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青阳中学老校区)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高二3月份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血浆,血浆中不含脂质 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自Na+、Cl-和蛋白质 C. ③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时将会导致水肿 D. 淋巴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主要考查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成分及理化性质。 内环境中淋巴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由图可知②代表淋巴,③代表组织液,①代表血浆。据此解答。 【详解】①是血浆,脂质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靠血液运输,所以血浆中含有脂质,A错误. 细胞外液渗透压是由其中的溶质微粒的数目决定的,主要来自Na+、Cl- 和蛋白质,B正确. ③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时,渗透压降低,不会导致水肿,C错误. 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液和淋巴中,直接内环境是①和②,D错误. 【点睛】当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或者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血浆中会有更多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其中的Na+和Cl-可以进入组织液 B. 肾衰竭导致尿毒症,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器官的参与 C. 肌肉细胞和某些腺体细胞表面可能有识别和结合神经递质的受体 D. 缺碘可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 【答案】D 【解析】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的Na+和Cl-可以进入组织液,A正确。肾衰竭导致尿毒症,是因为代谢废物无法排出,这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器官的参与,B正确。肌肉细胞和某些腺体可以作为效应器,所以有它们的细胞膜表面有识别和结合神经递质的受体,C正确。缺碘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D错误。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 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质基质的功能,要求考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状,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知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 人体淋巴可通过淋巴循环流入血管中,因此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C正确;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4. 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人体的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组织液 C. 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完全相同 D. 营养不良和淋巴循环受阻均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血细胞生活中血浆中,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错误;人体的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B错误;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都不相同,C错误;营养不良和淋巴循环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体液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 5.如图是缩手反射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B. 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 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 D. 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答案】A 【解析】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可以位于脊髓,A项错误;发生反射活动时,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①传入到神经中枢②,神经中枢的“指令”沿传出神经③传达到效应器,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项正确。 6.下丘脑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在寒冷环境中能产生冷觉 B. 血浆渗透压较低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使尿量减少 C. 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胰岛素分泌会减少 D. 下丘脑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在维持人体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冷觉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A项错误;血浆渗透压较低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B项错误;胰岛细胞的分泌与垂体无关,C项错误;下丘脑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在维持人体稳态中起重要作用,D项正确。 7.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属于神经末梢 B. 该神经元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C. 该神经元位于膝反射的反射中枢 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负电波沿神经纤维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图是神经细胞的结构图,也叫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图示中:①是树突,②是神经末梢。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上有几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就有几个神经元构成该反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图中①指树突,②指轴突末梢,所以②是神经末梢,①不是,A错误;该神经有1个轴突和多个树突,B错误;膝反射是二元反射弧,其反射中枢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中,C错误;刺激该神经元轴突可以产生一个负电波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传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反射弧结构及反射活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科学家发现,甘丙肽(一种神经递质)会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甘丙肽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 B. 甘丙肽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C. 甘丙肽在传递神经冲动时由突触前膜扩散并移动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 D. 甘丙肽除了能与GalRl受体结合,也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 【答案】B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A错误;甘丙肽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甘丙肽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B正确;甘丙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在传递神经冲动时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C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甘丙肽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D错误。 9.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上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Ⅱ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 B. 若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 C. 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 D. 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错误;如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C错误;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10.下列有关突触小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膨大只形成一个突触小体 B. 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 C. 突触小体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 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往往有许多个,所以各自膨大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错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B正确;突触小体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C错误;突触小体上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错误。 11.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通过体液定向传送到靶细胞并对靶细胞发挥作用 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C. 激素只能在体内作用 D. 激素不能被细胞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 激素会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A错误;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的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只要有适宜的条件,激素也能在体外作用,C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激素不能被细胞重复利用,D正确。 12.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几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激素③分泌过多 B. 缺碘时,激素①和②的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 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 图中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②是促甲状腺激素(TSH),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功能亢进的特征就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量不足,从而会引起TRH、TSH分泌量增多;甲状腺激素量的增多会对下丘脑和垂体起到抑制即负反馈作用,应有两个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过程,而图中只划了③这一处;图中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到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到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又反馈调节垂体和下丘脑的激素分泌. 13.下列说法有几项正确( ) ①某同学高烧39℃持续不退,原因是此时他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②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细胞与体液免疫过程密切相关 ③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抑制胰岛素分泌,因此两激素相互拮抗 ④垂体分泌的生长素可促进人体的生长 ⑤促甲状腺激素从合成到最后发挥作用总共穿过0层生物膜 ⑥激素、神经递质、酶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 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主要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主要参与细胞免疫。2.胞吞胞吐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生长素是植物激素。 【详解】高烧39℃持续不退,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①错误。B细胞是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产生,在骨髓中成熟,②正确。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两激素拮抗作用是因为胰岛素降低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作用,③错误。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促进人体的生长,④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排出细胞,因此从合成到最后发挥作用总共穿过0层生物膜,⑤正确。一般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失活,而酶在发挥作用后不会立即失活,⑥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完成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出细胞,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⑦错误。综合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 14.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 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 C. 激素种类多,但只能为机体提供少量能量 D. 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少,但效应强大,即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正确。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B正确。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靶器官,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C错误,D正确。 15. 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 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答案】A 【解析】 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A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B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促进其对原尿中的水进行重吸收,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降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血糖,两者之间相互拮抗,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6. 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 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 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答案】C 【解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过程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 内环境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突触后神经兴奋时Na+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D. 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未受刺激的时,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刺激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在反射过程中,刺激从感受器开始,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到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A错误。Na+浓度的大小与动作电位有关,一般不会影响静息电位,即使考虑静息电位,当细胞膜外Na+浓度增大,膜外正电荷增多,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变大,B错误。突触后神经兴奋时Na+通过钠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是被动运输的过程,C正确。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作用到突触后膜上,不需要血液运输,D错误。 【点睛】易错警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一般是指神经纤维离体情况下,在神经纤维的中间的某点刺激时会双向传导,但在体内的反射过程中,必须是单向的。 18.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但不存在反馈调节 ②性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来促进排卵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 【详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但也存在着反馈调节,①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②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在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上,③错误。垂体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在性腺上促进生殖器官的成熟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因此可以用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来促进排卵,④正确。综合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19.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激素,作用于内分泌腺,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所以AC正确;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所以其分泌增多,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多,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知识。 20.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的存在使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能双向传递 B. 神经冲动在结构①处和结构②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C. 结构②处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D. 刺激Ⅰ、Ⅱ处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Ⅲ处则不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构①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故A项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的作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构①处传导速度较结构②处的传导速度慢,则B项错误;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故C项错误;刺激Ⅲ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逆向传递,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兴奋在神经纤维及突触间传导与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对题图的分析、辨别,最终利用所学的知识比较、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21.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 B. T细胞会辨识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并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 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首先通过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阻止其扩散,当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时就启动第三道防线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A正确;效应T细胞会辨识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B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22.下列能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 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 B. 抗体的合成及加工 C. 肝炎病毒的增殖 D. 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涉及细胞呼吸、蛋白质合成加工、病毒增殖和免疫的知识,综合考查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 【详解】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A错误. 抗体的合成及加工发生在细胞质中,由核糖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完成,B错误. 病毒离不开活细胞,肝炎病毒的增殖是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的,C错误. 抗体分布在细胞外液,所以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在细胞外,D正确. 【点睛】细胞是代谢的基本单位,人体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发生在细胞中;抗体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主要是血浆中,所以抗体发挥作用的免疫为体液免疫。 23.下列人体各项免疫反应中,不会发生于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该病原体特有抗原 B. 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C. 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D.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 【答案】D 【解析】 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该病原体特有抗原,A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D错误。 24. 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 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 在人体中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B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结合,并能够释放淋巴因子。所以A、B、C均正确。在细胞免疫中只有效应T细胞才可以释放淋巴因子(不是T细胞),以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所以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 熟悉体液免疫的流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逐项分析如下:由流程图物质a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由此可推知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A项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清除;B项错误。由图示知是抗a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的重症肌无力,由抗体参与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项正确。由图示抗a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的几率减小;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免疫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所学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简答题 2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其中5为红细胞,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5标号所示结构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 (2)图中所示的液体氧浓度最低的标号是___________。 (3)图中标号__________所示的部分蛋白质最为丰富。 (4)此图表示了血浆、组织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是( ) A.淋巴和组织液 B.淋巴和血浆 C.组织液和血浆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5)血浆正常pH是__________ 【答案】 (1). 血浆 (2). 1 (3). 6 (4). C (5). 7.35-7.45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图中1是细胞内液,2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3是淋巴,4是毛细血管壁细胞,5是红细胞,6是血浆,7是组织液。 【详解】(1)图中的5是红细胞,红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 (2)氧气要在细胞内被消耗,因此1细胞内液中氧浓度最低。 (3)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相比较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即6所示的部分蛋白质最为丰富。 (4)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之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淋巴和组织液之间、淋巴和血浆之间是单向的,C正确。 (5)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血浆正常pH是7.35-7.45。 【点睛】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三者之间以及内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关系是: 27.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甲是_______,物质丙为_______。寒冷环境中,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物质丙可以提高__________,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机体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寒冷时体温调节的方式为__________。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会______(“增加”、“减少”、“不变”),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 (3)物质丙由甲状腺细胞分泌,体检时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其含量,这体现了体液调节的 _____的特点。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甲状腺激素 (3). 细胞代谢的速率 (4). 神经—体液 (5). 减少 (6). (负)反馈调节 (7). 通过体液运输 (8). 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判断,图中物质甲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乙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物质丙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物质甲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丙为甲状腺激素。人在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该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机体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机体的散热量。 (2)若给动物饲喂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则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3)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细胞分泌的,而体检时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其含量,说明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 (4)若刺激图中A点,产生的兴奋会先后经过电流表的左侧和右侧,因此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确定图中甲、乙、丙代表的激素的名称,能够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判断(4)中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次数。 28.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瘦素合成后,以__________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 _________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细胞上的 _________结合。 (2)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受抑制,使信号分子x与y的比值_________ ,从而使饱中枢兴奋;同时使信号分子z的释放_________ ,饥中枢受抑制,降低人的食欲。 (3)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据此判断,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 _________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答案】(1)胞吐 体液(血液) 特异性受体 (2)增加 减少 (3)抑制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干“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知,瘦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激素随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2)结合题图和以上分析知,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受抑制,使信号分子X与Y的分泌量会分别增加和减少,所以X和Y的比值会增加,从而使饱中枢兴奋;同时使信号分子z的释放也减少,饥中枢受抑制,降低人的食欲;激素调节一般为(负)反馈调节,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体内瘦素的受体失去功能(瘦素无法运输到下丘脑、血液中存在瘦素抑制剂),从而使食欲失去控制。 (3)当人体大量进食后,人体的血糖浓度会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吸收(摄取)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据此判断,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体温恒定的机理如下:当机体的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相应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体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促进机体产热。请根据该过程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 _____(“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是因为甲状腺细胞具有 ___________ ,而其他细胞没有该物质。 (3)为验证小白鼠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脊髓,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若干,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并测量四组小白鼠的体温; ②甲组不做处理,乙组破坏 __________ ,丙组破坏 ___________,丁组破坏下丘脑和脊髓; ③将四组小白鼠放在相同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调节 (2).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3). 下丘脑 (4). 脊髓 (5). 测量体温并比较体温是否变化 (6).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1)当机体的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相应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是神经调节的过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一部分是体液调节的过程,因此题中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促甲状腺激素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在甲状腺细胞,是因为甲状腺细胞具有与之结合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其他细胞没有该物质。 (3)②:实验中甲组不做处理是对照组,为了验证小白鼠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脊髓,则实验组应该是破坏下丘脑或垂体。则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丙组体温无变化,则丙是破坏的脊髓,而乙组则破坏的是下丘脑。③: 本实验的因变量应该是观察4组小鼠的体温是否变化,因此应将四组小白鼠放在相同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测量体温并比较体温是否变化。实验结果则是:不做处理的甲组体温不变化,破坏下丘脑的乙组体温变化,破坏脊髓的丙组不变化,下丘脑和脊髓都破坏的丁组体温变化。 【点睛】本题实验要明确实验性质,本题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指验证已知结果的实验,不需要做假设,结果是确定的,探究性实验是指对未知结果的探索,会有多种结果和结论。二者区别:验证性试验:证明已知结论,探究性实验:不知结论,通过做实验,求证假设是否正确。 30.乳头瘤病毒(HPV)是球形DNA病毒,人感染后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 对照剂 7863 83 A2 疫苗 7848 4 B (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 对照剂 1125 126 B2 疫苗 1121 125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运载体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人体接种该疫苗后,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______会迅速繁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吸附宿主细胞。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2)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_______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3)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__________免疫清除体内HPV。 (4)综上所述,该疫苗可否用于宫颈癌的预防?__________ 【答案】 (1). L1蛋白 (2). 记忆(B)细胞 (3). A1 (4). 细胞 (5). 可以 【解析】 【分析】 表中数据显示,A、B组的区别在于接种前是否已经感染了HPV病毒,接种前未检出HPV的DNA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接种疫苗明显具有预防宫颈癌作用;接种前检出HPV的DNA时,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明显差异,此种情况下疫苗没有发挥作用。 【详解】(1)该疫苗是通过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运载体连接后导入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将目的基因转录再翻译出L1蛋白,因此人体接种该疫苗后,L1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HPV侵入机体时,此时会发生二次免疫,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2)从表中数据可知,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A1组,而B1组和A1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感染HPV,由此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3))B2组与B1组人群都已经感染了HPV,HPV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该疫苗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清除病毒,而不能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体内的HPV。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疫苗对于预防宫颈癌有很好的效果。 【点睛】1.基因疫苗不是基因直接作为抗原,而是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作为抗原。 2.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的抗体速度快且量多,但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不是记忆细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