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6区域经济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6区域经济发展

2017 年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 专题 16 区域经济发展 【课标解读细化】 1.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明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农业区的分布和生产状况 3.东北地区不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思维发散训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 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黄土高原地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7.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8.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9.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 10.不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何不同? 【参考答案】 1.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河网密布,交通便利,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劳动力优势和 侨乡优势;文化、教育科技发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2.(1)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2)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 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4.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 5.因为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6.东北大米质量最优,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日温差大等特点, 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 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7.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1)饲料丰富。东北地区的玉米及糠麸、秸秆、豆饼、豆渣 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饲草,来源广,潜力大;(2)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 到事半功倍的效益;(3)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4) 在饲养的同时积攒了大量优质的有机粪肥。 8.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 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 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 3 000 多万吨,商品率达 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 1/4 多,对我国的 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9.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 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实现农业综合开发, 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产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 10.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重点发展经济林及对产品的深加工。 【自主梳理归纳】 一、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大部分属于 气候区; 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易受 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1)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形,利于农业进行 。 (2)土壤: 、 广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基础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答案】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 一年一熟 低温冷害 多种经营 黑土 黑钙土 工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地貌、 和 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分布在 A 平原,B 平原,C 平原;作物主要有 、大 豆、 、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 D ,E ,F 。 (3)畜牧业区:分布在 、 及部分林区草地。 【答案】气候 植被 土壤 农业生产方式 松嫩 三江 辽河 玉米 玉米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部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 、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 是我国粮食商品 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大的 三江平原 大规模机械化 地区专业化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问题及影响 (1)问题: 、高强度农林开发。 (2)后果:农业 退化。 2.发展方向及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强化 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 ①提高 ;② 加快发展 ,延长 产业链条;③建设 基地 西部 草原区 围绕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 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大力发展_________和__________ 强化______________建设,发展_______经济; ②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 ______________畜牧业 山区 以______________为核心,半山区 实现“_____________”,山区发展 _______和_______ 配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______________向 ______________的转变 【答案】人口激增 生态环境 商品粮、豆 粮食需求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业 绿色食品 生态建设 增加农牧民收入 生态农业 舍饲畜牧业 人工草地 草业 集约化草食性 森林资源保育 立体开发 特色农业 特产品 原料型生产 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 五、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调整 (1) 产业比重下降, 产业比重上升。 (2) 产业比重下降, 、 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毗邻 ,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 ,参 与 。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答案】产业结构 第二 第三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 技术 知识密集型 港澳 扩散 扩散 【注意提示】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 年) 主导产业: 型产业 优点:一些工厂迅速成为 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缺点:吸引的外资额及 的增长相对较慢 第二阶段(1990 年以后) 主导产业: 产业 面临问题: 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需进行产业升级 2.城市化 (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 的地区之一。 (2)表现 城镇 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城市 迅速扩大 【答案】劳动密集 国内 工业增加值 高新技术 政策 密集 数量 规模 【注意提示】 1.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 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或综合运输网的 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 市“集合体”。它具有一下四个特征:①高密度的聚落;②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③拥有发达的网络结 构;④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 2.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 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七、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 和 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 2.问题表现 (1) 面临困境。 (2) 相对落后。 (3) 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 (1) 调整:发展重工业和 ,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 城市群。 (3)加强 。 【答案】产业基础 市场腹地 规划与管理 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产业结构 机械制造业 大珠江三角洲 规划与管理 【剖析高考真题】 (2016•上海卷)(八)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 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 15.2000 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16.图中数据显示,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A 16、B 【解析】 考点:考查我国的经济带。 【名师点晴】这道题考查学生看图能力。直观的读图,加以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 2000-2010 年十年间,人口流动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因素。省际间的人口、县际间人口及县内人口变化,只在 认真读图都可看出;经济发达,吸收外来人口;经济落后,人口外迁。 (2016•新课标Ⅰ卷)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 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 蕾开放吐香时间从 20 时左右至次日 10 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 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 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 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 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 60%以上。图 5 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 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 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 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广西横县地理位置和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从地域认知到人类活动,设问细致 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探究问题的能力。(4)设问自由度高,能很好的评价区域发展观。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答题。该开放性的问题与以前的高考试题略有变化,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 一个问题作答。一改过去正反观点进行选择然后论证的情况。 (2015•重庆卷)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 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4.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5.图中 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4.B 5.A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涵盖城市化率(乡村人口比重)计算、城市化的动力等。 【名师点睛】该组题目以地理图表为切入点,将城市化率计算、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动力等问题联系 起来,重点考查教材中城市化这一主干知识。采用常见的地理坐标图展示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城市化过 程中地铁开始运营的时间等地理信息,注重学生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地理学科多图表、 重能力的特点和要求。 (2015•海南卷)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 1800 万, 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 年 3 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 治中心,规划容纳 500 万居民,提供 175 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0. 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家投资 11.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12. 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答案】10.C 11.B 12.D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建设的作用、区位因素等。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以区域地图为切入点,以城市化为背景,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建设的区 位因素、城市功能定位等问题联系起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等能力。材料中“埃及沙漠广 布”是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的原因,其结果是导致少 数大城市出现城市化问题,在此背景下,设置“推 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这一问题,分析出题人意图可知,该问题的实质是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措施。“沙漠广布”的埃及,与位于尼罗河下游沿岸地区的开罗相比,开罗以东地区只能具有土地广阔,地 价较低的优势。新城市的定位是政治中心,理解这一点,才能对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 要部门做出准确推测。根据材料理解出题人意图,并灵活运用教材相关知识,是解决该组试题的关键之处。 (2015•上海卷)(九)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 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9、2000 年到 2012 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答案】19、A 20、A 【解析】 考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名师点睛】该题以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产业结构调 整,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图中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崇明县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5•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7、B 8、B 考点: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条件,区域农业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与地形环境密切相关,湿地分布区海拔相对较低,河流源头的海拔较高。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生产力水平、土地政策相关,容易开发的地区开垦为耕地的时间早。农业生产的大 规模经营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只有依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让少数人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所以 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2015•江苏卷)下图为 2011 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 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B.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D.V 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 A.I 区 B.Ⅲ区 C.Ⅳ区 D.V 区 【答案】23.BD 24.BC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 2011 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为切入点,图片形式给出材料,考查 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理解。本题要求学生准确度图,第一小题还要求学生在准确度图的基础上,抓住同一区 域的共同的区位特征;第二小题则要求学生寻找满足当前对粮食需求的农业区域,一个是该地的粮食商品 率要高,或者是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粮食生产能力强。 (2015•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 1994-2009 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 1994-2009 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答案】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3 分)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 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4 分)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 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3 分) 【考点定位】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粮食产需变化及其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题中所给地图依然是构成高中地理能力主干的 坐标图,准确解读图中曲线含义并据此推断二者变化特征,不难解决“概述广东省 1994-2009 年粮食产量 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问题。而文字材料虽短,但材料中所提供信息非常关键。“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迅速”,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造成产量变化的原因是耕地面积和农业结构的变化;“吸引 大量省外人口”,其隐含的意义是广东省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可推测粮食消费量增加。 (2015•福建卷)图 1 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答案】1.D 2.C 考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 【名师点睛】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产类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 域类型,且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的规模相当。所以判断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一是看该地农业生产类型的多 少,二是看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是否达到一定规模。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 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 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 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2014·安徽卷)2013 年 12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 2020 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 7)。完成 23-24 题。 2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24.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23.D 24.A 【解析】 试题分析: 23.Ⅲ区域主要位于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问题突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Ⅰ分布范围较小,位 于河流和平原区,经济较发达,应为城市化地区;Ⅱ分布空间范围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应为农产品主产 区。选项 D 正确。 24.Ⅱ区为城市化地区,经济发达,Ⅰ区为农产品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 Ⅰ区,A 选项正确;铁路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地形地势影响成本较高,B 错;商业网点城市化地区密度 较大,C 错;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只有在当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化区较好,D 错。即选项 A 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4·北京卷)40、“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读图 20,回答第(2)题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 分)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 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考点:区域经济发展。 (2014·新课标 II 卷)37.(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 1957 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 1.24 万平方千米,人口 20 多万,这里空气 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 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 8 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 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 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 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 分)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 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 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 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 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试题分析: (3)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该地土壤肥沃,肥力高,使用化肥少;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 肥力并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化肥的使用效率高,导致化肥使用量少。 (4)“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联 系该地水稻的生产条件分析,该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对水稻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使水稻绿色无 污染;该地水稻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等,所以才能称为“米都”。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 (2014·上海卷)(十七)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 展。读图,回答问题。(14 分) 44、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14 分) 【答案】 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 10 度到 20 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 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 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 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 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解析】 从人口和城市分布分析,因该半岛地势起伏大,而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是 农业生产的主产区,所以人口在此集聚,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考点:世界主要地区、农业生产 (2014·四川卷)13.(28 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4 分) (2)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 分) (3)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2 分) (4)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水库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 390 米。你是否赞成在该地 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6 分) 【答案】 (1)丘陵。 鞍部。(4 分) (2)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6 分) (3)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 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12 分) (4)赞成。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地势低洼、开阔,利于蓄水(或图幅 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 不赞成。该地已有河流流经,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淹没大片耕地, 人均耕地减少。(6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主要考查读图能力,根据等高线判读地形类型是丘陵。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等高线数值在 200m—500m 之间,等高线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可以判断此处为丘陵地形。甲位于两山峰之间相对较平缓的部位,应 为鞍部。 (4)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自圆其说即可得分。读表格可知,该 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计划库区地势低洼、开阔,图幅北部河谷狭窄, 利于建坝、蓄水。库区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所以赞成。 图中在 390 米以下的区域,耕地面积广大,居民点较多,水库修建会增加,人口迁移与安置的难度,占用 较多的耕地资源。建水库要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要淹没大片耕地,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影 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所以不赞成。 考点:等高线图的判读,区域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库选址的原则。 (2014·福建卷)37.(37 分)图 13 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21 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 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 B 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6 分)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11 分)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12 分) (4)近年来在 P 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人 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8 分) 观点 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 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37 分) (1)位于 30 ゜ N 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 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 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支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 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发展;带动相 关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四点即可。言 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 不利 论据:易对传统商品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 较低;造成农业劳动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4)观点 A:有利。即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入手分析;进口木材有利于当地森林资源的保 护,保护生态环境;木制品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动城镇化;扩大市场。 观点 B:不利。根据图中信息显示,P 地位于山区,技术水平较低,木制品缺乏竞争力;原料运进和产品 输出,加大了交通压力;淘宝网店的发展会使原有产业受影响,不利于经济发展;虽进口木材为主,但木 制品加工也会对当地原有森林受破会;劳动力被木制品加工业吸引,使从事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发展受 影响。 考点:地理位置特征;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区域木材加工业发展的利弊 分析 【考点归纳总结】 一、区域农业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 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 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电力和广播电视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 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农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 规划,节约土地。 (4)壮大集体经济:搞好资源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外来投资。 (5)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 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 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状况。 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3.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 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 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 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 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 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 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 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 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 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 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 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 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 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 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 大 【学以致用】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 16.8%,水资源占全国 4.01%,读图,结合相 关知识回答(1)~(2)题。 (1)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 1996 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②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③灌溉用水量自 1998 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水土资源丰富 ②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③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④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部的结论。故本题选 B、C 【答案】(1)D (2)B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 进工业化。 2.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 市化发展 温州模式 工业化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 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3.问题原因与对策 问题: 问题 原因或表现 产业升级面临 困境 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 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 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城市建 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 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 生态环境问题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 日趋严重 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原因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发展的,而受产业基础薄弱和市场腹地小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 后劲不足。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对策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 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 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工业化、 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构建大珠江 三角洲城市 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 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 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加强规划与 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和污染治理 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 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 交通、教育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中 村”现象较普遍 【学以致用】 1.2010 年 5 月 24 日新华网消息: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结合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目前很多外商选择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建厂,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原因有哪些? (2)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你认为长三角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对 策? (3)资料显示长三角地区气温在不断升高,专家估计,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到 2013 年,江苏沿海海平面将 上升 27 毫米。这会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4)在图示区域工业发展中,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增加这两大因素逐渐成为制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 素,结合西部大开发,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 (1)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科技力量强,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等。 (2)改造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减少耗能多、资源型工业,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 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等(3)风暴潮灾害破坏程度加剧;沿海滩涂湿 地等生态群落也会减少或丧失;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海岸、河口自然生态环境失 衡等。 (4)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改变本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扩大铁路、水运、管道、 输电线路等的运输能力;向西部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部门。(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 案合理即可) 2.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85 年至 2002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要说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3)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4)简述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2)工业化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加工制造业转移;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 业的发展,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3)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 (4)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发展交通,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 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腹地。 【针对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 1】 如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养羊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生产模式。读图,回答 1-2 题。 1.该生产模式( ) A.主要是依靠降水发展种植业 B.既发展种植业也发展畜牧业 C.农业区夏季向牧区提供牧草 D.畜产品由牧区直接进入市场 2.随着该模式的推广( ) ①农牧业形成良性发展 ②草原载畜量得到极大提高 ③人口大量迁入 ④牧区抵御灾害能力增强 ⑤农业生产更适应市场变化 ⑥吸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近年来,通化市大力发展的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已经成为进 一步拓宽全市林业经济领域和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黄金”产业。下图表示通化位置示意图,完 成 3-5 题。 3.通化发展林下产业的优势条件有( ) A.位于我国最大林区长白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B.地处中朝边界,对外贸易便利,市场条件优越 C.参、药、蜂、菌、菜、禽、畜等林下特产丰富 D.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林下产业科研水平高,基础好 4.通化林下种植业与图中 M 区域种植业具有的相同特点是( ) A.商品率较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农场经营规模小 D.水利工程量大 5.通化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 ) A.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 B.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C.环境污染程度下降 D.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如图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均产粮与全国均值之差”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回答 6-8 题。 6.下列省区中,发展商品粮基地潜力最大的是( ) A.安徽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贵州省 7.江苏省原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江淮地区、太湖平原两大商品粮基地,导致其产粮大省地位明显 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与土壤 B.政策和劳动力 C.工业化与城市化 D.市场和交通 8.“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这一特 征( ) A.强化了耕地保护的力度 B.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 C.反映了南北方的差异性 D.体现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下图所示区域,“其他饶五谷,尤宜稻麦,所产大米。清朝居贡米之列……”图中的沙湖集江南水乡 与大漠风光为一体,是著名旅游景点。读图回答 9-10 题。 9.该稻米产区位于( ) A.河西走廊 B.宁夏平原 C.三江平原 D.雅鲁藏布江谷地 10.近年来,当地逐年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最有可能是因为( ) A.生态环境恶化,水稻品质下降 B.市场环境变化,需求量减少 C.次生盐碱化严重, 不适宜种植 D.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用水量加大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 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 1、图 2 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完成 11-12 题。 11.图 1 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2.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读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回答 13-14 题。 13.A、B、C 表示工业化的三个指标,其中 A 表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B、C 是( ) ①B 表示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 ②C 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③B 表示工业产值占 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 ④C 表示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4.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国际通用标准还存在的差距是( ) ①农业就业人数比重远高于国际标准 ②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的一半 ③城镇人口所占比 重远低于国际标准 ④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约为国际标准的一半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014 年 12 月 29 日 18 时深圳市政府宣布实施“限购”的城市。右图为“我国小汽车‘限购’城市分布 示意图”。据此回答 15-16 题。 15.关于“限购”城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限购”城市都属于省会城市 B.“限购”城市位于三角洲地区 C.“限购”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 D.“限购”城市数量南方多于北方 16.深圳市实施小汽车限购的目的在于( ) A.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 B.不断完善城市公交体系 C.有效解决“珠三角”雾霾危机 D.促进深圳汽车产业良性发展 读“1981-2007 年北京建成区面积和冬季平均温度变化图”,据此回答 17-18 题。 17.北京建成区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水分蒸发加剧 B.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C.绿化面积大幅增多 D.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大 18.2005 年与 1987 年相比,北京冬季最可能的现象是( ) A.建成区上升气流增强 B.城市内涝发生频率降低 C.大气逆辐射强度减弱 D.城郊热力环流范围缩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因时制宜地进行了三次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 使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读下表回答 19-20 题。 调整阶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重点部门 纺织、食品 钢铁、机械、炼油、 石油 微电子、新能 源、宇航、新 材料、生物工 程 年份 1945-1955 1955-1975 1975-1985 1985-2000 19.关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调整,日本具有发展初级产业的比较优势,承接了拉美国家的初级产业转移 B.第二次调整,日本工业的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调整为高科技工业 C.第三次调整,日本工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的飞跃 D.第三次调整,日本环境污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20.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岛国,多良港,海运发达 ②人口众多,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商品谷物 农业发达 ④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制造业多临港布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该地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北京在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 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沿海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良好的制造业 基础和开放优势;河北采掘业、重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优势突出。图 1 为“京津冀功能定位示意 图”,图 2 为“京津冀产业结构及其联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1 图 2 (1)试从自然资源角度评价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条件______________。 (2)请将图 2 中的 A、B、C 所对应的区域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北京______________,天津______________,河北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分析,北京定位为“知识型+服务型”城市的理由。 (4)根据材料分析,北京、天津应将____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和____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河 北,这对河北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红地球葡萄穗大、粒大、色泽艳丽、果肉脆硬、含糖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些年来渭北高原区 形成了红地球葡萄专业产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渭北红地球葡萄产业气象资料 (1)陕西省地形差异明显,其主要地形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渭北高原红地球葡萄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红地球葡萄广受消费者青睐,当地政府欲扩大红地球葡萄种植规模,你认为是否合理? __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拓展红地葡萄消费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D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判断,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该农业地域类型 为混合农业,农业生产对市场适应性强,有利于农牧业良性发展,吸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灌溉农业 区可以为草原牧区提供饲料,提高牧区抵御灾害能力。 3.C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考查考生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 林区,A 项错误;通化虽位于中朝边境,但林下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国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近年 来”“新农村建设”可知,林下产业发展时间短,D 项错误。故选 C 项。 4.A 本题主要考查种植业的特点,考查考生读图分析及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由图可知,M 区域为松嫩 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水利工程量较小;林下产业 特产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小。故 A 项正确。 5.D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林下产业能综合 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产业收入,提高环境承载力,故选 D 项。 林下产业对野生动物和地质灾害没有影响,不会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6.A 本题考查区域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潜力。从各省人均产粮与全国的均值之差看,安徽省呈正值且在四 省中最大,发展商品粮基地潜力最大,故 A 项正确。 7.C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和就业人口构成发生 重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 C 项正确。 8.B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包括耕地造成影响,而优质耕地需 要保护,因此两种区域在空间上的复合,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故 B 项正确。 9.B 本题考查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根据地理坐标及山河分布特点可以判断该区域处于宁夏平原。 10.D 本题考查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该区域处于干旱区,农业发展所需水源主要来自黄河,由 于工业及城市发展,用水增加,水资源紧张,所以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 11.B 从图 1 中的图例可知,图 1 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分布不平衡,南北最低,东西最 高,中间次之。 12.A 从图 2 中看出,区位交通条件在四个城市中对苏州的影响最小,对苏州本身而言,五个因素中动力 最小的也是区位交通。 13.A 本题考查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图中 A 表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例,我国与国际通用标准相似。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 依然较高,全国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化水平接近 40%,故答案选 A。我国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 产值的比重低于 50%,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应高于 36.2%。 14.C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我国农业就业人数比重 远高于国际标准,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低于 50%,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低于国际标准,工业人口 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为国际标准的一半以上,故 C 正确。 15.D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分析能力。深圳不是省会城市,A 错;有一部分城市在三角洲,B 错;贵 阳也限购,C 错;南方“限购”城市五个,多于北方三个,D 对。 16.A 本题考查缓解城市问题的具体措施。该措施主要是限制小汽车的数量,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A 对。 17.D 本题考查区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建成区面积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日益明显。 18.A 本题考查区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日益明显,城市中心地带上升气流显 著,因此选 A。 19.D 本题考查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第一次调整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等技术 含量较低的工业;第二次调整主要发展钢铁、金属加工等工业;第三次调整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这三次 调整中唯有第三次调整后的环境污染最小。故 D 项正确。 20.D 本题考查对日本区域地理环境的评价。日本为岛国,多良港,海运发达,工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少,粮食作物生产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故 D 项正确。 21.(1)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2)C B A (3)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科技 力量雄厚,人才队伍壮大;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首都环境的需要。 (4)劳动 资源 有利影响:促进经济 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增加就业机会。 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加剧(或造成交通、居住、社 会治安的压力)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之间产业联系的形式及影响。第(1)题,答题时首先注意题 目中“自然条件”的要求,其次在条件评价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第(2)题,结合题中图 1 和图 2 的相关信息(如:第三产业的比重)解答。第(3)题,从城市职能和功能定位角度分析回答。第(4)题,北京、 天津向河北转移的主要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回答。 22.(1)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以高原为主,中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山地为主 (2)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 差大;光热充足;降水较多,灌溉便利;高原地形,多向阳坡地等 (3)合理 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 或不合理 规模过大,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土 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旱涝灾害等 (4)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 设;建立网络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加大营销力度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形特征、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1) 题,从图中看出,该区域包括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地,因此说明其地形复杂。第(2)题,主要从气 候、地形、水源等角度分析。从该区域的气候资料看出,该地的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日照强、光热 充足),同时夏季降水较多又有黄河提供灌溉水源,灌溉便利。高原地形,多向阳坡地等利于葡萄生长。第 (3)题,先要从你的认知角度确定你的态度,然后说明你的理由。第(4)题,主要从提高该葡萄的知名度、 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拓展销售渠道等角度说明。 【强化训练 2】 读“某地区地形图”,回答 1~3 题。 1.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D 2.B 3.D 读下图,回答 4~6 题。 4.该图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5.图中图例Ⅲ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 A.针叶林 B.人工经济林和次生林 C.春小麦 D.大豆 6.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 A.保护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解析】 第 4 题,从图例可看出,该地理要素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东北平原,而且Ⅰ、 Ⅱ具有南北方向的过渡性,因此可确定为林地分布图。第 5 题,图例Ⅲ分布于东北平原,且为林地资源, 该区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林已不存在,所以主要为人工经济林和次生林。第 6 题,该区发展商品粮、林业 的区域优势显著。其发展方向是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答案】 4.D 5.B 6.D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 7-8 题。 7.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8.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答案】7.B 8.C 专业村是指某农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从而使该活动的经济 总量(如产值)构成这个村经济总量的主体。下图为河南省四类典型专业村形成与发展因子图。据此回答 9~ 10 题。 9.重渡沟村发展的最优产业应是( ) A.乡村旅游 B.民俗文化 C.家具制造 D.方便面业 10.专业村比传统农业村产品的商品率高,主要原因是专业村( ) A.土地资源丰富 B.水利设施完善 C.机械化水平高 D.特色产品质优 【答案】9.A 10.D 【解析】第 9 题,由图中可以看出重渡沟村专业发展的因子是自然资源,在选项中只 有乡村旅游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的。民俗文化主要是利用文化资源,家具制造主要是利用木材资 源,而河南省林业资源主要是人工林,不是自然资源;方便面业主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粮食资源。第 10 题, 由于专业村专业化生产,生产者之间相互切磋技术,共同发展,形成专业的先进生产技术,所以专业村比 传统农业村的产品有特色且产品质量优,商品率高。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 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 11~12 题。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11.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12.“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优先推广的国家是( ) A.哈萨克斯坦 B.新加坡 C.比利时 D.巴西 【答案】11.D 12.A 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 13-14 题。 13.图中阴影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 (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14.黄河三角洲与图中阴影地区相比,社会经济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 A.资源 B.交通 C.政策 D.技术 【答案】13.B 14.A 【解析】第 13 题,图中阴影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的发 展促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 14 题,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但长三角地区却缺乏。 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 表回答 15~16 题。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 X Y 降水量/mm 675.0 644.5 径流总量/mm 405 267 地表径流/mm 337 96 地下径流/mm 68 171 蒸发量/mm 270 377.5 15.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 XY 的含义分别是( ) A.① X 表示城市中心区,Y 表示郊外平原区 B.② Y 表示城市中心区,X 表示郊外平原区 C.③ Y 表示城市中心区,X 表示郊外平原区 D.④ X 表示城市中心区,Y 表示郊外平原区 16.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 B.地下水位的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 C.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 D.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答案】15.A 16.C 设城市化水平为 U,工业化水平为 I,用 I/U 的比值和 0.5 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 协调/超前)。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完成 17~18 题。 年份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I(%) 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 U(%) 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 I/U 5.28 3.36 2.73 1.61 1.35 1.37 1.29 17.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呈现缩小的趋势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18.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 B.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 D.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17.B 18.D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 19~20 题。 19.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 20.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19.A 20.D 【解析】第 19 题,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 20 题, 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 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图完成 21~22 题。 1965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1 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2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 ②在 1990~2000 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 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 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答案】21.D 22.D 【解析】第 21 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 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第 22 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 第三产业比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回答 23-24 题。 2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24.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3.B 24.D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 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 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 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如下表)。 影响因子 意义 第 一 因子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 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 通干线公路网密度 反映人口乡村—城市流动、 跨区域流动的强度和便捷程 度 第 二 因子 港口吞吐量、第三产业增加 值占 GDP 比重、人均外商实 际投资额 反映城镇化中非工业化的拉 动因素,即工业化不高情况 下的城镇化 第 三 因子 人均 GDP、城镇登记失业率、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壮大从而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情况 材料二 2000 年与 2005 年大陆沿海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图 (1)简述 2000~2005 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据此推测这些省区(市)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答案】 (1)城镇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 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 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3)(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大。 26.猫跳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流域之一,被称为中国强喀斯特发育区的“成功”典型。根据 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20 分) 材料一 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能开发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1974 年猫跳河流域开发完成前后的气候、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变化资料。 材料三 1980~2005 年红枫湖、百花湖水质变化情况。 (1)猫跳河流域地处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位于________高原上,流域内________岩(石)广布。 (2)猫跳河梯级开发后,流域气候特征的变化是________。 (3)猫跳河流域发展工业的独特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 (4)分析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温差,降水的多少两大方面考虑。(3)图中显示猫跳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水能资源丰富。注意题意中 “独特”二字。(4)社会经济条件从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旅游等方面考虑,注意题意要求中的“分 析”“变化”等关键词。 【答案】 (1)二 云贵 石灰 (2)变暖或温差小;变湿 (3)廉价的水电、丰富的水资源 (4)水电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促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水电的发 展,特别是灌溉、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库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促进了旅游业的 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7.陕西省资源丰富,环境独特,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 题。(30 分) 材料一:2000-2010 年间关中地区耕地转化为其它各类用地的比重(单位:%)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渭南 63. 57 6. 82 3. 21 12. 53 2. 75 4. 27 6. 65 西安 42. 29 4. 68 0. 05 41. 07 5. 01 3. 93 2. 97 咸阳 69. 09 8. 33 1. 91 11. 61 1. 45 0. 82 3. 54 宝鸡 44. 31 26. 60 6. 04 12. 55 2. 05 3. 48 4. 89 注:“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经济作物用地,常见有果园、茶园、橡胶园 等。 材料二:陕西省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 材料三: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穿行于高原山地间,像一把刀子切穿了黄土高原黄土层,深达黄土下的 坚硬基岩,多数河段为石质河床。渭河中下游则流淌在宽阔的河漫滩平原上。夏季泾河含沙量极大,冬季 则骤减。 (1)关中平原地处秦岭向 (地形区)的过渡地带;关中平原和汉江谷地冬季气温差异 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4 分) (2)2000-2010 年间,关中地区耕地转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那些?。(6 分) (3)冬季,“泾清渭浊”极为明显,试分析其自然原因。(4 分) (4)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简析该地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8 分) (5)西咸新区打造“渭河生态文化走廊”可能会有哪些举措?(8 分) 【答案】 (1)黄土高原 地形(每空 2 分,共 4 分。) (2)生态环境保护;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化与城市化。(答 3 点即给 6 分) (3)与渭河相比:泾河基底为石质,沙源物质少;泾河冬季结冰期长,流量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或 与径河相比:渭河中下游为冲积地貌,沙源丰富;渭河冬季流量较大,搬运、侵蚀能力强。)(每点 2 分, 满分 4 分。) (4)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原料充足;靠近京津唐工业基地,市场广阔;有铁路经过,交通便捷;国家政策 支持。(每点 2 分,满分 8 分。) (5)合理规划新区产业布局及功能分区;加强文化遗址保护;防治污染;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植被、防止 水土流失、湿地等);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答 4 点即给 8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3)水的浑与清和含沙量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泾河与渭河流经地区的地形、河床特点来比较:泾河基底为 石质,沙源物质少,渭河中下游为冲积地貌,沙源丰富。其次从水文特征来分析,泾河冬季结冰期长,流 量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渭河冬季流量较大,搬运、侵蚀能力强。 (4)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来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要从原材料、交通、市场、国家政策来分析。图中榆林地 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发展能源化工原料充足,从区位看靠近京津唐工业基地,市场广阔,图中有铁路经 过,交通便捷,还有国家政策支持。 (5)打造“渭河生态文化走廊”要两方面分析: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方面。而生态就要从环境保护方面从 括规划布局,防治污染,生态建设等分析;而文化走廊是在当地文化遗址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包括: 基础设施,文化遗址保护,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等。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 28.(26 分)读下面三个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里木盆地水系图和该地区某地地形剖面图(下图)。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 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材料二:地震专家们认为,新疆南部山区百余年来多次发生 7 级以上的强震,这表明新疆所在的亚欧板块 和印度洋板块挤压、活动频繁,阿尔金山-西昆仑一带的地震发生较为频繁,能量释放已较充分,发生大 震的可能性相对减弱;但新疆西南部地区的喀什-乌恰一带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交会处,也是地震交会带, 地形更为复杂。 材料三: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在初冬或冬末春初,当空中的雨落到近地面的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凝 结成冰,地面上也积了一层薄薄的冰,这就是冻雨。贵州是我国冻雨最严重的省区,下图是云贵高原冬季 常见天气系统形势示意图。 (1)简述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导区位因素。(4 分) (2)丙地区有部分荒地,有人建议可以开垦为耕地,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6 分) (3)结合材料,试解释塔里木盆地南部山区多地震原因。(4 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贵州省冻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12 分) 【答案】 (1)绿洲农业(或灌溉农业)(2 分),主导区位因素是水源(2 分); (2)同意。(2 分)理由:该地区地处山麓,冰川融水多,有丰富的灌溉水源;(2 分)土层深厚,有大量 的可开垦荒地。(2 分)(观点 2 分,但没有理由不给分,如果理由不是支持同意的也不给分)) 不同意。(2 分)理由:该地区生态脆弱,开垦荒地,可能破坏生态平衡;(2 分)该地区本来降水稀少,蒸 发旺盛,开垦荒地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2 分)(观点 2 分,但没有理由不给分,如果理由不是支 持不同意的也不给分) (3)①塔里木盆地南部山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附近(或答新疆所在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挤压、活动频繁)(2 分);②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交会处,也是地震交会带,(2 分)所以是地震容易发生的 地区。 (4)原因:冬季,频繁南下的北方冷气团受到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挡,形成锋面系统;(2 分)昆明准静止锋 形成后,贵州长期处于在冷气团一侧,气温低(2 分),加之云贵高原海拔高,冬季地面温度常常低于 0℃, 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则源源不断给予水汽补充,易出现冻雨天气(2 分) 危害: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电线,使电讯和输电中断(2 分)。公路交 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影响交通(2 分)。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和返青小麦等农作物(2 分)(交通、通讯、农业、林业、生活等方面言之有理给 2 分,但答危害方面的给分不超过 6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3)结合材料二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山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附近,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交会 处,也是地震交会带,所以是地震容易发生的地区。 (4)冬季,频繁南下的北方冷气团受到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挡,形成锋面系统。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后,贵州 长期处于在冷气团一侧,气温低。云贵高原海拔高,冬季地面温度常常低于 0℃,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则源源 不断给予水汽补充,所以容易出现冻雨天气。 危害主要从交通、通讯、农业、林业、生活等方面分析,冻雨可以使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 量的影响,以致绷断电线,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影响交通。冻雨还能大面积 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和返青小麦等农作物。 考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主要限制因素,区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成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