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课时作业: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课时作业: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之所以在研究遗传规律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在实验的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下面各项中,不属于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的是( C )‎ A.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B.选择了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选择了多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 D.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解析: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得益于他的选材——豌豆,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扩展到多对相对性状,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2.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在后代中只有黄色圆粒和黄色皱粒两种豌豆,其数量比为11。则其亲本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A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解析:根据自由组合定律,逐对分析可得:黄色×绿色→黄色,说明是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即YY×yy→Yy;由圆粒×皱粒→圆粒皱粒=11可知,此杂交组合为测交,即Rr×rr,两对基因组合,所以两杂交亲本为YYrr×yyRr,故选A。‎ ‎3.对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雌、雄配子 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与分离定律相符 C.F2出现四种基因型的个体 D.F2出现四种表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 解析:一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型。基因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n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是每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基因型种类的乘积,即3n种基因型;同理有2n种表型。‎ ‎4.下列对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表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C.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解析:表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在相同的环境下,表型相同;基因型相同,如果环境条件不相同,表型也不一定相同。‎ ‎5.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孟德尔对于两种现象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B.孟德尔验证假说时都是用测交的方法 C.在生物性状遗传中,两个定律同时起作用 D.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在发现了分离定律之后,针对两对相对性状进一步研究所发现的,实验采用的方法都是假说—演绎法,两者的解释不完全相同,最后假说的验证都是采用的测交实验的方法,在生物体的遗传中,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两者同时起作用。‎ ‎6.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B )‎ A.豌豆和玉米都是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解析:豌豆在自然条件下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不能接受外来花粉,故隐性个体上所产生的F1全为隐性个体;玉米既可接受同一植株的花粉,也可接受邻近其他植株的花粉,故玉米隐性个体上既有显性,也有隐性。‎ ‎7.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B )‎ A.1/8 B.3/8‎ C.1/16 D.3/16‎ 解析:本题要求计算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的比例,所以可以忽略有芒、无芒性状,转化为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问题。设小麦抗病基因用“A”表示,感病基因用“a”表示,其遗传图解如下:‎ F3中感病植株的比例为aa+aa=aa。‎ ‎8.下表是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二代的基因型,其中部分基因型并未列出,而仅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多选)( ABC )‎ 雄配子 雌配子   ‎ YR Yr yR yr YR ‎1‎ ‎3‎ YyRR YyRr Yr YYRr YYrr ‎4‎ Yyrr yR ‎2‎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A.1、2、3、4的表型都一样 B.在此表格中,YYRR只出现一次 C.在此表格中,YyRr共出现四次 D.基因型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为4>3>2>1‎ 解析: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随机组合的F2基因型共有16种:“双杂”占4/16,“单杂”四种,各占2/16,“纯合子”四种,各占1/16。‎ ‎9.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 ‎(2)在F1中,表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 ‎(3)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1/4。‎ ‎(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或YyRr。‎ 解析:(1)后代黄色和绿色之比是11,属于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Yy和yy;圆粒和皱粒之比是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Rr。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和yyRr。‎ ‎(2)F1中,表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Yyrr)和绿色皱粒(yyrr),比例分别是1/8和1/8,所以这两种表型数量之比为11。‎ ‎(3)F1中纯合子是yyRR、yyrr,比例分别是1/8和1/8,总的比例是1/8+1/8=1/4。‎ ‎(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 ‎1.下列关于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 B.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①②③‎ C.图甲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 D.图乙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1/16‎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即图中的④⑤,A错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即图中的①②④⑤,B错误;甲图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C正确;乙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所有子代中所占比例为1/16,aaBb的个体在所有子代中所占比例为2/16,所以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1/3,D错误。‎ ‎2.灰兔和白兔杂交,F1全是灰兔,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4,则( D )‎ A.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F2灰兔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F2中黑兔与白兔交配,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1/3‎ 解析:934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所以家兔的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灰兔(A_B_)占所有子代的9/16,AABB占所有子代的1/16,所以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F2灰兔基因型有(1/9AABB、2/9AABb、2/9AaBB、4/9AaBb)4种,可产生的AB配子占1/9+2/9×1/2+2/9×1/2+4/9×1/4=4/9,同理可算出Ab和aB配子各占2/9,ab配子占1/9。若A_bb表现黑色(AAbbAabb=12),则aaB_和aabb表现为白毛,其中aaBBaaBbaabb=121,当黑兔为AAbb时与白兔交配不产生白兔,只有Aabb与白兔交配可产生白兔,概率为××+××+××=。‎ ‎3.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A )‎ A.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91‎ B.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比例为31‎ C.测交结果为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1111‎ D.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的表型 解析:F1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9331,所以高秆抗病矮秆抗病=31,高秆矮秆=31,抗病易感病=31,故A项错误,B项正确。F1测交后代表现类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 矮秆易感病=1111,故C、D两项正确。‎ ‎4.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ABC )‎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红花和白花的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解析:由F2中红花白花=272212≈97,F1测交子代中红花白花≈13,可以推测出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和B、b),C项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基因型A_B_表现为红花,其他基因型表现为白花。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基因型为AaBb,F2中红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B项错误。F2中白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项错误、D项正确。‎ ‎5.瑞典遗传学家尼尔逊·埃尔对小麦和燕麦的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若干个红色子粒与白色子粒的纯合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 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填“显性”或“隐性”)基因;该性状由三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2)第Ⅰ 、Ⅱ组杂交组合子一代可能的基因组成有3种,第Ⅲ组杂交组合子一代可能的基因组成有1种。‎ ‎(3)第Ⅰ、Ⅱ、Ⅲ组F1测交后代的红粒和白粒的比例依次为11、31和71。‎ 解析:由P→F1的表型可推出,红粒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一定为显性基因。由第Ⅲ组的子二代中红粒所占的比例为63/64,即1-(1/4)3,可以推出,该性状由三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由各表型所占的比例可推出,第Ⅰ、Ⅱ、Ⅲ组的F1中分别有一对、两对、三对杂合基因,则第Ⅰ组F1可能的基因组成为Aabbcc、aaBbcc和aabbCc,第Ⅱ组F1可能的基因组成为AaBbcc、aaBbCc和AabbCc,第Ⅲ组F1可能的基因组成只有AaBbCc一种。第Ⅰ、Ⅱ、Ⅲ组F1测交后代的白粒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2、(1/2)2和(1/2)3。‎ ‎6.(2019·海南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矮茎/高茎、腋花/顶花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现有该种植物的甲、乙两植株,甲自交后,子代均为矮茎,但有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乙自交后,子代均为顶花,但有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可推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仅通过对甲、乙自交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行推断的思路是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杂合子,且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后代中与亲本不同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经分析,确定高茎和腋花为显性性状,若用A/a表示控制茎高度的基因、B/b表示控制花位置的基因,则甲的表型和基因型分别是矮茎腋花、aaBb,乙的表型和基因型分别是高茎顶花、Aabb;若甲和乙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分离比为高茎腋花高茎顶花矮茎腋花矮茎顶花=1111。‎ ‎(3)若要验证甲和乙的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即用另一植株丙分别与甲、乙进行杂交,丙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测交子代发生分离的性状不同,但其分离比均为11,乙测交的正反交结果相同(填“相同”或“不同”)。‎ 解析:(1)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杂合子,且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后代中与亲本不同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可根据甲自交的实验结果推断腋花和顶花的显隐性,可根据乙自交的实验结果推断高茎和矮茎的显隐性。‎ ‎(2)根据题意,推测甲的表型为矮茎腋花,基因型为aaBb;乙的表型和基因型分别是高茎顶花、Aabb;甲和乙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分离比为高茎腋花高茎顶花矮茎腋花矮茎顶花=1111。‎ ‎(3)若要验证甲和乙的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即用基因型为aabb的隐性纯合子分别与甲、乙进行杂交;甲、乙测交子代发生分离的性状不同,但其分离比均为11,乙测交的正反交结果相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