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2020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益阳市、湘潭市2020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高尔基体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 C. 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 D.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附着有色素和酶,能在光下产生[H]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的发挥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都是流动的。 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3、叶绿体的结构包括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每个基粒都是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组成的,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光反应过程中有[H]的生成。 【详解】据分析知: A小肠粘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故细胞膜、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高尔基体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B正确; C、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C正确 D、光反应过程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的,光反应过程中有还原氢的生成,故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附着有色素和酶,能在光下产生[H],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B. 通过观察绘制细胞分裂的图像,属于建立概念模型 C. 用纸层析法,可以提取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各种光合色素 D. 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的显微结构,只能看到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不能看到细胞器的内部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2、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课本中通过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达到简化和模式化的处理的目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详解】A、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故利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A错误, B、通过观察绘制细胞分裂的图像,属于建立物理模型,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可以分离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各种光合色素,C错误; D、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3.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构成了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有机物是构成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 B. 癌细胞代谢旺盛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糖蛋白数量增多 C. 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 D. 递质、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葡萄糖是构成细胞内二塘和多糖的基本单位,麦芽糖是植物体内的二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是生物体内的多糖。 3、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据分析知:细胞是构成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A错误; B、癌细胞代谢旺盛的原因是因为细胞内酶的活性高,细胞膜上糖蛋白数量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转移,B错误; C、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C正确; D、递质、激素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酶可以反复使用,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生物个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都不同步 B. 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酸会有所差异 C. 幼嫩组织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D. 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正在发育以及发育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惊人的。 2、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或者说是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3、细胞越小,细胞表面积相对就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详解】A、单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是同步的,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与死亡并不是一回事,A错误; B、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酸会有所差异,B正确; C、幼嫩组织中也会发生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降低,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 B. 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ATP C. 叶绿体产生ATP需要CO2,而线粒体产生ATP则需要O2 D. 暗反应消耗的ATP可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无氧条件下,植物还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故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A错误; B、题目中强调在有光条件下,满足了光合作用的条件,故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ATP,B正确; C、叶绿体产生ATP需要光,而线粒体产生ATP则需要O2,C错误。 D、暗反应消耗的ATP可只来源于叶绿体的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易忽略题目中有光的条件,而把B项判断错误而错选C。 6.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高茎作母本还是作父本,F1 总是高茎:然后用F1自交,结果F2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孟德尔还用F1与纯种矮茎豌豆进行杂交(测交),结果子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比例为1:1。下列有关孟德尔研究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C. 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D. 预测测交结果为高:矮=1:1不属于“假说-演绎”的内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豌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2、孟德尔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B正确;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C正确; D、预测测交结果为高:矮=1:1属于“假说-演绎”的内容,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某哺乳动物同一个体内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前期时细胞内性染色体的数量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相等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 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的两倍 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1、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2、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性染色体也减半,不再和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相等,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的两倍,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D错误 故选C。 8.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各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B. ZW型性别决定生物的雄性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 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遗传给他的女儿 D. 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含有的基因都是成对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性别决定的方式有XY型(XY为雄性,XX为雌性)和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往往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3、对于XY型性别决定生物而言,父本的X染色体只能传递给后代中的雌性个体。 【详解】A、不是所有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A错误; B、ZW型性别决定生物的雄性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B错误; C、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遗传给他的女儿,C正确; D、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X和Y大小不同,故它们含有的基因不都是成对的,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含32P,外壳中含35S B.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 C.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D. 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C、H、O、N、S)外壳加上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利用细菌的原料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复制出噬菌体的DNA并指导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利用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组装出子代噬菌体)→释放。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适当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分别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的放射性→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详解】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含32P,外壳中不含含35S,因为细菌没有提供35S原料,A错误;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5S,检测不到32p,B错误; C、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因为细菌提供的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均有15N标记,C正确; D、用15N标记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部分可以检测到15 N,蛋白质检测不到,D错误。 故选C。 10. 下图简要概括了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 B. 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中存 在T-A配对 C. 图中③表示翻译,该过程离不开④ D. 图中④中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中存在T-A配对,B正确;图中③表示翻译,该过程离不开④tRNA,C正确;图中④tRNA中的反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及其表达过程 【名师点睛】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比较: 项目 密码子 反密码子 位置 mRNA tRNA 作用 直接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 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特点 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 与mRNA中密码子的碱基互补 11.如图所示,将某二倍体植株①和②两个品系杂交得到③,再将③做进一步处理。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 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③至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生产需求 D. 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aB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①②杂交获得③经过诱变获得④的过程叫诱变育种,①②杂交获得③自然生长获得⑤再自交获得⑥的过程叫杂交育种,①②杂交获得③经过秋水仙素处理获得⑦为四倍体植株,该过程为多倍体育种,⑤⑦杂交获得⑧为三倍体植株,①②杂交获得③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⑨为单倍体幼苗。 【详解】A、经分析知: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能抑制纺锤体形成,故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③至④的过程中,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所产生的变异大都是不利于生产需求的,C错误; D、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有ABd、Abd、abd和aBd,故可能是aBd,D正确。 故选C。 12.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由于环境的变化出现许多特化和退化现象。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鲸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等,从而形成了物种多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特化现象是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定向改变 B.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D. 马的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使马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 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据分析知:特化现象是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定向改变,A正确; B、据分析知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选择实现的,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形成新物种的过程,还包括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虽然马的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是使马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过程中“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按“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方向传递 C. 刺激蛙的坐骨神经标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完成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一致的,与细胞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 2、突触由突触前膜、 突出间隙和 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出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方向相同,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按“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方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刺激蛙的坐骨神经标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故完成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D错误。 故选D。 14.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行细胞免疫 B. 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只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丙可能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内环境 D. 信息分子可以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代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B细胞受到可以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另一方面,B细胞还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行使二次免疫(体液免疫),A错。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也会反馈作用于垂体,调节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保证甲状腺激素含量稳定,B错。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C错。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被靶细胞细胞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传递给靶细胞相关信息,调节其细胞代谢,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变的细胞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清除 B. 体液免疫中,抗体是消灭抗原的唯一武器 C. 体液免疫过程有B细胞参与,也有T细胞参与 D.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还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者因为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 【详解】A、据分析知:癌变的细胞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清除,A正确; B、体液免疫中,消灭抗原是多种细胞和抗体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 C、据分析知体液免疫过程有B细胞参与,也有T细胞参与,C正确; D、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胞内寄生物,侵入人体后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将其消灭,故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 C.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 D. 给去掉尖端后停止生长的胚芽鞘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后,胚芽鞘恢复生长,说明生长素可促进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有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的有机物。 2、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而是传递一种调节生长的信息。 3、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4、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A、据分析知: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A正确; B、赤霉素能打破种子的休眠,故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B正确; C、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C正确; D、给去掉尖端后停止生长的胚芽鞘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后,胚芽鞘恢复生长,说明生长素可促进生长,应再设置一组去掉尖端后停止生长,再放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快的一组实验作对照,胚芽鞘不生长,才能的得出生长素可促进生长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17.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将来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故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性别比例,④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故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B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故C正确。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在生命系统中,下列现象不是单向进行的是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人体内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过程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反向运输。 2、体内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过程,实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可以来自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是单向的,A正确; B、人体内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过程是中心法则的内容,是单向的,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D正确。 故选C。 19.下列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发生的场所只能是细胞核 B. 血浆蛋白是在高尔基体上合成的 C. 内质网是细胞内脂质合成的“车间” D. 癌变细胞的转录一定发生在细胞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只要有DNA存在的地方就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2、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核糖体是生产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详解】A、基因突变发生的场所既可以是细胞核中,也可以是细胞质中,A错误;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故血浆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内质网是细胞内脂质合成的“车间”,C正确; D、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癌变细胞的转录一定发生在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C。 20.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 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D. 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意:由于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故可知幼鱼与藻类和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又因浮游动物以藻类喂食,因此可判断幼鱼和浮游动物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群落的垂直结构体现的是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详解】A、据题意知:幼鱼还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故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 B、因为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与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故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正确; C、分解者的功能就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的,故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C正确; D、该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个物种,故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点睛】学生会因为群落的垂直结构理解不清而出错。 二、非选择题 21.请按教材内容填空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___________的过程。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 (3)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4)生理学家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稳态。 (5)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1).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2).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 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4).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 保持或者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解析】 【分析】 1、 2、基因重组的类型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在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广义上的基因重组包括了基因工程中重组DNA的构建和细菌转化。 3、生态系统当中,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来讲,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都比较低。 【详解】(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4)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5)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者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强调课本中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和做题能力的关键! 22.镁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植物镁元素含量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镁元素含量过低(缺镁)或过高(多镁)都会导致植物减产。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镁元素是构成叶绿体中____________的必需元素,缺镁会导致叶片变黄。缺镁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__________阶段,进而影响暗反应中_________(CO2固定/C3的还原),从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2)为探究缺镁和多镁对某植物减产的影响,将生理状态等一致的某植物幼苗分别用适宜浓度镁溶液、缺镁溶液和多镁溶液培养并编号为A、B、C三组,在成熟期分别测量三组的果实产量,请完善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某植物产量A>B>C,则说明______________造成的减产幅度更大; ②若某植物产量A>C>B,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某植物产量A>B=C,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素 (2). 光反应 (3). C3的还原 (4). 多镁 (5). 缺镁造成的减产幅度更大 (6). 缺镁和多镁造成的减产幅度相同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盐,有的是构成生物体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组分,镁元素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缺镁会导致叶绿素减少,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进而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 【详解】(1)据分析可知:镁元素是构成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缺镁会导致叶片变黄。缺镁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进而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从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2)为探究缺镁和多镁对某植物减产的影响,将生理状态等一致的某植物幼苗分别用适宜浓度镁溶液、缺镁溶液和多镁溶液培养并编号为A、B、C三组,在成熟期分别测量三组的果实产量,请完善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某植物产量A>B>C,则说明多镁造成的减产幅度更大; ②若某植物产量A>C>B,则说明缺镁造成的减产幅度更大; ③若某植物产量A>B=C,则说明缺镁和多镁造成的减产幅度相同。 【点睛】预期结果和结论是学生的易错点,利用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进行实验设计的分析,是解决实验问题重要方法,注意强调学生关注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对应关系。 23.根据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这说明体内血糖浓度下降,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所以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加速热量的产生,导致全身颤抖。另一方面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减少热量散失,所以面色苍白。参与上述调节的组织和器官,在神经系统中有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内分泌腺有肾上腺、__________和胰岛等。 (2)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呼吸会不由自主地明显加深加快,此时调节呼吸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但若有必要也可以自主调整呼吸频率,则此时调节的最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 (3)器官移植难以成活,主要原因是外来器官对接受移植的人体来说是异物,而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_________(加快/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4)某同学参加打扫卫生活动,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来,离开现场后症状就会消失,该同学的上述症状在免疫上称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骨骼肌收缩 (2).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3). 甲状腺 (4). 脑干 (5). 大脑皮层 (6). 受阻 (7). 过敏反应 【解析】 【分析】 1、 2、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当我们摒住呼吸或者自主使呼吸运动加快时,此时的控制中枢在大脑皮层。 3、 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是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4、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产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动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详解】(1)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这说明体内血糖浓度下降,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所以通过骨骼肌收缩的方式加速热量的产生,导致全身颤抖。另一方面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方式,减少热量散失,所以面色苍白。参与上述调节的组织和器官,在神经系统中有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内分泌腺有肾上腺、甲状腺和胰岛等。 (2)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呼吸会不由自主地明显加深加快,此时调节呼吸的中枢位于脑干,但若有必要也可以自主调整呼吸频率,则此时调节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器官移植难以成活,主要原因是外来器官对接受移植的人体来说是异物,而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4)某同学参加打扫卫生活动,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来,离开现场后症状就会消失,该同学的上述症状在免疫上称之为过敏反应。 【点睛】注重课后练习、资料分析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4.以下是赤霉素发现的部分历程: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恶苗病。科学家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作为植物激素能__________,从而引起水稻植株增高。 (2)赤霉菌与水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当它感染水稻后,导致水稻有机物______________(制造/积累/分配)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水稻结实率大大降低。 (3)根据上述题干中的描述能确定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细胞伸长 (2). 寄生 (3). 分配 (4). 不能,因为植物激素应该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物质,而上述事实还没有证明植物自身能合成赤霉素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有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的有机物。 2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叶。 【详解】(1)赤霉素作为植物激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水稻植株增高。 (2)赤霉菌与水稻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当它感染水稻后,导致水稻有机物分配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水稻结实率大大降低。 (3)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的结果只能说明培养过赤霉菌的培养液中有促进水稻生长的物质,并没有说明该物质是植物自身产生的,故不能确定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因为植物激素应该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物质,而上述事实还没有证明植物自身能合成赤霉素 【点睛】注重书本中的知识的理解是解决该类题目的关键!单一变量原则是解决实验问题的重要法宝。 25.来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种子有甜与非甜,糯与非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其中非糯性种子含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种子含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某生物兴趣小组展开了如下实验: Ⅰ.将纯种甜和纯种非甜实行相间种植,收获时发现:在纯种甜植株上收获有非甜种子,但在纯种非甜植株上收获的全部是非甜种子,请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纯种甜、糯植株做母本与纯种非甜、非糯植株做父本杂交,所结种子用碘染色都变蓝黑色,再用F1自交得F2,性状分离比为9:3:3:1。 (1)糯相对非糯为________(显性/隐性)性状。糯与非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F2全部的甜、非糯植株相间种植,则所结种子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控制非甜性状是显性基因,控制甜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2). 隐性 (3).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4). 甜、非糯:甜、糯≒8:1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因为甜和非甜玉米都是纯种,在杂交的情况下,在纯种甜植株上收获有非甜种子,说明非甜的性状被表现出来,而甜的性状被遮盖,故此得出控制非甜性状对甜性状为显性。 2、将纯种甜、糯植株做母本与纯种非甜、非糯植株做父本杂交,所结种子用碘染色都变蓝黑色,说明种子中含直链淀粉,即表现为非糯性状,因为亲本都为纯种,说明非糯对糯为显性。故此可知亲本为双显类型和双隐类型杂交。由F1自交得F2,性状分离比为9:3:3:1可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将F2全部的甜、非糯植株(单显类型)在自由传粉的情况下,后代表现全甜,只考虑非糯的基因型种类即可,若用A、a来表示相关基因,则F2全部的甜、非糯植株中A配子的比例为2/3,a配子的比例为1/3,在自由传粉的情况下,非糯植株的比例为:2/3×2/3+2×2/3×1/3=8/9,糯性植株比例为:1/3×1/3=1/9,故甜、非糯:甜、糯=8:1。 【详解】Ⅰ、将纯种甜和纯种非甜实行相间种植,收获时发现:在纯种甜植株上收获有非甜种子,但在纯种非甜植株上收获的全部是非甜种子,原因是:控制非甜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甜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Ⅱ.由分析知:(1)糯相对非糯为隐性性状。由于糯与非糯的性状表现与淀粉的空间结构有关,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间接控制,即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据分析知:将F2全部的甜、非糯植株相间种植,则所结种子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甜、非糯:甜、糯≒8:1。 【点睛】最后一空为易错空,学生搞不清玉米的传粉特性,按自交分析导致出错。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 26.某种猫的毛色有白色、黑色、黄色、黑白花色、黄白花色、黑黄花色、黑黄白花色(黑黄花色、黑黄白花色只会出现在雌性中),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B控制黑色、基因b控制黄色,二者可以共同表达:基因A控制白色,且AA抑制B、b的表达,Aa可与B、b共同表达,aa本身不表达,且不影响B、b表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某种猫的毛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黑黄白花色猫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并由此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只白色雄猫与若干白色雌猫、黄色雌猫。如何通过子一代判断该白色雄猫的基因型,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 AaXBXb (3).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4). 让该白色雄猫与多只黄色雌猫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一代的表现型 若子代表现型为黑黄白花色和黄白花色,则该白色雄猫的基因型为AAXBY; 若子代表现型为均为黄白花色,则该白色雄猫的基因型为AAXbY。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 2、猫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B控制黑色、基因b控制黄色,A控制白色,且AA抑制B、b的表达,Aa可与B、b共同表达,aa本身不表达,且不影响B、b表达,因此白色雌猫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Xb、AAXbXb,白色雄猫的基因型是AAXBY、AAXbY, AaXBXB表现为白黑花色的雌猫, AaXBXb表现为黑黄白花色的雌猫, AaXbXb表现为白黄花色的雌猫, AaXBY为白黑花色的雄猫, AaXbY表现为白黄花色的雄猫, aaXBXB表现为黑色雌猫, aaXBXb表现为黑黄花色的雌猫, aaXbXb表现为黄色的雌猫, aaXBY表现为黑色雄猫, aaXbY表现为黄色雄猫. 【详解】(1)由分析可知:上述某种猫的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黄白花色猫的基因型是AaXBXb,并由此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现有一只白色雄猫与若干白色雌猫、黄色雌猫,若通过子一代判断该白色雄猫的基因型,则鉴定基因型应该用测交的方法,故应该选择让该白色雄猫与多只黄色雌猫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一代的表现型: 若子代表现型为黑黄白花色和黄白花色,则该白色雄猫的基因型为AAXBY; 若子代表现型为均为黄白花色,则该白色雄猫的基因型为AAXbY。 【点睛】认真阅读题目中两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本题的另一关键! 2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并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第一步:取3个150ml的锥形瓶分别装入100ml马铃薯培养液,高压蒸汽灭菌。 第二步:待培养液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 第三步: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检测并计算每个培养瓶中酵母菌活菌数量,然后计算平均值,最后绘制成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培养基必须灭菌处理,以及接种酵母菌时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酵母菌数目检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取抽样检测方法 B.计数时先将培养液滴加在计数室中间,再盖上盖玻片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后,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再镜检计数 (3)ob段醇母菌种群呈现“S”型曲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bc段酵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B (3). 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使得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4). 营养物质的减少和有害代谢产物(酒精)的积累,导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解析】 【分析】 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法。 实验相关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抽样检测法:现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即可观察。 (4) 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 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1)实验过程中培养基必须灭菌处理,以及接种酵母菌时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理由是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下列有关酵母菌数目检测的说法 A、由于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加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 C、由分析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后,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再镜检计数,C正确。 故选B。 (3)ob段醇母菌种群呈现“S”型曲线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使得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4)bc段酵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为营养物质的减少和有害代谢产物(酒精)的积累,导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点睛】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是本题的易错点,另外“S”型曲线各个拐点出现的原因也是学生在回答时考虑不全面的知识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