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辽源市东辽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辽源市东辽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吉林省辽源市东辽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20每题1分,21-40每题2分)‎ ‎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2.取甲、乙两支试管,往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往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3.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 C.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细胞体 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荷 ‎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C.调控大脑皮层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5.下丘脑对高等哺乳动物稳态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⑤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6.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7.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8.在索契冬奥会的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比赛中有适度的紧张,他分泌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垂体分泌的较多的促甲状腺激素可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 B.运动过程中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因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 C.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葡萄糖ATP,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 D.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淡的食盐水,以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9.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10.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的体内毛细血管的扩张(过敏反应)‎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体内SARS病毒 D.青霉素杀灭肺炎双球菌 ‎11.下列生理过程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是(  )‎ A.根的向地生长 B.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C.茎的背地生长 D.用2,4﹣D去除单子叶大田中的杂草 ‎12.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鹊,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进行扦插,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幼嫩枝条相对来说可能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效果与其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1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①所示).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A、B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②).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14.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西瓜发育凹凸不平,与种子发育不良合成生长素少有关 B.秋季修剪茶树能增加下年的采摘量,主要原因是修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C.导致植物得“恶苗病”与赤霉素有关,移栽植物的叶片萎蔫主要与乙烯有关 D.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可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减少脱落酸的含量 ‎15.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小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16.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获量最多;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时,即c点 ‎17.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同一种营养级 ‎1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1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2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21.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22.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 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 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 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不会再有变化 ‎2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成分 ‎2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25.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2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千克 B.40千克 C.100千克 D.280千克 ‎26.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⑥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 ‎27.如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胚芽鞘弯曲的情况(用a表示);图2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理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α的值最大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α的值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28.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侧的浓度应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是ef段及以下段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高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29.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C.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30.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要先形成局部电流 ‎31.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b、c可分别代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ATP中的能量 B.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C.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D.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提高 ‎32.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 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罹患自身免疫病 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33.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34.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右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 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35.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的机制: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腺只能靠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图1、图2分别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图解过程和Ⅰ激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图中Ⅰ、Ⅱ、Ⅲ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D.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含量并不低,病因可能是PEDF降低了细胞膜上受体的敏感性 ‎36.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时,B点与D点会同时产生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D.③的内容物一定会使神经细胞兴奋,其释放到②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37.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38.春天大多数鸟类进入繁殖季节,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图解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 B.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垂体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腺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39.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免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40.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40分)‎ ‎41.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空气中的细菌、过敏原和有毒颗粒物(大多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使很多人患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的有毒颗粒物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患者症状常表现为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当患者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会通过  发送信息,毛细血管  ,汗腺分泌  ‎ ‎;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使体温下降.此时血浆的  升高,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分.‎ ‎(2)空气中的病毒进入儿童体内,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许多家长试图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接种疫苗的作用是诱导人体产生  ,从而增强免疫力.‎ ‎42.如图为某人在医院的“甲功八项”化验单,第8项“高敏度促甲状腺激素”不慎被撕掉.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受检者应为  (“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该患者于正常人相比,神经系统兴奋性  ,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的  调节,结合化验单推断,破损部分所缺失的高灵敏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 ‎(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可在血浆内与  结合形成沉淀,之后由  细胞将其分解.‎ ‎43.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表.‎ 实验 组号 处理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 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Ⅰ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75‎ ‎75‎ Ⅱ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5min后 ‎65‎ ‎65‎ Ⅲ ‎10min后 ‎50‎ ‎25‎ Ⅳ ‎15min后 ‎40‎ ‎0‎ ‎(1)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  的方式释放  ,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  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释放量  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  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  (多选).‎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  ,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44.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分别回答下列问题.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如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后回答:‎ 部位 茎尖 幼叶 伸长茎 侧芽 成熟叶 成熟茎 根 根尖 相 对 浓 度 生长素 ‎+++‎ ‎+++‎ ‎++‎ ‎+‎ ‎+‎ ‎+‎ ‎+‎ ‎++‎ 赤霉素 ‎+++‎ ‎+++‎ ‎++‎ ‎++‎ ‎+‎ ‎+‎ ‎++‎ 细胞分裂素 ‎+++‎ ‎﹣‎ ‎﹣‎ ‎﹣‎ ‎﹣‎ ‎﹣‎ ‎﹣‎ ‎+++‎ 脱落酸 ‎﹣‎ ‎﹣‎ ‎﹣‎ ‎﹣‎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1)植物体内除了上述四种激素外,还有  ‎ ‎,其作用是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 ‎(2)比较茎尖和伸长茎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同时从细胞学基础来分析植物的生长,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  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  而促进生长.‎ ‎(3)分析上表可知,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素,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得知:脱落酸可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并提高核酸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核酸的降解,使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请你设计﹣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①实验原理:叶绿素逐渐丧失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用  来处理离体的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发育状况相同的叶片若干片,均分两组,分别标记为甲、乙;‎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的局部位置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的相同位置涂抹相同大小的  ;‎ 第三步:记录两组叶片失绿变黄的时间.‎ ‎③实验结果预测:甲叶片未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失绿变黄时间与乙叶片失绿变黄时间  ,而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  .‎ ‎④实验结论:  .‎ ‎45.图甲表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乏的成分有  ,该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是  .‎ ‎(2)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 ‎(3)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戊与己的种间关系为  .‎ ‎(4)如果乙是生长在甲上的一种植食性动物蚜虫,则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为了保护草原植物,需要喷药,如果长期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则会导致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填“变大”“不变”或“减少”).‎ ‎(5)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生物乙全部死亡,则生物己每增重1kg,至少需要甲  kg.(如果生物的食物有两种来源则按1:1的比例进行分配)‎ ‎(6)如果戊可以根据丙的气味发现并捕食丙,这属于  信息,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  ,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通过分析图乙,C点时该生物的年龄组成是  ,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变化曲线是  (填“J型”或“S型”).‎ ‎ ‎ ‎2016-2017学年吉林省辽源市东辽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20每题1分,21-40每题2分)‎ ‎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错误;‎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主要是通过血浆运输,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⑥错误; ‎ ‎⑦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尿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维生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 故选:B.‎ ‎ ‎ ‎2.取甲、乙两支试管,往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往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 C、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故选:D.‎ ‎ ‎ ‎3.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 C.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细胞体 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错误;‎ B、膜外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 C、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C错误;‎ 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D.‎ ‎ ‎ ‎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C.调控大脑皮层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B正确;‎ C、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C错误;‎ 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 ‎ ‎5.下丘脑对高等哺乳动物稳态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⑤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①正确;‎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促甲状腺,进而调节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故②错误;‎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和热觉,故③错误;‎ ‎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故④正确;‎ ‎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故⑤正确.‎ 故选:A.‎ ‎ ‎ ‎6.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B正确;‎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错误;‎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弯曲,D正确.‎ 故选:AC.‎ ‎ ‎ ‎7.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题意分析,当血钙浓度下降时促进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的,从而使血钙浓度上升;当血钙浓度上升时促进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从而使血钙浓度下降.两种激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关系.‎ ‎【解答】解:A、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A正确;‎ B、由题意分析,当血钙浓度下降时促进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的,从而使血钙浓度上升;当血钙浓度上升时促进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降钙素,从而使血钙浓度下降.两种激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关系,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人体血钙浓度在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平衡,而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C正确;‎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D正确.‎ 故选:B.‎ ‎ ‎ ‎8.在索契冬奥会的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比赛中有适度的紧张,他分泌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垂体分泌的较多的促甲状腺激素可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 B.运动过程中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因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 C.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葡萄糖ATP,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 D.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淡的食盐水,以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内水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运动员在比赛中有适度的紧张,分泌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垂体分泌的较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A错误;‎ B、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因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B错误;‎ C、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C错误;‎ D、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淡的食盐水,以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 ‎ ‎9.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人体第一道防线被严重破坏,降低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此如果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 故选:B.‎ ‎ ‎ ‎10.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的体内毛细血管的扩张(过敏反应)‎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体内SARS病毒 D.青霉素杀灭肺炎双球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过敏反应、移植的器官被排斥、特定的抗体与抗原结合都属于免疫的过程,青霉素的杀菌作用不属于免疫.‎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体液免疫反应,A正确;‎ B、器官移植中遇到的排斥作用也是免疫过程,外来的器官为抗原,B正确;‎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除SARS病毒是典型的体液免疫,C正确;‎ D、青霉素不是动物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D错误.‎ 故选:D.‎ ‎ ‎ ‎11.下列生理过程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是(  )‎ A.根的向地生长 B.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C.茎的背地生长 D.用2,4﹣D去除单子叶大田中的杂草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等有关.‎ ‎3、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和除草剂等.‎ ‎【解答】解:A、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 B、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 C、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于远地一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正确;‎ D、使用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掉麦田的双子叶杂草,高浓度的2,4﹣D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低浓度的2,4﹣D促进单子叶作物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 ‎ ‎12.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鹊,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进行扦插,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幼嫩枝条相对来说可能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效果与其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只与生长素的浓度大小有关,而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无直接关系,如果生长素浓度较高就采用“沾蘸法”(插条基部1.5cm,蘸5s),反之则采用“浸泡法”(插条基部3cm,泡几小时乃至一天)‎ ‎【解答】解:A、芽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芽较多的幼嫩插条相对来说可能更容易生根,A正确;‎ B、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效果与生长素浓度相关,但与时间长短不成正比,B错误;‎ C、“生长素类似物NAA(α﹣萘乙酸)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C正确;‎ D、距离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的位置,有两个浓度的作用效果相同,D正确.‎ 故选:B.‎ ‎ ‎ ‎1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①所示).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A、B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②).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能由尖端向下运输到作用部位,促进伸长区的伸长.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 ‎【解答】解:仅纸盒转动时,胚芽鞘始终只有右侧受到单侧光照射,所以A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②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时,相当于胚芽鞘的每一侧都均匀受光,所以A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等于B,②中胚芽鞘直立生长;整个装置同时转动时,始终是靠开口的一侧受到光照,所以A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②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故选:D.‎ ‎ ‎ ‎14.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西瓜发育凹凸不平,与种子发育不良合成生长素少有关 B.秋季修剪茶树能增加下年的采摘量,主要原因是修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C.导致植物得“恶苗病”与赤霉素有关,移栽植物的叶片萎蔫主要与乙烯有关 D.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可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减少脱落酸的含量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的作用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生长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的作用及生长素作用特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发育中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西瓜发育凹凸不平,与种子发育不良合成生长素少有关,A正确;‎ B、修剪茶树,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而增加采摘量,B正确;‎ C、移栽植物叶片萎蔫是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的,C错误;‎ D、早春低温时,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减少脱落酸的含量,可以使水稻种子早发芽,D正确.‎ 故选:C.‎ ‎ ‎ ‎15.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小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大;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用显微镜观察.‎ ‎【解答】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大,C错误;‎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用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A.‎ ‎ ‎ ‎16.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获量最多;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时,即c点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e点为K值,种群增长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D错误.‎ 故选:A.‎ ‎ ‎ ‎17.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同一种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解:A、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正确,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 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C正确;‎ D、一种生物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 ‎ ‎1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说明岛屿上存在水平结构,故A正确;‎ B、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错误;‎ C、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 D、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属于顶级群落,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B.‎ ‎ ‎ ‎1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考点】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种内斗争激烈,A错误;‎ B、乙瓶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 C、丙瓶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正确;‎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光下,补充能量,D正确.‎ 故选:A.‎ ‎ ‎ ‎2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等,B正确;‎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这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也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 ‎ ‎21.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具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解答】解:A、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故A错误.‎ B、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3年少;故B错误.‎ C、第1~6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增加;故C错误.‎ D、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 ‎ ‎22.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 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 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 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不会再有变化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农作物→昆害虫→蜘蛛,引入捕食蜘蛛后,蜘蛛由于食物充足大量繁殖,导致害虫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 ‎【解答】解:A、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蜘蛛吃害虫,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捕食关系,不是竞争关系,A错误;‎ 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去路有三个: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以及流入蜘蛛体内,B错误;‎ C、在BC期间,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C正确;‎ 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 ‎ ‎2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成分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分析】‎ 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加大,蜥蜴数量减少,蝗虫数量增多,而非禾草植物明显降低,故说明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解答】解: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错误;‎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 C、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A.‎ ‎ ‎ ‎2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乙为初级消费者,其中同化量为200kJ;丙为次级消费者,其同化量为30kJ;丁为分解者.‎ ‎【解答】解:A、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A正确;‎ B、乙的同化量为200kJ,丙的同化量为30kJ,因此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 ‎×100%=15%,B正确;‎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故选:C.‎ ‎ ‎ ‎25.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2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千克 B.40千克 C.100千克 D.280千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设直接来自植物为X1,小型肉食动物为X2,羊肉为X3.有:X1×20%=×1;X2×20%×20%×20%=×1;X3×20%×20%=×1;得出:X1+X2+X3=40千克.‎ ‎【解答】解: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①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2=2.5千克植物;②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2÷0.2=6.25千克植物;③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2÷0.2÷0.2=31.25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40千克.‎ 故选:B.‎ ‎ ‎ ‎26.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⑥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Ⅰ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⑧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③是动物摄食,④⑤⑥表示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答】解:A、Ⅳ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A错误;‎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 C、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因此①⑦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⑧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错误;‎ D、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D正确.‎ 故选:D.‎ ‎ ‎ ‎27.如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胚芽鞘弯曲的情况(用a表示);图2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理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α的值最大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α的值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α具有最小值,A错误;‎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醋精生长的效果越强,a的值逐渐减小,B正确;‎ C、看图可知: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生长素浓度低于c时,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的生长,C正确;‎ D、由图2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促进,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抑制,生长素对胚芽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A.‎ ‎ ‎ ‎28.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侧的浓度应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是ef段及以下段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高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图中曲线看出,生长素浓度为abcd点时对植物器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e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f点浓度起抑制作用.‎ ‎【解答】‎ 解:A、在茎的向光性买验中,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并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bd之间,A错误;‎ B、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是ef段及以下段,B正确;‎ C、由于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e点浓度,C错误;‎ D、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b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错误.‎ 故选:B.‎ ‎ ‎ ‎29.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C.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温特实验的自变量是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的琼脂块是否接触胚芽鞘尖端,实验的因变量是去尖端的胚芽鞘是否生长和弯曲,根据实验的自变量和实验结果获取实验结论.‎ ‎【解答】解:由题意知,温特实验的自变量是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的琼脂块是否接触胚芽鞘尖端,实验的因变量是去尖端的胚芽鞘是否生长和弯曲,去尖端的胚芽鞘放置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放置没有接触琼脂块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这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进入琼脂块,促进去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故选:C.‎ ‎ ‎ ‎30.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要先形成局部电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只作用于靶器管或靶细胞,A错误;‎ B、激素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B错误;‎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D.‎ ‎ ‎ ‎31.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b、c可分别代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ATP中的能量 B.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C.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D.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提高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种群的特征.‎ ‎【分析】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甲的能量有3个去向(最高营养级除外):(1)自身呼吸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所以b、c可分别代表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故A错误;‎ B.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和抗利尿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故B错误;‎ C.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所以b、c可分别代表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故C正确;‎ D.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后代出生率降低,导致种群密度降低,所以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故D错误.‎ 故选:C.‎ ‎ ‎ ‎32.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 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罹患自身免疫病 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能识别自身抗原,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第二次选择后,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据此答题.‎ ‎【解答】解:A、淋巴细胞分化前后识别的物质不同,所以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不同,A正确;‎ 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B细胞,然后增殖分化得到浆细胞,B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起攻击,C正确;‎ D、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受环境影响,D正确.‎ 故选:B.‎ ‎ ‎ ‎33.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2、紧扣题干信息“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答题.‎ ‎【解答】解: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有通过增殖分化才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错误;‎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B错误;‎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编码CCR5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 D、由于捐赠者的CCR5基因异常,不能正常表达CCR5,HIV不会攻击T细胞,HIV不会进入T细胞内,因此不会发生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 ‎ ‎34.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右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 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注射外毒素后及时注射免疫血清,结果小鼠存活;先给小鼠注射类毒素,经过1﹣3周后再注射外毒素,结果小鼠也存活.‎ ‎【解答】解: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及时注射免疫血清,其中存在抗体,能中和外毒素,A错误;‎ B、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而不是诱导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B错误;‎ C、注射的类毒素相当于抗原,能促进小鼠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 ‎ ‎ ‎35.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的机制: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腺只能靠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图1、图2分别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图解过程和Ⅰ激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图中Ⅰ、Ⅱ、Ⅲ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D.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含量并不低,病因可能是PEDF降低了细胞膜上受体的敏感性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1分析,血糖浓度升高,则某种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则另一种细胞(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内分泌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因此Ⅰ、Ⅱ、Ⅲ分别表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根据图2分析,激素Ⅰ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而传递信息.‎ ‎【解答】解:A、Ⅰ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错误;‎ B、Ⅰ胰岛素作用效果是降低血糖浓度,Ⅱ胰高血糖素作用效果是升高血糖浓度,它们是拮抗作用,B错误;‎ C、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 D、据题意分析,PEDF降低细胞膜上受体的敏感性,导致细胞膜上受体无法与胰岛素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 ‎ ‎36.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时,B点与D点会同时产生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D.③的内容物一定会使神经细胞兴奋,其释放到②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 分析乙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其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解答】解:A、图中AB+BC=CD,但兴奋在突触处得传递速度较慢,因此刺激C处,先在A处检测到膜电位,后在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D点,但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D→C,肌肉和F不会兴奋,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 C、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图中AB=BC,A、C两点同时兴奋,故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正确;‎ D、③为突触小泡,其内容物神经递质,会使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其释放到②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 ‎ ‎37.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题意中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钙离子的通透性,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可加速释放神经递质,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解答】解: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 故选:A.‎ ‎ ‎ ‎38.春天大多数鸟类进入繁殖季节,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图解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 B.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垂体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腺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鸟类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丘脑是调节中枢.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A正确;‎ B、由图可知,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B正确;‎ C、垂体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C错误;‎ D、性腺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 ‎ ‎39.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免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小鼠B细胞是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使得家兔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此时的家兔血清同样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但是T细胞并没有被注射的家兔体内没有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然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再根据抗体的转移性,可以推断出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答】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由于采用的是家兔的血清,血清没有免疫细胞,所以小鼠T细胞不能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 C、同一生物体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导致经过免疫的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C正确;‎ D、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 故选:C.‎ ‎ ‎ ‎40.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 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解答】解: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A﹣C点),使得生产者的净生产者多于不放牧的草原,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性,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40分)‎ ‎41.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空气中的细菌、过敏原和有毒颗粒物(大多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使很多人患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的有毒颗粒物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患者症状常表现为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当患者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会通过 神经﹣体液 发送信息,毛细血管 舒张 ,汗腺分泌 增加 ;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使体温下降.此时血浆的 渗透压 升高,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分.‎ ‎(2)空气中的病毒进入儿童体内,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许多家长试图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接种疫苗的作用是诱导人体产生 记忆细胞和相应抗体 ,从而增强免疫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有毒颗粒物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患者症状常表现为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稳态.‎ ‎【解答】解:(1)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会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故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从而使体温维持正常,此时由于汗液大量分泌,血浆渗透压升高,故应补充水分.‎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感,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在流感病毒入侵时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的目的.‎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 舒张 增加 渗透压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记忆细胞和相应抗体 ‎ ‎ ‎42.如图为某人在医院的“甲功八项”化验单,第8项“高敏度促甲状腺激素”不慎被撕掉.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受检者应为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该患者于正常人相比,神经系统兴奋性 增强 ,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减弱 .‎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的 (负)反馈 调节,结合化验单推断,破损部分所缺失的高灵敏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低于0.55 .‎ ‎(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可在血浆内与 甲状腺球蛋白 结合形成沉淀,之后由 吞噬 细胞将其分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该受检者甲状腺激素大于正常范围,应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减弱.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化验单破损部分所缺失的高灵敏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即0.55.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该受检者甲状腺激素大于正常范围,应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该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减弱.‎ ‎(2)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化验单破损部分所缺失的高灵敏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即0.55.‎ ‎(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可在血浆内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形成沉淀,之后由吞噬细胞将其分解.‎ 故答案为:‎ ‎(1)甲状腺机能亢进 增强 减弱 ‎(2)(负)反馈 低于0.55‎ ‎(3)甲状腺球蛋白 吞噬 ‎ ‎ ‎43.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表.‎ 实验 组号 处理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 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Ⅰ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75‎ ‎75‎ Ⅱ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5min后 ‎65‎ ‎65‎ Ⅲ ‎10min后 ‎50‎ ‎25‎ Ⅳ ‎15min后 ‎40‎ ‎0‎ ‎(1)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 胞吐 的方式释放 神经递质 ,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 特异性受体 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释放量 减少 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 抑制 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 bcd (多选).‎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 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第Ⅰ组处理说明强无阻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外比膜内电位低75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起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解答】解:(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2)若河豚毒素对于图中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既对受体无影响,则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 ‎(3)根据(2)可知河豚毒素能影响兴奋的传导过程,所以可用作局部麻醉、镇痛剂、抗肌肉痉挛剂等.‎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起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故答案为:‎ ‎(1)胞吐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2)减少 抑制 ‎ ‎(3)bcd ‎(4)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 ‎ ‎44.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分别回答下列问题.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如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后回答:‎ 部位 茎尖 幼叶 伸长茎 侧芽 成熟叶 成熟茎 根 根尖 相 对 浓 度 生长素 ‎+++‎ ‎+++‎ ‎++‎ ‎+‎ ‎+‎ ‎+‎ ‎+‎ ‎++‎ 赤霉素 ‎+++‎ ‎+++‎ ‎++‎ ‎++‎ ‎+‎ ‎+‎ ‎++‎ 细胞分裂素 ‎+++‎ ‎﹣‎ ‎﹣‎ ‎﹣‎ ‎﹣‎ ‎﹣‎ ‎﹣‎ ‎+++‎ 脱落酸 ‎﹣‎ ‎﹣‎ ‎﹣‎ ‎﹣‎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1)植物体内除了上述四种激素外,还有 乙烯 ,其作用是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 ‎(2)比较茎尖和伸长茎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同时从细胞学基础来分析植物的生长,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 细胞的伸长 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 细胞的分裂 而促进生长.‎ ‎(3)分析上表可知,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素,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得知:脱落酸可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并提高核酸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核酸的降解,使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请你设计﹣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①‎ 实验原理:叶绿素逐渐丧失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用 细胞分裂素 来处理离体的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发育状况相同的叶片若干片,均分两组,分别标记为甲、乙;‎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的局部位置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的相同位置涂抹相同大小的 蒸馏水 ;‎ 第三步:记录两组叶片失绿变黄的时间.‎ ‎③实验结果预测:甲叶片未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失绿变黄时间与乙叶片失绿变黄时间 相同 ,而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 能长时间保鲜 .‎ ‎④实验结论: 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种类及其分布和作用.植物激素有脱落酸、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等.激素的作用各有差异.植物生长素,一般而言适宜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生长,超过一定范围抑制植物生长.‎ ‎【解答】解:(1)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还有一种就是乙烯,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 ‎(2)茎尖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都比较高,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而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茎中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比较高,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细胞的生长.‎ ‎(3)实验原理是: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的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用细胞分裂素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依据对照原则);‎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乙组叶片涂以等量的蒸馏水(依据单一变量原则);‎ 第三步:在适宜且相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放置,定时观察两组叶片颜色变化情况,记录叶片变黄的时间.‎ 实验结果预测:如果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则甲叶片未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失绿变黄时间与乙叶片失绿变黄时间相同,而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能长时间保鲜.‎ 实验结论: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与题意相吻合.‎ 故答案为:‎ ‎(1)乙烯 ‎ ‎(2)细胞的伸长 细胞的分裂 ‎(3)①细胞分裂素 ②蒸馏水 ③相同 能长时间保鲜 ‎④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 ‎ ‎45.图甲表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乏的成分有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该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是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 ‎(2)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丁、戊、己 .‎ ‎(3)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4 条食物链,其中戊与己的种间关系为 捕食和竞争 .‎ ‎(4)如果乙是生长在甲上的一种植食性动物蚜虫,则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样方法 .为了保护草原植物,需要喷药,如果长期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则会导致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变大 (填“变大”“不变”或“减少”).‎ ‎(5)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生物乙全部死亡,则生物己每增重1kg,至少需要甲 75 kg.(如果生物的食物有两种来源则按1:1的比例进行分配)‎ ‎(6)如果戊可以根据丙的气味发现并捕食丙,这属于 化学 信息,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 调整食物的中间关系 ,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通过分析图乙,C点时该生物的年龄组成是 增长型 ,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变化曲线是 S (填“J型”或“S型”).‎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1.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据此作答.‎ ‎【解答】解:(1)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乏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甲→庚,甲→乙→丁→己,甲→丙→戊→己,甲→丙→己,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丁、戊、己.‎ ‎(3)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4条食物链,其中戊与己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4)蚜虫的活动范围较小,个体较小,则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为了保护草原植物,需要喷药,如果长期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具有抗药性性状的个体能够生存,没有抗药性状的个体死亡,则会导致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变大.‎ ‎(5)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生物乙全部死亡,生物己获取能量只存在两条食物链:甲→丙→戊→己,甲→丙→己,则生物己每增重1kg,至少需要甲(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0.5÷20%÷20%÷20%+0.5÷20%÷20%=75kg.‎ ‎(6)如果戊可以根据丙的气味发现并捕食丙,这属于化学息,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食物的中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图乙,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生物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变化曲线是S型.‎ 故答案为:‎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丁、戊、己 ‎(3)4 捕食和竞争 ‎(4)样方法 变大 ‎(5)75‎ ‎(6)化学 调整生物的中间关系 ‎(7)增长型 S型 ‎ ‎ ‎2017年1月13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