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1-2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1-2班)(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1-2班)‎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合物中,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是 A. 纤维素、胰岛素、性激素 B. ATP、tRNA、DNA C. 脂肪、丙酮酸、核苷酸 D. 抗体、酶、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有些含有S等,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详解】A. 纤维素属于糖类,其元素组成是C、H、O,胰岛素是蛋白质,其元素组成是C、H、O、N等,性激素属于固醇,其元素组成是C、H、O,三者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 B. ATP的元素组成是C、H、O、N、P,tRNA和DNA都含C、H、O、N、P,三者组成元素相同,B正确;‎ C. 脂肪、丙酮酸的组成元素是C、H、O,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三者组成元素不同,C错误; ‎ D. 抗体是蛋白质,酶是蛋白质或RN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2.下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说法错误的是:‎ A. 若M代表基因多样性,a-d代表4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 若M代表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4个种群中,a所处营养级最高 C. 若M代表物种丰富度,a-d代表4种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到森林的顺序依次是a→c→d→b D. 若M代表种群密度,则a-d 4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基因越多样,种群越能适应不同环境,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基因多样性大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由于能量流动时按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最高营养极的生物(即a)积累的能量必然最少。 C: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过程中,物种必然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相对单一到复杂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大。D:种群的密度与种间斗争或种内斗争没有直接的联系,种内斗争最激烈一般是营养级较高的。所以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缺少B元素造成“花而不实”体现了无机盐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B. Fe2+是人体内结合与运输O2不可缺少的 C. 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储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维持渗透压 D.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解:A、B元素的作用促进花粉管的萌发,植物缺少B元素造成“花而不实”体现了无机盐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A正确;‎ B、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故是人体内结合与运输O2不可缺少的,B正确;‎ C、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储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维持渗透压,C正确;‎ D、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D.‎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 B. 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 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A 、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曲线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长速率就最快,A正确;‎ B、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错误;‎ C、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 D、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正确;‎ 故选B。‎ ‎5.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代谢产物、激素等物质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生存环境 C. 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代谢产物、激素等物质的作用,A对;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既可以存在于血液也可以存在于淋巴,所以血浆和淋巴都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生存环境,B对;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C错;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相似,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D对。‎ ‎6.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传输信息的几种方式,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性激素激发第二性征的传输信息的方式依次是( ) ‎ ‎ ‎ A. 1、2、3 B. 4、2、3 C. 4、1、3 D. 4、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为体液调节;图2为神经调节;图3分泌的化学物质作用于自身,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自身;图4为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的反馈调节。‎ ‎【详解】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传输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传输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传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既可作用于相关细胞,也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故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为图4,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故为图2,C错误;性激素由性腺分泌,可通过体液传输作用于全身多个部位的细胞,故为图1,B错误;因此正确表示其传输信息的方式依次是4、2、1,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识别图示中的四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再根据题意作答。‎ ‎7.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属于下丘脑功能的一组是 ‎①分泌抗利尿激素 ‎ ‎②调控促激素的分泌 ‎ ‎③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④温度感受器 ‎ ‎⑤渗透压感受器 ‎ ‎⑥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①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能够调控垂体对促激素的分泌,②正确;下丘脑中存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③正确;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内脏器官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④错误;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⑤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⑥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 ‎(1)作为神经中枢 ‎①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②调节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调节水盐平衡: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改变。‎ ‎(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4)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调控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8.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 ‎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 2、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恢复静息电位,C正确;动作电位大小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内外Na+的浓度差,不随有效刺激的增大而加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属于条件反射 D.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此时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详解】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都有通过调节汗腺分泌量和血流量调节散热, A错误;从甲到乙和从丙到丁都表示散热,‎ ‎ B错误;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是人的本能,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在寒冷环境中通过体液调节加强产热,而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恒定,故此时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D正确;故正确的选D。‎ ‎10. 植物顶芽分生组织特有的功能是 A. 进行光合作用 B. 向光弯曲生长 C. 类似动物干细胞 D.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按芽在植株上着生的位置可分成顶芽和腋芽:‎ ‎(1)顶芽,位于植株的主茎或侧枝的顶端,形体一般较其他芽大,且生长最为活跃,开展后能使茎向上(背地性)生长。‎ ‎(2)腋芽,也称侧芽,生于主茎和侧枝叶腋内,形体较小,开展后可形成次一级的侧枝,其生长发育常受顶芽的抑制。‎ ‎【详解】A、顶芽分生组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向光弯曲生长是植物顶芽分生组织特有的功能,B正确;‎ C、植物顶芽分生组织类似动物干细胞,根尖分生区也类似于动物干细胞,这不是其特有的功能,C错误;‎ D、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是植物根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11.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h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如图所示(CK为对照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施加脱落酸合成抑制剂会使番茄保存期缩短 B. 外源脱落酸(ABA)可以促进番茄果实中乙烯的生成 C. 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节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 采摘后番茄果实内的乙烯是在ABA的诱导下开始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采摘后的番茄果实内本身就有乙烯。‎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施加脱落酸合成抑制剂会使番茄保存期延长,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外源脱落酸处理和CK组相比,两条曲线同步增减,可以推测外源脱落酸(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B正确;根据图示可知,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节作用是相互协同的,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采摘番茄果实内乙烯的合成不只是在ABA的诱导下开始,也可以在合成抑制剂(fluricbne)、CK等的诱导下开始,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要结合题图中曲线相互变化分析相关选项。‎ ‎12.下列概念与现象(或事件)的关联,不正确的是( )‎ A. 迁入率——一周内飞入某区域内的飞蝗占该区域飞蝗总数的60%‎ B. 竞争——由于百灵的排挤,云雀让出已占据的领域 C. 物种丰富度——调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 D. 演替——一座倒塌的寺院儿年后淹没在杂草和灌木丛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详解】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故一周内飞入某区域内的飞蝗占该区域飞蝗总数的60%属于迁入率,A正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与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因此由于百灵的排挤,云雀让出已占据的领域,属于争夺空间的竞争,B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而调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属于对种群密度的调查,C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因此一座倒塌的寺院儿年后淹没在杂草和灌木丛中,属于群落演替,D正确。‎ ‎13.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 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 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 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由于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所以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详解】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甲、丙有相同的食物,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B正确;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甲、丙对乙的进化也起作用,C错误;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B. 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 C. 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 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只能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详解】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B正确;食物十分充足,若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若不存在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错误。‎ ‎【点睛】易错点:“丰富度”与“种群密度”的含义区别。‎ ‎1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 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共同进化的含义和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再根据题意作答。‎ ‎16.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 火灾过后的草原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B. 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 C. 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D. 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火灾过后的草原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A不符合题意;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符合题意;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说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具有共生关系,C不符合题意;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是自然现象,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能用于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B. 在生物圈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C. 湖泊具有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D. 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在生物圈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沿着食物链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B正确。湖泊具有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即间接价值,C错误。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产生了很多的排遗物或垃圾,所以分解者的功能较弱,D正确。‎ ‎19.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 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 C. 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 D. 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 AB段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项正确;AB段有机物被细菌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使得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B项正确;BC段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导致溶解氧增加,含碳有机物减少而导致细菌减少,C项错误;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项正确。‎ ‎20.为了更好地对果园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农林技术人员研究了果树的不15种植方法对各类昆虫(寄生性昆虫寄生在植食性昆虫中)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三叶草和苹果树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 C. 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 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导致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数量明显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由图可知,植食性昆虫在复合种植时减少,而肉食性性、寄生性、腐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肉食性性和寄生性昆虫抑制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复合种植时生物量增多使腐生性昆虫增多。因而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详解】A、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而苹果树是阳生植物,选它跟苹果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不一定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 C、纯苹果种植园只有苹果树,而复合种植园园中生物种类较多,因此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C正确; D、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导致害虫明显减少,D正确。 故选B。 ‎ ‎【点睛】复合果园中植食性昆虫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得以提高。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这可能是随着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 ‎21.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区水稻产量下降,极端干旱地区甚至颗粒无收。研究人员在干旱地区种植水稻中发现了一种能让根系在生长中深入土壤的基因,并使用这种基因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新品种产量在轻度干旱环境中与湿润环境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在极度干旱状态下产量也只下降了30%,耐旱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实例充分体现了 A. 基因突变的定向性 B.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D.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 ‎【答案】B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与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因此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水稻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遗传的多样性,C错误;从题干中不能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D错误。‎ ‎22.下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人类活动不会改变湿地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C. 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 D. 梭鱼草和风车草分布区域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A、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生态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湿地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B错误;‎ C、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不同的分布是由于地形不同引起,体现了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梭鱼草和风车草存在竞争关系,如阳光,D错误。‎ 故选C。‎ ‎23.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 A. 禁鱼或极少量的捕捞 B. 开放渔业养殖和开发景点生活区 C. 尽可能不破坏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D. 大力引入外地优势物种,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适时捕捞成鱼,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开放渔业养殖和开发景点生活区,会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尽可能不破坏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大力引入外地优势物种,对本地物种会造成破坏,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24.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1)臭氧层破坏:①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②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2)酸雨: ①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②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③危害: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3)水污染: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露和倾倒污染物。‎ ‎②表现:水体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4)全球性气候变化 : ①形成原因:煤、石油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②危害: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详解】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①正确;臭氧层空洞是由于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②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大量排放,③错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N、P等元素的大量排放,④错误;故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5.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下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 B. 2002年巢菜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C. 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趋势 D. 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 ‎【答案】D ‎【解析】‎ 受资源限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内斗争的影响,其在此地不可能持续呈“J”型增长,A错误;从图中曲线可看出,2002年巢菜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其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B错误;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其中巢菜种群灭绝,说明该植物丰富度呈不断降低趋势,C错误;从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D正确。‎ ‎26.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 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 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 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27.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B. 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 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 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为研究死亡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错误;‎ 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为研究群落的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 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正确;‎ 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正确。‎ ‎【点睛】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 ‎28.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不含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 B. 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 C. 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 D. “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高引起的,根据题意,该题研究了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可见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各组的不同处理方式,因变量是水体中总磷浓度的变化,其他均为无关变量。分析图示可知:水葫芦+鲢鱼组的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水葫芦处理组,而鲢鱼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结果相差不大。‎ ‎【详解】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仍然含有水体中的微生物,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B正确;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水葫芦由于适应环境可能会出现疯长的现象,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D正确。‎ ‎29.某研究小组在25 ℃、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定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与蛋白质等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需将大豆种子一直浸没在水中以保持湿润 B.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糖类分解后转化合成的 C. 可分别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测定蛋白质与还原糖含量 D. 在此条件下继续培养,幼苗中蛋白质和糖类等有机物总量将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目通过图示信息显示了在大豆种子的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先增加,然后是稳定不变的;而总糖的含量是在不断的下降中的,与之相伴随的是蛋白质合量的增加,由此说明糖类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转化为蛋白质,糖类转化蛋白质是糖类呼吸作用产生的中间产物通过氨基转换作用转化为对应氨基酸的结果。‎ ‎【详解】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等;如果完全浸没在水中,会导致缺氧,A错误;图中显示,总糖的含量是在不断的下降,与之相伴随的是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由此说明糖类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转化为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鉴定应用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为紫色,还原性糖用本尼迪特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C错误;在25℃、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A、B、C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 y,则 y=20ax+5x C. 丙图中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递到B D. 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答案】C ‎【解析】‎ 甲图中A—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基质,而不是组织液、血浆或淋巴,A错误;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B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从A→C→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ax÷10%÷10%,即100ax;按照A→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a)x÷10%,即10×(1-a)x,则总共消耗A的量y=100ax+10×(1-a)x=90ax+10x,B错误;丙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CO2,碳在生物群落之间(A传递到B)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 ‎31.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 B. 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不大 C. 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高 D. 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Ⅰ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Ⅱ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错误;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Ⅰ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Ⅰ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Ⅱ端到血浆,所以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但葡萄糖含量低,D正确。‎ ‎32.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 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 B. 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 C. 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 D. 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由左右图对比可看出,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B正确;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催化E蛋白磷酸化,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C正确;由图可知,有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酶T有无活性,只要酶T无活性,存在不存在乙烯都会发生乙烯生理反应,所以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会出现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 ‎【点睛】本题为信息题,的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要从图中和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酶T的活性有无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本题紧紧围绕酶T活性来进行解答,酶T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T有活性,无乙烯生理反应。‎ ‎33.图中a、b、c表示生物学有关内容,其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 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B. 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则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间隙,c为突触后膜 C. 若该图表示捕食食物链,则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D. 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构成捕食食物链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血糖平衡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详解】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感受器a→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e→效应器c,A正确;‎ B、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为:突触前膜a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b,作用于突触后膜c,B正确;‎ C、捕食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只能是生产者,之后各营养级只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C错误;‎ D、血糖平衡调节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其神经调节途径是: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相关区域产生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故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34.当丝瓜植株不能合成激素或不能合成激素的受体时,都会形成矮生丝瓜。研究者用正常丝瓜、同种矮生丝瓜、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激素 茎伸长量 赤霉素(浓度单位:mM)‎ 生长素(浓度单位:μM)‎ ‎0‎ ‎0.3‎ ‎0.9‎ ‎1.5‎ ‎0‎ ‎5‎ ‎25‎ ‎125‎ 正常丝瓜茎伸长量(cm)‎ ‎13‎ ‎20‎ ‎23‎ ‎30‎ ‎13‎ ‎22‎ ‎22‎ ‎12‎ 矮生丝瓜茎伸长量(cm)‎ ‎4‎ ‎4‎ ‎4‎ ‎4‎ ‎4‎ ‎4‎ ‎4‎ ‎4‎ A. 两种激素对正常丝瓜茎的生长调节均具有两重性 B. 正常丝瓜茎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强于生长素 C. 该矮生丝瓜很可能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 D. 该矮生丝瓜体内合成的激素种类少于正常丝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赤霉素对正常丝瓜茎生长调节只表现出促进作用,生长素对正常丝瓜茎生长调节表现出两重性,A项错误;实验中所用赤霉素溶液、生长素溶液浓度不同,不能判断正常丝瓜对赤霉素和生长素的敏感性,B项错误;随着赤霉素和生长素的浓度的不断增加,矮生丝瓜茎伸长量均无变化,可以推测该矮生丝瓜很可能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C项正确;由实验结果不能判断出矮生丝瓜合成的激素种类少于正常丝瓜,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丝瓜和矮生丝瓜茎伸长量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5.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 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 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分析,长跑过程中由于未正确分配体力导致呼吸困难,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腰腿酸痛。外界加油声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提高机体有氧呼吸的能力,获得较多能量。‎ ‎【详解】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速度快,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说明调节所用时间短, 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了主导作用不能是激素调节,而应该是神经调节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促进有氧呼吸,获得较多能量,A正确;激素调节速度慢, 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调节而不是激素调节,B,C,D错误;故选A。‎ ‎【点睛】神经调节快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缓慢而弥漫,持续。 加油声使运动员加速冲刺,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了主导作用,完成冲刺活动,听到震耳的的加油声”听是一个通过神经完成的反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不可分离来看,他们是配合的关系,神经系统发出指令,强迫肾上腺素分泌,从而提高运动时间。‎ 第II卷非选择题 ‎36.下面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种子中的储能物质c是________,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是________。‎ ‎(2)组成b的多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连接而成,脱水缩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洋葱鳞片叶______(填“内”或“外”)表细胞,可以通过染色来观察DNA和e分布,实验操作步骤中要用盐酸水解,目的有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人体摄入的d中_______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__________。‎ ‎【答案】 (1). 淀粉 (2). 糖原 (3).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 (4). 内 (5). 染色质中DNA和蛋白质分离 (6). 胆固醇 (7). 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分析图示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 c是多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是包含小麦种子细胞在内的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2)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 ‎(3) e是RNA。洋葱鳞片叶内表细胞,因其细胞液无色,所以可用其通过染色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在该实验操作步骤中,要用盐酸水解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 胆固醇能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点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准确明辨图中各字母所指代的物质名称(a~e依次表示糖类、蛋白质、多糖、脂肪和磷脂与固醇、RNA)。在此基础上,围绕“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等相关知识,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37.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c分别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____________。‎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 (1). 呼吸、消化、泌尿 (2). 媒介 (3).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4). 肺泡壁 (5). 毛细血管壁 (6). 神经—体液—免疫 (7). 5‎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b系统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出,c是泌尿系统。‎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2)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肺泡,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运送到各组织细胞,并将各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泡,故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 ‎【点睛】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定的概念,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8.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①③⑥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神经递质 B.载体蛋白 C.激素 D.血红蛋白 E.呼吸酶 F.抗体 ‎(2)血糖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细胞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_______(填图中数字序号)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3)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时,此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 ‎(4)若④表示侵入内环境的SARS病毒,人体在免疫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的是________细胞,注射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FC (2). 胰岛β (3). ②⑧ (4). 由负变正 (5). 下丘脑 (6). T淋巴 (7). 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消灭SARS病毒的抗体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物质是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的是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等。神经纤维在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在兴奋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1)图中①是神经系统分泌物,应为神经递质;③是免疫系统分泌物质,为抗体,⑥是内分泌系统分泌物,为激素,因此图中①③⑥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A、F、C。‎ ‎(2)血糖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此外也可以通过下丘脑相关神经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该过程为图中②⑧。‎ ‎(3)未兴奋时的神经纤维膜内为负电荷,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电位会由负变正;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4)免疫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的是T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注射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消灭SARS病毒的抗体。‎ ‎【点睛】1、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的。‎ ‎2、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可直接刺激胰岛B(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也可通过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β)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可直接刺激胰岛A(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也可通过下丘脑的另一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α)细胞,并促进胰岛A(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39.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应浓度情况,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茎尖 ‎+++‎ ‎+++‎ ‎+++‎ ‎-‎ 幼叶 ‎+++‎ ‎+++‎ ‎-‎ ‎-‎ 伸长茎 ‎++‎ ‎++‎ ‎-‎ ‎-‎ 侧芽 ‎+‎ ‎+‎ ‎-‎ ‎-‎ 成熟叶 ‎+‎ ‎+‎ ‎-‎ ‎+++‎ 根 ‎+‎ ‎+‎ ‎-‎ ‎-‎ 根尖 ‎++‎ ‎-‎ ‎-‎ ‎-‎ 注:“+++”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①除上表中的四大类激素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激素,该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________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①实验原理:细胞分裂素能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离体叶片失去叶绿素很快就会出现发黄等衰老的特点。‎ ‎②实验材料:某植物(成熟叶片足量)、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蒸馏水、秒表、量筒、培养皿等。‎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上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乙组叶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烯 (2). 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 (3). 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成熟叶片随机平均分成两组 (4). 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5). 相同位置涂等量的蒸馏水 (6). 用秒表记录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7). 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比乙组长 (8). 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探究细胞分裂素作用的实验,解题要点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完善。‎ ‎(1)①高中生物教材中所提及的植物激素出了表格中的之外,还有乙烯,其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②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发生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2)根据实验课题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细胞分裂素,因变量是叶片变黄所需要的时间,其他无关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相同且适宜.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成熟叶片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局部位置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在相同时间、相同大小、相同位置涂上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记录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时间。‎ 实验结果预测:甲叶片未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失绿变黄时间与乙叶片失绿变黄时间相同,而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能长时间保持鲜绿。‎ 实验结论:细胞分裂素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点睛]:本题以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为载体,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善能力。此类题目通常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并且提供不完整的实验方案、步骤。解题第一步是明确实验目的,第二步是理解实验原理,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第三步是控制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第四步是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即对本实验要证明的内容给予肯定或否定。‎ ‎40.人类疾病的转基因生物模型常用于治病机理的探讨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利用正常大鼠(2N)制备遗传性高血压转基因模型大鼠的流程如图所示(注:基因B为高血压相关基因)。‎ ‎(1)进行①过程的卵母细胞已经处于___________期,此时细胞中含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受精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__________。‎ ‎(2)从人体细胞中获取基因B后,可以采用PCR的方法进行扩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PCR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____________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3)②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叫做___________法。将早期胚胎移植到代孕鼠体内时,代孕鼠对移入子宫的重组胚胎基本上不发生________________,这为重组胚胎在代孕母鼠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要在分子水平上检测成功导入的B基因在大鼠中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答案】 (1).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II 中期 (2). 1 (3). 卵黄膜封闭作用 (4). DNA半保留复制 (5). 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 (6). 显微注射 (7). 免疫排斥反应 (8). 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方面的知识,重要从理解教材的角度出题,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巩固。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析:‎ ‎(1)进行①过程的卵母细胞已经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II 中期)期,此时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受精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封闭作用。‎ ‎(2)从人体细胞中获取基因B后,可以采用PCR的方法进行扩增,其原因是DNA半保留复制,PCR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3)②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叫做显微注射法。将早期胚胎移植到代孕鼠体内时,代孕鼠对移入子宫的重组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重组胚胎在代孕母鼠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要在分子水平上检测成功导入的B基因在大鼠中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法抗原—抗体杂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