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届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届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高三第三次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 脂质、RNA B. 氨基酸、蛋白质 C. RNA、DNA D. DNA、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核仁的解体和核膜的消失不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细胞这一系统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它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会进行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 ‎【详解】A、细胞核由内到外可以分为核仁、染色质和核膜,染色质位于细胞核中,A正确;‎ B、真核生物转录的主要场所在细胞核中,翻译的场所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B错误;‎ C、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 D、真核生物中原始生殖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也会发生核膜的消失和核仁的解体,D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中的所有细胞生物都含磷元素 B. 线粒体内的酶与糖类的合成和氧化分解均有关 C. 在鸡蛋清中加入一些食盐,会看到白色的絮状物,这是蛋白质变性的结果 D. 人体胰岛A细胞的核糖体可以合成胰高血糖素和胰蛋白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六种,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其中糖类含有C、H、O,脂质大多由C、H、O、N、P组成,蛋白质主要由C、H、O、N构成,少量的含有S,核酸由C、H、O、N、P组成。在线粒体中主要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发生分化,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从而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稳定性差异。‎ ‎【详解】A、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都含有磷元素,A正确;‎ B、线粒体内的酶与糖类的合成无关,含有与丙酮酸分解有关的酶,B错误;‎ C、鸡蛋清中加盐从而析出白色絮状物,这是盐析的过程,该过程蛋白质并没有变性,C错误;‎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胰岛A细胞并不表达胰蛋白酶基因,胰蛋白酶是由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 故选A。‎ ‎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有关 B. 破伤风杆菌无中心体,以无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C.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生物组织细胞中的核孔结构 D.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的过程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真核生物的增值方式主要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值。‎ ‎【详解】A、真核生物的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正确;‎ B、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无丝分裂,B错误;‎ C、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小,无法观察到核孔这种亚显微结构,要观察需要电子显微镜,C错误;‎ D、葡萄糖氧化分解主要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主要有6项:细胞壁、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核和染色体,其余结构均为亚显微结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5.关于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时伴随有ATP的生成 B. 人体大脑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脂肪的有氧氧化 C. 叶肉细胞中合成葡萄糖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过程 D. 硝化细菌主要从硝酸还原成氨的过程中获取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是细胞中直接的能量物质,ATP的产生途径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自然界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 ‎【详解】A、淀粉是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葡萄糖的,该过程没有ATP的生成,A错误;‎ B、人体大脑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有氧氧化,B错误;‎ C、暗反应产生葡萄糖的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能量,C正确;‎ D、硝化细菌生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其将氨还原成硝酸的过程,D错误。‎ ‎6.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的[H]来自水 B. 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会有O2的生成 C. 同一细胞中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 D. 白天适宜条件下,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中O2浓度:叶绿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2.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2C3H6O3+能量,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详解】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此过程没有水参加反应,乳酸菌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来自于葡萄糖,A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产生O2,B错误。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乳酸有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不会在同一细胞中发生,C错误。白天适宜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中O2浓度:叶绿体>线粒体,D正确。‎ ‎【点睛】不同生物的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是因为细胞中的酶不同,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 ‎7.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该实验的最佳材料 B. 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是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结构基础 C. 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细胞液 D. 原生质层两侧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影响质壁分离的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且液泡中有色素,是该实验的最佳材料,A错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是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结构基础,B错误;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细胞外的液体,C错误;原生质层两侧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影响质壁分离的速率,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名师点睛】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8.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细胞膜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无选择透过性 B. 物质通过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生物膜均需要消耗能量 C. 洋葱不同部位的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相同浓度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低温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但是不会影响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两者均有选择透过性,他们的主要区别应该是前者只是有一定的滤过作用,由于没有生物活性,因此通透性大、选择性差,无主动转运功能,A错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无论是同一个洋葱还是不同的洋葱,不通过部位的细胞内液渗透压可能不同,C正确;低温既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也影响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前者可以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呼吸速率;后者是影响水分子的运动速率,D错误,所以选C。‎ ‎9. 分析下图,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是 A.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 化能合成作用、乳酸发酵、酒精发酵、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无氧呼吸、酒精发酵、有氧呼吸 D.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这些微生物进行的营养方式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3、无氧呼吸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 4‎ ‎、有氧呼吸指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由反应式的原料和产物,结合反应条件判断反应生理过程。‎ ‎【详解】(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由此可见①为光合作用,‎ ‎(2)硝化细菌利用NH3和HNO2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其反应式:由此可见②为化能合成作用。‎ ‎(3)无氧呼吸的反应式:,由此可见③为酒精发酵。‎ ‎(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由此可见④为有氧呼吸。‎ 所以,①为光合作用、②为化能合成作用、③为酒精发酵、④为有氧呼吸。‎ 故选A。‎ ‎10.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详解】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故选B。‎ ‎11.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 同源染色体上都有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C.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导致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详解】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同源染色体上不一定都有相对应的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如DD,B错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12.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下列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无限增殖 B. 细胞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一定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 C. 病毒致癌因子可以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因基因重组而导致细胞癌变 D. 初步检查癌症可以通过验血,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是否超过正常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考查对细胞癌变原因和癌变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细胞的癌变是多基因突变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分析细胞癌变与染色体的关系。‎ ‎【详解】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易于扩散,A错误;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有的会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故初步检查癌症可以通过验血,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是否超过正常值,但该检查不能排除所有癌症,B错误、D正确;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其中引发细胞癌变的病毒中,有些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但诱发细胞癌变的原因仍是多个基因突变累计的结果,C错误。‎ ‎【点睛】细胞癌变的认识误区:‎ ‎(1)认为只有癌细胞内才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人和动物细胞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2)认为只要有一个基因突变即可引发细胞癌变: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13.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感 B. 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C. 寒冷时下丘脑不能感受到体温的变化 D. 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识记并理解稳态的调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但渴感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A错误;‎ B、CO2在血液中分压升高后,可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通过提高脑脊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此过程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B正确;‎ C、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内脏和粘膜的表层,下丘脑也可以感受到体温的变化,C错误;‎ D、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回流进入血浆,少部分会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中,因此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并不相等,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B.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没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 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表达主要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R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在发生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为核糖体。‎ ‎【详解】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形成的mRNA需要进行剪切加工,可能合成一条或多条模板链,A选项正确;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兼具解旋功能故不需要DNA解旋酶参与转录,B选项错误;在转录过程中,mRNA上可附着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得到数条相同的mRNA,而不是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C选项错误;mRNA由核糖核苷酸构成,不具有脱氧核苷酸,D选项错误。‎ ‎15.下列与遗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与大 肠杆菌分离 B. 圆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 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低,表现为 皱粒,此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 格里菲思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的DNA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会导致小鼠死亡 D. 拟核DNA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A错误;插入的外来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但是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格里菲思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 R 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会 导致小鼠死亡,C错误;拟核 DNA 中是环状的,故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故选D。‎ ‎16.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 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胰岛β 细胞核内进行 C. 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D. 图甲表示DNA 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甲中进行多起点复制,表示DNA复制;图乙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图丙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表示转录过程。‎ ‎【详解】A.甲表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乙为翻译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丙过程为转录形成RNA的过程,该过程存在DNA的解旋,存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的过程,A正确;‎ B.胰岛B细胞没有增殖能力,故没有DNA复制过程,但可进行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完成,B正确;‎ C.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C正确;‎ D.图甲表示DNA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缩短DNA复制的时间而不是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17.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C.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沃森和克里克推算DNA呈螺旋结构的重要依据是DNA的衍射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说;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均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用物质分离提纯技术,而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孟德尔的“测交实验”是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A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都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而实验技术不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的技术,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技术),B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 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C。‎ ‎18.某学习小组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调查的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白化病、在熟悉的4~10个家庭中调查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血友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 21三体综合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中“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可知,该题需要选择符合伴性遗传的遗传病进行调查,掌握各种遗传病的遗传类型是解题关键。‎ ‎【详解】A、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符合题意,A错误;‎ B、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且调查它的发病特点应研究患者家系中各成员的患病情况,B正确;‎ C、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无法研究该病的遗传特点,只能调查学校内该病的发病率,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B。‎ ‎【点睛】该题的重点在考察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遗传病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类:‎ 遗传病类型 家族发病情况 病例 单基因遗传病 常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含致病基因即患病 多指、并指 隐性 隔代遗传,隐性纯合发病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伴X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隐性 隔代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遗传 父传子,子传孙 外耳道多毛症 多基因 遗传病 ‎①家族聚集现象;‎ ‎②易受环境影响;‎ ‎③群体发病率高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胚胎期引起流产 ‎21三体综合征 ‎19.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Ⅲ片段上基因控制遗传病,由于在Y染色体上,所以只有男性患病,患病者中没有女,A正确;出现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家庭,后代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例如,一种显性遗传病,两个亲本婚配,基因型为:XdXd与XdYD,则他们的后代只有男性患病,B错误;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C正确;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0.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②③④‎ B. 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④中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 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 B.③中的变异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C正确;‎ D.图①属于交叉互换,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易位,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定位】生物的变异 ‎21.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 体液①中含有激素、呼吸氧化酶、尿素、CO2等物质 C. 葡萄糖由①经②到达③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D. 氧气由①中的红细胞进入③要穿过4层膜,③处氧气浓度最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 ‎3、题图分析: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详解】据分析知:‎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错误;‎ B、体液①为血浆,其中含有激素、尿素、CO2等物质,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液中,B错误;‎ C、葡萄糖由①经②到达③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C错误;‎ D、氧气由①中的红细胞进入③要穿过红细胞膜、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两层细胞膜)、一层细胞膜共4层膜,氧气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故③处氧气浓度最低,D正确。‎ 故选D。‎ ‎22.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参与的过程是 A.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 C.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C ‎【解析】‎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参与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A正确;第三道防线产生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D正确;在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过程中,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吞噬细胞,C错误。‎ ‎23.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只有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 B. 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C.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D. 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2、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和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也存在分级调节,如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错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排汗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B错误;激素的作用往往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作用,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C正确;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并没有催化作用,D错误。‎ ‎24.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B. 激素种类多,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D. 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后分泌TRH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多细胞生物稳态的维持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像胰岛、肾上腺可以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也可以间接的受神经系统的调节,A正确;‎ B、激素的种类很多,但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正确;‎ C、正常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使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由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经由反射弧作用到效应器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过程只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D。‎ ‎25.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①中渗透压过低时,会导致组织水肿 C. 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会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内环境的三种成分及相互转换的关系,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组织液只能单向由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淋巴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三种细胞外液成分很相似,但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高于另外两种。‎ ‎【详解】A、根据物质转换的箭头走向可判定①代表血浆,②代表淋巴,③代表组织液,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共同构成的,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血浆渗透压过低会导致血浆中的水分过多的进入组织液中,从而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不断变化,C错误;‎ D、长期蛋白质供应不足,会使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压,D错误;‎ 故选B。‎ ‎26.下图1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 在图2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 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该过程涉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及电位特点:静息电位是指未兴奋区域的电位,由K+外流引起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指兴奋区域的电位,由Na+内流引起的外负内正。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区域向兴奋区域传导,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兴奋区域向未兴奋区域传导。‎ ‎【详解】A、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变现为静息电位,a、b处电极均接在膜外,均为正电位,两电极之间没有电势差,此时电流表测得为零电位,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 B、刺激X,兴奋会以该点双向传导,兴奋由a传导向b,故膜内局部电流传导方向也为a到b,B错误;‎ C、由于兴奋是由a传向b,a处先形成动作电位,因此两电极之间产生电势差,形成t1~t2的曲线变化,当兴奋传导至ab之间时,a处恢复为静息电位,b处未兴奋,两电极之间没有电势差,形成t2~t3的曲线变化,当兴奋传导至b处,b处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与a电极处形成电势差,从而产生t3~t4的曲线变化,C正确;‎ D、t1~t2,t3~t4分别是a、b处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均由Na+内流造成,D错误;‎ 故选C。‎ ‎27.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M、N、P为人体结构,a、b、c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刺激时,a分泌增多,b分泌减少 B. 过程①起抑制作用时,过程②起促进作用 C. c的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c作用的靶器官只有M、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题图中M表示垂体,N表示下丘脑,P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 寒冷刺激时,兴奋传至下丘脑,分泌b增多,促进M分泌a增多,进而促进P分泌c增多,A错误;‎ B. 图中过程①②都起抑制作用,B错误;‎ C.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故c的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 D.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几乎遍及全身器官,故c的靶器官除有M、N外,还有其他组织细胞,D错误。‎ ‎28.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B.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C. 过度饥饿——胰岛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可知,该题主要考察体温、血糖和水平衡三大调节过程的机制,熟记三大调节过程的机制和各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题关键。‎ ‎【详解】A、食物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从而负反馈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A错误;‎ B、食物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 C、过度饥饿,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因此环境温度降低时该激素分泌量才增加,D错误;‎ 故选B。‎ ‎29.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机理不同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C. 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并不需要经过内环境 D. 下丘脑细胞上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A、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都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A错误。‎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其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需要经过内环境,C错误。‎ D、据图分析,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 ‎30.下面是有关体液和细胞两种免疫方式的实验。将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 输入胸腺 淋巴细胞 输入骨髓 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实验一 ‎×‎ ‎×‎ ‎-‎ ‎-‎ 实验二 ‎√‎ ‎×‎ ‎+‎ ‎-‎ 实验三 ‎×‎ ‎√‎ ‎-‎ ‎+‎ 实验四 ‎√‎ ‎√‎ ‎+‎ ‎+‎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 B. 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细胞 C. 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 D. 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比,可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可知,该题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考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B细胞发挥作用,B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细胞免疫主要依靠T细胞发挥作用,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因此切除胸腺的小鼠会失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几乎丧失。在生物实验过程中,主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熟练运用对照原则对比各组结果是解题关键。‎ ‎【详解】A、实验一充当空白对照组,该组小鼠切除胸腺从而无法产生T细胞,会导致体内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几乎丧失,后续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导致体液免疫也丧失,可证明大剂量的X射线可以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A正确;‎ B、实验二输入胸腺淋巴细胞,与实验一相比,恢复了细胞免疫,但与实验四对照,体液免疫并未恢复,由此证明胸腺产生的是T细胞,B错误;‎ C、实验三输入骨髓淋巴细胞,与实验一相比,恢复了体液免疫,但与实验四对照,细胞免疫并未恢复,由此证明骨髓产生的是B细胞,C错误;‎ D、根据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哪个更重要,D错误;‎ 故选A。‎ ‎31.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蓝藻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 图乙中,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图乙中,限制e、f、g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信息可知,该题主要考察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光合与呼吸的综合。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题文和图示中所描述的O2产生量为真光合的O2产生量, CO2的释放量是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先供叶绿体真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剩余部分释放到外界的量。蓝藻是原核生物,因为细胞质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A、图甲中,b点时CO2的释放量为3,氧气的产生总量为3,所以CO2的总产生量为6,即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 B、图甲中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即该实验过程中呼吸强度为6且保持不变,d点时O2的产生总量为8,表明真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为8,所以净光合强度即需要从周围吸收的CO2量为8-6=2,B正确;‎ C、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 D、g为光饱和点,此时已经光照强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其限制因素可能为CO2、温度等,D错误;‎ 故选B。‎ ‎32.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乙所示细胞都有2个染色体组 B. 图甲、乙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 C. 图丁中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所示的细胞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可知,该题考察二倍体生物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来区别各细胞分裂图是分析选项的思路,同时考察染色体和DNA在分裂过程中的数目变化,如下图所示:‎ ‎【详解】A、根据染色体特征可判定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该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图丙所示,bc段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符合图甲所处时期,de段可表示着丝点分裂后,每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可对应图乙所示的时期,B正确;‎ C、图丁中b时期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为1:2,而图乙所示细胞已发生着丝点的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在间期发生DNA分子的复制,从而使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从1:1变为1:2,对应图丙中的ab段,前期和中期对应图丙中的bc段,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从1:2变为1:1,因此后期和末期对应图中的de段,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同样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其染色体和DNA的比值会发生同样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33.下列有关生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霉菌、酵母菌都是真菌,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 B. 酵母菌、乳酸菌都不含叶绿素,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 蘑菇、大肠杆菌都是异养生物,都有核糖体 D. 黑藻、小球藻、发菜都有细胞壁,都含有DNA和RNA ‎【答案】B ‎【解析】‎ ‎【详解】真核生物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霉菌和酵母菌都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都能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酵母菌是真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都不含有叶绿素,都是分解者,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不正确;蘑菇是真菌,是真核生物,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两者都具有核糖体,都属于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C正确;黑藻是高等植物,小球藻是低等植物,发菜是原核生物,是群体生活的蓝藻。这三种生物都具有细胞壁,都含有DNA和RNA,D正确。‎ ‎34.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 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C. 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能量来源于光能且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 D. 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项正确;‎ B.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前者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项正确;‎ C.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ATP的合成是通过光合作用,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C项正确;‎ D.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构成,D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本题以生理过程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ATP的组成、结构特点、形成途径、功能的认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的联系的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注重以某一知识(如标题中的“ATP”)为“核心”,将与其相关的知识(如本题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进行发散辐射,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35.某研究小组用5种植物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记录视野中的细胞数目,然后滴加蔗糖溶液,记录从滴加蔗糖溶液到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绘制成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据图分析可知,5种植物材料中山茶细胞最小 B. 该实验在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C. 若在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则5种材料复原时间都不同 D. 5种材料中,红花檀木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因变量是细胞平均数和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所需要的时间。‎ ‎【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可知,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记录视野中细胞数目以山茶细胞最少,说明其细胞体积最大,A错误;‎ B、该实验中的各组材料之间相互对照,所以本实验不需要单独设计对照实验,B错误;‎ C、根据各组实验结果,只能得到几种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不同,无法推知滴加清水后,它们质壁分离后的复原时间是否相同,C错误;‎ D、各组实验中,红花檀木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最短,故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D正确。‎ 故选D。‎ ‎【点睛】不同植物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的长短表示质壁分离的速度,时间越短,说明速度越快。‎ ‎3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组合 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A错误;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B错误;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的,而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实现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不是变异。2、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3、共同进化的对象包括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7.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途径如图所示。对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②③‎ B. 图中③④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 图中①⑤过程的酶是DNA聚合酶,②过程是RNA聚合酶 D. 在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 ‎【答案】A ‎【解析】‎ 根据课本内容的介绍,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DNA复制过程、②转录过程和③翻译过程,A正确;图中③过程是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A-U,U-A,G-C,C-G,④过程是R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也是A-U,U-A,G-C,C-G,B错误;图中①过程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⑤过程是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②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由于①DNA复制过程只能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才发生,而人体心肌细胞不在分裂增殖,所以D错误。‎ ‎38.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计算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  )。‎ A. 55%和45% B. 45%和55%‎ C. 27.5%和22.5% D. 22.5%和27.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而与非等位基因无关,YY占40%,Yy占30%,yy占30%,所以Y的基因频率为40%+30%×=55%,y的基因频率为45%,A正确,B、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39.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与a、B与b、D与d)控制,研究发现当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甲所示)。某黄色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6种 B. 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①‎ C. 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②‎ D. 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③‎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aaBBdd和aaBbdd两种,A错误;突变体①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让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①,B正确;突变体②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②,C错误;突变体③减数分裂可产生D、dd两种配子,比例为1:1,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③,D错误。‎ ‎40.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病基因用E或e表示,其中有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个体2的基因型是EeXAXa B. 个体4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C. 个体5的基因型是aaXEXe D. 个体7为甲病患者的可能性是1/6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有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为AaXEXe,A错误;个体2的基因型为AaXEXe,两对基因分开单独分析,个体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1/2XEXe、1/2XEXE,因此个体4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1/2)=1/3,B正确;个体5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XEXe或aaXEXE,C错误;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则A的基因频率为99%,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为(99/1000)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0×99/100,3号的基因型为Aa的可能性为Aa/(AA+Aa) =2/101,4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因此个体7为甲病患者的可能性是2/101×2/3×1/4=l/303,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项D,关键在于对3号个体为携带者的可能性计算: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为(99/1000)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0×99/100,3号的基因型为Aa的可能性为Aa/(AA+Aa) =2/101。‎ ‎41.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C. 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 ‎【详解】饮水过少时,激素d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胸腺不参与水平衡调节,D错误。‎ ‎【点睛】注意三种调节方式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区别:体液调节中没有神经系统中相关结构的参与;神经调节中没有激素参与;神经-体液调节则需要二者都共同参与。‎ ‎42.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 ‎ A. 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 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 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 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膜外钠离子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乙;‎ ‎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钾离子不能外流,兴奋过后的动作电位不能恢复为静息电位,对应图丙;‎ ‎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加固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丁图;‎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则受刺激后膜外钠离子内流极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度极低,对应图甲。‎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43.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只能参与特定靶细胞的代谢反应 ‎②看物体时,神经冲动是由脑和脊髓产生的,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③由脑垂体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 ‎⑤鼻炎、皮肤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⑥抗体、抗生素和溶菌酶等人体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⑦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 A. 有1项说法正确 B. 有3项说法正确 C. 有2项说法正确 D. 没有正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激素、抗体和酶均具有特异性,激素可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抗体可以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尤其是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幼年时期缺少易患侏儒症,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期缺少易患呆小症。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本质是蛋白质。‎ ‎【详解】①抗体具有特异性,会发生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并不参与靶细胞的代谢,①错误;‎ ‎②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上完成的,不是在视网膜,②错误;‎ ‎③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幼年时期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故注射生长激素无法治疗,③错误;‎ ‎④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的,④正确;‎ ‎⑤鼻炎和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是由于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的自身免疫病,⑤错误;‎ ‎⑥抗生素是由外界注入人体的一些杀灭细菌、病毒的物质,主要是由一些真菌产生或人工提取的,并不属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⑥错误;‎ ‎⑦胰腺包括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其中外分泌腺可以产生消化酶,其中包括胰蛋白酶,当研磨胰腺时,会同时提取胰蛋白酶和胰岛素,其会将胰岛素分解,⑦错误;‎ 故选A。‎ ‎44.现有四个刚制备的蛙坐骨神经肌肉标本(如图),给予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肌肉均能收缩。现将标本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任氏液中分别进行实验。现给蛙坐骨神经各一个适宜的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标本编号 标本1‎ 标本2‎ 标本3‎ 标本4‎ 任氏液中添加的化学物质 无 肉毒杆菌毒素 马拉松 箭毒 作用机制 为肌肉提供等渗环境 阻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关闭Na+通道 A. 任氏液能够保持肌肉的正常活性 B. 标本1、标本2和标本4中的肌肉均保持松弛 C. 突触中乙酰胆碱含量最少和最多的分别为标本2、3‎ D. 标本3中的肌肉持续收缩直至疲劳 ‎【答案】B ‎【解析】‎ 任氏液为细胞的等渗溶液,能够保持肌肉的正常活性,A项正确;给蛙坐骨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标本1的肌肉会收缩;标本2在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下,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肌肉保持松弛;标本4在箭毒作用下,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肌肉保持松弛,B项错误;标本3中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被分解,突触中乙酰胆碱含量最少和最多的分别为标本2、3,C项正确;标本3中的肌肉在乙酰胆碱作用下持续收缩直至疲劳,D项正确。‎ ‎【点睛】突触传递中的相关知识归纳 ‎(1)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 ‎(4)突触后膜上受体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5)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完成兴奋的传递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少数可以回收至突触前膜内重复利用),以便受体能空出来接受下一次兴奋传递的神经递质。‎ ‎45.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 2n=58)为材料培育无籽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 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16‎ C. 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 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分析可知③和⑥都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A正确;如果④是自交,因为AAaa产生AA配子的概率是1/6,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36,B错误;AA和AAAA产生的后代是不育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C正确;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8+58/2=87,D正确。‎ ‎【点睛】常见遗传育种方式的不同点 方法 ‎ 原理 ‎ 常用方法 ‎ 优点 ‎ 缺点 ‎ 代表实例 ‎ 杂交 育种 ‎ 基因 重组 ‎ 杂交 ‎ 操作简单,目标性强 ‎ 育种年限长 ‎ 矮秆抗 病小麦 ‎ 诱变 育种 ‎ 基因 突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 高产青 霉菌株 ‎ 多倍 体育 种 ‎ 染色 体变 异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 无子西瓜、 八倍体小 黑麦 ‎ 单倍 体育 种 ‎ 染色体变 异 ‎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 ‎“京花1 号”小麦 ‎ 基因 工程 育种 ‎ 基因 重组 ‎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 转基因 抗虫棉 ‎ 二、填空题 ‎46.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放入等量的小球藻和相同的培养液,以台灯为光源,通过移动灯改变光源与试管之间的距离,并保证装置中CO2浓度分别为0.03%和0.05%,根据实验结果绘成下图甲中的曲线1和2。图乙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为0.03%的条件下温度对该植物真正光合速率(实线表示)和呼吸速率(虚线表示)的影响。 ‎ ‎ ‎ 请据图回答:‎ ‎(1)比较C、D两点的光合速率,可知限制D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EF段内________不再成为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 ‎(2)若用缺镁培养液培养小球藻,其他条件不变,F点应向________(左/右)移。‎ ‎(3)由图乙可知,与________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理论上预计,在温度为________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在图乙中,当环境温度为40℃时,该植物的有机物净积累量可用图甲中________点表示。‎ ‎(4)丙图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便可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__________,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光就在可见光范围内。‎ ‎(5)丙图曲线表示吸收光谱,它是以波长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_为纵坐标。‎ ‎【答案】 (1). CO2浓度 (2). CO2 浓度 (3). 左 (4). 光合 (5). 30℃ (6). F (7). 可见光谱 (8). 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吸光率)‎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和CO2的增加而增加,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可以通过改变灯源与植物的距离来控制光照强大,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大。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净光合作用可以用氧气的释放量表示。‎ ‎【详解】(1)由图示可知,C、D点为植物在不同浓度CO2下的光饱和点,此时C、D的光照强度相同但光合速率不同,因此D点的限制因素为CO2浓度;随着光源与植物的距离增大,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在CO2浓度不变的前提下,两条曲线的光合作用强度均降低,代表CO2浓度不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2)缺镁小球藻无法合成叶绿素,导致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因此需要较大的光照强度才可使O2的释放量为零,因此F左移; ‎ ‎(3)由图乙中两条曲线的特征来看,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低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敏感;植物生长最利需要植物净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即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值达到最大,图示30℃时积累有机物最多;图乙中40℃时真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图甲中O2释放量为零,即F点;‎ ‎(4)三菱镜可将阳光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的颜色,可被肉眼观察,为可见光谱;‎ ‎(5)不同色素吸收光有差别,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该图反映了不同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吸光率(吸光率)。‎ ‎【点睛】该题的难点在于由题中的表示方法区分真光合作用和净光合作用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项目 表示方法 净光合速率 CO2吸收量、O2释放量、C6H12O6积累量 真正光合速率 CO2固定量、O2产生量、C6H12O6制造量 呼吸速率(遮光条件下测得)‎ CO2释放量、O2吸收量、C6H12O6消耗量 ‎47.如图为与维持机体稳态相关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1中若在①处给予刺激,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并且肌肉会收缩但这不是反射,反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若在骨骼肌上的②处给予刺激,在③处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2)图2中的靶细胞若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______.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分泌物是______。‎ ‎(3)图3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一过程,a代表B淋巴细胞,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b代表的细胞能____________________,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4)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所。‎ ‎【答案】 (1). 由正变负 (2).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 不能 (4). 下丘脑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迅速增值分化 (7). 不能 (8). 免疫活性物质 (9). 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处于相对静止时会处于静息电位,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收到刺激时,形成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完成,在突触上的到底过程具有单向性。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可以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主要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详解】(1)在①处给予刺激,此处会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膜外的电位变化表现为由正电位到负电位;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由于突触上兴奋的传递具有单向性,骨骼肌作为下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不能将兴奋传递到传出神经上,因此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2)甲状腺激素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下丘脑分泌激素作用于垂体,因此分泌细胞为下丘脑;当寒冷刺激时,会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B细胞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细胞为记忆细胞,当其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可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 ‎(4)溶酶菌的本质为蛋白质,制成含片口服会在人体消化道内被分解,无法进入内环境中发挥作用;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一种;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点睛】本题综合考察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和免疫调节的过程,易错点为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其总结如下:‎ ‎48.果蝇的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A、a),星状眼对正常眼为显性(B、b),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同学甲用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翻翅星状眼雌果蝇(记为M)与一只正常翅正常眼雄果蝇杂交,同时也让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翻翅星状眼雄果蝇(记为N)与一只正常翅正常眼雌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都为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1∶1。请回答:‎ ‎(1)根据甲同学的实验结果分析,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一/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让M、N果蝇杂交,后代雌雄果蝇只有AaBb一种基因型,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以M、N两果蝇杂交的后代雌雄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 __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3)同学乙用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和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杂交,发现子代果蝇中翻翅星状眼∶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正常翅正常眼=1∶1∶1∶1,于是得出了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结论。你同意该同学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一 (2).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说明AaBb的个体只能产生2种配子,Ab:aB=l:1,故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3). 存在基因纯合致死现象 (4). 不变 (5). 不同意 无论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和aaBb的个体均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子代的表现型一致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基因型为AaBb的翻翅星状眼雌果蝇M与一只正常翅正常眼雄果蝇杂交和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翻翅星状眼雄果蝇N与一只正常翅正常眼雌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都为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1:1,由此分析,每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型比例都符合1:1,而两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1:1:1,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从而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1)由分析可知: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翻翅星状眼雌果蝇M与一只正常翅正常眼雄果蝇杂交和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翻翅星状眼雄果蝇N与一只正常翅正常眼雌果蝇杂交,都属于测交实验,而后代表现型及比例都为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1:1,由此分析,每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型比例都符合1:1,而两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1:1:1,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从而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果蝇的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A、a),星状眼对正常眼为显性(B、b)”可知A和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2)若让M、N果蝇杂交,后代雌雄果蝇只有AaBb一种基因型,同时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aabb个体能够存活,因此是因为A基因或B基因纯合时都能致死,才会导致后代出现雌雄果蝇只有AaBb一种基因型。根据这一解释,以甲、乙两果蝇杂交的后代雌雄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不变。‎ ‎(3)无论是否连锁,Aabb均能产生Ab和ab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aaBb也均能产生aB和ab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和aaBb的雄果蝇杂交后代果蝇中翻翅星状眼: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正常翅正常眼均为1:1:1:1,所以不能由该实验结果判断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即不同意该同学由此得出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答题关键是理解进化的原因的基因型频率产生的原因,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 ‎49.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不同的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不同。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玫瑰精油是制作高级香水的主要原料,由于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所以一般用水中蒸馏法来提取。‎ ‎(2)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通常用压榨法来提取,为了解决直接压榨出油率低的问题,压榨前的处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另外为了促进压榨后的油水分层,在压榨时还要加入________,并把pH调节到7-8。‎ ‎(3)经常食用胡萝卜可预防夜盲症和干皮症,原因是一分子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氧化成两分子_________。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_____法进行鉴定。影响该提取效果的因素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 (2). 柠檬烯 (3). 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 (4). 碳酸氢钠和硫酸钠 (5). 维生素A (6). 纸层析法 (7). 萃取剂的性质 (8). 使用量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识记每一种植物成分的特性和提取方法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1)玫瑰精油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可随水蒸气一同蒸馏;‎ ‎(2)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植物材料中的果胶、果蜡会影响压榨和出油率,压榨前通常采用先干燥去水后石灰水浸泡的方法除去果胶、果蜡,以提高出油率;在压榨时,经常添加碳酸氢钠和硫酸钠来促进油水分层;‎ ‎(3)一分子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氧化成两分子维生素A,从而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疾病;对胡萝卜素的鉴定常常使用纸层析法鉴定;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是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点睛】该题的重点是掌握各植物成分的提取方法,总结如下:‎ 提取方法 方法步骤 适用范围 水蒸气 蒸馏 水蒸气蒸馏→分离油层→除水过滤 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压榨 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 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有机溶 剂萃取 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 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