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总分48分)‎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B.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二十四节气发展沿革,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主要历法,说明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故C项正确;古代历法完全按照农民经验总结,并不是严密的,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节气确立,并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历法再不断总结中定型,并不是因循守旧,故D项错误。‎ ‎2.司马迁《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漕渠 D. 白渠 ‎【答案】A ‎【解析】‎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蜀守冰凿”可知该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位于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故B项错误;漕渠和白渠都是汉代修筑,位于现在陕西西安附近,故C和D项错误。‎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 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 B. 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 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 D. 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是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但不能体现出古代统治者根本意图,故A项错误;由于商业的流动性及获利大等特点,会吸引人们舍弃农业从事商业,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农业发展,不利于封建统治,因此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是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故B项正确;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不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是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客观原因,不能体现出封建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并且“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及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此后,盐铁专营作为一项敛财措施,被以后各朝各代屡屡使用。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但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如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 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B. 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 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A ‎【解析】‎ 从表格数据看,中唐以后,长江以北地区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减少,长江以南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战乱频繁,政局混乱,灌溉工程有的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故A正确;南宋经济中心难移,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B错误;材料没有其他地方的经济数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C错误;灌溉工程数量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并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错误。‎ ‎5.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沿海地区稳定 B. 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 政府独占对外贸易 D. 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明太祖颁布诏令,下令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止私自与外商互市,这种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范海上敌对势力及倭寇的骚扰,维护沿海地区的稳定,故选A;明初海禁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一律在官府主持下进行,并非禁止外商来华贸易,故B错误;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欧洲殖民者侵略的问题出现于明朝晚期,故D错误。‎ ‎6.《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A. 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 B. 民营制瓷业兴旺发达 C. 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D. 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说明景德镇已是瓷业兴旺、商业的繁荣,故答案选B。题干没有把明代的制瓷技术和前代进行比较,排除A;C项题干没有体现;仅从制瓷业无法得出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排除D。‎ ‎7.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 A. 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B.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 C. 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 D. 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清代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晋商发展繁荣形成跨地区的商业系统,日升昌票号的出现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故选择D选项;票号属于旧式的金融机构,不能代表近代的金融业,故排除A选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票号本就属于旧式的信用机构,并不能摆脱传统的商业汇兑模式,故排除C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明白“票号”是否属于新式金融机构和了解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8.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一谚语反映了当时的西班牙 A. 世界中心地位确立 B. 出现了“商业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C ‎【解析】‎ 新航路开辟之后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入西班牙从而造成了白银泛滥,导致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要,这就是“价格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非世界中心地位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故B项错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其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 ‎9.杨一宁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A. 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B.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C. 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D. 技术发明英国枝独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的信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推动了技术发明,故A项正确;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B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根本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德国和美国技术发明领先世界,故D项错误。‎ ‎10.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业,其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 A. 近代企业制度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有所显现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C. 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 D. 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洋务民用企业中,开始按照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式经营,说明洋务民用企业开始具备了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洋务企业实行股份制管理,并不是引进西方管理模式,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洋务企业资金的来源,故C项错误;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仍有官府控制,故D项错误。‎ ‎11.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其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 B. 物质利益的驱动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美洲劳动力缺乏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欧洲主导的三角贸易迅猛发展,使大西洋地区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扩大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而促进三角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 此时期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只在少数欧洲国家确立,且为主要因素,排除A。B、D两项均为次要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考查欧洲主导的三角贸易的根本原因,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题干信息即可。‎ ‎1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大企业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仅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 B. 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 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 D.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是德国和美国,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大企业时代,企业竞争激烈,必然推动企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大企业时代,出现了垄断组织,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故D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两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学生需要加以区别识记。学生要能够从多方面认识到二者的差别和相同点。如二者在开始国家、科学与技术结合程度、主要动力和成就、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别。‎ 例题: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解析:材料强调了人们对时间观念改变,时钟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说明时间对人们很重要了,人们不再受太阳的约束。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因此选A。B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时间过晚。C与人们是否受到日常时间的影响无关。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时间也相对较晚。‎ ‎13.下面为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14.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英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主要国家几乎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经济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A错误;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结果,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B错误;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C错误。‎ ‎15.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战争开支 收入 零售价上扬(%)‎ ‎1937‎ ‎1,167‎ ‎870‎ ‎(开战后头九个月)29‎ ‎1941‎ ‎10,933‎ ‎2,024‎ ‎173‎ ‎1945‎ ‎1,268,031‎ ‎216,519‎ ‎(至8月)251‎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 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 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 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1937—1945年间“战争开支”、国民政府“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这与抗战时期的形势密切相关,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人民。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图表中没有盟国援助的信息点,排除;C项,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造成的,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发展还是停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战场上并没有因为财政缺口大而导致战局日趋恶化,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6.1932年,美国纽约一家百货公司发布招聘广告,它对电梯操作员的招聘要求是拥有学士学位。这说明 A. 技术革命要求高素质劳动力 B. 战争威胁使得移民涌入美国 C. 现实的压力拔高了入职门槛 D. 电力行业职业教育飞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32年,美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是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大危机下失业严重,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压力比较大,故而出现了材料中“电梯操作员的招聘要求是拥有学士学位”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技术革命是“二战”后期开始的,而且“电梯操作员”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却要求相对高的学历是由当时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932年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的美国没有发生战争,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发生,失业严重所致,不能说明电力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排除。‎ ‎17.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B.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C.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D.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答案】B ‎【解析】‎ ‎“创立资源保护队”、“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说明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B项正确;社会救济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故A项错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理念,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不是资源保护,故D项错误。‎ ‎18.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A. 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B.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 D.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纳固定粮食税后可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样促进自由贸易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A项正确。B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排除。 C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政治意义,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的两个关键:一是“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是“市场角度而言”,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9.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计划与前苏联的经济计划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A. 指令性 B. 干预性 C. 指导性 D. 计划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其主要不同点为指导性,C项正确。前苏联计划经济突出的特点为指令性,排除A。BD为两种经济计划的相同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关键是比较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与苏联经济计划的主要不同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0.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B. 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 C. 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D. 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与改革相应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C正确;据所学可知,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首先着手经济改革,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以往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涉及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宏观决策的问题,A、B错误;D与材料无关。‎ ‎21.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 平衡了地区间发展差异 B.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C.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保障 D. 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内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本侵略对民族工业造成破坏,但更重要的是对抗战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内迁可以推动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是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排除A;民族工业内迁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无关,排除B;D显然不是材料中企业内迁的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民族工业内迁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22.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 放弃“左倾”错误路线 D.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答案】B ‎【解析】‎ 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出现在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过程中,为此当时党中央针对“缺点和错误”,进行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调整,故B项正确;“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是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缺点和错误”之前,故A项错误; 当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左倾错误思想,后来发动文革就是例子,故C项错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1958年,故D项错误。‎ ‎23.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改变反映了 A. 改革开放政策确立 B. 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 C. 突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D. 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出口特区”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单一性,而经济特区的内涵更丰富、更广泛,因而其名称变化说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再不断加大,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项错误;突破了计划经济束缚是是1992年南方谈话,故C项错误;出口特区和经济特区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形式,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题眼是“‘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24.二战后法国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障立法;密特朗上台后,又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这说明法国 A. 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国有制为主体 D.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社会保障立法”和“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可知,是国家在分配和生产领域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不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采取的是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是私有制以外的一种经济形式,逐渐形成了“混合经济”,而非国有制为主体,故C项错误。‎ ‎25.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 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B. 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 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 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体现了欧盟的多样性;从材料“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欧盟的统一性。所以答案选D。欧盟目标是促进欧洲经济发展,A错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6.“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 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 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一五”计划实施时,坚持“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同时规定大部分工厂都建在远离沿海省份的内地城市,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故D项正确;A、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应排除;B项所述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分析解答即可。‎ ‎27. “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 A. 生活节奏加快 B. 生活负担沉重 C. 生活方式多样 D. 生活压力巨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新词语“宅男宅女”,反映不出生活节奏加快,故A项错误;“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词语体现不出生活负担沉重,故B项错误;材料中新词语反映的是与传统生活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新词语反映不出生活压力过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网络 ‎28.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对在国际收支中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该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世界银行 C. 欧洲联盟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12月,1947年正式运行。其宗旨与任务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与材料的主旨相符,故D项正确。其它三项不符合题意。‎ ‎29.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世界而言的重要意义在于 A. 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B. 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C. 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发展 D. 使美元成为世界性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为战后初期混乱的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世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A项所述是对美国而言,不符合“对世界而言的重要意义”,排除;战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推动了世界贸易制度化的发展,故排除C项;D项为对世界的次要影响,故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世界而言的重要意义”,联系所学战后世界金融体系建立的意义分析解答。‎ ‎30.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这最能说明 A. 自贸区内存在着比较强的经济互补性 B.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C. 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弊大于利 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规定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及缺乏竞争力的产业有一定的过渡期和缓冲期,反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最能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故选D。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1.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材料表明 A. 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 B. 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C. 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D. 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表明1989年东欧剧变及其引起的苏联解体具有划时代意义,使社会主义国家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据此可以知道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故B项是正确的。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的标志是1991年经济互助委员会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排除A;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题干没有提及区域集团化,排除D。‎ ‎32.1980年77国集团提出了修订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提出要把第三世界的制成品到1990年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达到20%,到2000年达到30%;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到1990年达到35%,到2000年达到50%。该项计划的制定 A. 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B. 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 成功扭转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D. 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77国集团提出了修订的经济发展指标”将“第三世界的制成品”“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按期进行增长,这必将使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之一,而政治的多极化实质上是多个经济力量中心的存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三世界国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不能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C项,第三世界国家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南北皆有,不能起到扭转南北经济差异的作用,排除;D项,“第三世界的制成品”“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的增加与产业转型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一般从生产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阶级属性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总分52分,其中33题20分,34题12分,35题20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概括指出1957年1993年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答案】(1)模式: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农业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新现象: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①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②1993年: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模式:根据“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得出自然经济。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农业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新现象:根据“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得出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造成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外国的商品倾销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①1957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②1993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 ‎——编自吕伟俊《韩复渠统治下的山东商业》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启示: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周学熙创办了近代民族企业华新纱厂。华新纱厂虽然通过管理创新抵制了外资企业的压价倾销的不合理竞争,克服诸多困难,一度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在日本侵略下,被迫出卖,失去了自主发展机会。以华新纱厂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受到国内反动势力和列强的双重压迫,夹缝中求生存,只能畸形发展,即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因此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消除工业现代化的束缚,实现飞速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 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可得出启示: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说明:根据材料近代民族企业华新纱厂的发展历程,并联系结合联系所学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消除工业现代化的束缚,实现飞速发展。‎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年珍妮纺纱机、1779年的骡机,1785年水力纺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摘编自扬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人口增加使棉纺织品的需求增大;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客商、牙行的桥梁作用;棉纺织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采用机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强。‎ 影响: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提高了英国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国际市场;加快了英国殖民扩张的步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英国殖民扩张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