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解析版)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 一、单选题 1.研究人员对玉米组织、小白鼠组织、T2噬菌体、乳酸菌等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忘记了贴标签,请你帮他判断,错误的是( ) A. 含有水、DNA、RNA、糖原和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小白鼠组织 B. 含有染色体的样品是玉米组织、小白鼠组织 C. 含水、DNA、RNA、蛋白质和细胞壁等成分或结构的生物是玉米组织、乳酸菌 D. 含有水、DNA、RNA、纤维素和蛋白质等成分生物是玉米组织、乳酸菌 【答案】D 【解析】 A.糖元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因此含有水、DNA、RNA、糖原、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小白鼠组织,A正确; B. 玉米、小白鼠是真核生物,细胞核中有染色体, 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染色体,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B正确 C. 玉米、乳酸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细胞中含水、DNA、RNA、蛋白质等物质,两者都有细胞壁,C正确 D. 玉米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但乳酸菌细胞壁的成分为肽聚糖,不含纤维素,D错误 答案选D 2.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的变性是由于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断裂导致的 B. RNA与DNA分子都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都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C. 等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在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时产生水的量相等 D. 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条多肽链中氨基数为m-n 【答案】B 【解析】 蛋白质的变性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肽键没有断裂,A错误。RNA和DNA分子都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DNA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是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DNA和RNA都可以储存遗传信息,B正确。等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在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时脂肪消耗的氧气多,产生的能量多,水多,C错误。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条多肽链中氨基酸数为m-n+1,D错误。 3.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不同的生命活动中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B. 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反应物是RNA C. 组成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D. 在HIV中由A、G、U、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 【答案】C 【解析】 在神经细胞中,有些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等),而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运输、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项错误;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是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其反应物是DNA,B项错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而葡萄糖是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基本单位,所以组成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项正确;HIV只含有RNA这一种核酸,因此在HIV中由A、G、U、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4种,D项错误。 4. 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 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 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D. 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内的一些能量物质的相关知识。A中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中糖原最终代谢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C中蔗糖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乳糖水解产物是半乳糖和葡萄糖;D中生长激素不是能源物质。 5.下图为某胰岛素分子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若该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下列有关此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该分子的表达只能在胰岛B细胞内且在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 B. 该胰岛素在合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比合成前减少了882,形成的肽键数为49 C. 该胰岛素分子中游离的氨基、羧基数至少是2、2 D. 在局部放大图中能标志不同氨基酸的标号是①③和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胰岛素由2条肽链组成,含有3个二硫键,51个氨基酸。 右图放大部分显示,该区段①③⑤表示R基,②④表示肽键。 【详解】A、胰岛素分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即人体内该分子的表达只能在胰岛B细胞内且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该胰岛素含两条链,由51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所以在合成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为49个,分子中有3个二硫键,相对分子质量比合成前减少了18×49+2×3=888,B错误; C、由于①中也含有氨基、⑤中也含有羧基,所以该胰岛素分子中游离的氨基、羧基数至少是3、3,C错误; D. 在局部放大图中能标志不同氨基酸的是R基,即①③和⑤,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在计算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时,注意减少的部分不仅包括脱去的水,还有形成二硫键时脱去的氢原子。 6.有一条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式为CxHyNzOwS(z>12, w>13),这条多肽链经过水解后的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 (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求水解产物中赖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数目分别是( ) A. Z-12; (w-13)/2 B. Z+12; (w-13)/2 C. Z+12; w-13 D. Z-12; w-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多肽链是由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生成的,根据反应前后元素数目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可以计算出肽链中不同氨基酸的个数。 【详解】设该多肽(十二肽)中含有赖氨酸X个,根据赖氨酸的化学C6H14N2O2可知其含有两个氨基2个氮原子,根据多肽中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可得z=2X+(12-X),解得X=z-12个;设该多肽(十二肽)中含有天(门)冬氨酸Y个,根据天冬氨酸的化学式C4H7NO4可知其含有2个羧基4个氧原子,根据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可得w=4Y+(12-Y)×2-(12-1),解得Y= (w-13)/2个。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根据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按照反应前后元素数目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 7. 水在生物体及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也相同 B. 水分过多与水分过少对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影响相同 C.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等在其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D. 糖类、蛋白质、脂质在其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都产生水 【答案】D 【解析】 含水量越多代谢越旺盛,不同的生物体或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是不同的,与其代谢密切相关,中心体不产生水,物质氧化分解均产生水,所以D选项正确。 8. 人体细胞因某种原因改变了生物膜的分子排列,下列受到影响的细胞结构有( ) ①细胞膜 ②线粒体 ③核糖体 ④中心体 ⑤高尔基体 ⑥内质网 ⑦大液泡 ⑧叶绿体 ⑨溶酶体 A. ①②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⑤⑥⑨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③④⑤⑥⑨ 【答案】B 【解析】 ①细胞膜具有单层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①正确; ②线粒体具有双层膜,能进行有氧呼吸,故②正确; ③核糖体能进行蛋白质合成,但没有膜结构,故③错误; ④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但没有膜结构,故④错误; ⑤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有关,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故⑤正确; ⑥内质网与有机物的合成有关,属于单层膜细胞器,故⑥正确; ⑦液泡位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人体内没有,故⑦错误; ⑧叶绿体位于绿色植物细胞,故⑧错误; ⑨溶酶体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属于“酶仓库”,故⑨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如图是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结构上看,大肠杆菌细胞与图中Ⅲ所示细胞同属于原核细胞 B. 图中⑥是高尔基体,其在Ⅱ细胞中的功能是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C. 图中的Ⅰ可代表人体的胰岛B细胞,其合成的分泌蛋白有胰岛素 D. 判断Ⅳ是低等植物细胞的标志结构是图中③中心体和④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从结构上看,大肠杆菌细胞与图中Ⅲ所示的蓝藻细胞同属于原核细胞,A正确;图中⑥是高尔基体,其在Ⅱ所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功能是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错误;图中的Ⅰ为高等动物细胞,可代表人体的胰岛B细胞,其合成的分泌蛋白有胰岛素,C正确;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判断Ⅳ是低等植物细胞的标志结构是图中③所示的中心体和④所示的叶绿体,D正确。 【点睛】梳理常见的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各种细胞器的分布,据此明辨图中①~⑦所示结构的名称,进而推知Ⅰ~Ⅳ所示的细胞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10.对下列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 ④核糖体 ⑤细胞膜 ⑥拟核 A. 菠菜和蓝藻体内都含有①③④⑤ B. 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 C. 除①②③外,其他在颤藻的体内都存在 D. 大肠杆菌和蓝藻共有的结构是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目考查细胞的结构,要熟悉菠菜、蓝藻、绿藻、颤藻、大肠杆菌等细胞的结构组成。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①叶绿体、③核膜,A错误; B、绿藻是一种低等植物,其细胞中含有①~⑤,B正确; C、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染色体和核膜,但都含有④核糖体、⑤细胞壁和⑥拟核,C正确; D、大肠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它们不含叶绿体、染色体和核膜,但都含有④核糖体、⑤细胞壁和⑥拟核,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的知识点。 1、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1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B. 每个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 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D.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意在考查蛋白质、DNA、tRNA、ADP的结构,考生要清楚每种物质的结构特点。 【详解】A、蛋白质分子不同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等次级键相连,A错误; B、ADP即二磷酸腺苷,其结构为A—P~P,所以每个ADP分子中只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RNA中可能含有氢键,如tRNA中存在氢键连接形成的RNA双链区,C正确; 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结构、DNA的结构、ADP的结构和tRNA的结构特点。考生要注意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识记。 1、ADP的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2、tRNA是“三叶草”结构,其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 3、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12.下列不属于固醇的功能的是( ) A.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B. 可以调节生命活动 C. 促进肠道吸收钙和磷 D. 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固醇的种类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错误; B、性激素能够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可以调节生命活动,B错误; C、维生素D可以有效地促进肠道对Ca、P的吸收,C错误; D、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和理解固醇的种类与功能,并与糖类的功能建立联系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肌细胞含线粒体较多; ②胃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合成它的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③肝细胞不能合成胃蛋白酶,说明其DNA分子中不含控制胃蛋白酶合成的基因; ④汗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都有较多的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⑤甲状腺细胞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但不能合成酶; ⑥葡萄糖从小肠被吸收进入到人的红细胞内至少要通过4层膜,每次都要消耗能量; ⑦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气被肌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6层膜。 A. ①②③ B. ④⑤⑥⑦ C. ①②⑦ D. 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以知道,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的功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酶和激素的比较,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肌细胞具有运动功能,需要较多的能力,因此含线粒体较多,正确; ②胃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本质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正确; ③肝细胞不能合成胃蛋白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肝细胞内含有控制胃蛋白酶合成的基因,错误; ④汗腺细胞分泌汗液,汗液中没有蛋白质,因此汗腺细胞含有较多的高尔基体,核糖体的含量不多,错误; ⑤只要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甲状腺细胞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也能能合成酶,错误; ⑥葡萄糖从小肠被吸收进入到人的红细胞要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膜共5层膜,错误; ⑦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气被其他细胞利用要通过6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共6层膜,正确。 ①②⑦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的功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酶和激素的比较等知识点。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且杂,考生要注意在平时加强这些知识点的识记。 14.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有几个( )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②酵母菌的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③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④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⑤天花病毒、肺炎双球菌这两种病原体中均含有DNA聚合酶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区别、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常见固醇类物质、病毒的结构等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硝化细菌和颤藻都是原核生物,霉菌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①正确; ②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因此转录和翻译不是同时进行,②错误; ③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③正确; ④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但磷脂不属于固醇,④错误; ⑤天花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中不含有DNA聚合酶,⑤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区别、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常见固醇类物质、病毒的结构等知识点,知识点较多,考生要加强相关指点的记忆。考点整理如下: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RNA。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5.下列有关生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霉菌、酵母菌都是真菌,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 B. 酵母菌、乳酸菌都不含叶绿素,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 蘑菇、大肠杆菌都是异养生物,都有核糖体 D. 黑藻、小球藻、发菜都有细胞壁,都含有DNA和RNA 【答案】B 【解析】 【详解】真核生物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霉菌和酵母菌都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都能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酵母菌是真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都不含有叶绿素,都是分解者,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不正确;蘑菇是真菌,是真核生物,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两者都具有核糖体,都属于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C正确;黑藻是高等植物,小球藻是低等植物,发菜是原核生物,是群体生活的蓝藻。这三种生物都具有细胞壁,都含有DNA和RNA,D正确。 16.图中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乙图是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640倍观察,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至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 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C. 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D. 物镜换成高倍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有无螺纹可以判断出(1)(2)是目镜,(3)、(4)为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反比例,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例;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故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原放大倍数为160倍,现放大倍数为640倍,故将物镜由10×换为40×即可。 【详解】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至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A正确;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故应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大,反光镜调成凹面镜,B错误;原放大倍数为160倍,现放大倍数为640倍,故将物镜由10×换为40×即可,即转动转换器将物镜将④换成镜头③,C正确;换成高倍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高倍镜的使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显微镜的应用能力。 17.图中表示部分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其中数字表示元素。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①②为大量元素,③④为微量元素 B. 人体缺③会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 C. 甲状腺激素、血红蛋白等从细胞中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 D. 图示化合物合成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以知道,①为合成叶绿素的元素,故为镁元素,②为合成核酸、ATP的元素,故为磷元素,③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元素,故为铁元素,④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故为碘元素。 【详解】A、图中所示①为镁元素,属于大量元素,②为P元素,属于大量元素,③为铁元素,④为碘元素,均属于微量元素,A正确; B、人体缺,③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造成氧气运输能力降低,故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B正确; C、血红蛋白为胞内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C错误; D、图示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都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有关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间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即被受体转运到突触后膜内,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C. 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细胞接触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介质传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信息交流与选择透过性无关,物质交流和选择透过性有关。A错误。大部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受体及被分解,结合时产生的电信号继续传导信息,引起抑制或兴奋。B错误。受体有特异性,C错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细胞接触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介质传递,D正确。 考点:细胞间信息交流 19.下面图1为某二倍体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D段含有4个染色体组,12个DNA分子 B. FG段可发生基因重组 C. 若染色体②上有基因B,⑤的相同位点上有基因b,则其原因是在AB段发生了基因突变 D. 图2所示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曲线图的HI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CD段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暂时加倍,据此可推知,包含了CD段的AF段为精原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时期,且CD段为有丝分裂后期。FI段为精原细胞发生减数分裂的时期,G点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开,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详解】A、由图2可知,该动物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6个DNA分子,据此可推知该动物未进行DNA复制的体细胞中DNA分子数为6。由分析可知,处于CD段的细胞由于有丝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其所含DNA分子数及染色体组数均为正常体细胞中的2倍。由题干可知,该动物为二倍体生物,则CD段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和12个DNA分子,A正确; B、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发生在FG段,B正确; C、图2中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的②和⑤ 为两条子染色体,其上等位基因的存在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二是在AB段有丝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C错误; D、图2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据此可推测其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与HI段相对应,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点,考生要清楚二者分裂过程的相关变化。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20.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取出根尖,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的染色体均如甲所示 B. 第二个细胞周期中的染色体均如乙所示 C. 第三个细胞周期中1/4的染色体如丙所示 D. 图丙所示染色体仅出现在第三个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 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一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每个单体中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均如甲所示,A正确;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一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DNA分子,共4条单链,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3条链没有放射性,染色体均如乙所示,B正确;第三个细胞周期中1/2 的染色体如丙所示,1/2 的染色体如乙所示,C错误;图丙所示染色体仅出现在第三个细胞周期,D正确。 【考点定位】DNA在复制 【名师点睛】由DNA复制特点和染色单体关系入手,DNA是双链,复制时每一条链都是模板。 21.玉米的某一性状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一对基因B和b控制,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某一玉米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 B. 亲本可均为突变型 C. F1中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5 D. 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频率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等知识。 【详解】A、某一玉米群体自交后F1产生两种表现型,则该玉米群体中一定有杂合子,它们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会改变,A正确; B、亲本可能全是突变型杂合子,基因型为Bb,B正确; C、F1中杂合子基因型为Bb,其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根据题意杂合子中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即7/8为突变型,可推知,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突变型:野生型=(1/4+2/4×7/8):(2/4×1/8+1/4)=11:5,C正确; D、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杂合子比例会发生变化,突变型的比例增多,野生型的比例减少,D错误。 故选D。 【点睛】在分析本题时要注意几点:(1)杂合子在自交过程中基因频率不变,但连续自交,杂合子所占比例在减少。(2)本题中突变型与野生型哪个属于显性性状未知,在分析时可假设某一种为显性性状,并注意杂合子中有87.5%(7/8)表现为突变型这一信息。 22..现用山核桃甲(AABB)、乙(aabb)两品种做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测交类型 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父本 母本 AaBb Aabb aaBb aabb F1 乙 1 2 2 2 乙 F1 1 1 1 1 A. 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 B. F1自交得F2,F2的基因型有9种 C. F1花粉离体培养,将得到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 D. 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山核桃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作亲本杂交得F1, F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F1能产生四种配子,即AB、Ab、aB、ab,据此答题。 【详解】A、F1(AaBb)×乙(aabb),正确情况下,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而实际比值为1:2:2:2,由此可见,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A正确; B、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因此其花粉离体培养可得到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C正确; D、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是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且正反交均有四种表现型,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23.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5:1;若亲本宽叶植株自交,其子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 A. 3:1 B. 5:1 C. 5:3 D. 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叶形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显性,所以可设宽叶的基因型为AA和Aa,窄叶的基因型为aa。 【详解】植物的叶形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窄叶植株(aa)与宽叶植株(A_)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5:1,说明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为AA和Aa,比例为2:1.因此,将亲本宽叶植株自交,F1中窄叶植株的概率为1/3×1/4=1/12,则宽叶植株宽的概率为1-1/12=11/12,因此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1.故选D。 【点睛】关键:根据亲代植物群体杂交结果为5:1,说明亲代宽叶群体中产生的a配子为1/6,A配子占5/6,结合宽叶群体中存在两种基因型(AA和Aa),进而推出亲代宽叶中AA:Aa=2:1。 24.将全部核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1个果蝇精原细胞(2n=8)置于不含32P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先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再经过一次减数分裂,产生了8个精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中期和1个减I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标记的染色单体数不同 B. 有丝分裂后期和1个减I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不同,标记的染色体数也不同 C. 1个减I后期和1个减Ⅱ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标记的染色体数不同 D. 产生的8个精细胞,每个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均有2条被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不含32P的原料中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则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含32P,一条链不含32P。产生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仍是在不含32P的原料进行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中只有1条链含有32P。 【详解】果蝇的精原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若进行有丝分裂,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个DNA均有一条链带有标记,一条链不带标记,故进行有丝分裂时前期带有标记的染色体为8条、带有标记的染色单体为16条,有丝分裂后期带有标记的染色体数是16条,有丝分裂结束后,子细胞中每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有标记,细胞中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数是8条;子细胞中DNA进行再次复制进行减数分裂,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单体有标记,故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细胞中含有8条有标记的染色体、8条有标记的染色单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有标记,有标记的染色单体数也为4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中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数仍为4条,由于姐妹染色体分向两个细胞是随机的,所以形成的精细胞中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数不确定,综上分析,有丝分裂中期和1个减I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标记的染色单体数不同,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和1个减I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不同,标记的染色体数也不同,B正确;1个减工后期和1个减Ⅱ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但标记的染色体数不同,C正确;产生的8个精细胞,每个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但有标记的染色体数可能为0~4条,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有一种名贵的兰花,花色有红色、蓝色两种颜色,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现将亲代红花和蓝花进行杂交,F1均为红花,F1自交,F2红花与蓝花比例为27: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兰花花色遗传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兰花花色遗传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 若F1测交,则其子代表现型与比例为红色:蓝色=1:7 D. F2中蓝花基因型有5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应用,F2中红花与蓝花比例为27:37,则红花所占比例为27/(27+37)=27/64=(3/4)3,可判断兰花花色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三对基因中同时出现显性基因时,花色表现为红色。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兰花花色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项、B项错误;设三对基因分别为A与a、B与b、C与c,则F1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进行测交时,其子代红花比例为(1/2)×(1/2)×(1/2)=1/8,表现型与比例为红色:蓝色=1:7,C项正确;F2中共有3×3×3=27种基因型,其中红花基因型有2×2×2=8种,蓝花基因型有27—8=19种,D项错误。 【点睛】多对等位基因遗传的分析方法: 1.思路 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2.方法 题型分类 解题规律 示例 种 配子类型(配子种类数) 2n(n为等位基因对数) 类 问 题 AaBbCCDd产生配子种类数为23=8 配子间结合方式 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AABbCc×aaBbCC,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4×2=8 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 种类 双亲杂交(已知双亲基因型),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等于各性状按分离定律所求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的乘积 AaBbCc×Aabbcc,基因型为3×2×2=12种,表现型为2×2×2=8种 概率问题 基因型(或表现型)的 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相应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比例,然后利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为1×1/2×1/2=1/4 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为纯合子出现的比例,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1/2×1/2×1/2=1/8 26.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造成的 B.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50%死亡造成的 C.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50%死亡造成的 D.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50%死亡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按照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1:1,如果产生的配子都可育、且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机会均等,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 【详解】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分别为1/2A、1/2a和2/3A、1/3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2∶3∶1,A正确;若隐性个体aa 50%死亡,则Aa自交后代中AA∶Aa∶aa=1∶2∶1/2=2∶4∶1,B错误;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2/3A、1/3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4∶4∶1,C正确;若花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1/2A、1/2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仍为1∶2∶1,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受精卵致死对后代基因型比例的影响,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27. 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 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C. 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D. 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答案】B 【解析】 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71×1/2×(1/2)6=7/128,A错误;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73×(1/2)3×(1/2)4=35/128,B正确;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5×(1/2)2×C72=21/128,C错误;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相等,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28.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红玉杏自交,子代F1中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 深紫色3/16 淡紫色6/16 白色7/16 A. F1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aabb植株杂交,子代中开淡紫色花个体的占1/4 B. F1中淡紫色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开深紫色花的个体占5/24 C. F1中深紫色的植株自由交配,子代深紫色植株中纯合子为5/9 D. F1中纯合深紫色植株与F1中杂合白色植株杂交,子代中基因型AaBb的个体占1/2 【答案】C 【解析】 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aabb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淡紫色花,占测交后代的1/4,A正确; B.F1中淡紫色的植株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F1中淡紫色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开深紫色花的个体(基因型为A_bb)=(1/3×1/4)+(2/3×3/4×1/4)=5/24,B正确; C.F1中深紫色的植株基因型为1/3AAbb、2/3Aabb,可产生的配子为2/3Ab、1/3ab,F1中深紫色的植株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深紫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占比例=(2/3×2/3)+(2×2/3×1/3)=8/9,其中纯合子AAbb占1/2,C错误; D.F1中纯合深紫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F1中杂合白色植株杂交,若杂合白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基因型AaBb的个体占1/2;若杂合白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基因型AaBb的个体占1/2,D正确; 答案选C。 29.某种花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 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作父本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植株作母本杂交,下列关于子代植株描述正确的是 A. 理论上可以产生三种表现型后代 B. 与父本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1/4 C. 与母本表现相同的概率为1/8 D. 花色最浅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作父本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植株作母本杂交,后代含有的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1个,因此理论上可以产生4种表现型的后代,A错误;后代与父本基因型(AABb)不相同的概率=1-1/2×1/2=3/4,B错误;与母本表现相同的概率=1×3/4=3/4,C错误;花色最浅的植株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D正确。 30.某二倍体植物有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两对相对性状,且均各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高茎红花亲本,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5:3: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出现5:3:3:1的原因是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植株致死现象 C. 出现5:3:3:1的原因是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配子致死现象 D. 自交后代中高茎红花均为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设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一高茎红花亲本自交后代出现4种类型,则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又因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5∶3∶3∶1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理论上该高茎红花亲本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而实际上却为5∶3∶3∶1,若将5∶3∶3∶1拆开来分析,则有高茎∶矮茎=2∶1,红花∶白花=2∶1,说明在后代中不存在AA和BB的个体,进而推知:出现5∶3∶3∶1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B错误,C正确;综上分析可推知:在自交后代中,高茎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均为杂合子,D正确。 【点睛】由题意“各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和“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呈现的四种表现型准确定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而推测出亲本为双杂合子。理论上该亲本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而实际上却为5∶3∶3∶1,即双显性个体少于理论值,说明同时含有两种显性基因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在此基础上,即可对各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31.某哺乳动物的体色由基因A(黑色)和a(白色)控制,基因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现有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一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和一基因型未知的黑色雄性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白色雌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Y染色体上 B. 让基因型未知的黑色雄性动物与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白色雌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Y染色体上 C. 选择基因型为Aa的雄性动物与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黑色雌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Y染色体上 D. 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黑色雄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X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果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是XAYa,与基因型为XaXa的雌性动物杂交,则子代雌性个体全是黑色,雄性个体全是白色。如果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是XaYA,与基因型为XaXa的雌性动物杂交,则雌性个体全是白色,雄性个体全是黑色。因此,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白色雌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Y染色体上,A项错误;根据A项分析可知,B项正确;同理,选择基因型为Aa的雄性动物与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黑色雌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X染色体上,故C项错误;假设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XAYa的雄性动物和基因型为XAXa的雌雄动物杂交,后代可出现黑身雄性个体(XAYa)。假设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XaYA的雄性动物和基因型为XAXa的雌雄动物杂交,后代也可出现黑身雄性个体(XaYA)。故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黑色雄性个体,不能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X染色体上,D项错误。 【点睛】分析题干信息明确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并写出雄性杂合子的基因型是解题的突破口,解题时要分情况逐一写出遗传图解然后进行判断。由题意知,基因A和a位于性染色体X或Y上,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可以为Aa,因此A和a 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雄性动物杂合子的基因型可能是XAYa或XaYA。 32.人类色盲有蓝色盲和红绿色盲之分,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某地区正常居民中约有44%为蓝色盲基因携带者,下图为该地区某一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蓝色盲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Ⅲ10体内细胞最多有8个色盲基因 C. 若Ⅳ16与该地区以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一个两并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1/800 D. 若Ⅳ13与该地区以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一个患蓝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1/200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图中Ⅱ3与Ⅱ4正常,而他们的女儿Ⅲ8患有蓝色盲,是蓝色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Ⅲ10是两病兼患的个体,基因型为aaXbY,则其体内最多含有6个色盲基因,B错误;由于Ⅲ12患蓝色盲,Ⅳ15患红绿色盲,则Ⅳ16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与表现型正常的男性(44%AaXBY)结婚,后代生一个两并兼患男孩的概率=44%×1/4×1/2×1/4=11/800,C正确;若只考虑蓝色盲,Ⅳ13的基因型为Aa,与正常男性(44%Aa)结婚,后代为蓝色盲男孩的概率=44%×1/4×1/2=11/200,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典型特征判断蓝色盲的遗传方式以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结合题干信息“正常居民中约有44%为蓝色盲基因携带者”分析和进行概率计算。 33. 某双链DNA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A. 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 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 C. 4种碱基A:T:G:C=3:3:7:7 D. 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答案】C 【解析】 双链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项错误;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则每条链上含有100个碱基,若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链上的A、T、G、C的碱基数目依次是10、20、30、4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其互补链上的A、T、G、C的碱基数目依次是20、10、40、30个,进而推知该双链DNA分子中A=T=30个,G=C=70个,因此,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2-1)×30=90个,4 种含氮碱基A:T:G:C=3:3:7:7,B项错误,C项正确;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D项错误。 【考点定位】DNA的分子结构及其复制 34.下列遗传病中,不能够通过显微镜检验胎儿或新生儿体细胞发现的是( ) A. 苯丙酮尿症 B. 21三体综合征 C. 猫叫综合征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考生要注意识记区分不同类型遗传病的病因。 【详解】A、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在碱基水平上的改变是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A符合题意; B、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数目为3条,属于染色体变异,能通过显微镜观察,B不符合题意; C、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变异,能通过显微镜观察,C不符合题意;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呈现镰刀状,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5.将两个抗虫基因A导入大豆(2n=40),筛选出两个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M(每个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取植株M的某部位一个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检测A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 若每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 C. 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D. 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株A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相当于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个A基因在两对不同源的染色体上。获得植株A是基因工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中含有1个A基因,则植株M的某部位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因为正常体细胞含有2个抗虫基因,若子细胞中含有1个抗虫基因,则该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故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20,B错误; 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则说明植株M的某部位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因为正常体细胞含有2个抗虫基因,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和正常体细胞基因数相同),而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才会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说明细胞中不含A基因,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得含有2个A基因的个体产生不含A基因的配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获得植株A是基因工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中含有1个A基因,则说明植株M的某部位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则说明植株M的某部位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 36.遗传学家将白眼雌果蝇(XbXb)和红眼雄果蝇(XBY)杂交,所产生的两千多只子代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进一步研究表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已知含3条X染色体和无X染色体的果蝇胚胎致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子代红眼雄果蝇的精原细胞中不存在Y染色体 B. 子代白眼雌果蝇的体细胞中最多含4条X染色体 C. 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 D. 与异常卵细胞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染色体数目都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 【详解】A、母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则母本产生的异常配子的基因型有XbXb、O(不含X染色体),异常的卵细胞和正常的精子(XB、Y)结合,产生含异常染色体的果蝇的基因型有XBXbXb(胚胎致死)、YO(胚胎致死)、XbXbY、XBO,则子代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O,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Y,A正确; B、子代白眼雌果蝇体细胞中有丝分裂后期X染色体数最多,为4条,B正确; C、母本产生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配子,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也可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C正确; D、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正常,由第一极体产生的两个第二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而与卵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第二极体染色体数目异常,D错误。 故选D。 37.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 和35S 标记 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 , 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 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32P 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 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 C. 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 的普通培养基和35S 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 35S 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上清液中也可能有少量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噬菌体繁殖过程为: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 →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 →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 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B正确; 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所以35S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此外沉淀物中也可能有少量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38.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 B. 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与只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3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NA中A=T═2000,C=G=3000,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有2个, C、G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有3个,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2000×2+3000×3=1.3×104(个),A正确; B、复制过程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3000×(23-1)=2.1×104(个),B错误; C、由题意知被32P标记的DNA单链有2条,含有31P的单链是2×8-2=14(条),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正确;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31P的分子数是6个,二者之比是1∶3,D正确。 故选B。 39.下图中a、b、c表示一条染色体的一个DNA分子上相邻的3个基因,m、n为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a、b、c中若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必然导致a、b、c基因分子结构改变 B. m、n片段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D. 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基因a、b、c不一定都能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必须是DNA中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详解】根据基因突变的概念可知,图中基因a、b、c中若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必然导致a、b、c基因分子结构改变,A正确; m、n不具有遗传效应,为非基因片段,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图中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错误;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即图中基因a、b、c不一定都能表达,D正确。 【点睛】易错点:基因突变不是DNA分子任一片段的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改变都会引起基因的分子结构改变,因为DNA中存在非基因片段。 40.羊的下列各组细胞中 ,肯定都有 Y 染色体的是( ) A. 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 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C. 初级精母细胞和公羊的神经元 D. 精子和公羊的小肠上皮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羊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Y或XX;公羊体细胞(如小肠上皮细胞、神经元等)的性染色体均为XY;初级精母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或Y,即次级精母细胞中含Y的比例是1/2;同理,精子中含Y的比例也是1/2。 【详解】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含有Y染色体的概率均是1/2,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但受精卵含有Y染色体的概率是1/2,B错误; C、初级精母细胞和公羊的神经元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XY,因此两者一定含有Y染色体,C正确; D、公羊的小肠上皮细胞一定含有Y染色体,但精子含有Y染色体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C。 【点睛】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和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DNA数目变为原细胞的两倍。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或“四联体”),出现纺锤丝,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3.减一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形成纺锤体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41.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他们每次都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基因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Ⅰ、Ⅱ桶小球总数可不等 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两对性状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为50% 【答案】D 【解析】 甲重复100次实验后,Dd组合的概率约为50%,乙重复100次实验后,AB组合的概率约为25%。 【名师点睛】这道题在解答的时候,需要从图示去理解四个小桶和小球所代表的意义。本实验用四个小桶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桶内小球模拟生物的配子。 42.控制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E/e、F/f、H/h,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同,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eeffhh的果实重120克,然后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就使果实增重15克。现在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EEffhh,F1的果实重150克。则乙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A. eeFFHH B. Eeffhh C. eeFFhh D. eeffhh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知,果树甲和乙杂交,F1中含(165﹣120)÷15=3个显性基因,而甲的基因型为EEffhh,则乙的基因型最可能是含两对纯合显性基因的eeFFHH. 故选:A.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分析可知:E/e、F/f和H/h,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就使果实增重15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属于中档题.要求学生理解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即数量遗传的特点. 43.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纯合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做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为黄色圆粒。F1自交获得F2,在F2中让黄色圆粒的植株接受黄色皱粒植株的花粉,统计黄色圆粒植株后代的性状,其比例理论值应为 A. 16∶8∶2∶1 B. 15∶8∶3∶1 C. 4∶2∶2∶1 D. 25∶5∶5∶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详解】F2中黄色圆粒占9/16,有4种基因型,1/9YYRR,4/9YyRr,2/9YyRR,2/9YYRr,其中YY:Yy=1:2,RR:Rr=1:2;黄色皱粒中有1/3YYrr,2/3Yyrr,YY:Yy=1:2,黄色皱粒人工传粉给黄色圆粒豌豆后,子代黄色:绿色=8:1,圆粒:皱粒=2:1,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8黄色:1绿色)(2圆粒:1皱粒)=16黄色圆粒:8黄色皱粒:2绿色圆粒:1绿色皱粒,A正确 44.图为人体细胞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某段时期染色单体数的变化 B. 若该曲线表示造血干细胞增殖时的染色体数的变化,则处于图中Ⅰ时期的染色体会发生联会行为 C. 若该曲线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则图中Ⅰ→Ⅱ的减半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若该曲线表示睾丸中某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则a值为2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变化均为: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变化曲线图: ;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 。 【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染色单体的数目减半,因此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某段时期染色单体数的变化,A正确;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增值方式是有丝分裂,而染色体的联会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若该曲线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则图中Ⅰ→Ⅱ的减半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错误;若该曲线表示睾丸中某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该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则a值可能为2或1,D错误。 45.下图是某生物的精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可以判断这5个精细胞至少来自 A. 2个初级精母细胞 B. 4个初级精母细胞 C. 3个次级精母细胞 D. 5个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与有丝分裂相同,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图中②和④中染色体的组成是相同的,都是白色,说明是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而①中两条染色体都是黑色,所以①与②和④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又③中大染色体为白色,小染色体为黑色,而⑤中大染色体为黑色,小染色体为白色,说明它们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但不可能与①、②和④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因此,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其至少来自2个初级精母细胞,故A正确。 二、填空题 46.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紫色、白色两种。为探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该植物的纯种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对此实验结果,兴趣小组内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对该植物的花色遗传最后得出了如下解释: ①由一对基因(A、a)控制的,但含a的雄配子(花粉)部分不育; ②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A、a,B、b,C、c……)。 (1)如果假设①正确,上述实验F1紫花植株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是________。 (2)为验证上述①②假设,该小组一致同意对F1进行测交实验,请预测两种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①:(F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②:(F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证明假设②是正确的,则上述实验F2中的紫花植株中纯种占__________。 【答案】 (1). 1/32 (2). 紫花:白花=1:1 (3). 紫花:白花=31:1 (4). 紫花:白花=7:1 (5). 紫花:白花=7:1 (6). 1/9 【解析】 【分析】 若该植物的花色遗传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由紫花×白花→紫花,紫花紫花:白花=63:1可知,该植物的花色遗传由3对基因共同控制,分别用A/a、B/b和C/c表示。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详解】(1)如果假设①正确,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F1的基因型为Aa,F2中白花植株所占的比率1/(63+1)=1/64。F1紫花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为1/2,A配子的概率为1/2,故F1紫花植株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是(1/64)/(1/2)=1/32。 (2)验证上述①假设: 当F1作为母本进行测交时,即Aa×aa,则雌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为1/2,A配子的概率为1/2,雄配子的基因为a,故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1:1。 当F1作为父本进行测交时,即Aa×aa,则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为1/32,A配子的概率为31/32,雌配子的基因为a,故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31/32):(1/32)=31: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31:1。 验证上述②假设: 不管F1作为母本,还是父本,进行测交时,均为AaBbCc×aabbcc,子代中只有基因型aabbcc为白花植株,其余均为紫花植株。子代中基因型aabbcc所占的比例为1/2×1/2×1/2=1/8,故紫花:白花=(1-1/8):(1/8)=7:1。 如果实验证明假设②是正确的,F1紫花植株进行自交,即AaBbCc×AaBbCc,F2中的紫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63/(63+1)=63/64,其中纯种所占的比例为(1/2×1/2×1/2-1/64)/(63/64)=1/9。 【点睛】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7.下图是两个家族两种不同遗传病的系谱图,图1中3号和4号为双胞胎,图2中4号不含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若3号、4号为异卵双生,则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若3号、4号为同卵双生,则二者性状差异来自_____________。 (2)图2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遗传。若8号与10号近亲婚配,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病的概率为_____。 (3)若图2中8号到了婚育年龄,从优生的角度考虑,你对她有哪些建议? ____________。 【答案】 (1). 5/9 (2). 环境因素 (3). 伴X染色体隐性 (4). 1/4 (5). 与不患病的男性结婚,生育女孩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图1中Ⅰ-1号和Ⅰ-2号正常,后代女儿患病,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图2中Ⅱ-3号和Ⅱ-4号正常,且Ⅱ-4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后代Ⅲ -7儿子患病,所以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据此解答。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1中Ⅰ-1号和Ⅰ-2号的基因型都是Aa,Ⅱ-3和Ⅱ-4异卵双生,都表现正常,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1/3+2/3×2/3=5/9。若Ⅱ-3号和Ⅱ-4号为同卵双生,他们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表现型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 (2)图2中Ⅱ-3号和Ⅱ-4号正常,且Ⅱ-4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后代Ⅲ-7儿子患病,所以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因为Ⅲ-8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Ⅲ-10的基因型为XBY,所以Ⅲ-8号与Ⅲ-10号近亲婚配,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1/2=1/4。 (3)因为图2中Ⅲ-8号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所以从优生的角度考虑,宜与不患病的男性结婚,且生育女孩,确保后代不患病。 【点睛】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 48.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丁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产生的场所是动物的________。如果该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_____染色体。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段。 (3)丙细胞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含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CD段的细胞是图2中的_______。 【答案】 (1). 精细胞 (2). 睾丸(或睾丸的曲细精管) (3). 常(染色体) (4). CD (5). 2 (6). 8 (7). 甲、乙、丙 (8). 丙、丁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1)在图2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减数分裂,且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丁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发生的场所在睾丸。如果该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的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中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图2种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甲、乙、丙有同源染色体,而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图1中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2中的丙和丁。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点。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异同点: 49.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________(呼吸类型)微生物。 (2)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上的________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______。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______,再进一步转变为________。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____________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_________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色染料。 【答案】 (1). 兼性厌氧 (2). 18~25 ℃ (3). 色素 (4). 缺氧 呈酸性 (5). (特别)敏感 (6). 乙醛 (7). 醋酸 (8). 盐酸酸化 (9). 重氮化 (10). 玫瑰红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过程,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等知识点。考生要熟悉果酒和果醋的发酵原理和过程,再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 (2)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条件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3)醋酸菌是好氧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进一步转变为醋酸。 (4)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过程,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等知识点。其考点如下: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O2→CO2+H2O+能量(反应中均需要酶的参与)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C2H5OH+CO2+能量(反应中均需要酶的参与)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