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来临。1871 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 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次尝试;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 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 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线索一: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 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 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线索二: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到多极化趋势的历程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 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结束,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第 11 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抨击资本主义, 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但他们找不 到实现的正确途径和动力,其设想根 本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共产党宣 言》的问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1871 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 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种尝试。它 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和教训。 (3)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也经历 了从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的转 变。 (4)十月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 命道路,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 会主义革命。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 斗争榜样,同时也促进了殖民地、半 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 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历史条件 经济 随着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阶级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爆发,要求政治权利,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迫切 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思想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主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另一方面批判继承优秀的思想理论成 果 2.诞生 (1)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主要内容: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揭示了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1.历史背景 (1)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导 致了巴黎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 2.公社成立 1871 年 3 月 18 日革命爆发;3 月 28 日,巴黎公社成立。 3.革命措施 (1)政权建设: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保障人民的权利。 (2)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 4.失败原因 没有掌握经济命脉,没有联系其他革命力量,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没有成熟政党的领导。 5.历史意义 (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 训。 探究主题——巴黎公社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 [史料一]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 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巴黎公社)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选举不受任何限制,是名副其实的普选制。工人 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几乎都参加了投票…… 公社设立专门机构对铁路运输和军事工业的生产实行国家的监督,颁布法令将逃亡资本 家的企业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拟订了建立工人合作总社的计划。 ——刘祚昌《世界通史》 [教你读史] 从史料中第一段“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等信息中认识政权的阶级性; 从史料中第二段“普选制”等政权产生方式的信息中认识其性质;从史料中第三段“工人合 作社”等经济举措的信息中理解其性质。 [思考] 根据史料一,指出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理由:从公社委员的组成看,大多数是工人或公 认的工人代表。从措施看,政治方面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机 器;经济方面触及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史料二]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 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此 点……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又把德国变成一个第一流的真正工业国——一切都是在 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以,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 1848 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 [教你读史] 史料中信息“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 本主义的生产”是恩格斯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而 1848 年革命的失败是最好的例证。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提示] 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全面认识巴黎公社 1.爆发的偶然性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不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普法战争失败 后的法国巴黎,外有敌军侵略,内有临时政府投降卖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导致革 命仓促爆发,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条件并不具备。因而巴黎公社 革命只不过是特殊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起义。 2.失败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革命的偶然性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能够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巴黎公社人民以革命的手段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然是不合时 宜的,因此,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 3.意义的深远性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第一次给资本主义 以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符合历史 发展的规律;革命应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丰富了马克思 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必须要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及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的指导;必须掌握足够的武装力量;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 1.19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 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解析:选 A 材料中“19 世纪中期,欧洲”表明工业革命发展,导致三大潮流出现,而 “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自由 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故 A 项正确。 2.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丝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和“废除 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 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材料表明, 英法工人阶级( )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解析:选 C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国际还未建立,工人运动还未走向国际联合,故 A 项错误;英法工人阶级要求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没有反映出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故 B 项错误;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故 C 项正确;英法工人阶级的要求,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无关,故 D 项错误。 3.(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 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 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解析:选 B 材料中没有提及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对 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说明了工人斗争的重要性, 故 B 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 《共产党宣言》发表,但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4.下图是《巴黎公社委员成分结构图》 材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群众基础比较广泛 B.无产阶级妥协退让 C.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经过民主选举产生 解析:选 A 材料中“委员成分结构”复杂,说明有广泛性,故 A 项正确;经过民主选 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工人比例最高,与“妥协退让”不符,故 B 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 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与“民族”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举,与题 中“材料反映出”不符,故 D 项错误。 5.法国元老院为表彰拿破仑的功绩,宣布用法国军队在历次战役中缴获的 1 250 门大 炮为原料,熔化后铸成凯旋柱,耸立在旺多姆广场上。1871 年,巴黎公社作出决议拆毁凯 旋柱。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向往和平反对争霸战争 B.与资产阶级政权针锋相对 C.反对政府宣扬个人崇拜 D.受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影响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中凯旋柱是用法国军队在历次战役中缴获的大炮为原料,熔化后 铸成的,因此体现了法国对战争的崇尚,而巴黎公社决定拆毁凯旋柱,说明其向往和平,故 A 项正确。 二、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一、历史条件 1.客观: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主观: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并建立了工农联盟。 3.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 环节。 二、酝酿准备 1.二月革命 (1)原因:沙皇专制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2)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 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流血事件 (1)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 (2)影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丢掉和平幻想,转向武装革命。 三、彼得格勒起义 1917 年 11 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士兵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起义取得胜利。 四、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1.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 归苏维埃。 2.通过《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4.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五、伟大意义 1.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 局面。 3.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 斗争。 六、有关十月革命的几个常识 1.苏维埃 俄文 COBET 的音译,意思是会议或代表会议。它是在 1905 年革命中由俄国无产阶级创 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它既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又是新政权的萌芽, 为列宁首先发现、肯定并发展。二月革命后成为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后正式成为 苏俄权力机关的名称,后为苏联宪法所肯定。后来,苏维埃通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 为工农革命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代名词。1931 年 11 月 7 日,在中国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 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其全称就是“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 会”,会上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布尔什维克 俄语音译,意为多数派。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同马尔托 夫等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选举党中央领导机关时获多数,故名。此后,布尔什 维克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代称。 3.共产国际 也称第三国际。1919 年 3 月,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共产国际的任务是推 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成员最多时包括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 支部,必须执行它的决定。它有权决定各国党的路线、策略和各国党的领导人,可以否定或 修改各国党的决定,开除和解散任何一个支部,向各国党派出常驻代表。为了联合英美反法 西斯斗争,1943 年 6 月,共产国际宣告解散。共产国际对许多国家建立共产党、传播马克 思列宁主义起了重大作用。但相当一段时间内,共产国际过分强调统一领导,抑制各国党独 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忽视各国革命斗争的民族特点,将一国经验和国际 领导机构的决议教条化、神圣化,做出了一些不符合各国国情的决定。共产国际在帮助建立 中国共产党,帮助和声援中国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但共产国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也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 绝境。 探究主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史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 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 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 [史料二]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 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 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 [史料三] 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十月革命把马 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 人群的现实力量。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象征和符号,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被统治阶级的希望 之所寄。 ——《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阶段是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史料二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建 立工农联盟,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史料三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其中信息“震 撼世界”是指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其 他国家被统治阶级”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 [思考] (1)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说:“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 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据史 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留可夫所称的“十月革命”主要指什么,概括指出十月 革命是对“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的基本含义。 [提示] 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含义: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完成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 义。 [提示]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 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对俄国现代化的意义 特 点 理论的角度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 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 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革命的道路 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 革命道路 革命的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 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实现的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现 代 化 意 义 政治上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 立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文化上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1.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 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 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 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统治最脆弱 解析:选 A 一战激化了沙皇俄国社会固有矛盾,成为社会革命的导火线,故 A 项正确;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对材料的曲解,故 B 项错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的环节与材料论述无关,故 C 项错误;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材料缺乏依据,故 D 项错 误。 2.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 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材料反映的事 件引发了( ) A.彼得格勒起义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四月提纲” 解析:选 B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材料中有沙皇, 所以罢工暴动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 B 项正确。 3.(2016·金华十校联考)2012 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 1917 年的革 命风暴》将俄国 1917 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 为“2 月阶段”和“10 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 ) A.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解析:选 A 1917 年俄国革命是由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社会矛盾而引发的,所以,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奋斗,故 A 项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 命的成果,故 B 项错误;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故 C 项错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是十月革命的要求,故 D 项错误。 4.“9 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 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解析:选 C 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 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与材料中“提出把夺取政 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相符,故 C 项正确。 5.(2016·黄冈质检)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 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 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 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 A.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D.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解析:选 C 材料中彼得格勒起义者是和平地占领冬宫的,但是苏联官方坚称发生了激 烈战斗,在这个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别,只能解释为苏联政府的政治需要。这一做法与赞扬列 宁的英明决策无关,故 A 项错误;这一做法与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无关,故 B 项错误;在强 调阶级斗争的形势下,要充分证明敌人的顽固与凶恶、不会轻易放弃权力,最好是捏造出激 烈战斗的场面,故 C 项正确;苏联政府掩盖了历史真相,故 D 项错误。 6.在农民土地问题上,1917 年 8 月前,布尔什维克尽管支持农民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的要求,但并不同意按农民的要求平分土地。6 月,社会革命党把平分土地写进了自己的党 纲,遭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强烈批评。但到 8 月底,布尔什维克把社会革命党的这个口号接了 过来,变成自己的口号。这反映了当时的布尔什维克( ) A.在土地问题上缺乏成熟的考虑 B.试图削弱其他各党派的影响 C.真正重视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 D.意在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并不同意按农民的要求平分土地”到“把社会革命党的这个口 号接了过来,变成自己的口号”,说明布尔什维克就农民土地问题缺乏成熟的考虑,故 A 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全国卷Ⅰ ———— ———— 全国卷Ⅱ ———— ————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2011·巴黎公社文告 ————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属于低频考点,无规律可循。但鉴于“社会主义”这一核心 价值观的地位,复习备考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能力方法灵活考 (2011·全国卷)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 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 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 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解析:选 D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 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 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 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 C 项与材料明显不符;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 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 题干材料在教材之外,材料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亦在教材之外。关于“巴黎公社”文告的 考查,主要是基于学科素养考查的目的,是时空判断、史料实证以及历史理解能力的综合体 现。 [热点演练] 1.美国学者特纳说:“马克思主义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剑桥大学的学生中是尽人皆知 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有人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的问 题。”这一时期,剑桥大学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的原因是( ) A.《共产党宣言》指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B.马克思主义学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资本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及克服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D.马克思主义学说使一些经济学家受到震撼 解析:选 B 20 世纪 3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陷入危机,政治上部分国家纳 粹主义盛行,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强烈的挑战,人们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学说产 生浓厚的兴趣;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预言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 义所取代,因此剑桥大学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兴趣,B 项正确。 2.(2016·宜宾二模)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 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 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 起义成就。”这表明( )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C.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解析:选 D 材料中恩格斯认为民主选举比暴力斗争的方式与资产阶级斗争更有效,而 非放弃暴力斗争,故 A 项错误;材料恩格斯的认识不能代表各国工人政党的认识,故 B 项错 误;材料不能得出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结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斗争方式和平化反映了资 本主义民主政治对权力获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故 D 项正确。 3.1917 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 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 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解析:选 C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故 A 项错误;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 想法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当时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故 B 项错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 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与题目相符,故 C 项正确;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故 D 项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1844 年 6 月 4 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 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 ) A.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解析:选 D 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与“1844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1831 年,法 国里昂工人起义,已开始表明欧洲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 B 项错误;工人们积极争取政 治权利,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不是“过高”,故 C 项错误;工人们“反对私有制社会”, 表明了起义的性质,故 D 项正确。 2.(2017·江西名校联考)在《共产党宣言》1890 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 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 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 )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解析:选 D 1890 年资产阶级已经确立其在欧洲的统治,欧洲各国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 级政权的条件,故 A 项错误;此时第二国际内部存在修正主义,工人组织还未建立稳固统一 的联盟,故 B 项错误;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 立的政治诉求,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反映出马克 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故 D 项正确。 3.(2016·株洲检测)“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 经支配过 400 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 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 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 这主要得益于( ) A.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 B.巴黎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C.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 D.巴黎公社立法、行政、司法权分立 解析:选 C 民主与廉洁无必然联系,民主自治机构不是导致公社委员廉洁的主要原因, 故 A 项错误;民主选举不会影响委员行使职权是否廉洁,故 B 项错误;人民可以监督罢免公 社委员,可以促使公社委员秉公守法,不敢贪污受贿,故 C 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采用三权 分立体制,故 D 项错误。 4.(2017·信阳调研)巴黎公社的机关报《公报》在 1871 年 3 月 20 日的社论中说:“巴 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 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 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据此可知( ) A.无产阶级政权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B.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 C.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 D.巴黎公社政权的特点是权力集中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联系所学知识可 知,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暴露了法国政府的腐朽、软弱,成为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 因,因此当时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机,故 C 项正确。 5.(2016·晋中名校联考)俄罗斯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 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 ) A.缺少有效的和统一的政权管理 B.缺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而最终失败 C.没有工人参加而缺乏群众基础 D.没有采取维护人民利益的革命措施 解析:选 A 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没有“一个先锋队”、没有“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 府”,缺少有效的和统一的政权管理,故 A 项正确;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缺乏无产阶级政党 领导,这只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不够全面,故 B 项错误;“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是指 缺少政党领导,而非没有工人参加,故 C 项错误;巴枯宁的观点没有反映出巴黎公社是否采 取维护人民利益的革命措施,故 D 项错误。 6.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 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 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 )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出现苏维埃和临时政府政权并存局面 解析:选 D 1917 年 3 月,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引发了二月革命,与材料中“在 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相符,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 D 项正确。 7.(2016·内江模拟)“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急进社会党之手,将从来之政 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 之革命……”这里所说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指(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沙皇专制政府 C.苏维埃政府 D.保守党政权 解析:选 A “……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 说明题干针对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因此推翻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与沙皇政府、苏维埃政府和保守党政权无关,A 项符合题意。 8.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 13 票反对、2 票赞成、1 票弃权否决。 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 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这表明 ( ) A.俄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 B.列宁的革命主张在党内并没有获得支持 C.俄国从此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列宁的执着精神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 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 多数票通过”可以看出列宁的执着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故 D 项正确。 9.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 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 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措施( ) A.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析:选 B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立刻废除地主 土地所有制……”即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故 B 项正确;苏俄工业化是 1928 年开展, 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说明 D 项错 误。 10.(2016·黄冈中学模拟)19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巴黎公社被看作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1917 年二月革命以后,列宁不断向巴黎公社求教,这个存在 72 天的革命政权及其措施成了 苏维埃政权效法的榜样。因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A.接管铁路和银行,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B.对外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实行议行合一的苏维埃体制取代议会制 D.对内颁布《土地法令》 解析:选 C 据所学知识可知,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 行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体现了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故 C 项正确。 11.(2017·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 年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 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 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 D.彻底改变了社会落后面貌 解析:选 C 1917 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也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的基础,故 C 项正确。 12.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 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其中“用与西 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用两个政权并存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D.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解析:选 D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为俄国甚至人类开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6·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 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 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 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 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 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 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 年出生在英国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欧文从小目睹 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800 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 2 500 多工人的工厂。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 实验。他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禁止使用童工,取消针对工人的罚款制度,尽力改善工人 的工作条件。他创办了工人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设立工人学校,设立医疗费和养老金制 度。欧文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积攒了一大笔钱。 1821 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1824 年,欧 文变卖了所有家产,从英国来到美国。他在印第安纳州购买了 3 万英亩土地,按照自己的理 想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 动成果等原则。“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 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根据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 和《欧文文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和欧文各自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载和欧文都探索了理想社会,分析两者的异同。(13 分) 解析:第(1)问,张载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欧文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结合二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空想性和理想 主义上寻找共同点;从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上、内容上和前提条件上比较归纳不同点。 答案:(1)张载:儒学危机和三教合一的趋势;商品经济繁荣对民俗民风的冲击;土地 兼并严重。 欧文:工业革命开展,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 工人生活悲惨。 (2)异:①方式上: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在儒家经典中寻找理想社会;欧文:根据自己的 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 ②内容上: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欧文的理 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前提: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社 会的基础上。(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同:两者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空想);两者都充满了理想色彩;都强调天下大同(为 公);都重视实验验证。(言之成理即可) 14.仔细观察漫画,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予以说明。(说明:可对漫画 进行整体解读,也可对漫画的某一部分进行解读;可对漫画的寓意进行肯定,也可否定。)(12 分) 解析:根据漫画内容“俄皇被刺”“德皇危在旦夕”“1918”“民主”等基本信息可以 判断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传播民主思想,冲击了资本主义 一统天下的局面。解读该漫画可从作者作画的目的、肯定十月革命的重要作用、肯定十月革 命的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等角度来分析。以作者作画的目的来看,对十月革命的赞颂反映了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系统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领域带来新变化;论述原因可从近代中国 探索救国的曲折历程、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等方面论述;最后可从客观评价 作者的主观性,判断漫画的史料价值。 答案:该漫画表达了作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颂扬,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新变 化。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各种救国方案的失败后,急需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 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迷茫中的中国提供了新的救亡道路, 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转而向俄国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品把民主比作利剑,不仅已致俄皇 于死命,而且将波及德皇,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并暗示其将影响到中国。 漫画作品是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特殊呈现方式,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对研究当时 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 12 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 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下两极 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 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 形成。 2 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 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 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 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 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 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3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 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 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 包括中国 兴起。 4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 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 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 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一、对抗与牵制的世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一)背景 1.实力变化 (1)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 从此开始 1947 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 国家 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经济封 锁 军事 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 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 格局形成 (三)影响 1.欧洲:1949 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亚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拉美:1962 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4.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几个与两极格局相关的概念 (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 1945~1991 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 心,美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 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91 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 体系最终瓦解。 (二)朝鲜半岛问题 朝鲜半岛于 1910 年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 年日本投降时,美苏两国以北纬 38 度线为 界分别派兵进驻南北。1948 年 8 月,南部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任总统;同年 9 月,北部 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为领袖。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10 月 25 日,中国志愿军赴朝参战。1953 年 7 月停战。1958 年,朝鲜完成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 造,宣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德国问题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 4 国分区占领。1949 年 9 月,美、 英、法占领区合并,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同年 10 月,苏占区成立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柏林位于东德境内,但也分为西战区和苏战区。为制止东德 居民逃往西方,东德政府于 1961 年 8 月修筑环绕西柏林一周的“柏林墙”。在民主浪潮的 冲击下,1989 年 11 月柏林墙被推倒。1990 年 10 月 3 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德国统一。 (四)柏林墙 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 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 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柏林墙始建于 1961 年 8 月 13 日,全 长 155 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 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 性建筑。 (五)越南战争 1945 年日本投降以后,越共领袖胡志明于 9 月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不久,法国侵略 军卷土重来,长达 8 年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1954 年 7 月,中、美、英、法和印度 支那三国达成《日内瓦协议》,以北纬 17 度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北越)。在南方,美国 取代法国进行殖民统治。1960 年,越南南方反政府军——民族解放阵线(越共)成立,在北 越的支持下,反击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帮助南越。1961~1964 年,美国主要采取向南 越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的“特种战争”形式。1964 年,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把 战争升级为以美军直接参战的“局部战争”(1965~1969),并把战火烧到越南北方。经过十 多年的较量,美国被迫于 1973 年签订《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简称《巴黎 协定》),从南越撤军。1975 年,越南南方全部解放。1976 年北方和南方统一,定国名为越 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完败的战争(美 国自称“光荣的撤退”)。 三、冷战 (一)含义 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意识形态 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1946 年初,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为 美国议员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稿,首次提出“冷战”一词。1947 年,美国政论家沃尔 特·李普曼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冷战”术语开始广为流行。 (二)序幕 1946 年 3 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题为《中流砥柱》的演讲,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 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 的序幕。 (三)内容 1.政治上,加强对别国干涉和控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经济上,遏制与反遏制。 3.军事上,成立军事政治集团相互对峙。 (四)影响 1.危害 (1)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 推行到全世界,苏联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推广到全球,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 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2)两强相争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美苏为称霸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使全 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出现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局面。 (3)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 美苏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战略导弹相互瞄准对方成员国,世界处于“待战”状态。“冷 战”期间置备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还在危及人类的安全。 (4)“冷战”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成 两部分。由于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两大阵营内部尤其是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弱小国家失 去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机会。 (5)世界被人为地划成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封锁 与反封锁,交往很少,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6)擅划他国国界、分裂他国的做法(如造成朝鲜半岛、德国分裂),造成了一些国家长 期分裂,为日后纷争埋下了祸根。“冷战”造成的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7)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 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8)新的“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企图按照自 己的主观愿望构建一元化的国际新秩序等。四十多年的“冷战”压制和掩盖了许多地区的内 部矛盾,“冷战”结束后,原来潜伏的矛盾火山似的爆发出来,“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 抛弃“冷战”思维,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以对话与合作构筑的新安全观,才能 为人类带来持久的和平。 2.客观作用 (1)在“冷战”的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 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战争的根 源,但却对大国行事有一定的约束。 (2)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长期共存中取长补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 吸取了教训。为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调整和改 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冷战”双方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也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冷战”结束后很多军事科技开始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为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地位,美苏两国围绕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 航天技术等都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促进了社会进步。 (4)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两极对峙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下,为了维护自身的安 全与利益,不断壮大自身力量,第三世界开始崛起。(如不结盟运动兴起等) (5)“冷战”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支持国民政府,使中国陷入国共内战深渊;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包围、封锁政策;美国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出现台海危机, 中国至今未完成国家完全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被卷入朝 鲜战争。 探究主题(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史料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 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 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 年 9 月)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时间及事件。 [提示] 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史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 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 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 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 年 9 月 9 日) [思考] 根据史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 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 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 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 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 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 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 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带来不利影响。 探究主题(二)——“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史料一]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 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史料二]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 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 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 1947 年 3 月在国会的讲话 [史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 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马歇尔 1947 年 6 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史料四] 以下两幅图片是 1947 年漫画家华君武为揭露“马歇尔计划”而创作的漫画 《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杜鲁门的立场;史料二中“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史 料三中“它”指马歇尔计划;史料四以漫画的形式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 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提示] 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 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2)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结合史料谈 谈你的认识。 [提示] 二者本质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 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 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 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 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 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 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 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 西欧 1.(2016·龙岩质检)1946 年,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在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文中指出,苏联 的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分裂和削弱自由国家的力量。凯南的这 一电文( ) A.成为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B.直接导致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D.正确分析了当时的苏联的外交政策 解析:选 C 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是 1946 年的“杜鲁门主义”,故 A 项错误; 北约成立于 1949 年,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凯南的电报分析了战后威胁美国的力量是苏 联,为美苏“冷战”做了铺垫,故 C 项正确;凯南是站在美国角度遏制苏联,并非正确分析 了当时的苏联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 2.(2017·益阳调研)“‘冷战’政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 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 等。”据此,下列与冷战无关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古巴导弹危机出现 解析:选 A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 1944 年建立,冷战的开始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所以与冷战无关,故 A 项错误。 3.(2016·潍坊模拟)下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 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 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D.反映了当时冷战国际形势 解析:选 C 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人心中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用美元打开西欧的市 场,控制西欧的国家主权,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4.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 的。”该观点( ) A.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 C.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解析:选 B 据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可知英国等西欧 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 B 项正确。 5.(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至 1959 年,美国陆续在海外 64 个国家设立了 158 个图 书馆和文化中心。1964 年,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 多的国家。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 解析:选 D 1959 年时美英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美国不必与英国进行文化较量,故 A 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是美国在海外输出图书的主要目的,故 B 项错误;1961 年 不结盟运动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59 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向外 大量输出图书意在进行文化渗透,是和平演变政策的表现,故 D 项正确。 6.(2016·成都诊断)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周里,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 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 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解析:选 A 按照材料中肯尼迪的意思,焦虑和犹疑的根源在于对“第六步……不会有 人存在”的担心,因为可以预见的危险,这场危机必然会形成一个警告标志,警醒着美苏控 制各自对抗的领域和力度,故 A 项正确。 二、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西欧走向联合 (1)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 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1 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 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结束 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②标志:1991 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 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 (2)表现:1999 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 年发生“9·11”事件。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三、几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术语 1.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政策 (1)不结盟运动:是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不结盟”是不同 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 主义和霸权主义。 (2)不结盟政策: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 战略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无敌国式外交战略,它强调不与美、苏两个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 也反对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成为盟友。 2.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国际关系学术语。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 合作关系。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外交工作也迈上了新 台阶,“伙伴关系”这一外交工具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 关系。其名称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 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 作伙伴关系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表示,上述关系之间的差异并 没有明确定义。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 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涉及伙伴国间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 3.世界多极化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多极化是 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主要包括美国、欧洲联盟、日本、 俄罗斯、中国等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分化组合、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 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 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 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探究主题(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 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 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教你读史] 史料表明欧洲的联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 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表达出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心渴望。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提示] 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美苏争 霸的威胁。 [史料二] 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 年,上 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 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 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 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 12 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1993 年欧盟成立;1999 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 年,欧盟成员国达到 25 个。 ——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教你读史] 史料说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程度在逐步加深。从成员国数量增加和从经济 合作到政治合作,说明了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欧盟成立”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 了变化;欧元的应用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思考] 结合史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 [提示] 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水 平最高。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 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2)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 一种需要。 (3)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4)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 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探究主题(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史料一] 多极化格局的特点……二是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重大的 国际事务将不再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三是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 并存的局面,主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未来多极格局中大国关系的主流。 ——《时政新说》 [思考] 根据史料一概括多极化格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什么。 [提示] 特点: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目标: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 [史料二]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 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 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 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当前世界政治形势呈现怎样的局面?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问题 的什么主张? [提示] 局面: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主张:以对话、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多视角认识多极化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和 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 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 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 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1.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是当前欧盟的重要现象,它正成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的重要 议程。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可以被定义为国内政治行为体动员大众关注、参与和推动欧盟决 策争论的进程。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政治化表述正确的是( )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消除民众的不满 C.抗衡美苏两极的需要 D.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解析:选 D 材料“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可以被定义为国内政治行为体动员大众关注、 参与和推动欧盟决策争论的进程”表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有利于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 D 项正确。 2.(2016·开封模拟)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已经有十几个地区性经济 合作组织成立,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等影响也不断 扩大。这一状况( ) A.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B.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推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D.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解析:选 B 材料中发展中国家成立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 式,故 A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主要是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中的一极消失, 与发展中国家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没有必然联系,故 C 项错误;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不是已经实现,故 D 项错误。 3.(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2011 年 10 月,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 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 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 ( ) 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 C.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 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 解析:选 C 材料“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反映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故 C 项正 确。 4.1973 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 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 材料主要说明( )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解析:选 A 材料现象源于 70 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日本、西欧实力增长,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瓦解,美国企图建 立新组织,故 C 项错误;西欧国家联合开始于 50 年代,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 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 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 ) A.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 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 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可知世界格局的发展体现了多样性和复杂 性,故 A 项正确。 6.(2016·郴州质检)“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装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 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 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 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 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解析:选 D 美国政治精英构筑的理想其本质是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 卷别 形成 发展 化趋势的加强 全国卷Ⅰ 2016·马歇尔计划 ———— ———— 全国卷Ⅱ 2016·美苏争夺中间 地带;2015·两极格 局的确立与解体 ———— 2015·两极格局的确 立与解体 全国卷Ⅲ ———— ———— ———— 全国卷 ———— ———— ————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高考中近两年的命题率较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 格局形成时期;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在历史情景 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符合素养立意命题发展趋势。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 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 C 本题以两极格局的确立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对象,主要考查考生对贯穿此 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的把握,检验考生高度概括和分析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 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确立与解体”的表述,它明确指向这是连贯的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其 中的某一阶段;其次还要注意“贯穿全书的主线”的表述,它说明这应该也是存在于“确立 与解体”全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 核心国家,它们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清晰的主线。 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经常出现需要二重推导的选择题,思维力度更 大,逻辑环节更多。很多题目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 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二)社会热点隐性考 2.(2016·全国卷Ⅱ)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 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 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选 D 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 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 D 项正确。 美俄关系中冲突与合作的态势交替出现。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两国间冲突趋向激烈, 这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2016 年全国卷Ⅱ就以此热点隐性切入,举了一例有关 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明确美苏争霸的形式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 外,还有文化手段。 [热点演练] 1.尼克松在就任总统之前指出:“美国是自由世界的领导者,而自由世界在共产主义 面前不容退却。”他上台之后却认为:“动听而又和解的言辞对强硬而又实用主义的苏联领 导者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而是谋求在军备控制、贸易、处理危机和科学技术等不同问题领 域中达成协议。”这一认识的变化( ) A.阻碍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B.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C.基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功 D.使冷战局面暂时得到缓和 解析:选 D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 1947 年至 1991 年间在政治、经济和 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不容退却”到“达成协议”表明美苏关系的缓和,说明冷 战局面的缓和,故 D 项正确。 2.1947 年 5 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订的《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指出,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 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这说明美国( ) A.旨在稳定西欧的民主制度 B.在欧洲大陆与苏联争霸 C.力图提高西欧的经济水平 D.谨防西欧倒向社会主义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表明马歇 尔计划意在防止欧洲蜕变成社会主义,即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 A 项正确;在欧 洲大陆与苏联争霸,与材料“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相左,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马歇 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防止西欧倒向社会主义,而是防止蜕变 成社会主义,故 D 项错误。 3.表中摘引了某书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该目录还能添加哪项内容( )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一)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二) 杜鲁门主义 (三) 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 (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A.柏林危机 B.不结盟运动 C.欧洲共同体 D.越南战争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信息“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可以判断为二战后 至 1955 年冷战的确立的相关史实,柏林危机开始于 1948 年,故 A 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开始 于 1961 年,故 B 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成立于 1967 年,故 C 项错误;越南战争发生于 20 世 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故 D 项错误。 4.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 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 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 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 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 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解析:选 B 材料指出的是其他军事集团,没有表明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的信息, 故 A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开始于 1961 年,当时美苏控制下的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日益成为双方冷战的核心,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故 B 项正确;1955 年华约建立标志 着两极格局已经形成,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集团化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5.1964 年 6 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 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 度。”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解析:选 B 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 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 B 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 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 史的普遍规律(如右:中心—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 )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格局是一种力量对比的平衡,但任何力量的对比都是动 态的,故 B 项正确。 2.(2016·唐山模拟)1946 年 2 月 9 日斯大林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 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2 月 22 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提出遏 制苏联的理论;3 月 5 日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 A.斯大林演说对遏制理论、“铁幕”演说产生了影响 B.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了“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C.丘吉尔“铁幕”演说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D.国家利益才是导致二战后美苏激烈斗争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 A 斯大林的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 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体现了战后苏联对美国的态 度,随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体现了斯大林的演说对美苏“冷 战”对峙局面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 A 项正确。 3.(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杜鲁门要求“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在至 1948 年 6 月 30 日截止的期间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 4 亿美元的援助”,并解释说“向全世界说明,美 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这反映了( ) A.援助希、土仅是美国的具体的政策声明 B.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C.苏美争霸进入白热化状态 D.冷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解析:选 B 援助希、土是美国发动对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的借口,而不仅仅是美国 具体的政策声明,故 A 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开 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故 B 项正确;苏美争霸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不符 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刚刚开始,故 D 项错误。 4.(2016·开封模拟)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 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 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解析:选 D 根据题意可知该措施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遏制苏 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 D 项正确。 5.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 16 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与美国的 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 壁垒方面互相合作。1950 年 9 月,西欧国家成立欧洲支付同盟(EPC),其宗旨是促进贸易和 支付自由化。这种情况表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为美国控制西欧奠定了基础 B.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C.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推动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解析:选 C 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 A 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联系才 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马歇尔计划不可能成为其根本保证,故 B 项错误;“欧洲经济合 作委员会”和 EPC 的成立,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 国霸权问题,同时 D 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6.(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右面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 《能孵出真诚吗?》。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 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此漫画( )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 解析:选 C 虽然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与美国争夺霸主,但漫画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其野心, 故 A 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冷战对峙的缓和而非加剧,故 B 项错误;“和平”“访问美国”说 明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体现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故 C 项正确;漫画反映出作者对苏 联和平诚意的质疑,并没有说明美国希望和平,故 D 项错误。 7.二战后,欧洲面临重建,但有两大棘手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妥善处理与德国的关系, 二是要从美国那里争得平等地位。欧洲为解决这两大问题而采取的共同措施是( ) A.努力实现法、德和解 B.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C.追随美国对苏联冷战 D.走向联合自强之路 解析:选 D 法德和解有利于处理欧洲与德国的关系,但是与争取对美平等地位无关, 故 A 项错误;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是一战后处理德国问题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追随美国对苏冷战既不利于处理对德关系,也无益于争取对美平等地位,故 C 项错误;法德 和解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更多的合作增强了欧洲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故 D 项正确。 8.下表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工业国的汇率调整统计,这一调整( ) 英镑 1967 年贬值 马克 法郎 1969 年贬值 1961 年升值 1969 年升值 初始汇率 2.80 4.2 4.0 4.937 调整后 2.40 4.0 3.66 5.554 贬值(升 值)率 14% 5% 8.5% 12% A.标志着固定汇率制度瓦解 B.表明欧洲各国走向经济联合 C.削弱了英、法、德经济影响力 D.说明西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选 D 汇率一定程度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三国汇率升、贬不一,体现经济发 展不均衡,故 D 项正确。 9.(2016·湖北华中名校押题)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 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 A.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 A 日本、联邦德国的崛起,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反映了经济多极 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美国的经济一直领先于德日,故 B 项错误;美元始终是国际通用货 币,故 C 项错误;美国在战后一度对德日扶持,但到了 70 年代,美国已经不再扶植德日, 故 D 项错误。 10.(2016·武汉调研)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 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 者描述的现象是( )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解析:选 B 根据“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另外的选择”“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 于这种选择”可知作者描述的现象是“不结盟运动”不和任何大国结盟。西欧经济一体化进 程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雅尔塔体系,故 A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发展壮 大,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项正确;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与材料“另外 的选择”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11.1949 年 4 月 4 日,12 个国家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后,该组织不断吸纳 新的成员国,下表反映出( ) 时间 新加入国家 1952 年 土耳其、希腊 1955 年 联邦德国 1982 年 西班牙 1999 年 波兰、匈牙利、捷克 2004 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A.西方冷战意识的加深 B.全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 C.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D.两极格局实质上依然存在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99 年”及“2004 年”,有更多的东欧国家加入 北约,因此不能反映出西方冷战意识加深,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是北约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体现,故 C 项正确;当前世界格局 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 D 项错误。 12.(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 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 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 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B.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C.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解析:选 C 乌克兰危机只是美俄“新冷战”的事例,无法得出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 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 抗和对峙的局势”可以看出,其影响范围小,对全球格局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是小范围的 国家力量对抗,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乌克兰危机说明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1950 年 5 月 9 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 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 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 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 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环球时报》 (2003 年 10 月 30 日)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联邦德国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 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 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 10 年的 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 1973 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 ——整理自:2011 年 10 月人民网 材料三 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 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 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英国人有关是否退出欧盟的争论自 1973 年英国加入欧 盟(当时称欧共体)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 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 GDP 的 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 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被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 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元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 人中引起热议。2016 年 6 月 23 日,经全民公投,英国脱离欧盟。 ——整理自人民网、《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10 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5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的主要因素。(10 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分层,概括两层层意即为原因所在;抓住“联合欧 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分析其目的。第(2)问,从欧共体的优势和当时的英国国际地位 的变化中分析原因。第(3)问,抓住材料三中“疑欧派”的观点并结合英国的历史传统、政 治文化和地理环境分析。 答案:(1)原因:将战略物资煤钢置于联营共管之下,形成法德互信机制;消除法德之 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化解双方的恩怨矛盾。 目的: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 法国,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联邦德国,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 (2)原因:联合后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 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3)因素:历史传统“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政治文化上,英 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 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战略和英美特殊关系;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美欧在西方 世界的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 1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 1949 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军事政治集 团。冷战结束后, 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北约不断调整其军事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冷战后十余年来,北约对其军事战略以渐进方式进行调整,其目前的大致轮廓是: 对象及目标——由应对特定国家或集团行为体,转向应对被认定(可能)对北约构成威胁 的“失败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 角色与任务——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反恐和防扩散等成为迫切的首要 任务,消除“失败国家”引发的安全威胁和危机以及善后处理,保卫和推动“民主”亦是重 要任务。 范围及手段——由区域内行动转向区域外行动,由运用军事手段转向运用多种手段(对 话、合作、防务等)。 ——刘惜戈《北约军事转型述评》 依据以上材料,从北约转型的角度提炼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 分) 解析:从“对象及目标”“角色与任务”“范围及手段”三个方面分别提炼信息,然后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不再以苏联和华约为主要的应对对象和目标。 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示例二:信息:北约的角色与任务进一步多元化,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 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被冷战掩盖的种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暴露出来;当今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示例三:信息:应对危机手段由军事到对话、合作转变,军事行动范围扩展到欧洲以外。 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及北约东扩等因素的影响等。 (提炼两条信息加以说明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赋分) [主干整合] 两条主线: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曲折历程,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 化趋势演变的过程;三大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实现,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 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一大进程: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综合归纳]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 世纪 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 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 年《共产 党宣言》的发表,标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 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 年法国爆发了 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 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 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 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 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 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针对训练] 1.(2016·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1916 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 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 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 ) A.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解析:选 C 材料中列宁已认识到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故 A 项错误;1917 年二月革命爆发,与“1916 年” 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 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故 C 项正确;D 项表述空泛,难以作为直接的基本依据, 故排除。 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 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 业革命、资产阶级代 议制的确立、世界殖 民体系的形成 (1)国家利益和意识 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 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多极化趋势 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 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 展趋势 (3)新的国际格局的 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 杂的过程,但多极化 不可逆转 (4)多极化既带来了 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 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经互 会、华约组织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 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 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 国、中国振兴以及不 结盟运动的兴起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 化趋势加强。暂时表 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美国、欧盟、日本成 鼎立之势;俄罗斯走 出低谷;中国国际地 位提高 [针对训练] 2.(2016·昆明高三摸底调研)20 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 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 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 20 世纪(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解析:选 C 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说明和平与发展并不是 20 世纪的时代主题,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信息,故 B 项错误;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 范围的发展都体现出了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两种社会制 度共存与斗争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中外关联]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同 点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 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指导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 结果 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不同 点 斗争对象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 市 影响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 主的新时代 [针对训练]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解析:选 C 俄国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作 为与苏维埃政权并立的政权,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解散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手中 还掌握着强大的工人武装;而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反动势力的强大,尤其是国民党一党 专政统治建立后,大城市更是反动势力的重心所在,这就决定了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 二、20 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项目 国际格局特征 中国国际地位 第一次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 变动 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 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 《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 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 共同支配下 第二次 变动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 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 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 切合法席位 第三次 变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 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 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 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针对训练] 2.《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2008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 报道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从全球变 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这一判断( ) A.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 B.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C.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D.认识到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 D 据材料“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 问题上“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等,可知作者强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故选 D 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是否步入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未比较中美对世界的影响力,C 项也 与题意不符,排除 A、B、C 三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1831 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 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 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 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 C 据材料信息可知是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 C 项正确。 2.(2017·海口调研)1852 年,马克思曾说:“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 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材 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推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社会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 D.资产阶级理论研究的发展 解析:选 D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反映出资产阶 级经济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故 D 项正确。 3.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 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 负责的。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 民负责的”可知,公社委员来源于选民,对选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 A 项正确。 4.1921 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 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解析:选 A 十月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阶段不同 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的特点,与材料中“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 隔着一道万里长城”相符,故 A 项正确。 5.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 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 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 解析:选 B 二月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 A 项错 误;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符合材料意思,故 B 项正确;雅尔塔会议奠定两极 格局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 故 D 项错误。 6.(2016·威海模拟)1954 年 9 月 8 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 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八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在发生外部武装进攻时, 条约要求缔约国“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来对付这个共同危险”,美国单独提出一项保 留,即“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该条约旨在 ( ) A.维护日内瓦会议精神 B.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C.建立亚洲版的“北约”组织 D.推动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选 C 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国通过《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将东南亚各国 纳入其全球冷战的轨道”,“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具有明显的反共反苏色彩,这是一种 违背日内瓦精神和时代潮流的反动行为,加剧了亚太地区的“冷战”氛围和紧张局势,是一 种亚洲版的“北约”组织,故 C 项正确。 7.(2017·芜湖质检)1949 年斯大林说:“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 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 场。”“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对斯大林言论分析最准 确的是( ) A.为巩固“经济互助委员会”制造理论根据 B.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自由发展 C.指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危机加深的现实 D.认识到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解析:选 A 斯大林从政治对峙指出经济对立的必然结果,进而指出对方危机的加深, 实际上在为己方的合作与发展造势,故 A 项正确。 8.(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0 世纪 60 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 A.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B.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C.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D.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 解析:选 A 根据所学知识 60 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这与其不断的采取一 系列的措施有关,如材料中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故 A 项正确。 9.右图是创作于 1957 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 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 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 国巨型导弹。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成立北大西洋集团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C.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 解析:选 B 材料中“三位病人……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属于北约 集团内部,材料中“头上高悬着写有 US 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不是治病而可能要命,表明 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故 B 项正确。 10.1944 年 7 月,一些国家的抵抗运动代表在日内瓦发表声明,宣称只有一个联邦制 的联盟才能保证欧洲大陆的自由与文明,使欧洲经济得以重建,使德国人民能和平地参加欧 洲生活。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也都很关心战后欧洲的安全,认为欧洲有必要联合起来。材 料说明( ) A.走向联合成为欧洲各国共同目标 B.实行联邦制符合欧洲发展的需要 C.避免战争的途径是找到共同利益 D.欧洲联合的目的是对抗德国侵略 解析:选 C 材料表明各国认为要保障欧洲和平,避免战争再发生,必须欧洲联合,即 使欧洲国家存在共同利益,故 C 项正确。 11.(2017·深圳调研)西方世界的中国研究肇始于“耶稣会士汉学”,迄今已有 400 年的历史。期间,该研究大致经过了“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 学”、“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趋势客观上反映了( ) A.世界由欧洲中心向美国环太平洋中心的演变 B.美国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愈演愈烈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变化 D.中国的社会科学对世界影响巨大 解析:选 C 材料说的是西方世界的中国研究,未涉及中心的转移,故 A 项错误;材料 未涉及中美意识形态冲突,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可知 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有关,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社会科学对世界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12.(2016·赣州期末)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 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 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解析:选 A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 A 项正确;伴随经济 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发展,但是五极论还是六极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故 B 项错误; 无论三极论、五极论还是六极论,美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 C 项错误;新的世界格局 尚未形成,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并没有瓦解,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 年 6 月 5 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 月底 7 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 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 月 9 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 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 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 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 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 低于 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 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 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 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 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 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 恢复它在 19 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 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 1947~1948 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 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0 分)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5 分)(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二、第三段话概括矛盾所在,其焦点所在是对欧洲控制 上国家利益的冲突;结果要从“冷战”格局的形成上去概括。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句号 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次:前四句话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冷战”局势加剧的因素,最后一句话 说明了其影响。第(3)问,首先给出判定:此专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分析可以从新时期 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和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三个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 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 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 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 (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 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 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3)这位学者的观点错误。 理由:①“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发展以不结盟政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全 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上合”等新型区域合作。②中国外交顺 应世界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节选自《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1951 年 9 月 8 日美、英等 46 国与日本在 美国旧金山签订) 第 1 条 1.日本与各联盟国之战争状态…… 2.联盟国承认日本与其领海之日本国民之完全主权。 第 2 条 1.日本承认朝鲜的独立…… 2.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 6.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 第 6 条 1.自本条约生效之后,所有联盟国占领军应尽速自日本撤出…… 第 10 条 日本放弃,一切有关中国之特别权利与利益…… 第 14 条 1.联盟国承认:日本应赔偿联盟国战中所生的一切损害与痛苦,但因日本目前拥有的 资源不足以支持一个自主的经济体,且不足以完全赔偿前述之一切损害与痛苦。因此,1) 对国土尚被日本军队占领且因日本而受损害需要接受赔偿且经联盟国同意者,应透过日本人 的劳役以恢复生产、打捞沉船与其他相关作业而需费用之国家……此项赔偿不得加诸额外负 担,若有原料制造之需,此原料应由联盟国考虑后供给,以免日本承受汇兑负担。 (说明:中国、朝鲜没有受到邀请参加旧金山会议,印度、缅甸拒绝参加,苏联、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没有签字,中国政府声明此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材料二 (节选自《美日安保条约》,《旧金山和约》签署 5 个小时后,美国和日本签署 的双边条约) 第五条,共同防卫。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 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 第六条,基地的许可。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 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旧金山和约》的特点。(3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签订的背景。(6 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条约的共同之处。(3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说明”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金山和约》是 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材料中第 1、2、6、10 条均是限制日本,但第 14 条却 是扶植日本,可知《旧金山和约》是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与对抗双重色彩;根据 所学知识,在《旧金山和约》中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及要求中国政府不能过度要求日本 战争赔偿,这就损害了中国利益,因而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第(2)问,从两极格局和 当时的国际关系上分析背景。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 1951 年基于冷战的加剧,新中国的成 立,美国由签订《旧金山和约》开始改变对日关系,由制裁转为扶植,《日美安保条约》使 美日结成军事同盟关系,便于美国进一步控制日本,并将日本作为反苏反共的前沿阵地。由 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同之处。 答案:(1)特点: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 与对抗双重色彩;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 (2)背景: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 立和激烈斗争;新中国建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引起美国的仇视和恐慌;朝鲜战争正在 进行;日本国内反共反华势力比较强大;美国力图把日本变成反苏反华基地。 (3)共同:都以扶日反共为目的;都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利益;都有利于日本重新崛起; 都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都加剧了“冷战”局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