蛋白质。若设法专一性地关闭肾小管壁细胞的水通道蛋白,则将导致离体的肾小管细胞( ) A. 在高浓度溶液中皱缩 B. 在蒸馏水中涨破 C. 在不同浓度溶液中形态基本不变 D. 在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水分进出细胞膜必需一种被称为“水通道”的蛋白质,可说明水进出细胞膜是协助扩散;“设法专一性地关闭离体肾小管细胞的水通道蛋白”,则说明细胞水分无法出入细胞。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设法专一性地关闭离体肾小管细胞的水通道蛋白”,则水分无法进出细胞,即细胞不会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形态保持基本不变。 故选C。 【点睛】本题学生很容易认为水分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与通道蛋白无关,错选B,应该结合题干分析出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9.关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 B. 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 C.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D. 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如图: - 41 - 实验一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验二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并去除溶液中的O2,A正确; B、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中有CO2产生,所以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以防止干扰实验结果,B正确;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C正确; 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故选D。 10.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 B.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3种表现型 C.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D. 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信息,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解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详解】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即大花瓣红色、大花瓣黄色、无花瓣,A正确;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5种表现型,即大花瓣红色、大花瓣黄色、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 B错误;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C正确;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的植株(A_R_)占的比例是:3/4×1/2=3/8,D正确。故选B。 1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运输的效率增强 - 41 - B.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的种类有变化 C. 细胞癌变,多个基因发生突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是非正常死亡。 3、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因为相对表面积减小,故物质交换速率降低,A错误; B、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mRNA有变化,B正确; C、细胞癌变的特征之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发生突变,C正确; D、细胞凋亡,与凋亡细胞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A。 1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试管内梨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观察颜色变化 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C. 在脂肪鉴定实验中,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D. 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a含量最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才会生成砖红色沉淀,A项错误; - 41 - B、橙色的重铬酸甲溶液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呈灰绿色,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项错误; C、在脂肪鉴定实验中,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C项错误; D、在叶绿体含有的各种色素中,叶绿素a呈现蓝绿色、且含量最多,因此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a含量最多,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13.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少,细胞中核糖体多 B. 癌细胞分裂速度快,无分裂间期 C. 病毒不能诱发细胞癌变 D. 癌细胞核中DNA含量多于正常细胞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易于扩散转移; 凡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子称为致癌因子,目前认为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详解】A、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少,容易转移,细胞中核糖体多,需合成更多的蛋白质,A正确; B、癌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所以也有分裂间期和分裂期,B错误; C、致癌病毒能诱发细胞癌变,C错误; D、癌细胞中DNA含量和正常的细胞相等,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明确与癌症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特点及核酸的基本单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 41 - 14.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D. 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后只有在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b、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c、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导致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该实验比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32P主要存在于离心后的沉淀物中,少量存在于上清液中,D错误。 【点睛】注意: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因为S型菌的部分基因进入R型菌内并重新组合在RNA型菌的DNA上,这种变异叫基因重组。 15. 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 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D. 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发现了逆转录和RNA复制过程,从而推翻了传统的中心法则 【答案】C 【解析】 - 41 -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大胆地运用“遗传因子”这一术语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项错误;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推论S型细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B项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C项正确; D、科学家在研究某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时,发现了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这是对中心法则的必要补充,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6.在人类染色体DNA不表达的碱基对中,有一部分是串联重复的短序列,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短序列可用于( ) A. 基因测序 B. 侦查罪犯 C. 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D. 基因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中信息“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本题所提出的是一个测定DNA序列的应用性问题,但所测定的这些序列有两个特点可作为推断答案的依据:一是这些序列是不表达的;二是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在人类染色体DNA不表达的碱基对中”可知该短序列不能表达产生蛋白质,因此不是基因的片段,所以不能用于基因测序,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短序列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可用于侦查罪犯,B正确; C、短序列不表达,不能用于遗传病的产前诊断,C错误; D、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该短序列不表达,不能用于基因治疗,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特异性及应,要求考生理解DNA的特异性,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了解DNA序列分析技术在基因工程领域中多方面的可能应用等知识。 - 41 - 17.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K)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均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B. 图乙BC段中DNA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 C. 图甲中左图细胞对应图乙的AB段的某一时期 D.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K的变化,则纺锤体、染色体和细胞板都可出现在CD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左侧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和a基因,右侧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和a基因,可见,左侧次级精母细胞中a是A基因突变形成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A错误; B、图乙BC段,染色体与DNA分子比从1变到1/2,说明DNA分子在复制,容易出现基因突变,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B正确; C、图甲中左图细胞每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应该对应图乙的EF段的某一时期,C错误; D、该细胞为动物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出现在植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B。 【点睛】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18. 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1 - A. 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 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 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 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一种tRNA只对应一个反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错误。D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C错误。线粒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的部分蛋白质由自身的DNA控制合成,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9.枯草芽孢杆菌(细菌)可分泌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某科研小组对几丁质酶的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注:+表示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检测指标 甲(不加诱导物) 乙(加入诱导物) 几丁质酶mRNA + + 几丁质酶 + ++++ A. 枯草芽孢杆菌合成、分泌几丁质酶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 诱导物促进了几丁质酶基因转录,从而促进几丁质酶大量合成 C. 有诱导物时,一个几丁质酶的mRNA可能会结合多个核糖体 D. 诱导物使基因转录时,DNA两条链同时作为模板,从而提高酶的产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可知:诱导物并不影响几丁质酶mRNA的量,而是影响几丁质酶的量,可见诱导物促进翻译过程,并不促进转录过程; 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 41 - 3、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枯草芽胞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 B、根据试题分析:诱导物促进了几丁质酶基因翻译,从而促进几丁质酶的大量合成,B错误; C、根据试题分析,诱导物促进翻译过程,有诱导物时,一个几丁质酶mRNA可能会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翻译速度快,C正确; D、基因转录时,以DNA一条链为模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分析表格,获取有效信息。 20.下列有关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制备实验利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 B. 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 C. 观察线粒体利用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D.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壁和细胞核、具膜细胞器,可以用蒸馏水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然后通过过滤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不同细胞器的重量不同,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追踪氨基酸的转移途径; 甲基绿吡啰红染液可以将DNA染成绿色,将RNA染成红色。 【详解】A、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核和多余的细胞器,所以可以将其放入蒸馏中,使红细胞吸水涨破,然后通过过滤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A正确; B、不同细胞器的重量不同,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B正确; C、观察线粒体利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C错误;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追踪氨基酸的转移途径进而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D正确; 故选C。 - 41 -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制备的方法,分离不同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检测线粒体用到的染液,分泌蛋白合成过程的研究方法,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1.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C.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沃森和克里克推算DNA呈螺旋结构的重要依据是DNA的衍射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说;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均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用物质分离提纯技术,而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孟德尔的“测交实验”是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A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都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而实验技术不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的技术,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技术),B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 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C。 22.某学习小组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调查的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白化病、在熟悉的4~10个家庭中调查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血友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 21三体综合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 - 41 - 由题文中“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可知,该题需要选择符合伴性遗传的遗传病进行调查,掌握各种遗传病的遗传类型是解题关键。 【详解】A、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符合题意,A错误; B、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且调查它的发病特点应研究患者家系中各成员的患病情况,B正确; C、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无法研究该病的遗传特点,只能调查学校内该病的发病率,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B。 【点睛】该题的重点在考察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遗传病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类: 遗传病类型 家族发病情况 病例 单基因遗传病 常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含致病基因即患病 多指、并指 隐性 隔代遗传,隐性纯合发病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伴X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隐性 隔代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遗传 父传子,子传孙 外耳道多毛症 多基因 遗传病 ①家族聚集现象; ②易受环境影响; ③群体发病率高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胚胎期引起流产 21三体综合征 23.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途径如图所示。对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41 - A. 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②③ B. 图中③④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 图中①⑤过程的酶是DNA聚合酶,②过程是RNA聚合酶 D. 在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 【答案】A 【解析】 根据课本内容的介绍,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DNA复制过程、②转录过程和③翻译过程,A正确;图中③过程是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A-U,U-A,G-C,C-G,④过程是R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也是A-U,U-A,G-C,C-G,B错误;图中①过程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⑤过程是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②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由于①DNA复制过程只能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才发生,而人体心肌细胞不在分裂增殖,所以D错误。 24.下列有关计算中,错误的是( ) A. 32P标记的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 B. 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1条链上A+T的比例为35%,则第3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 D. 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不含放射性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2/2n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用32 - 41 - 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产生8个噬菌体,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A正确;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整个DNA分子中A+T的比例也为35%,进而可推知C=G=195,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95×4=780个,B正确; C、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染色体均被标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分开的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所以形成的四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不能确定,C错误; 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共有2n个,其中有标记的是2个,占2/2n,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过程和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2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能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A. 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 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 41 - 分析图表可知:突变型和野生型的区别在于核糖体S12蛋白第56位的氨基酸由赖氨酸变成了精氨酸,导致链霉素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突变型的存活率达到了100%,故突变型枯草杆菌具有了抗链霉素的特性。 【详解】A、由分析可知: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的链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故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正确;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 C、突变型的产生是单个氨基酸的改变,故可知该突变性状的产生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错误; D、链霉素对枯草杆菌产生的抗性突变进行了选择,D错误。 故选A。 26.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参与的过程是 A.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 C.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C 【解析】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参与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A正确;第三道防线产生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D正确;在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过程中,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吞噬细胞,C错误。 27.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B. 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C. 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 D.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 - 41 - 【答案】B 【解析】 【详解】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只能有少数细胞为四倍体细胞,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B正确;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2d与6d处理时间不同,结果相同,C错误;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结果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8.下图1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 在图2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 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该过程涉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及电位特点:静息电位是指未兴奋区域的电位,由K+外流引起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指兴奋区域的电位,由Na+内流引起的外负内正。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区域向兴奋区域传导,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兴奋区域向未兴奋区域传导。 【详解】A、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变现为静息电位,a、b处电极均接在膜外,均为正电位,两电极之间没有电势差,此时电流表测得为零电位,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 - 41 - B、刺激X,兴奋会以该点双向传导,兴奋由a传导向b,故膜内局部电流传导方向也为a到b,B错误; C、由于兴奋是由a传向b,a处先形成动作电位,因此两电极之间产生电势差,形成t1~t2的曲线变化,当兴奋传导至ab之间时,a处恢复为静息电位,b处未兴奋,两电极之间没有电势差,形成t2~t3的曲线变化,当兴奋传导至b处,b处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与a电极处形成电势差,从而产生t3~t4的曲线变化,C正确; D、t1~t2,t3~t4分别是a、b处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均由Na+内流造成,D错误; 故选C。 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 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来调节植物生长 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幼苗顶芽获得的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喷洒赤霉素使健康水稻幼苗明显增高能证明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D. 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见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如下: 1、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2、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掌握减少相类似的化学物质。 【详解】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A错误;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幼苗顶芽,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部位抑制效果解除,侧芽发育,由于顶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减慢,因此植株较正常植株矮,B正确;喷洒赤霉素使健康水稻幼苗明显增高,不能证明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为植株增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细胞分裂,C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常常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共同调节的,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基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有序表达的结果,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合成部位的准确识记,理解各种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 41 - 30.某家鼠的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基因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黑色,其余情况下均为白色,且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纯合白色雌鼠与一纯合白色雄鼠交配,F1全为黑色。不考虑突变和致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亲代雄鼠的基因型为AAXbY B. F1中黑色雌雄鼠产生基因型为AXb配子的概率相同 C. F1中黑色雌雄鼠自由交配,F2雌鼠中黑色纯合个体占3/4 D. F1中黑色雌雄鼠自由交配,F2雄鼠中白色个体占5/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纯合白色鼠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Y,aaXbXb,aaXbY,aaXBXB,aaXBY.一只纯合白色雌鼠与一只纯合白色雄鼠交配,F1全为黑色,则亲本对应的基因型组合是:aaXBXB×AAXbY→AaXBXb、AaXBY。 【详解】A、由题意知,家鼠的毛色与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有关,当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黑色,其余情况下均为白色,且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纯合白色雌鼠与一只纯合白色雄鼠交配,F1全为黑色,说明亲本纯合白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纯合白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XbY,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F1中黑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XBXb,产生含AXb配子的概率为1/4,F1中黑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XBY,产生含AXb配子的概率也是1/4,B正确; C、F1中黑色雌雄鼠交配,F2雄鼠中黑色纯合个体占1/2×1/4=1/8,C错误; D、F1中黑色雌雄鼠交配,F2雄鼠中黑色个体占3/4×1/2=3/8,故F2雄鼠中白色个体占1-3/8=5/8,D正确。 故选C。 【点睛】遗传规律计算中的“算少不算多”:分析D项时,F1中黑色雌雄鼠交配,F2雄鼠中黑色个体基因型种类较少,白色个体基因型种类较多,可先计算黑色个体比例,然后再计算白色个体比例。 3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所以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B. 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但可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C.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 D. 持续干热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之一是脱落酸含量减少 - 41 -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失重不影响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但是在失重状态下,生长素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根会失去向地性,A错误; B、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但可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B正确; C、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 D、脱落酸抑制发芽,持续干热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之一是脱落酸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识记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2.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 41 - 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由于在Y染色体上,所以只有男性患病,患病者中没有女,A正确;出现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家庭,后代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例如,一种显性遗传病,两个亲本婚配,基因型为:XdXd与XdYD,则他们的后代只有男性患病,B错误;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C正确;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3.下列关于酶、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四种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遇双缩脲试剂一定能发生紫色反应的是抗体 B. 激素、神经递质的作用对象一定是细胞 C. 在细胞中合成后均通过胞吐的方式被分泌出细胞 D. 酶在细胞内产生,也可以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激素的种类繁多,有的属于蛋白质,有的属于氨基酸衍生物,有的属于固醇类; 3、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4、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氨基酸类等。 【详解】A、酶中有少数是RNA,激素中部分也不是蛋白质,神经递质的种类众多,只有抗体全是蛋白质,所以酶、激素和抗体遇双缩脲试剂一定能发生紫色反应的是抗体,A正确; B、激素、神经递质都需要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才能调节细胞代谢,所以它们的作用对象一定是细胞,B正确; C、有的激素或神经递质不是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如性激素、递质NO等,C错误; - 41 - D、生物体内的酶一定在细胞内产生,但可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3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 B.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C. 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D.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反射弧的组成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因此—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A正确;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在特定情况下,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B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来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而不是利于酶附着,C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中都含有许多神经中枢,D正确。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B选项的判断,明确效应器的组成及其反应机制是解题的关键。组成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相关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肌肉或腺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可能引起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35.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A.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B.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 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答案】C 【解析】 - 41 -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研究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正确;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正确;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这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错误;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这是人们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具体事例的体现,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及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36.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们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农作物来提高光能利用率 B. 提高人植物性食物比例可使该生态系统供养更多的人 C. 建立沼气池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D. 定期除草、控制害虫数量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 41 -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为生产者,农作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不能固定其它形式的能量;沼气池是密封的,里面的氧气浓度很低,因此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厌氧型的分解者,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农作物到家畜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农作物来达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作用,正确; 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人吃植物性食物,可以减少能量流动的环节,从而可使该生态系统供养更多的人,正确; C、建立沼气池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转递效率为10%-20%,错误; D、定期除草、控制害虫数量可以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正确; 故选C。 37.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B. 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 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 D. 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包括种群增长、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增长包括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S增长曲线是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的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又叫K值,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为0,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种群数量达到K值,会在K值处上下波动,A错误;种群数量大于 K/2,小于K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培养瓶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C正确;若要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在种群数量大于 K/2时捕捞,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种群增长的S曲线的类型、分析S型增长曲线不同阶段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应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8.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41 - A. 线粒体DNA受损伤,对神经细胞吸收K+没有影响 B. 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时消耗能量,因此胰岛素出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 D. 对离体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紫外线处理,结果吸收甘氨酸的功能丧失,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与胞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神经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线粒体DNA受损伤会对线粒体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对神经细胞吸收K+有影响,A错误;被细胞选择吸收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有的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有的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也有的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B错误;胰岛B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分泌胰岛素时消耗能量,C错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氨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对离体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紫外线处理,结果吸收甘氨酸的功能丧失,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D正确。 【点睛】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方法 ①据分子大小判断 ②根据运输方向判断: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 39.下列关于经典实验表述错误的是 A.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胰液分泌只受激素调节 C. 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肺炎双球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 - 41 - D. 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达尔文实验表明了植物具有向光性,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促胰液素的发现证明了有激素调节的方式,可不受神经调节,错误; C、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肺炎双球菌中的蛋白质和DNA进行了分离和提纯,并最终验证DNA是遗传物质,正确; D、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其转移途径是14CO2→214C3→(14CH2O),正确; 故选B。 40.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Denham 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②过程的作用效果会引起细胞内生物膜面积急剧下降 B. ③过程会引起细胞核合成的蛋白质活性下降,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C. ④过程可能引起细胞内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 D. ⑤可来自于辐射、有害物质的入侵和细胞内的氧化反应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 41 -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 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 【详解】①②过程自由基进攻磷脂分子,破坏细胞内生物膜,生物膜面积急剧下降,A正确;③过程自由基进攻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降低,B错误;④过程自由基进攻DNA,造成碱基对缺失、替换等,发生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C正确;造成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的因素有辐射、有害物质的入侵和细胞内的氧化反应等,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要求学生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能够结合图示自由基学说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41.如图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含有基因B、b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将导致基因重组 B. 图中的染色体1、3、5、7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C. 此细胞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细胞质分裂为均等分裂 D. 染色体7、8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且表现交叉遗传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该细胞的性染色体不同,是XY,所以这是一个雄果蝇,Aa和Bb在一对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41 - 【详解】A、含有基因B、b的染色体片段在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交换后将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A正确; B、图中的染色体1、3、5、7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含有此生物全套的遗传信息,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C、此细胞的性染色体为异型的,是雄性个体,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细胞质分裂为均等分裂,C正确; D、染色体7、8为一对性染色体,位于这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表现为交叉遗传,而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表现为限雄遗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染色体组概念,识别图中的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42.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程度的标志.下图为香蕉成熟后细胞中CO2释放量和乙烯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呼吸跃变导致乙烯含量剧增 B. 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量增加 C. 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的标志 D. 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香蕉在成熟之后,乙烯含量剧增,乙烯含量剧增影响呼吸作用,产生呼吸跃变现象,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据此解答。 【详解】A、由图可知,乙烯含量剧增影响呼吸作用,进而产生呼吸跃变现象,A错误; B、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使呼吸作用加强,B正确; - 41 - C、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用程度的标志,不是果实成熟的标志,C错误; 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故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成熟,不是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乙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3.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大分子物质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图1、图2表示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其中AKT和mTor是抑制酵母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与细胞自噬有关 B.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自噬不受基因控制 C. 当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可激活AKT抑制细胞凋亡 D. 酵母细胞启动自噬过程的意义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 2、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大分子物质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 3、图1、图2表示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其中AKT和mTo,是抑制酵母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 - 41 - 【详解】A、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所以溶酶体与细胞自噬有关,A正确; B、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都受基因控制,贯穿细胞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B错误; C、据图甲,当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可激活AKT抑制细胞凋亡,C正确; D、据图乙,营养物质缺乏时,酵母细胞启动自噬过程,其意义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TP,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4.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如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惊人一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er基因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其只存在与人体下丘脑SCN细胞中 B. 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与per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 C. 过程③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D. 研究成果表明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基因调控有关而与环境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 41 - 【详解】A、由于细胞的全能性,per基因存在于包括下丘脑SCN细胞在内的所有正常细胞中,A错误; B、经核孔运输的大分子物质都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自由进出细胞核,如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后则不能经核孔再次运入细胞核,而per蛋白进入细胞核后不能随便被运出细胞核,B错误; C、根据题干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4h”,所以③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因为负反馈调节才能周期性波动,如果是正反馈应该使PER蛋白越来越多,C正确; D、根据题意“per蛋白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说明per蛋白的浓度不仅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中因素如光暗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45.NAA和6-苄基氨基嘌呤(6-BA)分别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的类似物,为探究NAA和6-BA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一定浓度的NAA和6-BA(单位:mg.L-1)培养液同时处理插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溶液及浓度 月季插条生根情况 生根率/% 平均根数/条 根长/cm NAA 6-BA 0.6 0.2 100 3.2 0.5-1 0.8 0.2 100 4.3 0.5-1 1.0 0.2 83 2.3 ≤0.5 0.6 0.4 100 6.1 0.5-1.5 0.8 0.4 88 3.1 ≤0.5 1.0 0.4 94 2.6 ≤0.5 0 0 79 2.2 ≤0.3 A.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一定浓度的NAA和6-BA - 41 - B. 在NAA浓度为0.6mg.L-1和6-BA浓度为0.4mg L-1时促进生根的效果较好 C. NAA和6-BA促进月季生根的效果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同 D. 该实验实施过程中,温度、溶液pH、处理时间等各组保持相同适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和6-BA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与NAA的浓度和6-BA的浓度都为0的对照组相比,其余该实验组的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都增加了,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中NAA浓度为0.6 mg.L-1、6-BA浓度为0.4 mg.L-1的组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和6-BA的浓度,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NAA浓度为0.6mg.L-1、6-BA浓度为0.4mg L-1时,促进生根的效果较好,B正确;由于该实验没有做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对照实验,因此无法得出NAA和6-BA促进月季生根的效果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同的实验结论,C错误;该实验实施过程中,温度、溶液pH、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保持相同适宜,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6.为探究植物甲的光合特性,研究人员测定了植物甲在光、暗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有光条件下,植物甲与一般高等植物相同,其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这过程的两类色素为_____________,其中高等植物的_____________的合成需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2)在黑暗条件下,植物甲通过_____________(生理过程)产生CO2据实验结果曲线图分析,暗期植物甲的CO2 - 41 - 吸收总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0”,“小于0”,“等于0”),这与一般高等植物不同。经进一步测定植物甲中酸性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酸性物质的含量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结合曲线图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CO2能够在暗期转化为_____________储存起来,在光期释放出来。 (3)在暗期,植物甲不能将CO2转化为糖类物质等光合产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2). 叶绿素 (3). 细胞呼吸 (4). 大于0 (5). 酸性物质 (6). 暗期没有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光暗条件交替进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条件,从图中看出在黑暗条件下,该植物能够吸收少量的CO2,在光气,植物吸收CO2的量增加。 【详解】(1)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够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完成。 (2)据图分析,黑暗条件下,植物甲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并释放CO2,但实验结果显示,暗期植物甲CO2吸收总量始终大于0。酸性物质的含量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说明暗期吸收的二氧化碳能够被植物甲转化为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释放出来就行光合作用。 (3)由于暗期没有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所以不能将CO2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同时结合题干中“酸性物质的含量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的信息进行作答。 47.某蛋鸡羽色有黑色与麻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其胫色有浅色对深色为显性,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D/d)控制。为判断基因(D/d)是否位于Z染色体(ZW型)上,用黑羽浅胫公鸡与黑羽深胫母鸡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羽深胫:黑羽浅胫:麻羽浅胫:麻羽深胫=2:2: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黑羽所占的比例为2/3,出现该比例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通过上述实验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判断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 (2)若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理论上自然种群中Zd的基因频率在公鸡与母鸡中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饲喂特殊的饲料会影响黑色素的生成,能使麻羽与浅胫分别变为黑羽与深胫。现有一只基因型可能为AazDW、AaZdW、aaZDW与aaZDW的黑羽深胫母鸡,正常饲料喂养的各种纯种公鸡,请设计杂交实验确定该母鸡的基因型。 (写出实验思路与预测结果) - 41 - 实验思路:用该母鸡与基因型为______的公鸡多次杂交,子代用________饲料喂养,观察并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 ①若子代黑羽浅胫:黑羽深胫:麻羽浅胫:麻羽深胫=1:1:1:1,则基因型为AaZDW。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AaZdW。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aaZDW。 【答案】 (1). 黑羽AA纯合致死 (2). 不能 (3). 公鸡中Zd的基因频率等于母鸡中Zd的基因频率 (4). aaZdZd (5). 正常 (6).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7). 若子代一半为黑羽深胫,一半为麻羽深胫 (8). 若子代公鸡全为麻羽浅胫,母鸡全为麻羽深胫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先考虑某蛋鸡羽色遗传,为常染色体遗传,亲本黑羽与黑羽杂交,后代出现了麻羽,说明黑羽对麻羽为显性性状,亲本都是杂合子Aa,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2∶1,不是3∶1,说明后代中AA显性纯合致死;再考虑其胫色遗传,已知浅色对深色为显性,可能在Z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亲本浅胫公鸡与深胫母鸡杂交,后代深胫:浅胫=1∶1,不能判断该对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Dd、dd或ZDZd、ZdW。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黑羽对麻羽为显性性状,后代黑羽的比例为2/3,而不是3/4,可能是因为黑羽AA纯合致死;根据以上实验不能判断基因(D/d)位于Z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2)若是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理论上自然种群中公鸡中Zd的基因频率应该等于母鸡中Zd的基因频率。 (3)黑羽深胫母鸡的基因型有AazDW、AaZdW、aaZDW与aaZDW四种,为鉴定其基因型需要进行测交,选择隐性雄性个体(aaZdZd)进行交配,子代用正常饲料喂养,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结果: ①若子代黑羽浅胫:黑羽深胫:麻羽浅胫:麻羽深胫=1:1:1:1,则基因型为AaZDW。 ②若子代一半为黑羽深胫,一半为麻羽深胫,则基因型为AaZdW。 ③若子代公鸡全为麻羽浅胫,母鸡全为麻羽深胫,则基因型为aaZDW。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基因型,并能够判断后代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 - 41 - 48.低血糖能刺激脑内神经元,激活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促进生长激素(GH)的分泌。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可用于检测人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者垂体的功能是否正常,下图为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 中GHD患者和健康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及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______离子通道开放,进而出现动作电位。 (2)分析图示结果可知,该GHD忠者的垂体功能______(填“正常”或“受损”)。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的前30 min血糖浓度急剧降低,原因是胰岛素能通过______使血糖浓度降低,30 min后血糖浓度上升过程主要与____________的分泌增强有关。 (3)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若试验者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应立刻注射_________。 研究发现,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中测得的生长激素浓度变化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钠 (2). 受损 (3). 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5). 葡萄糖溶液 (6). 较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垂体的生命活动,使其产生的生长激素减少 【解析】 【分析】 据图曲线可知健康人血糖低,其生长激素含量较高,GHD患者血糖低不能促进生长激素(GH)的分泌,其生长激素含量较低。 【详解】(1)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后,引起后膜外的钠离子内流,出现动作电位。 - 41 - (2)据图曲线可知GHD患者血糖低不能促进生长激素(GH)的分泌,可能是由于垂体受损产生生长激素减少;胰岛素的功能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据图曲线30 min血糖浓度达到最低,此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从而提高血糖浓度。 (3)造成血糖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低而出现焦虑、震颤、心悸和饥饿等,严重时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当出现较严重的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补充葡萄糖水以快速补充葡萄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于甲状腺大量合成甲状腺激素,其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的水平,因负反馈作用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了垂体的活动,导致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减少。 49.某地区森林植被曾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近五十年来,当地居民开展退耕禁牧、植树造林活动,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和旅游区。下图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Ⅰ、Ⅱ、Ⅲ代表能量的去向,a~h代表相应的能量值。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事实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地成为科学研究的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和旅游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2)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为_________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4)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轻微的干扰时,森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通过系统内的_________调节机制实现的。 【答案】 (1).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直接 (3).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4).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5). 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6). f+g (7). (d-g)/b×100% (8). 负反馈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Ⅰ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Ⅱ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Ⅲ为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f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g表示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表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 41 - 【详解】(1)上述事实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地成为科学研究的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和旅游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图中I、Ⅱ、Ⅲ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3)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为f(自身的遗体残骸)+g(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因此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g)/b×100%。 (4)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轻微的干扰时,森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通过系统内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 41 - - 4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