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高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山地和附近平原气温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2.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德育目标 ‎1.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得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 ‎2.掌握分析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方法 ‎1.应用导学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应用综合分析法讲授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 ‎3.应用归纳法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2.2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投影“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表格”;‎ 投影图2.2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不同地区气候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分辨下列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3.昆明四季如春。‎ ‎4.在未来24小时内,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的偏北风,气温下降6至8摄氏度。‎ 以上说法可以看出,简单地讲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的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不会在几年或几十年内有大的变化。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面框图表示(投影):‎ 上节课我们已了解了常见的天气系统,那么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是怎样的呢?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板书)‎ 气候是一个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不同的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特点也就不同,而对此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我们首先来学习气候形成的因子。‎ 一、气候形成因子(板书)‎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1.太阳辐射(板书)‎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还随着时间变化,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差异,各地气候随季节交替,可见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但是太阳辐射并不是照在性质均一的地表,所以地面状况不同也会影响各地气候。‎ ‎2.地面状况(板书)‎ 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1)地面状况不同,热容量就不一样。例如,在相同的纬度上,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这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不同造成的。请大家读表2.3“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2)地面状况不同,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由于山地对气流的屏障和抬升作用,造成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同时山地和平原由于气温的变化,气候也存在差异,读表2.4“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3)地面状况不同,对太阳反射率不同,地面获得的热量就有多有少。例如,南极大陆出现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就与极冰的强反射率有关。‎ ‎(承转)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各不相同。‎ ‎3.大气环流(板书)‎ 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气环流形成的行星风带、大气活动中心,它们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节出现,是造成气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 ‎(承转)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除了这些自然因素以外,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越来越强烈,引起科学界和全社会的关心。‎ ‎4.人类活动(板书)‎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人类影响气候的着眼点,在于设法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气候。‎ 请同学们读图2.25‎ ‎“气候因子关联示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某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图中所示的大气、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因子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补充材料: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森林不仅对发展农业、牧业、水利事业必不可少,而且对发展工业、矿业、净化城市环境及保护城市居民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单就森林对气候的影响,我们可参考下面的数字来说明:‎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净化空气1800万立方米;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5万公顷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每公顷森林每年要向空中蒸腾8000吨水,这就要消耗40亿千卡热量,起到吸热降温的作用;1公顷林地含蓄水分要比1公顷裸露地多3000立方米;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速平均降低40~50%,比无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可增产粮食23~53千克;在林区,降水有一部分会被树冠截留,使一半以上的雨水渗入地下,因而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使洪涝灾害减弱。总之,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保护森林。‎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人类活动既能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又能直接影响气候。在大气与下垫面之间,人类活动与大气和下垫面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下面我们来学习世界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板书)‎ 根据气候的基本特征,可将全世界划分成若干气候类型。‎ 投影图2.2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引导学生先阅读图例,熟悉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名称,然后在图上找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地区或范围。‎ 投影表格“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各种气候类型所属的气候带和纬度,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和气候特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 热带 大 致 在 南 北 纬 ‎30°‎ 之 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雨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1000毫米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 亚热带 大致 在南 纬或 北纬 ‎30°‎ ‎~‎ ‎40°‎ 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前者夏热冬温,冬季变化明显。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左右。‎ 温带 大致 在南 纬或 北纬 ‎~‎ ‎40°‎ ‎60°‎ 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左右。‎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 亚寒带 南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带 极 地 附 近 苔原 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5℃。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冰原 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29℃~—35℃,北极地区在—22℃以下。‎ 高原气候 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 (承转)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各种气候特点的形成。‎ 投影图2.2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 下面我们用气候形成的因子和给出的10个地点气候资料,来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边指图边讲解)。‎ 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而下垫面使气温分布复杂化。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因此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这10种气候类型,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年平均气温是逐渐降低的,如赤道附近的伊基托斯,各月气温在25℃以上;南极地区的东方站各月气温均在0℃以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如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莫斯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伦敦的气温年较差比莫斯科的气温年较差小得多。此外,局部的下垫面因素对气温也有影响,如山地和平原(表2.4)比较,山地气温比平原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这部分内容将在下一单元学习。‎ 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的情况。‎ ‎(设问)通过大气环流形成不同的行星风带和气压带,回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如伊基托斯。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如东方站。大致在南北纬的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如巴马科。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如阿斯旺。‎ 南北纬的30°至60°之间,在大陆东、西两岸和内部情况各不相同。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南北纬的30°~40°之间(北半球地中海地区),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它的东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此地处于副热带高压的北缘,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如罗马就表现出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的特点。这种气候类型在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因此叫地中海式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虽不多,但十分均匀,如伦敦。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在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如孟买、上海和北京。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比较少,如莫斯科。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如东方站(位于南极大陆上)。‎ 综上所述,世界各地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展示各种气候的景观图片)‎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面积广大,南北跨50个纬度,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距海远近又各不同,地形多样,从温度和热量情况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各种温度带;从雨量情况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在许多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分布也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夏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南方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影响,使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冷些,夏季更热,年较差比较大,大陆性比较强。‎ 补充材料:如何根据“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判断气候类型。‎ 此图中,用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用曲线反映各月气温变化,用柱状图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它形象、鲜明地反映了各地气候中气温和降水量这两个主要要素的特点,依此特点,我们便可以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可以分析这种气候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1.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如下表:‎ 半球名称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气温曲线形状 北半球 ‎7月~8月 ‎1月~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月~2月 ‎7月~8月 谷形(凹形)‎ ‎2.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 ‎(1)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 ‎(2)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均温>0℃。‎ ‎(3)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 ‎(4)最热月均温<10℃为亚寒带和寒带。‎ ‎3.根据降水量柱状图中年降水量(降水量柱状图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 气候 类型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雨林 气候 草原 气候 季风 气候 沙漠 气候 季风 气候 地中海 气候 季风 气候 海洋性 气候 大陆性 气候 降水量(mm)‎ ‎>2000‎ ‎750~‎ ‎1000‎ ‎1500~‎ ‎2000‎ ‎<125‎ ‎>1000‎ ‎300~‎ ‎1000‎ ‎500~600‎ ‎700~1000‎ ‎<400‎ ‎<250‎ 季节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注:少雨型:全年少雨或无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4.举例:根据“某地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判断该地气候类型。‎ 读图分析可得该地气温和降水资料:‎ 月份 ‎1‎ ‎4‎ ‎7‎ ‎10‎ 全年 气温(℃)‎ ‎21‎ ‎17‎ ‎12‎ ‎16‎ ‎16.6‎ 降水(mm)‎ ‎12‎ ‎47‎ ‎85‎ ‎29‎ ‎506‎ 判断:(1)气温最高月在1月,则该地在南半球。‎ ‎(2)最冷月平均气温12℃,则该地属亚热带。‎ ‎(3)年降水量506 mm,介于300 mm~1000 mm之间,降水季节分配属冬雨型,雨热不同季。‎ 所以,该地气候具有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特征,应属于南半球某地地中海气候区。‎ ‎(承转)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都在不断变化中,气候也不例外。根据观测事实,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发展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这种大的气候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气候的变化。‎ 三、气候的变化(板书)‎ 据地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记载和气候观测记录分析,世界上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几十年到几亿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前面所讲的气候类型,可以看做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科学界把气候变化史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据今22亿~1万年)、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1万年左右的气候)和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表2.5及图2.28。‎ 各个阶段气候的变化特点略有不同,总的说来,气候是呈波浪式发展的。表2.5表示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时间跨度大约5000年。表中左栏是温暖和寒冷时期交替的时间,右栏是与之相对应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反映气候变化的事象,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气候的波浪式变化。图2.28则反映了最近一百多年年气候的变化。从气温变化曲线分析来看,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事实都说明,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有关气候变化的内容,请参阅后面的备课资料。‎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要结合起来看,从而掌握分析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 ‎[课后作业]‎ ‎1.举办“气候与人类”小型研讨会。‎ ‎2.读图2.17“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根据如下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分析其受何种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在赤道附近,终年炎热多雨,这主要是因为全年在 气压带控制下。‎ ‎(2)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全年干旱少雨,这主要是因为常年在 气压带或 风带控制下。‎ ‎(3)位于热带雨林与热带沙漠气候之间的热带草原,干湿季分明,是因为其处在 气压带与 风带季节交替控制地区。‎ ‎(4)位于纬度30°~40°之间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夏干冬雨”是因为夏季受 气压带控制,冬季受 风带控制。‎ ‎(5)位于纬度40°~6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润,是因为此处终年盛行 风。‎ 答案:(1)赤道低 (2)副热带高 信 (3)赤道低 信 ‎(4)副热带高 中纬西 (5)中纬西 ‎3.下列四个词组中,形容气候特点的是( )‎ A.阴转晴,夜晚有雷阵雨 B.狂风暴雨 C.长夏无冬 D.寒潮入境,气温骤降,有扬沙现象 答案:C ‎4.北半球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 A.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B.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 C.气温年较差大 D.气温年较差小 答案:AC ‎5.亚欧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 答案:A ‎6.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对照四幅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只填气候类型代号,下同)。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规律是终年盛行 风的地区。‎ ‎(2)B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该地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成因是 ,在世界上的分布规律是 。‎ ‎(3)C地气候类型除了分布于本大陆外,还分布在 大陆的内陆地区。‎ ‎(4)D地冬季,强大的 高压与 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 (特点)的偏北风,常出现 等灾害性天气。‎ 答案:(1)丙 西 ‎(2)甲 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3)北美 ‎(4)亚洲 赤道 干燥寒冷 寒潮 ‎●板书设计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形成的因子 太阳辐射——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地面状况——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与分布的直接原因 人类活动——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动 二、气候类型 由于各地区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即气温和降水状况的不同,可将全球划分为以下若干气候类型 ‎(详见前面投影胶片的内容)——难点与重点并重 三、气候的变化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出现过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 ‎3.近代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现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