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州四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襄州四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湖北省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四校联考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家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来又人工合成了活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B. 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即人工制造了生命 C. 核糖核苷酸指导病毒蛋白质合成 D. 病毒中只含一种五碳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则不含有任何细胞器,A错误;‎ B、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不意味制造了生命,B错误;‎ C、核糖核酸(RNA)指导病毒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脊髓灰质炎病毒只含有RNA,因此只有核糖一种五碳糖,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生活。‎ ‎2.一种母乳分析仪可以用于测量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它将帮助新手妈妈更合理地对婴儿进行营养管理。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 新生儿体内不能合成8种氨基酸 B. 胆固醇、脂肪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C. 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都是婴儿所必需的 D. 母乳中的乳糖与核糖的组成元素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其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比值大多为2:1,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有8种,但新生儿有9种,这样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还有12种是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详解】A、新生儿体内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有9种,比成人多的一种是组氨酸,A错误;‎ B、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脂肪不是细胞膜的成分,B错误;‎ C、钙是大量元素,C错误;‎ D、母乳中的乳糖是二糖,核糖是单糖中的五碳糖,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几种重要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3.如图为某核酸长链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4的名称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或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B. 该长链中每个磷酸都与两个五碳糖相连 C. 2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2的种类不同 D. 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核苷酸长链的示意图,该核苷酸链含有碱基T,为DNA链,其中1为磷酸,2为脱氧核糖,3为含氮碱基(胞嘧啶),4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④的名称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末端五碳糖与1个磷酸相连,其余均与2个磷酸相连,B错误;‎ C、2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①五碳糖的种类不同,C正确;‎ D、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某核苷酸长链的示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或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用叶绿素完全缺失的水稻叶片进行的相关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素完全缺失的水稻叶片不能吸收红光 B. 叶绿体内部巨大的膜面积为暗反应的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C. 用该水稻叶片进行光合色素分离实验,圆形滤纸片上会出现两个直径较小的圆 D. Fe参与叶绿素的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 色素种类 颜色 含量 定性滤纸条上显现的色素层析图谱 吸收光谱 主要功能 化学性质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最少 ‎①橙黄色 蓝紫光 吸收、传递光能 ‎①四种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中;‎ ‎②叶绿素的化学性质没有类胡萝卜素稳定,其合成易受温度、光照和Mg等的影响。‎ 叶黄素 黄色 较多 ‎②黄色 吸收、传递光能 叶 绿 素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多 ‎③蓝绿色 蓝紫光 红光 少数吸收、转化光能;‎ 大多数吸收、传递光能 叶绿素b 黄绿色 较少 ‎④黄绿色 吸收、传递光能 ‎【详解】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叶绿素完全缺失的水稻叶片不能吸收红光,A正确;‎ B、叶绿体内部巨大的膜面积(类囊体膜)为光反应的酶提供了附着位点,B错误;‎ C、用该水稻叶片(叶绿素完全缺失)进行光合色素分离实验,滤纸条上会出现两个直径较大的圆,即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色素带,C错误;‎ D、Fe参与血红蛋白的组成,Mg参与叶绿素的组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吸收光谱;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场所、条件等,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人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保持体内温度的相对恒定(37℃左右)。科学家研究发现,实际上线粒体的温度比正常体温高1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界中所有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 B. 线粒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C. 线粒体中含有四种核苷酸 D. 线粒体产热不能直接来自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详解】A、硝化细菌等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 B、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线粒体中的热量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B错误;‎ C、线粒体中含有DNA和RNA,因此含有8种核苷酸,C错误;‎ D、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葡萄糖需要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线粒体产热不能直接来自葡萄糖,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代谢和线粒体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6.科研新发现,溶菌酶竟能“对战”幽门螺杆菌。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具有杀菌作用,它由129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折叠而成(如图)。下列关于溶菌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溶菌酶就是溶酶体产生的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的物质 B. 溶菌酶在形成过程中脱去了128个水分子 C. 溶菌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详解】A、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菌酶本质为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A错误;‎ B、从图形看出,溶菌酶由129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折叠而成,则在形成过程中脱去了129﹣1=128个水分子,B正确;‎ C、溶菌酶是一条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分子,故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D、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和蛋白质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7.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衰老的细胞,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B. 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C. 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D. 细胞分裂能力随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衰老的细胞,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A正确;‎ B、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B正确;‎ C、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对生物体有利,C正确;‎ D、细胞分裂能力随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特征,癌细胞的特征,细胞凋亡的意义,细胞分裂能力和分化程度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B.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控制者 C. 狼捕食兔后,狼体内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增加了 D. 由N个氨基酸构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有M条肽链,其中X条是环状肽链,则这个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要(N﹣M+X)个水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2个氨基酸的残基由肽键连接形成二肽。‎ ‎3、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环肽的氨基酸与形成的肽键数相等。‎ ‎【详解】A、加热可以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使蛋白质变性,但是肽键结构不变,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不是控制者,B错误;‎ C、狼捕食兔后,狼体内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不会增加,C错误;‎ D、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链状结构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形成环肽时脱去的水分子数与氨基酸数相等,因此如果N个氨基酸构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有M条肽链,其中X条是环状肽链,则这个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要(N﹣M+X)个水分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9.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消耗[H]的过程伴随C3的合成 B. 线粒体可发生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 核糖体是各种抗体、酶和激素的合成场所 D. 纤维素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中,椭球形或球形。化学组成:DNA、RNA、磷脂、蛋白质等。结构: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突出形成嵴。在内膜(嵴)和基质中,分布着许多与有氧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类。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工厂”。‎ 叶绿体:仅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棒状、粒状,化学组成:DNA、RNA、磷脂、蛋白质、色素等。 结构:双层膜结构,基质内分布着许多由片层结构组成的基粒。在基质、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许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在类囊体薄膜上还分布有叶绿素等色素。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 ‎【详解】A、叶绿体中消耗[H]的过程,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期间伴随C3的消耗,A错误;‎ B、线粒体内含有少量DNA,含有核糖体,可发生转录和翻译的过程,B正确;‎ C、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有些酶和激素不是蛋白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错误;‎ D、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核糖体的功能、细胞骨架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10.核孔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被称为核孔复合物,它是细胞质与细胞核内物质输送活动的看护者。如图所示,该复合物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具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组成,称为中央运输蛋白。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核膜由两层膜组成,核孔复合物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有关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少,影响到物质的运输 C. 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运输物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m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孔运出细胞核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核膜具有双层膜,核孔复合物实现核质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A正确;‎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含核孔,B错误;‎ C、由题意知,核孔复合物具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的结构,运输大分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但核膜运输物质的方式不属于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主动运输,C错误;‎ D、mRNA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运出细胞核是需要消耗能量的,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中各种结构及其功能,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的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下降,糖蛋白也减少 B. 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 C. 抑癌基因可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周期并能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D. 环境的恶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性都有可能提高癌变率,增加患癌风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癌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增多,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下降,糖蛋白也减少,A正确;‎ B、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B正确;‎ C、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C错误;‎ D、环境的恶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性都有可能提高癌变率,增加患癌风险,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B. 方式b一定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C. 与方式b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D.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坐标曲线图显示,a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b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详解】A、抑制细胞呼吸,能量供应不足,导致主动运输受阻,不会影响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A错误;‎ BC、方式b即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与之相关的载体蛋白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B正确,C错误;‎ D、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方式a即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区分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 ‎13.蔗糖是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之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置于质量分数为 30%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自动复原 B. 蔗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人与动物的细胞内不含蔗糖,也不能利用蔗糖 C. 若保存的蔗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可能是蔗糖被微生物污染,产生了还原性糖 D. 蔗糖的水解产物是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2、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糖有: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动物细胞中特有的糖有:乳糖和糖原。‎ ‎3、蔗糖为非还原糖,水解后的产物有葡萄糖和果糖,为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 ‎【详解】A、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是不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蔗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人与动物的细胞内不含蔗糖,但是人能利用蔗糖,B错误;‎ C、蔗糖是非还原糖,蔗糖能被微生物水解为还原糖,若保存的蔗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则可能是蔗糖受到了微生物污染,C正确;‎ D、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而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没有果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的分类和分布、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14.“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枯草杆菌和酵母菌都能发生“膜流”现象 B. 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发生“膜流”现象 C. 抗体的分泌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D. 质壁分离现象是“膜流”现象的例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说明膜流体现膜的流动性。‎ ‎2、膜流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详解】A、枯草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不会发生膜流,A错误;‎ B、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通过的是核孔,不发生膜流现象,B错误;‎ C、抗体的分泌属于胞吐,发生膜流现象,C正确;‎ D、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没有涉及到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键是理解结构上直接相连的膜之间可直接转变,结构上间接相连的膜之间是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而发生膜的转移。‎ ‎1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仍可产生ATP B. 蛋白质的合成和水解都要消耗ATP C. 在有氧与无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 ATP中的“A”与DNA中的碱基“A”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详解】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仍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A正确;‎ B、蛋白质的合成要消耗ATP,水解不要消耗ATP,B错误;‎ C、在有氧与无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C正确;‎ D、ATP中的“A”表示腺苷,DNA中的碱基“A”表示腺嘌呤,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ATP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理解ATP的形成途径,区别各种“A”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下列有关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双缩脲试剂与变性的蛋白质作用呈紫色 B. 可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体验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中,要先在猪新鲜的血液中加入蒸馏水制成血细胞稀释液 D.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到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说明细胞正在失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双缩脲试剂可与含有2个或2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发生紫色反应。‎ ‎2、过氧化氢不稳定,其自身的分解易受温度影响。‎ ‎3、制备细胞膜实验的步骤:‎ 选材: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 制作装片:用滴管吸取一滴红细胞稀释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低倍→高倍)。‎ 滴清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引流法)。‎ 观察: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详解】A、蛋白质变性后其空间结构被破坏,但其中的肽键没有断裂,因此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 B、过氧化氢自身的分解易受温度影响,因此不可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体验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中,要先在猪新鲜的血液中加入生理盐水制成血细胞稀释液,C错误;‎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到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说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的复原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细胞不一定失水,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7.如图表示细胞内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其中i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碱基对数目的差异是不同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 B. f和g的彻底水解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AGCU C. f在i上呈线性排列,一种f可能决定多种性状 D. 大肠杆菌的g主要在i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i是遗传物质主要载体,为染色体,其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则h为蛋白质,g为DNA;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因此e是脱氧核苷酸,则bcd为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a为C、H、O、N、P。‎ ‎【详解】A、不同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 B、f为基因,g为DNA,他们彻底水解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AGCT,B错误;‎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C正确;‎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i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下面关于光合作用的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通过产生氧气来更新空气 B. 萨克斯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淀粉,所以要暗处理 C. 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 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源于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没有提出植物能产生氧气,A错误;‎ B、萨克斯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B错误;‎ C、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错误;‎ D、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源于水,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的知识,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明确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19.某种野生型油菜存在一种突变体,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其叶片呈现黄化色泽。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相关指标见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指标类型 类胡萝卜素/叶绿素 叶绿素 a/b 净光合速率/(μ molCO2•m﹣2•s﹣1)‎ 胞间CO2浓度/(μ molCO2•m﹣2•s﹣1)‎ 呼吸速率/(μmol CO2•m﹣2•s﹣1)‎ 野生型 ‎0.28‎ ‎6.94‎ ‎8.13‎ ‎210.86‎ ‎4.07‎ 突变体 ‎0.32‎ ‎9.30‎ ‎5.66‎ ‎239.07‎ ‎3.60‎ A. CO2浓度不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 B. 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发生的改变可能抑制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 C. 突变体成熟叶片中叶绿体消耗CO2 的速率比野生型低2.94(μmolCO2•m﹣2•s﹣1)‎ D.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可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题表表明油菜的黄化突变体叶绿素a/b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及胞间CO2浓度升高,但呼吸作用速率和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突变体叶片中的胞间CO2浓度高于野生型,因此二氧化碳浓度不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A正确;‎ B、题表中叶绿素a/b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升高,叶绿素减少使叶片呈现黄化色泽,可能的原因是突变可能抑制叶绿素a向叶绿素b转化的过程,B正确;‎ C、叶绿体的CO2的消耗速率是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由表格信息可知,突变体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5.66+3.60=9.26μmolCO2•m﹣2•s﹣1,野生型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8.13+4.07=12.20μmolCO2•m﹣2•s﹣1,突变体叶片中叶绿体的CO2的消耗速率比野生型低2.94μmolCO2•m﹣2•s﹣1,C正确;‎ D、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可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片中的色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关键是弄清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变化规律,正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0.细胞呼吸的呼吸熵为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的比值。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培养条件适宜。据此做出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 根据放出的气体是否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可以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若测得CO2 产生量为15mol,酒精的产生量为6mol,可推测有 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时,说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没有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说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大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正确;‎ C、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根据放出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仍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 D、若测得CO2产生量为15mol,酒精的产生量为6mol,则无氧呼吸CO2产生量为6mol,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有氧呼吸CO2产生量为15﹣6=9mol,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因此,可推测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相关知识,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1.如图为酶与底物结合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的形状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改变 B. 底物与酶特定部位的结合具有专一性 C. 此图可表示1分子蔗糖经酶催化后产生2分子葡萄糖的过程 D. 酶需要在低温下保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酶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结构的改变但是反应完成后可以恢复,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B正确;‎ C、蔗糖经酶催化后产生1分子葡萄糖和1分钟果糖,C错误;‎ D、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较低,空间结构不会发生改变,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会升高,所以酶需要在低温下保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22.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几个时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有2个四分体 B. 丙图可能在发生交叉互换 C. 乙图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丙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四分体,A错误;‎ B、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错误;‎ C、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所以乙图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丙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表示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象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3.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甲曲线) 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E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FG所对应的时间段,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 C. EF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CD段有中心体的倍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④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A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CD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FG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它们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DE包括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FG所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B正确;‎ C、EF所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由含有2个DNA分子变为只含1个DNA分子,而不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错误;‎ D、CD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而中心体的倍增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即AB段,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如图1是果蝇体细胞示意图,图2、3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II、III、IV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 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Y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BC、bcXDYd C. 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 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 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细胞表示雄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体和2个染色体组(Ⅱ、Ⅲ、Ⅳ、X或Ⅱ、Ⅲ、Ⅳ、Y)。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或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即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的组成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A错误;‎ B、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BbCcXDYd,若其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Yd ‎,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BC、bcXDYd,B正确;‎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不在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图3中,最上方的染色体上没有A基因,因此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果蝇体细胞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知识,重点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25.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①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 杂交、测交、自交、自交 B. 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C. 自交、自交、测交、杂交 D.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①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采用自交法;‎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的最佳交配方法为自交法;‎ ‎③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可以采用测交法;‎ ‎④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可以杂交法或自交法。‎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会运用杂交法、自交法和测交法去鉴别显性动植物体是否为纯种、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等,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 ‎26.若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丁个体DdYyrr自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 B.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 C. 甲、乙两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地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 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此属于提出假说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丁个体Y(y)与D(d)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DdYyrr自交子代表现型是2种,比例为3:1,A错误;‎ B、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进行,因此甲、乙、丙、丁都可以为材料,B正确;‎ C、用2对等位基因的减数分裂揭示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个体必须含有2对等位基因,甲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乙只有一对等位基因,C错误;‎ D、YyRr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9:3:3:1,是实验现象,不是提出的假说,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条件,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思路,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27.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属于其研究过程中“演绎”的是 A.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 若F1进行测交,则分离比为1:1‎ D. 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 ‎【答案】C ‎【解析】‎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这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假说内容,B错误;F1测交预期结果,高茎与矮茎分离比为1:1,这属于“演绎”,C正确;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这是实验验证,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解题关键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的方法及步骤,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内容。‎ ‎28.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Aabb:AAbb=3: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 5/11 B. 7/16 C. 7/13 D. 25/6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由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Aabb:AAbb=3: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ab=5:3,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推断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25:30:9,由于aa胚胎致死,因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AAbb:Aabb=25:30=5:6,纯合体占5/11。‎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计算自由交配的问题,可以先计算配子类型及比例,然后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推断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去掉致死的个体,然后结合问题进行解答。‎ ‎29.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B. 选取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纯合子 C. 选取多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表现为黑色和栗色,则说明黑色为隐性 D.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详解】A、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A错误;‎ B、选择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黑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B错误;‎ C、选取多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表现为黑色和栗色,则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为隐性,C正确;‎ D、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分离定律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判断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在遗传定律模拟实验中,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Ⅲ、Ⅳ中的小球可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多次重复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 1/4 和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Ⅲ、Ⅳ中的小球可分别代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A错误;‎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正确;‎ D、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明确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填空题 ‎31.细胞质不同部位间的物质转移主要通过囊泡进行。如图1中的各种小球形结构,图1和图2分别表示两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模式图,A、B、C、D表示细胞内的四种细胞器,a,b表示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特殊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标注的细胞器名称:[A]_____;[C]_____;‎ ‎(2)b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_____,这种运输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 ‎(3)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 ‎(4)在检查癌症的验血报告单上,如果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含量_____(低于或高于)正常值,糖蛋白含量_____(低于或高于)正常值就应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内质网 (3). 胞吞 (4). 一定的流动性 (5). 蛋白质(糖蛋白) (6). 高于 (7). 低于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A为高尔基体、C为内质网、D和内吞的物质结合,起消化内吞物质的作用,是溶酶体;图2:A为高尔基体、B为核糖体、C内质网、a为胞吐作用,b为胞吞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试题的分析,图1、图2中A为高尔基体、C为内质网。‎ ‎(2)b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之后形成了内吞泡,因此是胞吞作用,体现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能识别相应的受体。‎ ‎(4)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等物质增加;糖蛋白含量减少,使得细胞粘着性降低。‎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的局部亚显微结构和功能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2.为研究某植物的生理活动,某生物兴趣小组分别设置了不同温度的8个大棚,CO2浓度及其他外界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速率相对值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净光合作用速率相对值 ‎2‎ ‎4‎ ‎5‎ ‎3‎ ‎0‎ ‎﹣4‎ ‎﹣3‎ ‎﹣2‎ 呼吸速率相对值 ‎2‎ ‎3‎ ‎3.5‎ ‎4.5‎ ‎5‎ ‎4.5‎ ‎3‎ ‎2‎ ‎(1)若大棚中每天光照、黑暗各12h,则8个大棚中的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的是温度为_____℃的几个大棚,在温度为_____℃时该植物的光合产物积累最快;温度对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 ‎(2)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结构名称为_____,这种结构的意义是_____; 从而有利于细胞呼吸相关酶的附着和反应的顺利进行。‎ ‎(3)捕获光能的色素附着在叶绿体的_____上,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 ‎(4)若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假设为葡萄糖)中的氧元素来自水还是来自二 氧化碳(不考虑呼吸作用的影响,检测具体方法不做要求)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 ‎【答案】 (1). 25℃ (2). 30℃ (3). 30℃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及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4). 嵴 (5). 增大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 (6). 类囊体薄膜 (7). 蓝紫光 (8). 进行两组光合实验: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0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生理状态相同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检验两组葡萄糖中氧元素是否含18O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40℃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相对值为0,即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20℃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2﹣2=0;25℃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4﹣3=1;30℃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5﹣3.5=1.5;35℃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3﹣4.5=﹣1.5;40℃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0﹣5=﹣5;45℃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4﹣4.5=﹣8.5;50℃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3﹣3=﹣6;55℃时,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2﹣2=﹣4。当24h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零,该植物能长期正常生长。‎ ‎【详解】(1)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必须保证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0,据表和分析可知,20℃、25℃、30℃、35℃、40℃时,一昼夜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分别为0、1、1.5、﹣1.5、﹣5,由此可知,温度为25℃、30℃时,植物体能够正常生长,在温度为30℃时,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合产物积累最快。温度对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及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2)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结构称为嵴,这种结构的意义是增大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呼吸相关酶的附着和反应的顺利进行。‎ ‎(3)捕获光能的色素附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太阳光中的蓝紫光。‎ ‎(4)探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还是来自CO2的实验思路:‎ 进行两组光合实验: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生理状态相同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检验两组葡萄糖中氧元素是否含18O。‎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3.如图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 C1D1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可对应图2中的_____段。‎ ‎(2)图3、图4、图5中的正在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的细胞是图_____。图3细胞中有_____ 对同源染色体,_____个染色体组。‎ ‎(3)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___段(填字母)。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 ‎【答案】 (1). 着丝点一分为二 (2). D2E2 (3). 4 (4). 4 (5). 4 (6). E2F2 ‎ ‎ (7).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1C1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1D1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1E1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2B2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2D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2F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3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4:图4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5:图5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而C1D1段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一分为二,可对应图2中的D2E2段。‎ ‎(2)图4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正在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图3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共有4对同源染色体和4个染色体组。‎ ‎(3)图5细胞中着丝点已分裂,对应于图2中的E2F2段。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析图,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果蝇的眼型(粗糙眼与正常眼)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相关基因与眼型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亲本果蝇(雌雄均有)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不考虑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眼型多样性直接原因是_____的多样性。‎ ‎(2)若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F2中与亲本眼型不相同的个体占_____‎ ‎(3)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以现有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果蝇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最多杂交两次)筛选出F2的粗糙眼果蝇中的双隐性纯合子:_____。‎ ‎【答案】 (1). 蛋白质 (2). 正常眼:粗糙眼=1:1 (3). 9/16 (4). 让子二代中的粗糙眼果蝇分别与两个亲本杂交,两次杂交实验均不会出现正常眼的为双隐性纯合子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题意知,A_B_表现为正常眼,aa__、A_bb为粗糙眼。‎ ‎【详解】(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 ‎(2)如果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与AAbb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aB=1:1,子一代相互交配,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1:2:1,正常眼:粗糙眼=1:1;如果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子二代的基因型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为正常眼,与亲本(粗糙眼)表现型不同,占9/16。‎ ‎(3)如果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粗糙眼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如果是aaBB、aaBb,与AAbb杂交后代会出现正常眼,如果基因型是AAbb、Aabb,与aaBB杂交后代会出现正常眼,如果基因型是aabb,则与AAbb、aaBB杂交都不会出现正常眼;因此可以让子二代中的粗糙眼果蝇分别与两个亲本杂交,两次杂交实验均不会出现正常眼的为双隐性纯合子。‎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判断某个体的基因型。‎ 三、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35.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1)化合物 A 为“目的菌”生长提供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是_____。筛选该目的菌所用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划分属于_____。‎ ‎(2)若培养基需要调节pH,则应在灭菌之_____(填“前”或“后”)调节。‎ ‎(3)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4)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可用_____法统计活菌数目。‎ ‎(5)将获得的3种待选微生物菌种甲、乙、丙分别接种在1L含20mg有机化合物A的相同培养液中培养(培养液中其他营养物质充裕、条件适宜),观察从实验开始到微生物停止生长所用的时间,甲、乙、丙分别为32小时、45小时、16小时,则应选择微生物_____(填“甲”、“乙”或“丙”)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理由是_____。‎ ‎【答案】 (1). 碳源、氮源 (2). 有氧呼吸 (3). 固体培养基 (4). 前 (5).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6). 稀释涂布平板 (7). 丙 (8). 微生物丙分解化合物A的能力比甲、乙强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是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因此用有机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有机化合物 A 为“目的菌”生长提供碳源、氮源。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是有氧呼吸。筛选该目的菌所用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划分属于固体培养基。‎ ‎(2)制备培养基时应该先调pH再灭菌。‎ ‎(3)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4)接种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统计活菌数目。‎ ‎(5)从实验开始到微生物停止生长所用的时间,丙用时最少,说明微生物丙分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比甲、乙强,因此应选择微生物丙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营养构成,掌握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填写相关内容。‎ 四、[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36.目前,精子载体法逐渐成为最具诱惑力的制备转基因动物方法之一,该方法以精子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使精子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卵细胞受精.如图表示利用该方法制备转基因鼠的基本流程.请据图回答:‎ ‎(1)获取外源基因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通常利用_____技术获得大量标记的外源基因。‎ ‎(2)外源基因能够整合到精子的_____上是提高转化率的关键,因为受精时只有精子的_____才能进入卵细胞中。‎ ‎(3)过程②采用的是_____技术,该过程中应对已经导入外源基因的精子进行_____处理。‎ ‎(4)过程③需要在_____(至少写出两点)等条件下进行.由于人们对动物细胞所需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培养细胞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 ‎(5)为了获得更多的早期胚胎,常用_____激素对供体进行处理,使其_____,从而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 ‎【答案】 (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2). PCR (3). 染色体 (4). 头部(细胞核) (5). 体外受精 (6). 获能 (7). 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和PH、营养充足、气体环境 (8). 动物血清(或血浆) (9). 促性腺 (10). 超数排卵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可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成熟精子的染色体中,再通过体外受精作用将目的基因移入到受精卵中,再通过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最终获得转基因鼠。①过程是转化目的基因进入精子的染色体上,②过程是体外受精,③过程是早期胚胎培养,④过程是胚胎移植。‎ ‎2、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适用于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知的情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其原理是DNA复制,需要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以指数的方式扩增,即约2n,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 ‎【详解】(1)获取目的基因时,需要限制酶切割。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可以通过PCR扩增技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 ‎(2)精子与卵细胞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中,并释放其细胞核进入卵细胞,但细胞质未进入。为了提高转化率,必须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精子的染色体中,才可以使外源基因进入受精卵中。‎ ‎(3)②过程是携带外源基因的精子与卵细胞发生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精子必须获能才可以与卵细胞发生受精作用。‎ ‎(4)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培养液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有机盐类、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激素等外,还要添加动物血清(或血浆)等物质。‎ ‎(5)卵母细胞的采集可以用促性腺激素作用于雌性动物,使其超数排卵,从而获取较多的卵母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