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黄冈中学高三理科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1. 如图为某激素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其中 a、b、c、d、e 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 c 结构 B. 携带物质 X 到 a 的是 rRNA C. 此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 D. 在 e 结构内可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 CO2 和 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 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 以图中物质 X 是氨基酸、a 是核糖体、b 是内质网、c 是高尔基体、d 是细胞膜、e 是线粒体。 【详解】A、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所以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A 错误; B、携带氨基酸到核糖体的是 tRNA,B 错误; C、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C 正确; D、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最初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 氧化分解成 CO2 和 H2O,由此可见,线粒体不能直接将葡萄糖氧化分解,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细胞呼吸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 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 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 论。 2.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生理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在产生兴奋时有 Na+流入细胞,在静息时则不发生 Na+的运输 - 2 - B. 当抑制性的神经递质结合在突触后膜上时,其膜电位仍表现为外正内负,但膜内外电位差 值比静息状态时更大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D. 兴奋性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后可以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也可以使肌肉收缩或某些 腺体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 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 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 【详解】A、神经元在产生兴奋时有 Na+流入细胞,在静息时需要钠钾-泵将 Na+运出,K+转入, A 错误; B、当抑制性的神经递质结合在突触后膜上时,会使阴离子进入突触后膜,因此,其膜电位仍 表现为外正内负,但膜内外电位差值比静息状态时更大,B 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而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 正确; D、兴奋性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后,其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可以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也 可以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D 正确。 故选 A。 3.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 40 条染色体。用放射性 60Co 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 植株 X,取其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 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能稳定遗传 B. 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C. 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 20 条染色体 D. 植株 X 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 -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 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为单倍体,高度不育,更不会稳定遗传,A 错误; B、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由于其细胞内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故其细胞仍具有全 能性,B 正确; C、由于大豆含有 40 条染色体,故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 20 条染色体,而细胞在有丝 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故此时细胞内共含有 40 条染色体,C 错误; D、题意显示植株 X 发生了显性突变,为杂合子,其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 代升高,D 错误。 故选 B。 4.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在一系列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图甲),图乙表示测量的弯曲角度(α 值)随生长素浓 度增加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对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胚芽鞘弯曲的生长与体内其他激素无关 B. 由于重力因素,若将图甲中胚芽鞘切段倒置会有相同的实验结果 C. 由图乙可看出,生长素既能促进胚芽鞘生长,也能抑制胚芽鞘生长 D.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 0.4 mg/L 左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 - 4 - 育、防治落花落果等。 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 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 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详解】A、各种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 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胚芽鞘弯曲的生长也不例外,A 错误; B、由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尽管有重力因素,将图甲中胚芽鞘切段倒置也不 会有相同的实验结果,B 错误; C、图乙中的实验数据都比对照组大,故图乙不能显示生长素既能促进胚芽鞘生长,也能抑制 胚芽鞘生长,C 错误; D、图乙中胚芽鞘弯曲最大值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 0.4 mg/L,故可推测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 适生长素浓度在 0.4 mg/L 左右,D 正确。 故选 D。 5.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 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 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 晚。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 正确的是( ) A. 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 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了明显差异且两者间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该事例说明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有:地理隔离、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 件。 - 5 - 【详解】A、土壤酸碱度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变异有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A 错误; B、题意显示两种群已经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显然它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即两 个种群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 正确;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由于基因突变时不定向的,故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 改变,C 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 错误。 故选 B。 6.科学的操作过程对实验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在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沿铅笔线均匀画滤液细线并快速重复 2-3 次 B. 检测蛋白质时,将双缩脲试剂 A 液和 B 液充分混匀后再加入组织样液 C. 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盖上盖玻片后直接用拇指轻压盖玻片 D.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并 与 DNA 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中 DNA 和 RNA 分布的原理: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 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 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人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A、在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为了保证滤液细线含有较多的色素,通常需沿铅笔 线均匀画滤液细线 2-3 次,但需要待滤液干后再画,A 错误 B、检测蛋白质时,需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 A 液,混匀后再向混合液中滴加 4 滴 B 液充分混匀后观察,B 错误; C、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 轻按压载玻片,C 错误; D、由分析可知,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染色 剂进入细胞并与 DNA 结合,D 正确。 故选 D。 的 - 6 - 7.在某一低浓度 CO2 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测定小麦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 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 率相等时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光照强 度(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 CO2 吸收量 (mg/100cm2 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 CO2 释放(mg/100cm2 叶·小时) 小麦 3 9 32 8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黑暗条件下小麦叶肉细胞能产生 ATP 的场所有_______。 (2)当光照强度超过 9 千勒克司时,小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外界限制因素主要是 __________。 (3)当光照强度为 3 千勒克司时,小麦固定的 CO2 的量为________(mg CO2/l00 cm2 叶·小时 ),当光照强度为 9 千勒克司时,小麦固定的 CO2 的量为_________(mgCO2/100cm2 叶·小时) (4)为了探究高温(30℃)、强光照(15 千勒克司)这两种条件同时存在时对小麦叶片与玉米 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研究小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 材料 试验条件 CO2 吸收量(mg/100cm2 叶·小时) 1 25℃、9 千勒克司 a 2 小麦叶片 30℃、15 千勒克司 b 3 25℃、9 千勒克司 c 4 玉米叶片 30℃、15 千勒克司 d ① 若实验测得 a ≈ b,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有人认为上述实验方案可去掉 1、3 组,你认为该做法是否可行?___。请说出理由:____ 。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 CO 2 浓度 (4). 8 (5). 40 (6). 高温、强光照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没影响) (7). 不可行 (8). 缺乏对照 - 7 -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 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 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 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 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黑暗条件下小麦叶肉细胞 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此时能产生 ATP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当光照强度超过 9 千勒克司时,小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显然此时不是光反应提供的还 原氢和 ATP 的制约,而应该是暗反应受到了限制,考虑外界因素,应该是 CO2 浓度限制了光合 速率的增加。 (3)实验结果显示,当光照强度为 3 千勒克司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所以此时小麦 固定的 CO2 的量为 8mg CO2/l00 cm2 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 9 千勒克司时,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此时净光合速率为 32 mgCO2/100cm2 叶·小时,小麦固定的 CO2 的量实际是小麦总光合速率,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2+8=40(mgCO2/100cm2 叶·小时)。 (4)① 若实验测得 a ≈ b,说明小麦净光合速率在这两个条件下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高温、 强光照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没影响)。 ② 实验中不能去掉 1、3 组,因为 1、3 组是该实验的对照组,若缺乏对照,则无法比较,就 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点睛】熟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用的有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8.甲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 E(20000kJ)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E1、E2、E3(E1+E2+E3=3000 kJ)分别表示牲畜、昆虫和鼠三者同化的能量。牧草呼吸消耗的 能量为 2500kJ,牲畜、昆虫和鼠三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为 600kJ,三者粪便中的能量为 500kJ。 乙图表示该草原中某一种群的 λ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 8 - (1)甲图中鹰与狐狸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 (2)乙图曲线所示种群在前 5 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增长,在 1~20 年中种群数量 最多的是第______年,20~30 年中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3)该草原在第 10 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 落__________演替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 【答案】 (1). 捕食和竞争 (2). 15% (3). J 型 (4). 10 (5). 0 (6). 次 生 (7). 恢复力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甲中,牧草属于生产者;牲畜、昆虫和鼠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 人、食草鸟、狐狸、鹰属于次级消费者.图乙中,λ> 1 时种群数量增加,λ= 1 时种群数量稳 定,λ<1 时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1)图甲中,鹰以狐狸为食,同时鹰和狐狸又有共同的食物--鼠,所以它们之间的 关系表现为捕食和竞争。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所以由第一 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000÷20000×100%= 15%。 (2)由图乙中曲线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 λ 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 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 5 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只要 λ 大于 1,种群数量 - 9 - 就增长;只要 λ 小于 1,种群数量就下降;所以 1~20 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10 年,该种 群在第 20~30 年间的 λ= 1,所以种群的增长率为 0。 (3) 该草原在第 10 年曾发生火灾,尽管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该地方发生的演替叫次生演替,显然“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次生演替的真实写照,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 复力稳定性。 【点睛】熟知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数量变 化的另外呈现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 的辨别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9.H7N9 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由颗粒型重配病毒引起,于 2013 年 3 月底在上海和 安徽两地率先发现。该病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 39℃以 上。下图为某患者体内一些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体内的激素或免疫物质。请 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患者的发热症状主要是由激素③的作用造成的,激素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当其 含量过高时,激素②的分泌会______________。据图可知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 ______________。 (2)患者因在服药后大量出汗而使尿量减少,参与此过程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__(用数 字表示),其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⑥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若⑥属于信号分子,能增强有关细胞 免疫,则物质⑥是____________;若⑥能特异性识别并清除抗原,则物质⑥是____________。 - 10 - 若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则物质⑥是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患者感染 H7N9 型禽流感病毒后,参于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调节。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 (2). 减少 (3). 下丘脑 (4). ⑤ (5). 肾小管 和集合管 (6). 淋巴因子 (7). 抗体 (8). 溶菌酶 (9).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因其能分泌促激素释 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和促激素;同时也是血糖、体温调节中枢和水盐 平衡中枢,而且与生物节律有关。 【详解】(1)由图可知:激素③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并且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 用,故③是甲状腺激素。激素②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当甲状 腺含量过高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图中显示下丘脑作为内分泌活动枢纽,不仅能 够调节机体内激素分泌,还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2)机体内能够减少排尿量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它通过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分的重吸收来减少排尿量。 (3)免疫系统中的活性物质中,能够传递信息的是能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的是淋巴因子,即 ⑥是作为信息分子的淋巴因子;免疫活性物质中,能清除体液中抗原的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 即⑥表示抗体;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是能够消灭细菌的溶菌酶,即⑥为在非特异 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溶菌酶。 (4)结合图示可知,患者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都参与了调节,同时还需要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效应清除病菌,最终经过神神经--体液--免 疫的综合调节机体恢复稳态,故可知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 【点睛】熟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反馈调节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免疫调节的 相关知识、水盐平衡的过程以及下丘脑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0.科学家在研究果蝇时,发现果蝇的眼色中有红色、褐色、白色三种表现型,身色有灰身、 黑身两种表现型。 (1)若假设控制果蝇眼色 A(a)与身色 B(b)基因位于在两对常染色体上。有人将两只果 蝇杂交,获得了 l00 个体。其表现型为 37 只灰身褐色眼;l8 只灰身红眼;19 只灰身白眼; l3 - 11 - 只黑身褐色眼;7 只黑身红眼;6 只黑身白眼。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人进行的杂交实验果蝇所产白眼果蝇胚胎致死,则理论上 亲代两只果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其中 C_DD 为红眼,C_Dd 为褐色眼,其它基因型均表现白眼,现有 CcDd 两只雌雄果蝇杂交, 所产生 F1 代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再让 F1 代中红 眼的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已知灰身是位于 X 染色体上显性性状,有人进行实验让纯合灰身雌果蝇和黑身雄果蝇 杂交,F1 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 F2,再让 F2 代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 F3,则 F3 代中雄性果蝇的表 现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 和 AaBb (2). 灰红∶灰褐∶黑红∶黑褐=3∶6∶1∶2 (3). 红 眼∶褐眼∶白眼=3∶6∶7 (4). 红眼∶白眼=8∶1 (5). 灰身∶黑身=3∶1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详解】(1)由后代表现型为 37 只灰身褐色眼;l8 只灰身红眼;19 只灰身白眼,l3 只黑身 褐色眼,7 只黑身红眼,6 只黑身白眼,可以知道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约等于 6∶3∶3∶2∶1∶1 ,组合总数是 16,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双亲基因型都是 AaBb;结合题意可知白 眼是隐性性状,若该人进行的杂交实验果蝇所产白眼果蝇胚胎致死,则理论上亲代两只果蝇 基因型都是 AaBb 杂交后代的比例为灰身∶黑身=3∶1;褐眼∶红眼=2∶1 ;综合来看:灰红∶ 灰褐∶黑红∶黑褐=3∶6∶1∶2。 (2)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其中 C_DD 为红眼,C_Dd 为褐色眼,其它基因型均表现白眼,现有 CcDd 两只雌雄果蝇杂交, 所产生 F1 代果蝇 C_∶cc=3∶1;DD∶ Dd∶dd= 1∶2∶1,将两对基因结合来看后代红眼∶褐眼 ∶白眼=3∶6∶7,若再让 F1 代中红眼(1/3CCDD,2/3CcDD)的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 有 4/9CCDD(红眼)、4/9CcDD(红眼)、1/9ccDD)(白眼),其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白眼 =8∶1。 (3)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且相关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纯合灰身雌果蝇(XBXB)和黑身 - 12 - 雄果蝇(XbY)杂交,F1 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BXb、XBY,二者相互交配得 F2,F2 基因型为 XBXB、 XBXb、XBY、XbY,且比例均等,现让 F2 代雌雄果蝇相互交配,首先分析 F2 中雌果蝇产生的卵细 胞的种类和比例为 XB∶Xb=3∶1;F2 中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XB∶Xb∶Y=1∶1∶2, 若 F2 代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则需列出棋盘进行分析,则 F3 代中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 3/4×1/2=3/8 XBY(灰身)、1/4×1/2=1/8 XbY(黑身),可见,F3 代中雄性果蝇的表现型及 比例灰身∶黑身=3∶1。 【点睛】会用分离定律的思路解答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有关遗传 问题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注意自由交配和自交的区别。 【生物——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 11.下图是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简图,请分析并回答: (1)过程甲中使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在鲜苹果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_____的 空间。经过 10~12 天后,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样液,如果颜色变为___________色, 说明产生了酒精。 (2)过程乙中使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可以从食醋中分离纯化获得,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________(固体/液体)培养基。 第二步: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第三步: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培养。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__摄氏度范围内。 第五步:挑选符合要求的__________。 (3)在________的条件下,如果缺少糖源,乙中的微生物将甲过程的产物变为________,再 将其变为醋酸。 【答案】 (1). 酵母菌 (2). 1/3 (3). 灰绿 (4). 醋酸(杆)菌 (5). 固体 (6). 平板划线法 (7). 30-35 (8). 菌落 (9). 氧气充足(有氧) (10). 乙醛 【解析】 - 13 - 【分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 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 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 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 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 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30~35 C。 3.菌落:是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 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详解】(1)甲过程为酒精发酵,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发酵瓶中要留有大约 1/3 的空间,以满足酵母菌初始有氧呼吸所需。经过 10~12 天,可根据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与重铬 酸钾发生化学反应变为灰绿色的特性检测酒精的存在。 (2)乙过程为醋酸发酵,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是醋酸(杆)菌,该菌可以从食醋中分离纯化 获得,分离纯化该菌需要制备固体培养基,灭菌后进行接种,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稀释 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接种后需要将醋酸菌放在氧气充足、温度为 30-35 摄氏度范围内 进行培养,因为醋酸菌适宜在该条件下生长,待长出菌落后,从中挑选符合要求的菌落作为 发酵菌种。 (3)由分析可知,在氧气充足(有氧)的条件下,缺少糖源时醋酸菌能将酒精变为乙醛,再 将乙醛变为醋酸。 【点睛】熟知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 原理和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培养 的有关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生物—选修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普通牛奶赖氨酸含量低,为提高牛奶中赖氨酸的含量,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得到了一 头转入外源赖氨酸基因的奶牛,预计将来其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更多的赖氨酸。下图为培育转 基因动物的技术流程图: 的 - 14 - (1)在过程①用到的两种工具酶中,对核苷酸序列有严格要求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 其作用的对象是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_______键。 (2)在基因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的首端必须含有________,它是__________识别和结合的 部位。 (3)过程②中为获得能大量产生赖氨酸 转基因牛,该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的受体细胞是 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导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法。 (4)将该受体细胞培育成为一头奶牛还需要的技术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环境中除须提供 O2 外还须混入一定量的_____,混入的气体 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为保证被培养的动物细胞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可以在 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__,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答案】 (1).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 (2). 磷酸二酯 (3). 启动子 (4). RNA 聚合酶 (5). 受精卵 (6). 显微注射 (7). 早期胚胎培养 (8). 胚胎移植 (9). CO2 (10). 维持培养液的 pH (11). 抗生素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 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 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 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 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 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 的 的 - 15 - 、活性鉴定等。 2.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 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这是胚胎工 程的最后一道工序。 【详解】(1)过程①为基因表达载体 构建,在该过程中用到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限制酶 能识别双链 DNA 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 酸二酯键断开。 (2)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启动子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是一段特殊结构的 DNA 片段,它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 位,并驱动基因的转录。 (3)本实验的最终目标获得能大量产生赖氨酸的转基因牛,因此,过程②(目的基因导入受 体细胞)中的受体细胞应该是受精卵,常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 (4)图中的受体细胞为受精卵,将该受体细胞经过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培养成适宜阶段的早期 胚胎,然后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将早期胚胎置入经过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牛子宫内,完成胚胎 发育过程。 (5)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环境中除须提供 O2 外还须混入一定量的 CO2,CO2 能维持培养 液的 pH。培养的动物细胞需要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因此通常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 的抗生素,以保证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无毒环境。 【点睛】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转基因动物培育的各个流程以 及各流程涉及的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的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