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理综生物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20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三) 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各类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蓝藻细胞没有核仁,也不能合成rRNA B. 植物根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 C.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细胞骨架有密切关系 D. SARS病毒可利用宿主细胞内的脱氧核苷酸合成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植物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不含叶绿体;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A、核糖体主要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能合成rRNA,A错误; B、植物根细胞中有核糖体和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B错误; C、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细胞骨架有密切关系,C正确; D、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合成时所需原料是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点睛】知识易错点: 细胞中所含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的功能有关,如叶绿体只分布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线粒体在耗能多的细胞中数量较多。 2.下列有关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原与每种脂质含有的化学元素一定不同 B. 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是ATP,细胞中的P元素大多数参与组成ATP C. 在人的一生中,细胞中的自由水/结合水的值逐渐上升 D.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最多是16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细胞中的P元素参与构成多种化合物,如磷脂、ATP、核酸等;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 结合水的值较高,反之较低;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链中所含氨基酸数最多17个。 【详解】A、脂质中的脂肪与糖原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A错误; B、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是ATP,细胞中的P元素参与构成多种化合物,如磷脂、ATP、核酸等,B错误; C、自由水/结合水的值与细胞代谢程度有关,如衰老的细胞中该比值下降,C错误; D、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链中所含氨基酸数最多17个,形成多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最多是16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知识易错点: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分析,如果不考虑R基,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链中所含氨基酸数最多17个,则形成多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最多是16个。 3.研究表明轮藻细胞中K+浓度比周围水环境高63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轮藻细胞对K+的吸收方式与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B. 核糖体和线粒体这两种细胞器与K+的吸收密切相关 C. 轮藻细胞对K+的吸收速率与该细胞的呼吸速率呈正相关 D. 轮藻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主要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轮藻细胞从周围水环境吸收K+,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低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轮藻细胞对K+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甘油进入细胞方式为自由扩散,A错误; B、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载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 C、轮藻细胞对K+的吸收速率还受载体数量的制约,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对K+的吸收速率与该细胞的呼吸速率呈正相关,C错误; D、轮藻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主要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知识易错点:轮藻细胞对K+的吸收速率受载体和能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对K+的吸收速率与该细胞的呼吸速率呈正相关,达一定数值后,制约吸收速率的是载体的数量。 4.科学家从线粒体中发现某种复合酶(简称F),F在形成大量ATP时必不可少。生化实验还证实,当F处于分离状态时,便能催化ATP的水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F可为ATP的形成提供活化能 B. 线粒体内膜上有物质F的分布 C. 线粒体中形成ATP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葡萄糖的分解 D. ATP水解为ADP和无机磷酸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中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ATP水解为ADP和无机磷酸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A、酶不能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A错误; B、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发生场所,能合成大量ATP,因此线粒体内膜上有物质F的分布,B正确; C、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 D、ATP水解为ADP和无机磷酸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D错误; 故选B。 【点睛】知识易错点:1.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2.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5.如图所示为某正常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进行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肉细胞内化合物X、Y的产生场所分别为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B. 图中②④过程可以产生NADH,①③过程消耗NADPH C. 某晴天上午10时左右,①过程需要的CO2来源于植物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 D. 当CO2供应不足时,一段时间后C5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均会减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二氧化碳固定,③过程表示三碳化合物还原;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Y是丙酮酸,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据此答题。 【详解】A、叶肉细胞内化合物X、Y的产生场所分别为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图中②④过程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一阶段,可以产生NADH,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二氧化碳固定,不消耗NADPH,B错误; C、晴天上午10时左右光照较强,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①过程需要的CO2来源于植物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C正确; D、当CO2供应不足时, C5的消耗速率先减慢,随着合成C3量减少,C5的生成速率也会减慢,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场所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关键是识记相关教材知识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6.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时,必须先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活性 B. 利用发菜进行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色素带自上而下依次呈橙黄、黄、蓝绿、黄绿色 C. 鲁宾和卡门通过设置空白对照组,证明了光合作用中的氧气来自水 D. 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次镜检可见几乎整个细胞呈紫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健那绿是专一性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发菜属于蓝藻,蓝藻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紫色的大液泡,镜检可见几乎整个细胞呈紫色。 【详解】A、取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需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然后再取口腔上皮细胞,A错误; B、发菜是蓝藻,具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不含类胡萝卜素,B错误; C、鲁宾和卡门分别用18O标记H218O和C18O2,证明了光合作用中的氧气来自水,C错误; D 、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次镜检可见几乎整个细胞呈紫色,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7.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成熟植物细胞中___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其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这一过程水分子至少穿过__层磷脂分子层。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___(填“顺”或“逆”)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同O2、CO2一样,水分子能以______的方式跨膜运输。 (3)如图为细胞摄入某物质的过程,这种物质运输的现象与(2)题中水分子的运输方式相同之处在于都不需要_____。下图所示过程体现了细胞对物质的摄入具有选择性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液 (2). 4 (3). 顺 (4). 自由扩散 (5). 载体蛋白 (6). 由图可知只有一部分物质能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而进入细胞,表明细胞对物质的摄入有选择性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跨膜运输中的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胞吞和胞吐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 【详解】(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这一过程水分子至少穿过4层磷脂分子层(液泡膜+细胞膜共两层膜)。 (2)水分子、O2、CO2都是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即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3)图示物质运输方式为胞吞,与水分子运输方式相同之处是都不需要载体,但据图可知只有一部分物质能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而进入细胞,表明细胞对物质的摄入有选择性。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关知识点,能结合各种跨膜运输的特点分析判断题图的物质运输方式,并对各处方式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总结。 8.同一正常生长状况的某品种植株均分为两组,分别培养在完全培养液、只缺镁的完全培养液中,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两周后,再将两种条件下的植株分别移入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容器内,置于室外(晴天)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0~C1、0~C2均表示从0点到24点,假设植物的呼吸速率一直不变,密闭容器中CO2始终充足) (1)植物叶片的成熟叶肉细胞____(填“可”或“不可”)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____(填“可”或“不可”)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 (2)若想了解缺镁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可在纸层析后观察比较各组色素带的_________。 (3)_____组是在缺镁条件下培养的植株。甲组A1时刻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光照强度比此时小的时间段是____(在“0A1”、“A1B1” 、“B1C1”中选择)。A1B1段和A2B2段相比较,______段时间要长一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可以 (2). 不可以 (3). 宽度 (4). 乙 (5). 等于 (6). 0A1 B1C1 (7). A1B1 (8). 甲组叶绿素较多,在光照较弱时即可达到光补偿点(A1和B1),而乙组需较强光照才能达到光补偿点(A2和B2),因此A1早于A2,B1晚于B2点,从而A1B1段长于A2B2段。 【解析】 【分析】 观察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色,而叶肉细胞中有叶绿素,对染色效果有影响。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可显示色素的含量。 分析题图:甲组中C1点CO2浓度小于0点,即培养24h后容器中CO2减少了,说明24h后植物有有机物的积累;乙图中的C2点CO2浓度大于0点,即培养24h后容器中CO2 增加了,说明植物24h后有机物减少了,两图比较说明乙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甲组。 【详解】(1)植物叶片的成熟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原生质层有颜色,可以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不可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 (2)若想了解缺镁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可在纸层析后观察比较各组色素带的宽度。 (3)缺镁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据图可知,乙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甲,乙组是在缺镁条件下培养的植株。甲组A1时刻之前容器中CO2在增加,A1之后CO2在减少,说明A1时刻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1之后容器中CO2增加,说明B1之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由于呼吸速率是不变的,因此0A1和B1C1时段光合速率都小于呼吸速率,即这两时段的光照强度比A1时小。A1B1段和A2B2段相比较,A1B1段时间要长一些,因为甲组叶绿素较多,在光照较弱时即可达到光补偿点(A1和B1),而乙组需较强光照才能达到光补偿点(A2和B2),因此A1早于A2,B1晚于B2点,从而A1B1段长于A2B2段。 【点睛】解题关键对题图的分析:甲组的A1和乙组的A2时时刻之前,容器中CO2在增加,说明此点之前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A1和A2之后容器中CO2减少,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同理分析B1和B2点,因此,A1和B1表示甲的光补偿点,A2和B2表示乙的光补偿点。 9.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可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丙二酸也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进行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 (2)实验材料: ①大白鼠______(在“成熟红”、“心肌”、“皮肤”中选择一种最佳材料)细胞,采用_______法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线粒体,再在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 ②已知浓度的琥珀酸溶液、丙二酸溶液、甲烯蓝溶液。 (3)实验操作: ①取2支试管,分别编号A组、B组,两组中都加入5mL琥珀酸溶液。 ②A组中加入1mL蒸馏水,B组中加入____________。两组各自混匀,同时都加入一定量的琥珀酸脱氢酶溶液。 ③一段时间后,在两组中加入________,摇匀后以_____________所需时间作为指标,可反映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 (4)兴趣小组进行后续实验发现丙二酸的作用原理如图: 若要让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为减少,则B组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 【答案】 (1). 心肌细胞 (2). 差速离心法 (3). 1ml(等量)的丙二酸溶液 (4). 等量甲烯蓝溶液 (5). 溶液变为无色 (6).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琥珀酸的含量(浓度) 【解析】 【分析】 大白鼠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线粒体,心肌细胞耗能多,线粒体数量多于皮肤细胞; 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丙二酸,因变量是琥珀酸脱氢量,可通过甲烯蓝溶液变色所需时间为观测指标。 【详解】(2)①选取大白鼠的心肌细胞,采用差速离心法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线粒体,再在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 (3)实验操作:①取2支试管,分别编号A组、B组,两组中都加入5mL琥珀酸溶液。 ②A组中加入1mL蒸馏水,B组中加入1ml(等量)的丙二酸溶液。两组各自混匀,同时都加入一定量的琥珀酸脱氢酶溶液。 ③一段时间后,在两组中加入等量甲烯蓝溶液,摇匀后以溶液变为无色所需时间作为指标,可反映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 (4)据图分析,丙二酸的作用原理是与琥珀酸争夺与酶结合的活性部位,因此若要让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为减少,则B组可采取的措施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琥珀酸的含量。 【点睛】分析题图,理解丙二酸的作用原理是解题的难点,据图分析可知,丙二酸与琥珀酸与酶结合的活性部位相同,即丙二酸通过与琥珀酸争夺与酶结合的活性部位而抑制琥珀酸脱氢反应,因此对B组可采用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琥珀酸含量的措施来减缓丙二酸的抑制作用。 10.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新的蛾类昆虫,其眼色白眼(A)对黑眼(a)为显性,且雌雄均有白眼和黑眼个体。经研究发现,A和a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1)_______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2)现有各种表现型的纯合雌雄个体各一只,若要用实验判断此蛾类的性别决定方式(XY型或ZW型),请简要说明实验思路、预测结果和结论: 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若________________,则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②若______________,则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答案】 (1). 控制相对性状 (2). 基因突变 (3). 白眼雄性与黑眼雌性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或白眼雌性与黑眼雄性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4). ①雌性后代全为白眼,雄性后代全为黑眼(或①后代全为白眼) (5). ②后代全为白眼(或②雄性后代全为白眼,雌性后代全为黑眼) 【解析】 【分析】 如果蛾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则雌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为XY;如果蛾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则雌性的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为ZZ,据此答题。 【详解】(1)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若要用实验判断此蛾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可选择白眼雄性与黑眼雌性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①若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亲本基因型为XAY、XaXa,则子代雌性后代全为白眼XAXa,雄性后代全为黑眼XaY。 ②若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亲本基因型为ZAZA、ZaW,则后代全为白眼(ZAZa、ZAW)。 【点睛】用假说-演绎法来分析此蛾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根据题干信息,假设性别决定方式,写出亲本的基因型,预测出子代的表现型,并得出结论。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淀粉酶在工业生产上应用最早,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为了提高淀粉酶的生产水平,首先要从土壤中筛选出产淀粉酶的活性菌株。某研究人员对所取土样进行产淀粉酶的细菌的分离操作(A组)和计数操作(B组),过程如图Ⅰ。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都需要___(填操作),步骤④所用培养基的碳源是___;步骤⑤所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步骤是计算→____→溶化→灭菌→倒平板;步骤⑤⑧接种时需设置未接种培养基做对照,目的是_______。 (2)步骤⑥挑选出的菌落若要频繁使用,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________。 (3)步骤⑦中,将1mL菌液分别稀释10倍和100倍,每种稀释度经过步骤⑧各在3个平板上接种(每个平板的接种量为0.1mL),经适当培养后,2组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9、57、58和2、7、5。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____个。 (4)图Ⅱ所用的接种方法____(填“能”或“不能”)对活菌进行计数;甲、乙、丙为划线的三个区域,为正确完成整个接种过程,接种环至少进行____次灼烧灭菌。 【答案】 (1). 灭菌 (2). 淀粉 (3). 称量 (4). 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5). 保存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6). 5.8×106 (7). 不能 (8). 4 【解析】 【分析】 取样用的金属用具可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防止杂菌污染;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对活菌进行计数常用稀释涂布法。 【详解】(1) 步骤①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等使用工具在使用前都需要灭菌;步骤④所用培养基是选择培养基,用淀粉为唯一碳源;步骤⑤所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步骤⑤⑧接种时需设置未接种培养基做对照,目的是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2) 步骤⑥挑选出的菌落若要频繁使用,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保存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的缺点。 (3)步骤⑦的稀释液为100倍时形成的菌落平均数为58,在30~300之间,适于进行分离、计数。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5.8×106个。 (4)图Ⅱ所用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常用稀释涂布法对活菌进行计数。甲、乙、丙为划线的三个区域,为正确完成整个接种过程,接种环至少进行4次灼烧灭菌。 【点睛】知识易错点:平板划线时,接种环每次划线前和划线后均应进行灼烧灭菌,等冷却后再接种,防止高温杀死微生物。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如图为利用小鼠制备抗登革热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过程示意图,图中A~F分别表示生物技术名称或细胞名称。 (1)过程A是指将____(填“抗原”或“抗体”)类物质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取小鼠的脾脏组织,剪碎后用____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以获得相应的______细胞;图中细胞B一般选用___细胞。 (2)如果仅考虑两两融合的细胞,则最多可形成___种类型的细胞C,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D,该种细胞的特点是____。 (3)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时,在5%___培养箱中培养,为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培养基中需要加入适量的_______。 (4)与传统方法生成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2). 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3). B淋巴 (4). 骨髓瘤 (5). 3 (6). 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 (7). CO2 (8). 抗生素 (9).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1.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得到相应的B淋巴细胞;2.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成细胞C ,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D;3.经细胞培养后分别进行体外培养或体内培养,获取大量单克隆抗体。 【详解】(1)过程A是指将抗原类物质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取小鼠的脾脏组织,剪碎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以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图中细胞B一般选用能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 (2)如果仅考虑两两融合细胞,则最多可形成3种类型的细胞C,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D,该种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 (3)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时,在5% CO2培养箱中培养,为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培养基中需要加入适量的抗生素。 (4)与传统方法生成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解题关键是识记单抗制备的原理、步骤,注意区别制备过程中几次的筛选的目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