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二单元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本单元内容跨越整个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是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线索一 近代的列强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线索二 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人间天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线索三 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 25 高考总复习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缘由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核心论点: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不能反思失败的理由是民族的致命伤。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5 高考总复习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年 1860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 2.过程 (1)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5 高考总复习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化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核心论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续 表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5 高考总复习 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同时,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民族运动逐渐高涨。 【图片解史】 19世纪初中英印三角贸易 信息提取:鸦片战争前夕,形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中英印三角贸易圈。从商品种类可以看出:英国输出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中国输出茶叶和丝绸等初级产品,输入以鸦片为主,反映了清朝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构图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 信息提取:“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图解历史】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25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目的来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从结果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漫画说史】 甲午战败 信息提取: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甲午战争中日本人的形象,从侧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知识补遗】 “门户开放” 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欧洲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促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构图解史】 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列强 之间的关系 信息提取:清政府对义和团“利用”与“剿抚”,义和团“扶清灭洋”,帝国主义意欲瓜分中国。 【漫画说史】 列强与清政府 25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漫画的寓意在于讽刺清政府为列强服务,成为列强搜刮百姓的工具。 重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部分丧失,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发展。不能理解为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两者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要素。 [对点训练] 1.(2020·江苏南京一模)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解析:选A。题干材料“镇江府……在(那次)敌对期间……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表明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2.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中国政府逐渐恢复了对在中国境内各国国民的司法管辖权。 3.租界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在该地区, 25 高考总复习 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因此,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对点训练] 2.(2020·北京一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如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使馆界及驻兵区域权等。下列条约与司法主权丧失相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第13条规定使英国在华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故选B项;《南京条约》的内容主要是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与司法主权无关,排除A项;《天津条约》的内容主要是赔款、增开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未涉及司法主权的丧失,排除C项;《辛丑条约》体现出列强以政治控制为主要目的,未对中国司法主权进行割让,排除D项。 4.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对点训练] 3.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选D。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一体制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说明这一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史料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25 高考总复习 ——1854年2月13日英国 《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解读】 本段史料主要阐述了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本质目的。 【思考】 从史料中找出推动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因素。 试答: 【提示】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外部市场;英国人对对华贸易的扩展有限感到失望;英国希望通过“修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实证2 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史料 西方人在封建主义中国筑成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由此也打开了若干窗口,使中国人得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如容闳、洪仁玕、王韬、康有为等,正是首先从香港和租界里获得传统以外世界的第一个直观印象。……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香港和租界里的资本主义,曾给封建制度下的众生以观摩、诱发。与憎恶夷场的情感一样,这也是事实。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本段史料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和客观积极影响。 【思考】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西方列强侵略的动机与客观后果的关系 试答: 角度2 西方列强侵略的消极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角度3 西方列强侵略的“积极”客观后果 试答: 【提示】 角度1: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并不一致。 角度3: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中国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5 高考总复习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辩证分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的嬗变 (1)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京的实现、觐见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取代传统宗藩体制。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国外派驻使节的尝试、利用公法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府开始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如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协定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对于手操生死予夺大权的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议,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无知无能。 25 高考总复习 2.“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客观作用 (1)“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2)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经济习惯和文化思想带到了中国,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从家国情怀角度看待鸦片战争中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重点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对点训练] 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选B。据漫画标题“日本——巨人杀手”和“近代中国某次战争”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故选B项。 25 高考总复习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甲午战争中晚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史料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解读】 本段史料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阐释了威海卫海战晚清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思考】 分析史料,找出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试答: 【提示】 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实证2 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解读】 本段史料阐释了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特征及评价。 【思考】 分析史料,结合史料中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征论证说明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试答: 【提示】 西方国家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均是在这样的国际法指导下,把西方列强的特权强加于中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独立。但这一时期的国际法也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对中国而言,也起到了促进外交制度和外交理念近代化的作用;后来也被用作与西方列强谈判与争取权利的依据,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25 高考总复习 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 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及实质 (1)变化 ①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袁世凯曾进行疯狂镇压。 ②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转而实行招抚政策,企图加以控制利用。 ③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讨好外国侵略者,颁布“剿匪”的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 (2)实质:清政府的“剿”“抚”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控制、利用以达到消灭之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朝政府的统治。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客观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从家国情怀角度看待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 25 高考总复习 ②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局限性 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 续 表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全国卷Ⅱ·T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命题点: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5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D。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项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项错误;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不是干预外交决策,C项错误。 2. (2017·高考江苏卷·T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得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员腐败,故D项正确。贫富不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2017·高考海南卷·T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命题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解析:选D。“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D正确。 4.(2018·高考天津卷·T2)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鸦片战争的背景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25 高考总复习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解析:选A。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正确。B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排除D项。 5.(2017·高考海南卷·T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命题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解析:选C。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C正确。 6.(2018·高考全国卷Ⅰ·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命题点:晚清的外交观念缓慢转变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C。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7.(2016·高考江苏卷·T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25 高考总复习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选A。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国际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没有提高,故D项错误。 8.(2016·高考全国卷Ⅰ·T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25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A。“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体现了该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选A项;该学者没有强调主权的丧失,排除B项;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南京条约》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排除D项。 2.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 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解析:选D。题干中由林则徐主张防夷到左宗棠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再到李鸿章专重海防,这说明当时从全面防夷转变为只能重点防夷,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故选D项。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解析:选C。材料“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4.(2020·广东百校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1861年……总理衙门;1864年……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故选B项。 25 高考总复习 5.(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右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解析:选A。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分别将东北和山东据为其势力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具体表现,故A项正确;从漫画可知,双方的目标不同,不能体现“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反洋教运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再次陷落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的,故D项错误。 6.(2020·福建福州质检)“内地会”系中华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创始人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从中可推知( ) A.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 B.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C.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 D.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 解析:选C。“‘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中,英国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美国比例逐渐上升,其他国家比例缓慢上升,在华势力所占比例变化与近代英国逐渐衰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崛起相一致,故选C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福建福州质检)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推卸战败责任 B.谋求制敌之道 25 高考总复习 C.缺乏理性反思 D.改进外交策略 解析:选C。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朝统治集团没有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只是从表面现象来看待战争责任问题,缺乏理性的反思,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 2.《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公法,故选B项。 3.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 A.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英《虎门条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为不平等条约,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故选D项。 4.(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递责其违约”。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解析:选C。材料“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表明李鸿章的认识已和近代的外交观念相接近,故C项正确。 5.(2020·山东淄博一模)1874年,日本以“番地无主”为由侵略台湾。清廷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中强调:“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 25 高考总复习 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这表明清政府( ) A.高度重视台湾的海防地位 B.防范西方列强干预 C.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 D.力图维护天朝尊严 解析:选C。根据材料“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可知,清政府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故选C项。 6.(2020·广东广州模拟)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2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 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可知,清政府运用条约体系维护中朝宗藩关系,故选C项;甲午战争的诱因是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可知,日本企图运用国家实力挑战条约、公法,排除B项;D项表述用观念的对立掩盖了日本侵略扩张的事实,排除。 7.(2020·广东揭阳一模)清咸丰之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直隶中央。咸丰年间(1851~1861年),“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户部调拨。后起的淮军也大致如此。这种情况( ) A.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政策 B.使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小农经济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D.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解析:选B。题干提及咸丰前军权直属中央,到咸丰年间军权下放到湘军、淮军等,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央对军权控制力下降,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故选B项。 8.1900年6月21日, 25 高考总复习 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了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故选B项。 9.下图是1894年登载于英国某杂志上的漫画,标题是“文明的进化”。漫画中,张牙舞爪的日本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挑战手执双管火枪的中国巨龙,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人则背靠重机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图主要反映了( ) A.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B.西方列强借日本谋取利益 C.军事侵略是主要侵华手段 D.西方列强害怕引火烧身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西方列强对中日战争的态度。面对日本对中国的挑衅与侵略,西方国家在“优雅地隔岸观火”。西方列强的这一做法的意图是借日本之手谋取自己的利益,故B项正确。 10.(2020·山东德州期中)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 ) 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 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 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 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 25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D。据题干中“(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可知,日本宜速战速决,由题干中“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中国宜进行持久战,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1.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解析:选D。题干中张之洞、唐景崧的保台方案寄希望于英、法、德,且都以抵押台湾为手段,无异于用强盗来抵御强盗,这本质上反映了二人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故D项正确。 12.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 B.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 C.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 D.《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解析:选B。据题干可见对于“割台”事件,清政府内部纷争很大,故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觉醒,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D项。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要求清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处理涉外事务,该机构地位应高于六部其他各部,同时还要求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这些规定( )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体现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C.反映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D.意在消灭中国反帝运动 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列强要求清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处理涉外事务,该机构地位应高于六部其他各部”可知,这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反映了西方列强要把清政府变为其统治工具,故C项正确。 14.《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 25 高考总复习 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解析:选A。据题干“‘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可得出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 …… 今咪唎国夷人囒哂吐嗲喇哪啡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囒哂吐嗲喇哪啡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从传统思想、对外政策、传统律例等方面回答。第(2)问注意时间,结合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对司法权的破坏来回答。 答案:(1)有天朝上国心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 (2)不同:涉案外国人会由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 理由: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 25 高考总复习 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 示例一 角度:边防重点的变化。 历史现象: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入侵我国。 评述: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到西方国家骚扰,如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侵占澳门等,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爆发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东南沿海而来的西方侵略势力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有被亡国的危险。因此,中国的边防重点由西北向东南转移。 示例二 角度:对西学态度的变化。 历史现象: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 评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发起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创建近代海军,培养人才。这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挽救中国。 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