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2019年秋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三理综试卷——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图“〇”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A. ①和⑥ B. ⑤和⑥ C. ②和③ D. ③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高中生物课本上涉及到“A”的DNA、RNA、ATP等,不同的分子中A的含义可能不同,结合图形圈中的含义分析答题。 【详解】①“〇”中含有一个腺苷(腺嘌呤+核糖)和一个磷酸基团,代表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一磷酸腺苷;② “〇”中代表的是腺嘌呤;③“〇”中代表的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〇”中代表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〇”中代表的是腺苷(腺嘌呤+核糖);⑥“〇”中代表的是腺嘌呤+核糖。因此,含义最接近的是①和④、⑤和⑥。 故选B。 2.如图是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中所观察到的 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2、4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 B. 图中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溶液的浓度大于7处 C. 该细胞也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良好材料,实验中可观察到3被染成绿色 D. 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表示细胞壁,2表示细胞膜,3表示细胞核,4表示液泡膜,5表示细胞质,6表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外界溶液,7表示细胞液。 【详解】A、原生质层由2细胞膜、4液泡膜、5细胞质组成,A错误; B、 若6处的浓度大于7处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若6处的浓度小于7处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若6处的浓度等于7处的浓度,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该细胞由紫色的大液泡,不利于DNA和RNA染色后的观察,C错误; 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则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D。 3.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 乙点前该种群的增长方式是J型增长 C. 甲乙丙三点时的年龄结构都为增长型,丁点时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甲乙丙丁四点中丁点最合适开始捕获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但是种群数量一直再增加,其中丙、丁的种群增长速率相等且较高,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分析,曲线最高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A错误; B、图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为S型增长曲线,B错误; C、图示四点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C错误; D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尽量维持在K/2左右,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因此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蓄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D。 4.下表为某种群的遗传学测量数据。关于其中的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 1900年显性个体数量远远大于隐性个体 B. 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量最为接近 C. 70年中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 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中的环境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根据表格分析,随着年份的增加,基因B的频率不断减少,基因b的频率不断增加,说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详解】A、从该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00年显性基因频率远远大于隐性基因频率,则显性个体远远大于隐性个体,A正确; B、1930年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接近,而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因此该年的显性个体应该多于隐性个体,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种群70年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其发生了生物进化,但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正确; D、由于基因B的频率不断减少,基因b的频率不断增加,说明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中的环境变化,D正确。 故选B。 5.如图可用来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A. 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B. 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体 C 1表示调节方式,2〜4分别表示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D 1表示血糖来源,2〜4分别表示食物、肝糖原、非糖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概念之间的关系模型,其中1包含了2、3和4,结合内环境、免疫系统、血糖调节等分析答题。 【详解】A、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错误; B、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B错误; C、动物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而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 D、血糖可以来自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水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D正确。 故选D。 6.家兔体内脂肪的颜色有黄色和白色两种。某同学选择两组健康的家兔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 饲料 带有产生黄脂基因的家兔 不带有产生黄脂基因的家兔 含黄色素的食物 产生黄脂 产生白脂 不含黄色素的食物 产生白脂 产生白脂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A. 不能确定黄脂基因和白脂基因之间的显隐性 B. 黄脂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从而控制家兔的性状 C. 家兔的脂肪颜色是由食物中的色素决定 D. 黄脂产生受基因和食物中色素共同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实验结果可知,带有产生白脂基因的家兔无论喂食是否含黄色素的食物都不会产生黄脂,而带有产生黄脂基因的家兔可产生黄脂,说明了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而带有产生黄脂基因的家兔若喂食不含黄色素的食物也不能产生黄脂,故说明性状还受环境的影响。 【详解】A、该实验没有做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因此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这也不是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A错误; B、该实验没有提到基因是如何控制该性状的,B错误; C、家兔的脂肪颜色是由基因决定,C错误; D、黄脂产生受基因控制,还受环境影响,D正确。 故选D。 7.甲图表示某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C02吸收和释放的变化曲线、S2、S3分别表示曲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图乙表示密闭容器中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乙两图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分别有_____。 (2)图甲d时刻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同样的原因导致的光合速率下降在图乙的________(填图中字母)有所体现。 (3)图甲中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 _______。(用S1、S2、S3表示) (4)若植物长期处于图乙所示状况,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 (1). c、e和D、H (2). 光照过强,温度过高,使叶片气孔关闭,导致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速作用率下降 (3). FG (4). S1-(S2+S3) (5). 能 (6). 一昼夜,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减小,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机物量增加,植物正常生长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c、e两点净光合速率为0,即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两点之间净光合速率大于0,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两点之外净光合速率小于0,即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图乙中AC段只进行呼吸作用,D点是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CD段植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H点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H点以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有c、e,乙图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有D、H。 (2)图甲中d点二氧化碳吸收减少是由于植物温度过高、光照过强,导致植物气孔关闭;图乙中FG段也是因为温度过高、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引起的。 (3)图甲中横坐标以上代表净光合速率大于0而积累有机物量,横坐标以下代表净光合速率小于0而消耗的有机物量,因此中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S1-(S2+S3)。 (4)根据乙图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分析可知,一昼夜,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减小,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机物量增加,植物正常生长。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影响罩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因素有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而罩内二氧化碳浓度取决于二者的相对浓度,弄清楚两幅图中曲线中纵、横坐标的含义、特殊点表示什么生物学意义、曲线的走向、变动趋势、揭示各段曲线变化趋势和含义并分析其原因。 8.瘦素(人体内的一种激素)能令人形成饱腹感而减少摄食,常用于减肥,但肥胖者体内存在“瘦素抵抗”的问题,既使体内瘦素水平很高仍无法产生饱腹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抽血可检测瘦素水平的原因是_____,饱腹感形成于________。 (2)研究发现“瘦素抵抗”是肥胖者体内的一种白细胞介素1受体KIL1R1))缺失导致的,为验证该发现,某人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肥胖模型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灌胃一定量的雷公藤红素溶液促进IL1R1基因的表达,乙组的处理为___________。 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给予甲、乙两组充足的食物饲养一段时间,结果__________,说明 “瘦素抵抗”是因IL1R1缺失导致的。 【答案】 (1). 瘦素分泌后会进入血液进行运输 (2). 大脑皮层 (3). 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 (4). ② 甲组小鼠摄食量小于乙组(或甲组体重小于乙组)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食欲,通常被用于减肥;激素调节的特点有: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详解】(1)饱腹感等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由于瘦素分泌后会进入血液进行运输,所以通过抽血可检测瘦素水平。 (2)实验设计要遵守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为验证“瘦素抵抗”是肥胖者体内的一种白细胞介素1受体1(IL1R1))缺失导致的这一结论,自变量是有无白细胞介素1受体1,故甲组进行灌胃一定量的雷公藤红素溶液,乙组灌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的摄食量和增重,实验结果是含有白细胞介素1受体的甲组摄食量小,体重低。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点,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瘦素的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并能够分析其作用机理。 9.甲图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乙图为某一种群数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雷鸟和狼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 (2)若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 (3)若乙图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K1/K2/O),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用图中标号I、Ⅱ、Ⅲ表示)。若乙图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为曲线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 加的重量为80g,那么共消耗植物 _________g。 (5)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捕食 (2). N+R (3). K2 (4). Ⅰ (5). 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 (6). 3600 (7).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图示含有的食物链有:植物→雪兔→狼;植物→雷鸟→狼;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 据图乙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中狼以雷鸟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 (2)已知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而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因此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R+N。 (3)若乙图种群为东亚飞蝗,其为农业害虫,其种群数量应该控制在K2;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Ⅰ。已知扬子鳄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即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 (4)根据题意分析,北极狐的食物1/8来自于植物,则7/8来自于雷鸟和雪兔,且能量传递效率再消费者之间为20%,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10%,则北极狐增加80kg需要消耗的植物=80×1/8÷10%+80×7/8÷20%÷10%=3600kg。 (5)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功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网的组成成分丙写出图甲中存在的食物链,还要能够分析种群两种增长曲线的条件以及图乙中a点以后三条曲线发生的可能原因。 10.果蝇的体色、翅型、眼色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一只灰身、长翅、白眼雌果蝇与一只黑身、长翅、红眼雄果蝇杂交,对所得的大量子代表现型统计结果如下表,据此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F1 红眼:白眼 长翅:残翅 1/2灰身 1:1 3:1 1/2黑身 1:1 3:1 (1)由上述实验结果能确定果蝇的_________为隐性性状,能否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为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控制体色与眼色的两对基因________(填“是”或“不是”或“不能确定”)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若已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则F1灰身白眼果蝇中雄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答案】 (1). 残翅 (2). 否 (3). 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均为杂合子或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为显性雌性为杂合子时,子代均可出现1/4的残翅果蝇 (4). 不能确定 (5). 1 【解析】 【分析】 根据性状分离现象可以判断显隐性:所占比例为3/4的性状类型为显性性状;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根据双杂合子的自交或测交结果进行判断。 【详解】(1)根据F1长翅:残翅=3:1,可判断残翅是隐性性状。若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双亲基因型为均为Aa,若是在X染色体上,双亲基因型为XAXa、XAY,后代均会出现F1长翅:残翅=3:1,因此不能判定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2)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判断体色与眼色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双亲均为单显性个体,不管体色与眼色基因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表中的统计结果,所以不能确定体色与眼色的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若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雄性果蝇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方,F1白眼果蝇都是雄性。 【点睛】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不能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和aaBb 杂交,不论两对基因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均会出现该实验结果。只有当双亲之一为双杂合子时,才能证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红酸汤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火锅底料,制作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密封发酵时,常在坛中加入成品红酸汤,其目的是____。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的过程。 (2)装坛时坛口留有一点空间而不装满的目的是____,红酸汤腌制过程的初期会有气泡冒出,但气泡的产生逐渐停止,试分析原因:___ 。 (3)红酸汤有利于人体肠道内多种益生菌的生长。消化遭炎症往往与益生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多有关。研究表明,治疗消化道慢性炎症时,不宜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害处有____。 (4)亚硝酸盐的含量影响酸汤的品质,在发酵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 变成致癌物即 ___。 【答案】 (1). 增加乳酸菌含量(以缩短制作时间) (2). 无氧呼吸 (3). 防止西红柿发酵后液体膨胀外溢 (4). 刚入坛内,西红柿表明杂菌(酵母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随着乳酸积累抑制了杂菌的生长,乳酸菌产生乳酸的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 (5). 抗生素会杀死肠道内多种益生菌,抗生素对有害菌产生选择作用 (6). 温度、食用盐、腌制时间等 (7). 亚硝胺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的原理: (1)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1)在坛中加入红酸汤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含量。乳酸发酵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 (2)装坛时坛口留有一点空间而不装满的目的是防止西红柿发酵后液体膨胀外溢,红酸汤腌制过程的初期会有气泡冒出,但气泡的产生逐渐停止,其原因是刚入坛内,西红柿表面的杂菌(酵母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随着乳酸积累抑制了杂菌的生长,乳酸菌产生乳酸的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 (3)根据题意分析,人体肠道内有很多益生菌,若使用抗生素会杀死肠道内多种益生菌,因此不宜滥用抗生素。 (4)发酵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等。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即亚硝胺 【点睛】本题考查了泡菜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利用泡菜制作的原理解释红酸汤制作的原理过程,明确抗生素能够杀灭细菌,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蚯蚓富含金属硫蛋白(MT),能吸收土壤中的镉。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MT基因导入烟草植株并高效表达,以清除土壤中的镉。下图是科学家培育转MT基因烟草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是用提取的mRNA为材料来获得cDNA,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获得M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序列合成_____________用于PCR扩增。 (2)过程②分别用两种限制酶剪切MT基因和质粒,使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MT基因与质粒定向连接。构建重组质粒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 (3)过程③可以利用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以利于重组质粒进入。在培育转MT基因烟草的过程中,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检测烟草植株中是否转录出了mRNA,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提取出的烟草mRNA杂交,看是否出现杂交带。 【答案】 (1). 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合成cDNA (2). 引物 (3). MT基因、质粒片段的两端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 (4). 磷酸二酯键 (5). Ca2+ (6). 农杆菌能感染烟草,将MT基因转移到烟草受体细胞中 (7). 标记的MT基因作探针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科学家培育转MT基因烟草的流程图,图中①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即逆转录法,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图中②过程为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需要限制酶切割磷酸二酯键产生末端,同时需要DNA连接酶将切开的DNA分子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恢复,从而形成重组质粒;过程③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的过程,一般采用感受态细胞法处理,用一定浓度的Ca2+溶液处理农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便于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然后再用农杆菌侵染烟草的细胞,在农杆菌T-DNA的作用下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完成转化过程。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以采用DNA分子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以采用分子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程①是通过逆转录法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原理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合成cDNA。在PCR扩增的过程中,需要获得M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序列合成引物。 (2)过程②分别用两种限制酶剪切MT基因和质粒,选择两种限制酶切割可以使MT基因、质粒片段的两端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防止自身的环化和目的基因与质粒之间的反向连接,保证了MT基因与质粒定向连接。构建重组质粒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 (3)过程③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的过程,一般采用感受态细胞法,用一定浓度的Ca2+溶液处理农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以利于重组质粒进入。在培育转MT基因烟草的过程中,利用了农杆菌转化法,即在农杆菌T-DNA的作用下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完成转化过程。 (4)为检测烟草植株中是否转录出了mRNA,可用分子杂交法,即以标记的MT基因作探针,与烟草细胞中提取出的总mRNA进行杂交,如果产生杂交带即说明完成了转录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理解限制酶的选择原则,识记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和目的,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结合所学的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方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