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 一、选择题 ‎1.如图方框依次代表细菌、草履虫、玉米、蓝藻,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下列不属于这种物质或结构的是(  )‎ A. 细胞膜 B. 染色体 C. 磷脂 D. 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草履虫和玉米属于真核生物,蓝藻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据此答题。‎ ‎【详解】A、所有的细胞生物均具有细胞膜,因此细胞膜可以表示图中阴影部分,A不符合题意;‎ B、蓝藻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因此染色体不能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B符合题意;‎ C、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因此以上细胞均具有磷脂,C不符合题意;‎ D、所有细胞生物都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熟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的区别与联系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下列没有细胞核的一组细胞是(  )‎ A. 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根毛细胞 B. 乳酸菌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C. 酵母菌和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D. 根毛细胞和蛙的成熟红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后者没有;‎ ‎2、真核细胞也不都含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成熟的筛管细胞都不含细胞核。‎ ‎【详解】A、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根毛细胞都是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核,A错误;‎ B、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也没有细胞核,B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成熟的筛管细胞不含细胞核,C错误;‎ D、根毛细胞和蛙的成熟红细胞都是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点睛】记住三类特殊的真核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成熟的筛管细胞都不含细胞核,但蛙的成熟红细胞中有细胞核。‎ ‎3.如果提供18O标记的二氧化碳,让其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现18O最先出现在(  )‎ A. 氧气中 B. 五碳化合物中 C. 三碳化合物中 D. ATP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 ‎【详解】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可知:含18O的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后,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然后三碳化合物在[H]、ATP和酶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因此,18O最先出现在三碳化合物中。‎ 故选:C。‎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中暗反应中物质变化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4.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且乙<丙 D. 甲<乙,且乙>丙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动力是浓度差。‎ ‎【详解】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水运输的方向就是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甲→乙,所以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甲→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乙→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乙细胞液浓度。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 故选:A。‎ ‎【点睛】抓住分析关键:水分子渗透作用的方向是低浓度→高浓度。‎ ‎5.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发生在所有活细胞中 B. 伴随着CO2的生成 C. 没有能量释放 D. 可以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概念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所有活细胞都能发生,A正确;‎ B、只发生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的细胞没有CO2生成,如乳酸菌,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能释放少量能量,C错误;‎ D.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都不在线粒体中发生,D错误。‎ 故选:A。‎ ‎【点睛】归纳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的反应过程:‎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总反应式:‎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总反应式:或 ‎6.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B. 都能通过有丝分裂、无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C. 都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场所不一定有线粒体 D. 都含有核糖体,但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与核仁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 B、部分真核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B错误;‎ C、有的原核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C错误;‎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其合成场所均是核糖体;原核细胞内没有核仁,显然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功能上的区别以及部分生命活动的区别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7.下列有关生命系统及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大量增殖 B. 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C. 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 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由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2、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 ‎4、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单独在培养基上培养,也不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A错误;‎ B、建立细胞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B错误;‎ C、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正确;‎ D.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的统一体,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仅组成了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所以无法用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它也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8.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B. 细胞中的Zn、Fe、Cu、B、Mg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多,但不可缺少 C. 细胞中的元素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而无机盐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 SARS、乙肝病毒、变形虫、黑藻共有的元素有C、H、O、N、P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 ‎2、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详解】A、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所以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A错误;‎ B、Mg是大量元素,B错误;‎ C、细胞中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错误;‎ D、SARS、乙肝病毒、变形虫、黑藻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组成核酸的元素均为C、H、O、N、P,所以上述生物共有的元素有C、H、O、N、P,D正确。‎ 故选D。‎ ‎9.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的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内的pH B. 无机盐可参与维持人体血浆渗透压 C. 细胞合成DNA、RNA、磷脂、脂肪时都需要磷酸盐 D. K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对于维持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参与大分子化合物的构成,如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等。细胞内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些无机盐对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具有重要的作用。‎ ‎【详解】A、有的无机盐如钾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的pH,A正确;‎ B、血浆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所以无机盐可参与维持人体血浆渗透压,B正确;‎ C、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故合成脂肪时不需要磷酸盐,C错误;‎ D、K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对于维持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如K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和与生物电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DNA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可能不同 B. 核酸的初步水解产物是含氮碱基、五碳糖、磷酸 C. 判断核酸种类可依据五碳糖或碱基的种类 D. 烟草花叶病毒中含有4种含氮碱基、4种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详解】A、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可能不同,如精原细胞中的核DNA是精细胞中的二倍,A正确;‎ B、核酸的初步水解产物是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为含氮碱基、五碳糖、磷酸,B错误;‎ C、构成DNA与RNA的核苷酸除了五碳糖不同外,含氮碱基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判断核酸种类可依据五碳糖或碱基的种类,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只含RNA一种核酸,所以烟草花叶病毒中含有4种含氮碱基、4种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1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酸可在生物的遗传、催化、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方面起作用 B. 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C.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完全由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 D. 磷脂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2、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②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3、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详解】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少数RNA还具有催化作用,A正确;‎ B、1分子蔗糖水解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1分子麦芽糖水解为2分子葡萄糖,1分子乳糖可水解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B正确;‎ C、淀粉、糖原、纤维素均属于多糖,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所以它们都是由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C正确;‎ D、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但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记一些细胞中常见化合物的组成以及细胞的结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有关哺乳动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原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B.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多糖、核酸中的共有元素为C、H、O、N C.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分并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 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氧化分解时,脂肪耗氧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也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3、脂肪中C、H比例高,糖类中的C、H比例低。‎ ‎【详解】A、糖原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彻底氧化分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A正确;‎ B、多糖的组成元素只有C、H、O, B错误;‎ 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此外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正确;‎ D、与脂肪相比,等质量的糖类所含的H少,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少,D正确。‎ 故选:B。‎ ‎13.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可根据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判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死活,其中活细胞能发生 B. 可以用台盼蓝染料通过“染色排除法”判断动物细胞死活,其中活细胞呈蓝色 C.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和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都可选用黑藻叶为材料 D. “还原糖鉴定”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都要水浴保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详解】A、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都是活的,所以可根据能否发生质壁分离来判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死活,A正确;‎ B、科研上鉴别细胞死活可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凡是活的动物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死细胞会染成蓝色,B错误;‎ C、黑藻叶可以用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材料,也可用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C正确;‎ D、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需要进行50~65℃水浴加热,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要30℃水浴保温,D正确;‎ 故选:B。‎ ‎14.下列有关细胞中物质与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C. 纤维素构成的细胞骨架能够维持细胞形态 D.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2、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 ‎4、细胞骨架由蛋白质构成。‎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又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A正确;‎ B、DNA分子的稳定性与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相连构成的基本骨架有关,B正确;‎ 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而非纤维素组成,C错误;‎ D、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有核酸、蛋白质及多糖等,它们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本题中四大“架”:‎ ‎(1)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2)DNA分子的基本骨架——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3)细胞骨架——蛋白质纤维组成;‎ ‎(4)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基本骨架——碳链。‎ ‎15.甲、乙、丙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相邻细胞都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B. 信号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 信号分子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 D. 图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相细胞间不都是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如有的细胞之间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信息交流,A错误;‎ B、接受信号分子的物质可以存在于细胞膜上和细胞内,即便进入细胞内的信号分子也不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根据图乙分析,细胞间不都是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如有的细胞之间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信息交流,C正确;‎ D、许多信号分子根本就不进入细胞内,所以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细胞之间常见的三种信息交流的形式:通过信号分子运输间接交流;细胞间直接接触交流;通过通道传输信号分子进行交流。‎ ‎16.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是由50%蛋白质和50%磷脂组成,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植物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作用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C. 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所有细胞内都具有多种细胞器 D. 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膜中除了蛋白质和脂质外,还有少量的糖类,A错误;‎ B、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细胞;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属于细胞膜的功能,B错误;‎ C、真核细胞内都具有多种细胞器,原核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错误;‎ D、细胞内细胞膜、细胞器膜以及核膜等生物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生物膜系统特指真核细胞内的所有生物膜组成的系统,不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组成的系统。‎ ‎17.下列实验原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检测并观察植物细胞中含有脂肪颗粒,可能需要用到光学显微镜 B. 向某种酶溶液滴加适量双缩脲试剂,一定会出现紫色 C. 鉴定蛋白质时,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等量混匀后再加入样液 D. 常用番茄、甘蔗、苹果等组织样液为材料鉴定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试剂 作用 现象 加热 生物材料 碘液 检测、鉴定淀粉 淀粉遇碘变蓝 不需要 脱色的叶片 斐林试剂 检测、鉴定还原糖 砖红色沉淀 需要 含糖量高的白色或近白色植物材料 双缩脲试剂 检测、鉴定蛋白质 紫色 不需要 豆浆、蛋清 苏丹Ⅲ/Ⅳ染液 检测、鉴定脂肪 橘黄色/红色 不需要 花生种子 ‎【详解】A、脂肪鉴定实验中,如果是组织样液,则不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如果是制作成切片才需要显微镜观察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A正确;‎ B、少数的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滴加适量双缩脲试剂,则不会出现紫色,B错误;‎ C、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要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后再使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NaOH液,后加CuSO4溶液,C错误;‎ D、番茄果肉有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甘蔗富含蔗糖,但蔗糖不是还原糖,所以这两种材料都不适用于做还原糖的检测材料,D错误。‎ 故选:A。‎ ‎【点睛】注意: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18.下图是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的物质和所代表的生物膜是(  )‎ A. 抗体;Ⅰ是内质网膜 B. 性激素;Ⅱ是高尔基体膜 C. 分泌蛋白;Ⅲ是内质网膜 D. 解旋酶;Ⅰ是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 根据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示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Ⅰ内质网膜、Ⅱ高尔基体膜和Ⅲ细胞膜面积变化。‎ ‎【详解】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并且Ⅰ是内质网膜,Ⅱ是高尔基体膜,Ⅲ是细胞膜,A正确;‎ B、性激素不是蛋白质,故不会引起膜面积的变化,B错误;‎ C、分泌蛋白能够引起膜面积的变化,而图中Ⅰ是内质网膜,Ⅲ是细胞膜,C错误;‎ D、解旋酶不属于分泌蛋白,因此无法判断膜面积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点睛】注意分泌蛋白的种类:所有抗体、消化酶以及部分激素等。‎ ‎19.研究人员分别对念珠藻和蛔虫进行各种分析、观察,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你认为该研究人员对念珠藻和蛔虫的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核仁 光合色素 叶绿体 中心体 核糖体 念珠藻 ‎×‎ ‎√‎ ‎×‎ ‎×‎ ‎√‎ 蛔虫 ‎√‎ ‎×‎ ‎×‎ ‎√‎ ‎√‎ A. 念珠藻 B. 蛔虫 C. 都正确 D. 都不正确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蛔虫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蛔虫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详解】(1)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核仁、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但含有核糖体和光合色素;此外,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不能被纤维素酶水解,即用纤维素酶处理念珠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念珠藻的记录正确;‎ ‎(2)蛔虫属于厌氧型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仁、中心体和核糖体,但不含线粒体;蛔虫是动物,其细胞中也不含光合色素、叶绿体和细胞壁,即用纤维素酶处理蛔虫细胞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对蛔虫的记录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念珠藻、颤藻、蓝球藻、发菜等都属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20.下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图中1、4、5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B. 图中2为核孔,是蛋白质、D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 图中3为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它控制生物的所有性状 D. 在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图中4、5会周期性消失、重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1表示内质网,2表示核孔,3表示染色质,4表示核仁,5表示核膜.‎ ‎2、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据图分析,结构4表示核仁,没有生物膜组成,故不参与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A错误;‎ B、某些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与细胞质,但DNA 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B错误;‎ C、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3为表示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且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控制生物中绝大多数性状,因为细胞质中还有少量的遗传物质,C错误;‎ D、在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图中4核膜和5核仁在分裂前期消失,末期重新构建出现,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一是核仁没有膜结构;二是通过核孔的物质具有选择性,不是只有通过,尤其要注意DNA是不能通过核孔的。‎ ‎21.下列关于细胞的成分、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 ‎②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④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 ‎⑤植物细胞内的色素均能参与光合作用 ‎⑥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⑦与其他细胞相比,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⑧高倍显微镜下可看到线粒体外膜、内膜及内膜向内折叠成的嵴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蛋白质,但不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普遍分布在真核细胞中,但没有线粒体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 ‎【详解】①原核细胞有核糖体,但是不能合成分泌蛋白,①错误;  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但是属于真核细胞,②错误;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③错误;  ④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④正确;  ⑤植物细胞里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参与光合作用,⑤错误;  ⑥核膜上的核孔可以选择性的让蛋白质和RNA通过,⑥错误;  ‎ ‎⑦中心体分布在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⑦错误;  ⑧线粒体外膜、内膜及内膜向内折叠成的嵴属于亚显微结构图,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⑧错误。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主动运输可使被运输的离子在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 B. 膜蛋白大多数可以运动,在膜上呈不对称分布 C. 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的被动运输过程 D. 某些离子和某些较大的分子可以进行被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举例 被动 运输 自由 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 协助 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各种离子、氨基酸等 ‎【详解】A、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A正确;‎ B、膜蛋白大多数可以运动且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B正确;‎ C、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膜蛋白),C错误;‎ D、某些离子和某些较大的分子可以进行被动运输,如钠离子通过钠通道顺浓度梯度进入神经细胞内,葡萄糖分子顺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内,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被动运输包括两种——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但前者不需要载体蛋白,后者一定需要载体蛋白。‎ ‎23.下图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操作,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A的具体操作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 整个实验现象的持续观察中,只使用低倍镜即可 C. 该实验可以省略步骤B,只进行D、F两次观察即可 D. 步骤A中应将实验材料置于生理盐水中,以维持细胞形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操作中,有三次显微镜观察:第一次(B)是制作好临时装片后观察植物细胞的原始状态(原生质体体积和液泡颜色);第二次(D)是滴蔗糖溶液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F)是滴清水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详解】A、该实验不需要进行解离和染色, A错误;‎ B、整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在低倍镜下即可,B正确;‎ C、整个实验需要通过观察细胞前后的变化,通过自身对照得出实验结论,所以必须进行三次观察,C错误;‎ D、步骤A中应将实验材料置于清水中,以维持细胞形态,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悉“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依据的原理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 ‎24.柽柳能在盐碱环境中正常生长。研究发现柽柳能积累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使其细胞液中的无机盐离子浓度高于土壤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与柽柳积累无机盐离子的方式相同 B. 若对柽柳施加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其积累无机盐离子的过程 C. 柽柳根部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与核糖体的功能有关 D. 冬季气温较低时,柽柳积累无机盐的能力不受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干中柽柳能积累无机盐离子,使细胞液中的无机盐离子浓度高于土壤溶液,说明无机盐离子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柽柳细胞液中的无机盐离子浓度高于土壤溶液,其逆浓度梯度积累无机盐离子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通过钠通道的开放进行的协助扩散,A 错误;‎ B、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如果抑制柽柳的细胞呼吸,则会减少ATP的供应,进而影响其主动吸收无机盐离子,B错误;‎ C、柽柳根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对无机盐离子,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的协助,而载体蛋白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C正确;‎ D、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冬季气温较低,会影响到细胞呼吸,能量供给不足,柽柳运输无机盐离子的能力就会下降,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进入柽柳根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5.下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只影响图中②和③的过程的速率 B.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和氨基酸方式分别是②、③‎ C. 由图可知,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可能同时具有催化和运输功能 D. 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为顺浓度梯度且不需载体蛋白运输,属于自由扩散;②过程也是顺浓度梯度,但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③过程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的运输,属主动运输;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影响膜的流动性,图中①②③④四种运输方式都会受到影响,A错误;‎ B、乙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所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和氨基酸的方式对应图中①和③,B错误;‎ C、由图可知,细胞膜上某些载体蛋白质可能同时具有催化和运输功能,C正确;‎ D、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选项C,关键要从图中看出,某些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供能,同时还能协助运输,如Na-K泵既能运输钠、钾离子,也能催化ATP水解。‎ ‎26.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无光条件下,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唯一场所是线粒体 B. 有光条件下,ATP可以由叶绿体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薄膜上被消耗 C. 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与放能反应之间实现循环流通 D. 百米赛跑中,骨骼肌细胞内ATP的水解速率要远远大于合成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无光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正常状态下,细胞内ATP的合成速率和分解速率处于动态平衡;‎ ‎3、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4、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是进行光反应的场所,能产生ATP;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场所,需要消耗ATP。‎ ‎【详解】A、无光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A错误;‎ B、有光条件下,ATP可以由类囊体薄膜转移到叶绿体基质中被消耗,B错误;‎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ATP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和ATP合成相联系,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C正确;‎ D、百米赛跑中,骨骼肌细胞内ATP的合成速率和分解速率仍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误认为人在耗能较多的情形下,细胞内ATP消耗大于合成。事实上,只要人体处于正常状态下,细胞中ATP的合成与水解消耗都是处于动态平衡的。‎ ‎27.如图是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D”代表ADP,“T”代表ATP,“E”代表能量 B. 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C. ATP中的“A”与RNA中的碱基A含义相同 D. ATP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D”代表ADP,“T”代表ATP,“E”代表能量;在酶1的催化下,ADP和Pi以及能量E的供应下合成ATP,其中能量E的来源可以是光能,也可以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等;在酶2的催化下,ATP水解产生ADP和Pi并释放能量,供应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由图可知,“D”代表ADP,“T”代表ATP,“E”代表能量,A正确;‎ B、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是直接所以细胞生物的共性,所以原核细胞中也可发生该过程,B正确;‎ C、ATP中的“A”的含义是腺苷,即腺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的基团,而RNA中的碱基A含义为腺嘌呤,二者含义不相同,C错误;‎ D、ATP中的能量可以在不同生理活动中转化为不同的能量形式,如在萤火虫发光部位可以转化为光能,在有机物的合成中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等,D正确。‎ 故选:C。‎ ‎28.“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保证组织中的细胞充分分离开 B. 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洗去解离液 C. 图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量相等 D. 统计视野中处于图乙、丙、丁时期的细胞数目可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分析题图:甲细胞为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壁为有丝分裂末期,据此答题。‎ ‎【详解】A、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但不能时间太长,A错误;‎ B、解离后漂洗用的是清水,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B错误;‎ C、图乙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与一般体细胞相等,而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为一般体细胞的2倍,故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量相等,C正确;‎ D、分裂间期持续时间长,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多,分裂期持续时间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少,故统计多个视野中不同时期的细胞数能够估算各个时期持续的相对时间所占的比例,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键:结合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变化特征,正确判断题中四个细胞的分裂时期是确定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变化的依据。‎ ‎29.图中曲线乙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适当提高温度,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上移 B.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丙表示 C. 在曲线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D. B点后,升高温度,曲线将呈现曲线甲所示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题图,曲线乙表示在最适条件下即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此时的酶活性最强,改变温度或PH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线下降。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 ‎【详解】A、题干中提出“曲线乙表示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 A、B点位置都会下移,A错误;‎ B、曲线乙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因此增加酶量,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甲表示,B错误;‎ C、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C正确;‎ D、图中可以看出,曲线乙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的活性会下降,曲线将呈现曲线丙所示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分析图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中提出“曲线乙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此时的酶活性最强,改变温度或PH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线下降。‎ ‎3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酶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的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B. 酶通过提供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保证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C. 同一生物体内的各种酶发挥作用时所需的条件一定相同 D. 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在与无机催化剂催化同一底物时,体现其效率更高,A错误;‎ B、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B错误;‎ C、同一生物体内的各种酶发挥作用时所需的条件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酶需要酸性条件下活性更高,而其他多数酶需要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活性更高,C错误;‎ D、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比如呼吸酶,D正确。‎ 故选:D。‎ ‎31.下图为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a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黄变绿再变蓝 B. 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于ATP中 C. 试剂甲为酸性条件的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为橙色变为蓝色 D. 乳酸菌在条件X和条件Y下都不会产生物质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条件X为无氧条件,条件Y为有氧条件,物质a为CO2,物质b为水,试剂甲是酸性重铬酸钾,现象Z为灰绿色。‎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物质a为CO2,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A错误;‎ B、有氧条件Y下,酵母菌利用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其中少部分(约40%)储存在ATP中,但场所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试剂甲为酸性条件的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为橙色变为灰绿色,C错误;‎ D、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抑制,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即都不会产生CO2,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混点: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颜色变化为橙色变为灰绿色;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CO2的颜色是由蓝变绿再变黄。‎ ‎32.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的代谢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细胞质基质发生过程① 时,会释放少量能量 B. 过程③ 和④ 分别发生在为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 C. 过程③ 中会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ATP D. 光照充足条件下②过程发生的场所为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上,释放少量能量;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释放少量能量;③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需要消耗ATP和NADPH;④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详解】A、根据前的分析可知,在细胞质基质发生过程①(即细胞呼吸第一阶段)时,会释放少量能量,A正确;‎ B、过程③(即暗反应中C3的还原)和④(即暗反应中CO2的固定)都是发生在叶绿体基质,B错误;‎ C、过程③(即暗反应中C3的还原)中会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C正确;‎ D、光照充足条件下,②过程(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只能为线粒体基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悉有氧呼吸中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合作用中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以及它们各自发生的场所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3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中,正确的是(  )‎ A. 选择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避免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B. 储存蔬菜水果时应尽量保持低温、无氧、干燥的条件 C. 农田适当松土可以改善根部细胞的氧气供应情况 D. 提倡慢跑是为了避免剧烈运动使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详解】A、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A错误;‎ B、水果贮藏保鲜时的条件:零上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低氧(抑制无氧呼吸)、高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湿度适宜(减少水分蒸发散失);零下低温使得水果细胞因结冰而冻坏;无氧时,水果无氧呼吸积累较多的酒精而损害细胞,使水果品质下降,因此在低温、低氧、高CO2、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蔬菜水果保鲜,是最佳贮藏条, B错误;‎ C、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C正确;‎ D、提倡慢跑是为了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D错误。‎ 故选:C。‎ ‎【点睛】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34.欲研究影响小麦根尖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照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试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注:呼吸底物指在呼吸作用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 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B. 实验中加入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而不是葡萄糖 C. 过程④ 比③ 耗氧速率低的原因可能是ADP不足 D. 过程② 比③ 耗氧速率低的原因是ADP不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 ‎2、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转移到ATP中。‎ ‎【详解】A、由题图曲线可知,加入线粒体后,①过程氧气浓度略有下降,说明在线粒体中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消耗量氧气,A正确;‎ B、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的物质是丙酮酸,因此图中加入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②过程加入ADP氧气浓度下降较慢,加入底物后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加快,由于氧气的作用是与[H]结合形成水,因此限制②过程氧气浓度降低的因素可能是[H];加入ADP后,⑤过程氧气浓度降低的速度加快,说明该过程限制氧气与还原氢结合的因素是ADP的量,因此②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TP不足,C正确;‎ D、②过程加入ADP氧气浓度下降较③过程慢,加入呼吸底物后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加快,由于氧气的作用是与[H]结合形成水,因此限制②过程氧气浓度降低的因素可能是[H],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悉有氧呼吸中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35.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在滤纸中央滴一滴色素滤液,然后进行分离(如图),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层析液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 B. 由外向内的第三圈呈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C. 如实验中未加CaCO3,则导致由外向内的第一、二圈颜色较浅 D. 由外向内第一、二圈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2、把在滤纸中央滴一滴提取液,然后进行纸上层析,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四个圆圈中扩散最慢的即为圆圈最小的,四个圆圈中扩散最快的即为圆圈最大的,圆圈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根据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原理可知,可以用层析液分离绿叶中的光合色素,提取光合色素常用无水乙醇,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由外向内的第三圈是叶绿素a,呈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B正确;‎ C、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大量破坏,所以如果实验中未加CaCO3,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少,即由外向内的第三、四圈颜色较浅,C错误;‎ D、由外向内第一、二圈中色素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它们主要吸收蓝紫光,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记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基础。‎ ‎36.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小时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速率恒定),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 B. 经过48小时,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零 C. 实验开始的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 D. 该植物的CO2吸收速率在第45小时达到最大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可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30~42h均有有机物的积累。‎ ‎【详解】A、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时,从外界吸收CO2速率为零,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6、42小时,A正确; ‎ B、实验进行48h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比0h时低,说明48h内植物体有有机物的积累,B正确;‎ C、由温室内CO2浓度曲线及植物CO2吸收速率曲线,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CO2浓度变化及CO2吸收速率小,所以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C正确;‎ D、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植物CO2吸收速率曲线的最高点,即36h时,D错误。‎ 故选:D。‎ ‎【点睛】关键:抓住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可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其次确定图中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几个关键点。‎ ‎37.下列是多种生物新陈代谢的类型及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它们都是异养生物 B. 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可以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 D. 自养型生物专指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代谢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自养型是指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供自己利用的生物;和植物利用光能不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则是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 异养型生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他们有的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异养生物;有的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等,A错误;‎ B、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正确;‎ D、自养型生物是指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两类自养型生物:一类是光能自养型,即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如蓝藻、绿色植物;一类是化能自养型,即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 ‎38.1~10分别指示植物细胞模式图中对应的细胞结构,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3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B. 1、2、8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且都含有磷脂 C. 9内可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 D. 1、5、6和8在颤藻与水绵细胞中都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1是叶绿体,2是线粒体,3是细胞核,4是高尔基体,5是细胞膜,6是细胞壁,7是细胞质基质,8是核糖体,9是液泡,10是内质网。‎ ‎【详解】A、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A错误;‎ B、1是叶绿体,如植物的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8是核糖体,不含生物膜,也不含磷脂,B错误;‎ C、9是大液泡,液泡内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C正确;‎ D、颤藻为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不含1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9.如图为25 ℃时,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 b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C.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向右移 D. 若将温度提高到30 ℃时,则a点上移,b点右移,d点上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作用强度,b表示光补偿点,c表示光饱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内因主要是有关酶的数量和色素的含量。‎ ‎【详解】A、a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叶肉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只有细胞呼吸产生ATP,其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正确;‎ B、b点时O2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整株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由于植株中部分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但要进行呼吸作用,故单独考虑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应大于其自身呼吸速率,B错误;‎ C、当植物缺镁时,合成的叶绿素较少,光合速率降低,b点应向右移动,C正确;‎ D、根据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当从25℃环境温度提高到30℃时,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上升,故a点上移,b点右移,d点上移,D正确.‎ 故选:B。‎ ‎【点睛】易错选项B:主要是容易忽视题干信息是整株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B选项涉及的是植株上的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 ‎40.如图表示某植物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③表示有关生理活动。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质基质发生的③中产生[H],但不消耗[H]‎ B. ① 可将光能最终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C. ②③释放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 ②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而③在真、原核生物中均可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吸收能量产生氧气,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利用葡萄糖和氧气,产生CO2和H2O并释放能量,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③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表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对此可知,能量A表示光能,能量B表示大量能量,能量C表示少量能量。‎ ‎【详解】A、由分析可知,过程③表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其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则消耗[H],A错误;‎ B、光合作用吸收利用光能,先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最后在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都是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 D、有氧呼吸既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中,也可发生在部分原核细胞中,如蓝藻、硝化细菌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以及能量是多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1.在生物体细胞的增殖过程中,一定会发生(  )‎ A. 纺锤体形成 B. DNA含量变化 C. 染色体出现 D. 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而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无丝分裂的特点: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但有DNA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3、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4、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纺锤体,A错误;‎ B、细胞增殖过程中都会发生DNA含量的变化,B正确;‎ C、无丝分裂和二分裂过程中都不会出现染色体,C错误;‎ D、基因突变频率极低,可能在细胞增殖过程不发生,D错误。‎ 故选:B。‎ ‎【点睛】关键:分析本题主要是要考虑到不同细胞的多种增殖方式,尤其是无丝分裂和二分裂。‎ ‎42.在大棚栽培蔬菜过程中,不属于提高光合作用来增产的措施是(  )‎ A. 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B. 适时通风透气 C. 适时增施有机肥 D.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农业生产中主要通过增加光照面积、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强光合作用效率等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例如,采用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可使农作物充分吸收阳光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利用大棚可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详解】A、适当降低夜间温度不能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只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蔬菜的产量,A符合题意;‎ B、适时通风透气,可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B不符合题意;‎ C、适时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C不符合题意;‎ D、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3.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 B. 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 C. 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点裂数增向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详解】A、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该时期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有丝分裂前期依靠中心体逐渐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动物细胞的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不会出现细胞板,只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才出现细胞板,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个时期的特征变化,尤其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一是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依靠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依靠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二是分裂末期:动物细胞依靠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细胞质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依靠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分成两个子细胞。‎ ‎44.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情况,图乙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 B. 图甲中CD段时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中 C. 图乙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0条染色单体 D. 图乙细胞的前一时期中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对应图甲BC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 图甲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说明DNA分子进行了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 分子数目减半,染色单体消失;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DNA 分子。‎ 图乙细胞表示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由于该细胞着丝点分裂,因此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图甲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说明DNA分子进行了复制,A正确;‎ B、图甲中CD段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2变1,这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结果,因此DE段可表示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B错误;‎ C、图乙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0条染色单体,C正确;‎ D、图乙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它的前一时期即中期应该是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对应图甲BC段,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悉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和染色体上DNA 含量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5.某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中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与体细胞相比,该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 B. 与前一时期相比,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加倍 C. 此时该细胞核DNA数量是其体细胞的二倍 D. 此时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中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可知,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对数目也加倍,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A错误;‎ B、与该细胞前一时期相比,只要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则加倍,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也加倍,B正确;‎ C、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核DNA数目是其体细胞的两倍,但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核DNA数目与其体细胞相同,C错误;‎ D、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故选:B。‎ ‎【点睛】关键:着丝点分裂需要考虑两种细胞分裂时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6.一个家庭中,父亲与母亲正常,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儿子,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亲本及产生时间最可能为(  )‎ A. 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组成为44+XYY形成的原因一般只有一种情况,即X+YY,前者是母亲产生的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后者是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移向两极所致,产生了含YY的精子。‎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产生XYY的个体最可能就是正常卵细胞(含X)与异常精子(含YY)结合发育而成。显然造成异常个体出现是因为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导致。故选:B。‎ ‎【点睛】熟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实质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47.甲、乙两图为二倍体高等生物某一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推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 B. 在形成图甲细胞的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 C. 若图乙细胞为卵细胞,则图甲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D. 图甲和图乙细胞中都有1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图乙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根据甲细胞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推知该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A正确;‎ B、已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根据图中从左数第3条染色体的形态可知,在形成图甲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B正确;‎ C、若图乙表示卵细胞,根据染色体形态和颜色大小可判断,图甲表示第一极体,C错误;‎ D、甲、乙细胞中都有一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根据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判断:二者都无同源染色体;甲细胞发生过交叉互换;乙细胞不可能是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 ‎48.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受精作用中实现了基因重组,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势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此过程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的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其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这样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受精作用过程由于涉及精卵细胞的融合,所以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 C、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正确;‎ D、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核和卵细胞核的融合,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D正确。‎ 故选:B。‎ ‎【点睛】注意: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和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不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49.在某哺乳动物(2N=24)体内,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12、24、24和24、48、48。下列关于两个细胞分裂方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和细胞乙一定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B. 细胞甲和细胞乙可能都在进行减数分裂 C. 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乙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D. 细胞甲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乙一定在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某哺乳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4)中,细胞甲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依次是12、24、24,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细胞乙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DNA是体细胞的两倍,则细胞乙可能出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详解】A、细胞乙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而细胞甲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A错误;‎ B、细胞乙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B正确;‎ C、细胞乙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 D、细胞乙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点睛】总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1)若染色体复制但着丝点未分裂前:细胞中染色体不变,DNA加倍,染色单体出现;‎ ‎(2)若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也分裂,则细胞内染色体和DNA均暂时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3)若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细胞分裂,则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均减半,染色单体也减半。‎ ‎50.科学家将某糖尿病患者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入其胰腺组织后,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代替受损的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干细胞具有在适宜条件下无限增殖的能力 B. 骨髓干细胞被植入胰腺后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骨髓干细胞能植入胰腺,说明其结构、功能与胰岛B细胞相同 D. 与胰腺细胞相比,骨髓干细胞的全能性更低、分裂能力更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骨髓干细胞植入其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但它并不具有肿瘤细胞一样的无限增殖特性,A错误;‎ B、骨髓干细胞移入胰腺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骨髓干细胞与胰岛B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不完全同,C错误;‎ D、与胰腺细胞相比,骨髓干细胞分化程度更低,其全能性应更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51.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和坏死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②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使其相对表面积变大,物质运输效率提高 ③细胞凋亡是由于所有酶活性下降,代谢受损而引起的的 ④细胞坏死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起关键作用 ⑤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A. 0 B. 1 C. 2 D. 3‎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①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①错误;②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效率会下降,②错误;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其内酶活性不一定下降,③错误;④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起关键作用,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生物体是不利的,④错误;⑤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⑤正确。‎ 综上所述,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故选:B。‎ ‎52.科学研究发现,胞外蛋白TGF-β1抑制细胞癌变的机理为: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大分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进而阻止细胞异常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GF-β1→Smads是一条激活肿瘤发生的信号传递途径 B. 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 C. 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则靶细胞也能正常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特征为:(1)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2)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大分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进而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推测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发生的信号途径,A错误;‎ B、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错误;‎ C、大分子复合物通过核孔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 D、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不能使信息传递到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所以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发因素,并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解题信息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53.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如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MSC中的各基因都停止表达时,则该细胞开始凋亡 B. 若MSC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端粒缩短,则其可能变为癌细胞 C. 图中各种组织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都与MSC中的不完全相同 D. MSC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提高了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实现了细胞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为完整生物个体的潜能。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5、分析题图:图示表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 ‎【详解】A、细胞凋亡也是基因表达的结果,A错误;‎ B、若MSC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端粒缩短,这是细胞变为衰老细胞的特征, B错误;‎ C、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中的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组织细胞中的RNA和蛋白质与MSC中不完全相同,C正确;‎ D、细胞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为完整生物个体的潜能,但不能说分化的细胞更容易实现其全能性,相反,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全能性越不容易实现,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不能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与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混淆。‎ ‎54.以下关于生物体内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病毒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 B. 休眠的小麦种子中不含有水 C. 人体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可以自由流动 D.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不同,不会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2、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定义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功能 ‎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生化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联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详解】A、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其本身不含水,A错误;‎ B、休眠的小麦种子中仍然含有水,只不过是大量的结合水,B错误;‎ C、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且绝大多数是自由水,人体活细胞也不例外,C正确;‎ D、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忽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水。‎ ‎55.如图所示,甲、乙、丙为组成生物体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α、β、γ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85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巯基(—SH)脱氢形成的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少了5080‎ B. 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中的甲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C. 丙是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且不能继续水解 D. 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则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甲图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乙图是一个由α、β、γ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巯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健(-S-S-),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4个二硫键;‎ 丙图是核苷酸的结构简式,每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的。‎ ‎【详解】A、题图中的甲和乙分别是氨基酸和蛋白质,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乙)的过程中的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71-3=268个、形成4个二硫键过程中脱去的氢分子数=二硫键数=4个,所以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的数值为268×18+4×2=4832,A错误;‎ B、题图中的甲和乙分别是氨基酸和蛋白质,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中每种蛋白质才在核糖体上合成,氨基酸都不在核糖体中合成,B错误;‎ C、题图中的丙是核苷酸,游离的核苷酸不能在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只有由核苷酸按一定次序连接形成核酸(DNA和RNA)才可能储存或携带遗传信息,同时核苷酸还可以水解为磷酸、五碳糖和碱基,C错误;‎ D、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则该氨基酸分子中含有H的个数是4+5=9个,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H的个数=两分子甲中的H原子数-脱去水分子(1个)中的H原子数=9×2-2×1=16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知识有:‎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二、非选择题 ‎56.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图1为光镜下的显微照片,图2为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从细胞膜组成和结构的角度来推测,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可经过细胞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出细胞。‎ ‎(2)若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低,则X/Y值越_______;若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低,则X/Y值越_________。‎ ‎(3)如果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某种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M、N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 ‎(4)图1和图2哪一个属于物理模型:_________。‎ ‎【答案】 (1). 原生质层 (2). 磷脂双分子层和水通道(或只答磷脂双分子层) (3). 大 (4). 小 (5). 紫色 红色 (6). 图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1) 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原生质层。水分进出细胞时要经过细胞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 ‎(2) 图中Y是细胞长度,X是原生质层长度,所以X/Y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该比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失水越多。‎ ‎(3)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具有选择透过性,红色物质不能到达原生质体中,细胞壁是全透的,因而红色染料可进入,M、N处颜色分别是紫色、红色。‎ ‎(4)图1是实物图像,图2是示意图,属于物理模型。‎ ‎【点睛】(1)明确Y值基本不变: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2)明确X值的大小代表失水的多少。‎ ‎57.下图1是动物甲(2n=4)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示意图,图2是动物乙(2n=6)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示意图,图3表示某雄性生物体内某种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所处时期对应图3中的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图2中细胞出现在乙动物(2n=6)体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动物体内某细胞属于图3中类型c,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此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图3中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 ,能表示成熟生殖细胞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图3中,若细胞类型d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c,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细胞类型b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d,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a (3).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或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4).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 a、b (6). e (7). 着丝点分裂 (8).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或细胞分裂)‎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 图1中,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图2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题干中提出“2n=6”,该时期细胞应该为6条,但是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条,这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图3中,a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均加倍,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中染色体没有加倍但核DNA数加倍,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c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与一般体细胞相等,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末期;d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但核DNA与一般体细胞相等,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均减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的精细胞或精子。‎ ‎【详解】(1)图1中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所处时期对应图3中的a。‎ ‎(2)图2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题干中提出“2n=6”,该时期细胞应该为6条,但是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条,这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3)若甲动物体内某细胞属于图3中类型c,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此细胞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在图3中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只有处于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有a、b;成熟生殖细胞的细胞类型染色体和核DNA都要减半,故只有e能表示。‎ ‎(5)着丝点分裂导致图3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即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有丝分裂中期到后期)、d-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到后期)。若细胞类型b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d,是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结合题意可知是初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变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所致。‎ ‎【点睛】关键:‎ ‎(1)判断图1和2中两个分裂期细胞的时期的关键特征是抓住细胞同源染色体的有无以及着丝点分裂。‎ ‎(2)判断图3中5种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和时期关键依据是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数量与一般体细胞相比的等量关系:其中只有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只有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比减半但核DNA数不变;只有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与体细胞相比才是均减半。‎ ‎58.分析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资料,回答问题:‎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 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 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 cm2叶·小时)‎ A植物 ‎1‎ ‎3‎ ‎11‎ ‎5.5‎ B植物 ‎3‎ ‎9‎ ‎30‎ ‎15‎ ‎(1)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______(填“强”或“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限制A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限制B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此光照强度下B植物叶肉细胞中消耗水并产生[H]的反应发生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______(mg CO2/100 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_____(mg CO2/100 cm2叶·小时)。‎ ‎(4)科学研究表明,光合速率与光合产物从叶中输出速率成正相关。某植物正处于结果期,如图①。若只留一张叶片,其他叶片全部摘除,如图②,则留下叶片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填“增加”或“下降”或“基本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弱光 (2). 因为A植物在光饱和时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A植物在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 (3). CO2浓度 (4). 光照强度 (5).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基质 (6). 45 (7). 1.5 (8). 增加 (9). 枝条上只剩一张叶片,总光合产物减少,但结果期的植物对营养的需要量大,因此叶中光合作用产物会迅速输出,故光合速率增加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A植物光照强度为1,B植物为3;光饱和时A植物光照强度为3,B植物为9,说明A植物是喜阴植物;光饱和时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A植物为11,B植物为30;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A植物为5.5,B植物为15。‎ 真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量;即CO2的固定量=CO2的吸收量+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黑暗下CO2释放量)。‎ ‎【详解】(1)由于A植物在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所以A植物是适于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2)当光照强度达到3千勒克司时,A植物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但B植物的光饱和点在9千勒克司,说明B植物此时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此光照强度下B植物叶肉细胞中消耗水并产生[H]的反应有两个过程,一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场所在线粒体基质,二是光反应阶段,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3)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B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30(mg CO2/100 cm2叶•小时),呼吸速率为15(mg CO2/100 cm2叶•小时),所以总光合速率为45(mg CO2/100 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B植物固定的CO2量为15(mg CO2/100 cm2叶•小时),A植物固定的CO2量为16.5(mg CO2/100 cm2叶•小时),二者差值为1.5(mg CO2/100 cm2叶•小时)。‎ ‎(4)当只留一张叶片,其他叶片全部摘除,则留下叶片的光合速率会增加,因为②仅剩一张叶片,总光合产物减少,但结果期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大,因此叶片中光合作用产物会迅速流出,使光合速率增加。‎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同时分清它们在光饱和点下的净光合量、呼吸量以及由此计算出的真光合量。其次是(2)小题第三空,消耗水产生[H]的反应过程有两个,不能漏掉其中一个。‎ ‎59.已知大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试 管 号 GA 溶液 缓 冲 液 水 半粒种子10个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1‎ 步骤2‎ ‎1‎ ‎0‎ ‎1‎ ‎1‎ 带胚 ‎25℃保温24h后去除种子,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淀粉液 ‎25℃保温10min后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碘液,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深浅 ‎++‎ ‎2‎ ‎0‎ ‎1‎ ‎1‎ 去胚 ‎++++‎ ‎3‎ ‎0.2‎ ‎1‎ ‎0.8‎ 去胚 ‎++‎ ‎4‎ ‎0.2‎ ‎1‎ ‎0.8‎ 不加种子 ‎++++‎ 注:①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②去胚则种子不能萌发 ‎(1)α-淀粉酶可催化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_。该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 ‎(2)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中的温度属于_______变量。‎ ‎(3)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1、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淀粉 (2). 麦芽糖 (3).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4). 控制PH (5). 无关 (6). 少 (7). 带胚的种子保温能够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8). 诱导种子生产α-淀粉酶 ‎【解析】‎ ‎【分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GA可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通过对表格中的实验分组和操作加以对比、分析得知,实验的变量是GA的浓度变化、是否加种子、种子是否带胚,试管中添加水量不同的目的是保证试管中液体总体积不变。实验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选好对照组和实验组,如1和2、2和3、3和4等。在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根据因变量,即淀粉加碘液变蓝后颜色的深浅,确定淀粉剩余量的多少,从而推出含有α-淀粉酶量的多少,进而推出种子产生α-淀粉酶的场所和GA浓度对α-淀粉酶产生量的影响。‎ ‎【详解】(1)α-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其水解后生成的二糖是由两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的麦芽糖。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控制PH,本实验中的温度属于无关变量。‎ ‎(3)试管1和试管2相比,它们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胚(或有无α-淀粉酶存在),因变量是试管中淀粉的含量;在此实验中淀粉的含量由生成的α-淀粉酶的量决定,α-淀粉酶含量高,水解淀粉越多,α-淀粉酶含量低,水解淀粉越少,无α-淀粉酶,不水解淀粉;检测时,加入碘液后,颜色较深的含淀粉多,颜色较浅的含淀粉少;故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少。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带胚的种子保温能够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4)以试管4作为空白对照,对比试管2和试管3,仅有试管3中的淀粉被分解,说明试管3有α-淀粉酶产生,而试管2没有淀粉酶产生;由此,可以推断GA溶液在无胚的情况下可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继而促进了淀粉的水解。故综合分析试管1、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诱导种子生产α-淀粉酶。‎ ‎【点睛】在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根据因变量,即淀粉加碘液变蓝后颜色的深浅,确定淀粉剩余量的多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