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兵地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兵地十校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答案】B 【解析】 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1、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2、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亲代为显性。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显隐性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 已知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将某一红果高茎番茄植株测交,对其后代再测交。并用柱形图来表示第二次测交后代中各种表现型的比例,其结果如图所示,请你分析最先用来做实验的亲本红果高茎番茄植株的基因型是( ) A. RrDd B. RRDD C. RrDD D. RRDd 【答案】D - 24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图中红果:黄果=1:1,矮茎:高茎=3:1,由此推测第二次测交亲本的基因型,据此答题。 【详解】柱形图中第二次测交后代红果∶黄果=1∶1,为Rr×rr的结果;高茎∶矮茎=1∶3,为Dd×dd、dd×dd的结果,即第一次测交后代有RrDd、Rrdd两种,最先用来做实验的亲本红果高茎番茄的基因型为RRDd。综上所述,D正确。 故选D。 3.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将F2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则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 ) A. 1∶2 B. 2∶1 C. 1∶1 D. 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详解】加入控制糯性的基因和非糯性的基因是A和a,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子一代自交的基因型是AA∶Aa∶aa=1∶2∶1,子一代产生的含A花粉的基因频率为1/4+1/2×1/2=1/2,含a花粉的基因频率为1/4+1/2×1/2=1/2,A∶a=1∶1,因此蓝色花粉与棕红色花粉的数量比是1∶1。 故选C。 4. 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B.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假说的内容 【答案】C - 24 - 【解析】 孟德尔所做假设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其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实验现象,A错误;“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生物特性,孟德尔实验成功原因之一是实验材料选择正确,B错误;“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正确。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D错误;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 【名师点睛】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实验理解不清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 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 高茎 ↓⊗ F2 高茎 矮茎 比例 3 ∶ 1 归纳总结:①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 24 - 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 (2)遗传图解 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 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5. 下列杂交组合中(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是(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据此答题。 【详解】A、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2=2种,A错误; B、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1=1种,B正确; C、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2=4种,C错误; D、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1=2种,D错误。 - 24 - 故选B。 6. 现有一批玉米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3将这批种子播种后自然生长结实率相同的情况下,子代中AA∶Aa∶aa的比例是( ) A. 4∶6∶3 B. 7∶6∶3 C. 2∶2∶1 D. 25∶30∶9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又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AA的个体后代都是AA,Aa的个体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Aa=1∶3,AA占1/4,Aa占3/4,豌豆自然状态下通过自花传粉繁殖,子代AA占1/4+3/4×1/4=7/16,Aa=3/4×1/2=3/8,aa=3/4×1/4=3/16,所以AA∶Aa∶aa=7∶6∶3。 故选B。 7. 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你认为杂交结果正确的是 A. F1代中雌果蝇都是白眼正常翅,雄果蝇都是红眼正常翅 B. F2代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代的父方 C. F2代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 D. F2代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数目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据题意推出:亲本雌果蝇、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子代F1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因此F1中无论雌雄果蝇都为红眼正常翅,A错误; D、F1中雌雄果蝇之间自由交配产生F2,由此推出:F2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AAXBXB∶2AaXBXB∶1aaXBXB∶1AAXBXb∶2AaXBXb∶1aaXBXb,其中正常翅与短翅的比例为3:1,故D错误; - 24 - C、F2的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AAXBY∶2AaXBY∶1aaXBY∶1AAXbY∶2AaXbY∶1aaXbY,故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4∶4,C正确; B、由于红眼基因、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所有雄果蝇中的红眼基因或白眼基因只能来自母方,故B错。 故选C。 【点睛】 8. 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发生场所 真核生物各组织或器官的体细胞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及数目 细胞分裂1,产生2个子细胞分裂后形成的仍然是体细胞 细胞分裂2,产生4个子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成熟的生殖细胞 子细胞内染色体和DNA数目 和体细胞相同 是体细胞内的一半 子细胞间的遗传物质 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 一般不相同(基因重组,有的还牵涉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 24 -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I期 意义 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相同点及联系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都有纺锤体出现,都有核膜与核仁的消失与重建过程,都有染色体的平均分配现象。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减数第二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的二倍,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C。 9. 某男性色盲,若不考虑变异的发生,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可能存在 A. 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B. 一个X,一个Y,一个色盲基因 C. 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D. 一个Y,一个X,两个色盲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 - 24 -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该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Y,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了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处于后期时,其相应的基因和染色体组成为XbXb或YY。 故选C。 10.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适宜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观察;如果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B错误; C、用35S - 24 -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1. 下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B. 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 C. 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 ③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并分析题图可知:①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其中a为DNA非模板链,b是DNA模板链,c为mRNA;③表示翻译,其中d、e、f都是正在合成的肽链。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是DNA的复制,②是转录,二者所示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A错误; B、②所示的转录过程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所示的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中完成,B错误; C、①所示的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所示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 D、③是翻译过程,由肽链的长短可判断出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D正确。 故选D。 12. 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因为酶缺陷引起的分子遗传病,前者不能由酪氨酸合成黑色素,后者不能将尿黑酸转变为乙酰乙酸,排出的尿液中因含有尿黑酸,遇空气后氧化变黑。如图表示人体内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生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一个皮肤角质层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导致白化病 B. 若一个胚胎干细胞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黑尿病 - 24 - C. 白化病和黑尿病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 D. 图中代谢过程可说明一个基因影响一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受一个基因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据图分析,图示为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的。 【详解】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若一个皮肤角质层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表现突变的范围较小,不会导致白化病,A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所以一个胚胎干细胞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黑尿病,B正确;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C正确;由图中代谢过程可知,酶A缺乏可影响多个性状,即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同时尿黑酸的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即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分析判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明确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 13. 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以独立生活 C. 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 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4 - 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 【详解】A、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需要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然后再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外壳,即至少要通过图中的④②③环节完成,A正确; B、HIV为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可增殖生活,B错误; C、HIV的遗传物质RNA,经④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正确; D、由于艾滋病病毒只有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然后再经过转录和翻译形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因此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④逆转录过程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D正确。 故选B。 14. 某实验小组对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进行调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需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B. 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需在家族中调查 C. 在家系调查时对已经去世的个体信息不做统计 D. 可以分小组调查,以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需在患者家族中调查,A错误; B、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调查,B错误; C、在家系调查时对已经去世的个体信息要做统计,C错误; D、可以分小组调查,以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D正确。 故选D。 15. 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则该病一定不是() - 24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 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 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 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全患病,系谱图不符,C错误; D. 该遗传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是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判断遗传病类型的能力。 - 24 - 16. 如图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重复,该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B. 图②表示易位,该变异一定不会影响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C. 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不会致死 D. 图③表示易位,该变异发生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染色体缺失c片段;②是同一条染色体上c、d、e片段发生倒位;③该图中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易位。 【详解】A、图①表示缺失,该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A错误; B、图②表示倒位,该变异可能会使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B错误; C、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是致死的,C错误; D、图③表示易位,是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D正确。 故选D。 17. 如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则相应的酶依次是( ) A. DNA连接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解旋酶 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C. 解旋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D.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答案】C - 24 - 【解析】 【分析】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解旋酶:能使DNA分子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链打开。 【详解】①处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 ②处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的作用部位; ③处为两个DNA片段的缺口,是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 故选C。 18. 下列是无子西瓜培育的过程简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也可进行低温诱导处理,与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相同 B. 三倍体植株不育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 C. 培育得到的无子西瓜与二倍体有子西瓜相比个大、含糖量低 D. 要得到无子西瓜,需每年制种很麻烦所以可用无性繁殖进行快速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组染色体(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令二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4N=44),这种四倍体西瓜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能正常萌发成长.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这样在四倍体西瓜的植株上就能结出三倍体的植株,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所以这种西瓜无子。 【详解】A、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也可用低温诱导,它们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 24 - B、三倍体植株不育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B正确; C、培育得到的无子西瓜为多倍体,其与二倍体有子西瓜相比个大、含糖量高,C错误; D、无子西瓜不育,因此要得到无子西瓜,需每年制种,很麻烦,但可用无性繁殖进行快速繁殖,如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繁,D正确。 故选C。 19. 用若干基因型为Aa的棉铃虫进行自由交配获得大量子代。用某种杀虫剂处理该棉铃虫的子代种群,发现基因型AA、AB、aa的个体分别被淘汰掉80%、40%、2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杀虫剂对棉铃虫发挥选择作用,并会诱发棉铃虫的突变 B. 杀虫剂的使用使棉铃虫Aa的基因型频率降低 C. 淘汰后棉铃虫A的基因频率为36.4% D. 继续使用该杀虫剂棉铃虫的死亡率会逐代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基因型为Aa的棉铃虫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子代中,AA=25%,Aa=50%,aa=25%;由于杀虫剂的使用,发现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被淘汰掉80%、40%、20%,则剩余个体有AA=25%×20%=5%,Aa=50%×60%=30%,aa=25%×80%=20%,则目前的基因型频率为AA=1/ 11 、Aa=6/ 11 、aa=4 /11 ,A的基因频率=1 /11 +6 /11 ×1/ 2 =4/ 11 ,即为36.4%。 【详解】A、杀虫剂对棉铃虫发挥了选择作用,基因突变在杀虫剂使用之前就已发生,A错误; B、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杀虫剂的使用使棉铃虫Aa的基因型由(1/2)50%变为(6/11)54.5%,B错误; C、由于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被淘汰掉80%、40%、20%,则淘汰后AA:Aa:aa=1:6:4,计算A的基因频率=(1×2+6×1)/(2+12+8)=36.4%,C正确; D、继续使用该杀虫剂,由于种群中AA个体越来越少,棉铃虫的死亡数量减少,死亡率降低,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判断种群是否进化,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 - 24 - B. 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判断种群是否进化,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B错误;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正确; D、“收割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 如图曲线表示某生物(2n=4)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a~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中④⑥段可表示细胞进行_______分裂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数量变化。 - 24 - (2)图a-e中与曲线②⑤位置相对应的细胞分别是_______。 (3)细胞a、b、c、d、e中具有四分体的是_______,曲线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 (4)与体细胞相比,a-e细胞中,核内染色体含量减少的是_______。 (5)在细胞a中,常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减数第二次 (2). 染色体 (3). e、b(顺序不能交换) (4). a (5). b和c (6). e (7). 基因重组 (8).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上部分片段发生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表示有丝分裂末期;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⑤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图中④数目减半,且⑤又加倍,因此④⑥段可表示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2)曲线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e细胞;曲线⑤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b (3)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对应细胞a;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对应细胞b和c。 (4)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图中只有细胞e(第二次分裂中期)。 (5)细胞a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上部分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曲线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及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 24 - 22. 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种野生植物,这种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物各1株 组别 杂交组合 F1表型 杂交组合 F1表型 A:30对亲本 红花×红花 2红花:1白花 D:绿茎×紫茎 绿茎:紫茎=1:1 B:30对亲本 红花×白花 1红花:1白花 E:紫茎自交 全为紫茎 C:30对亲本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F:绿茎自交 由于虫害,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A、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致死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组。 (5)若F组正常生长繁殖,其子一代表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花 (2). 红花:白花=2:1 (3). 显性纯合 (4). 紫茎 (5). 第二组实验中,E组实验紫茎自交后代全是紫茎,说明紫茎是纯合子,且D组实验绿茎与紫茎杂交,子代绿茎:紫茎=1:1,说明绿茎是杂合子,因此绿茎对紫茎是显性性状 (6). 绿茎∶紫茎=3∶1 【解析】 【分析】 1、由A组合红花×红花的后代2红花∶1白花,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是显性,白色是隐性。 2、由于第二组的F组子代全部死亡,故判断茎色的显隐性关系只能分析D组和E组,从D组结果来看,两亲本一定是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若亲本中紫茎是杂合子,则与E组的结果不符,因此D组亲本中的紫茎一定是隐性纯合子,亲本中的绿茎是显性杂合子。 - 24 - 【详解】(1)根据第一组中的A组实验:红花×红花→红花和白花,可知白花相对于红花是隐性性状。 (2)设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若B组亲本红花植株为纯合子,则子代应该均为红花;若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则红花:白花>1:1;若亲本红花植株均为杂合子,则子代红花:白花=1:1。故可推知B组红花植株基因型均为Aa,结合A组实验可知,应存在AA致死现象,故其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 (3)结合B组结果可知,Aa能正常存活,故推测AA致死;则A组中Aa×Aa→1AA(致死):2Aa(红花):1aa,符合题意,即花色遗传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4)第二组的情况与第一组不同,第一组类似于群体调查结果,第二组为两亲本杂交情况。D组后代绿茎∶紫茎=1∶1,属于测交类型,说明亲本一个是杂合子,一个是隐性纯合子,而E组中紫茎自交后代都是紫茎,说明紫茎植株是隐性纯合子,则绿茎植株是杂合子。 (5)如果F组的绿茎植株(杂合子)能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绿茎︰紫茎=3∶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答题关键在于根据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基因型,明确花色遗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并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联系。 23. 下图是某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显、隐性基因用A、a表示)。请分析回答: (1)通过Ⅱ3、Ⅱ4个体可以排除这种病是_______(显性、隐性)遗传病。若Ⅱ4号个体不携带此致病基因,此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_染色体上。 (2)若Ⅱ4号个体携带此致病基因,Ⅲ7是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_,Ⅲ7和Ⅲ10婚配,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 (3)若III8是 Klinefecter综合症(XXY)患者,其病因是Ⅱ代中的_______号个体产生配子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 【答案】 (1). 显性 (2). X (3). 2/3 (4). 1/3 (5). II3 【解析】 - 24 - 【分析】 1、判断患病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 2、II3号和II4号正常,出生患病的II8号,故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但不能进一步确认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Ⅱ3、Ⅱ4不患病,但子代III8患病,故通过Ⅱ3、Ⅱ4个体可以排除这种病是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3和II4均携带致病基因,但Ⅱ4号个体不携带此致病基因,此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2)若Ⅱ4号个体带有此致病基因,则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II3和II4的基因型可设为Aa,其子代III7基因型可能为1/3AA、2/3Aa,即其为携带者的概率为2/3;II6患病(基因型为aa),则III10基因型为Aa,Ⅲ7(1/3AA、2/3Aa)和Ⅲ10(aa)婚配,生下患病孩子(aa)的概率为2/3×1/2=1/3。 (3)若III8是XXY患者,该个体为男性,故可推知多了一条X染色体,可能是II3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XX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XX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也可能为II4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XY未分开),结合题意可知,其病因是Ⅱ代中的II3号个体产生配子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的判断及概率的计算,根据遗传系谱图及题干中的条件,准确的判别患病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24. 长链非编码RNA(I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碱基,具有多种调控功能的一类RNA分子。如图表示细胞中1ncRNA的产生及发挥调控功能的几种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有_______种RNA,各种RNA的合成都以_______为原料,催化该反应的酶是_______。 - 24 - (2)转录产生的RNA中,能提供信息并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的是_______,此过程中还需要的RNA有_______。 (3)I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核内染色质(图示①)中的_______结合,有的穿过_______层膜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或RNA分子结合,发挥相应的调控作用。 【答案】 (1). 3 (2). 核糖核苷酸 (3). RNA聚合酶 (4). mRNA (5). tRNA和rRNA (6). DNA (7). 0 【解析】 【分析】 1、RNA分子的组成:RNA由核糖核苷酸经磷酯键缩合而成长链状分子。一个核糖核苷酸分子由磷酸,核糖和碱基构成。RNA的碱基主要有4种,即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其中,U(尿嘧啶)取代了DNA中的T胸腺嘧啶而成为RNA的特征碱基。 2、(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3、分析图解:图中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核孔。 【详解】(1)细胞内有mRNA、tRNA和rRNA共3种RNA,RNA都是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2)能提供信息并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的是mRNA,还需要tRNA和rRNA,其中tRNA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rRNA作为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3)I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核内染色质中的DNA结合,有的能穿过核孔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或RNA分子结合,所以穿过膜的层数为0。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转录、翻译的过程、条件、场所等,并结合题干和图解信息准确答题。 25. 如图表示番茄植株 ()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24 - (1)通过途径2获得品种B的过程首先通过______培养,获得______。途径2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2)途径4依据的原理是_____,此途径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 (3)要尽快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应采用途径_______,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 (4)品种A与途径3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5)品种A与B否为同一个物种?__________(填“是”与“否”),原因是 ___________。 【答案】 (1). 花药离体 (2). 单倍体幼苗 (3). 单倍体育种 (4). 染色体数目变异 (5). 基因突变 (6). 能够产生新基因 (7). 途径2 (8). 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9). 1/4 (10). (11). 是 (12). 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分析】 图中途径1为种子繁殖,途径2为单倍体育种,途径3为多倍体育种,途径4为诱变育种。 【详解】(1)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需要将花粉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整个育种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2)途径4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有点是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3)尽快获得稳定遗传优良品种应采用途径2单倍体育种,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4)品种A是HhRr杂交形成的子代,途径3是利用HhRr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其基因型是HhRr,而品种A是HhRr的比例为1/4,所以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品种C是HhRr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形成,其基因型是HHhhRRrr。 (5)A和B细胞内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二者是一个物种。 【点睛】 - 24 - 本题育种的知识,单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的概念容易混淆,单倍体是用配子发育成一个个体,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26.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某种老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 (2)①~③、④~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___。种群1→品系1→物种1说明了______________。 (3)种群1中随机抽取2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40、140和20个,则A基因、a基因频率分别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地理隔离 (2). 生殖隔离 (3). 变异的不定向性 (4). 自然选择是定性向的 (5). 55% (6). 45%。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题图分析,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引起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表示生殖隔离。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过程,即生物进化的实质。 (2)图中①~③、④~⑥的存在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显示了变异的不定向性。种群1→品系1→物种1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 24 - (3)种群1中随机抽取2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40、140和20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40×2+140)÷(200×2)=55%,则a的基因频率为1-55%=45%。 【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图中的相关信息并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做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基因频率的计算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