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第二中学华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第二中学华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www.ks5u.com 仁寿县华兴中学高中2019级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模拟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期的统治者 A.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 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 C.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在夏商故地基本沿用当地的法律、制度,起到了安抚故朝地区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项;西周初期的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政治管辖而不是文化独立,B项错误;C项错在“直接”二字,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是间接管理,排除。‎ ‎2.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3.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5.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 )‎ A. 通过分权强化集权 B. 实行三权分立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注重权力监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可知,元世祖注重对中书省和枢密院的监督,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通过分权强化集权,而是主张注重权力监督,排除A。元朝没有实行三权分立且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与材料主张注重权力监督不符,排除B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的正确理解即可。‎ ‎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投笔从戎戍边 B. 等待朝廷察举 C. 投作官吏幕僚 D. 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隋唐以后主要是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做官,调动了知识分子读书的积极性,故D正确;B察举制主要在汉代实行;AC在战国以后都不是主要途径。‎ ‎7.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内容,表明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实质上体现了清政府角色的转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阶级矛盾的内容;B选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不是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主权并非沦丧殆尽;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不是民族矛盾的缓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然“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那么可以排除A、D两项。材料的主旨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本题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10.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准确识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B。A中的“第一次”表述错误;武昌起义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清起义,也不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不选CD。‎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名师点睛】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11.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格反映出1927年4月中共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工人为主,1928年中共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获得农民支持,故A项正确;人民军队创建是1927年南昌起义,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运动此时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37年9月,不符合表格时间,故D项错误。‎ ‎12.美国《时代》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A. 卢沟桥抗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的信息说明此次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正确。A项是在北平, C项是在山西,D项是在山东。‎ ‎13.“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的人民政府:‎ 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可知,新中国政府颁布的此项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并且赋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利;由“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新中国未照搬苏联的民族制度,而是从本国国情和历史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正确;据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故A、C、D错误。‎ ‎14.“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 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 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答案为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 ‎15.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 ‎16.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D. 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可知是周恩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正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万隆会议,A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B错误;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C错误。‎ ‎17.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A. 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B. 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C. 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 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推行“全方位”外交,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A正确;B是50年代“一边倒”,C是70年代“一条线”,不符合80年代后“全方位”外交,排除BC;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推行“全方位”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非只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排除D。‎ ‎18.2018年已经结束,在这一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阿联酋、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进行国事访问;9月,出访俄罗斯并出席东方经济论坛及相关活动;11月27日至12月5日对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葡萄牙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这表明中国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立足于国家利益的全方位的外交 C.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习近平出访是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从图片可以看到出访的对象有亚洲国家、周边国家、非洲国家、国际组织等说明是全方位外交,故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到联合国的有关信息,并非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A错误;图片上出访对象中只有俄罗斯是中国周边国家,C以偏概全,错误;材料中访问的对象有地区性国际组织,但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故D项错误。‎ ‎19.“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 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治国应该由专业政治家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直接民主政治就犹若雇佣一位蹩脚的舵手和建筑师,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20.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 B.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 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 D. 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削弱了氏族制残余,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故C项正确。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可知,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与工商业奴隶主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克利斯提尼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而是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排除B。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但不是其直接目的,排除D。‎ ‎21.《查士丁尼法典》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的社会矛盾 B.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唯一依据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详解】“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故C正确;A项消除错误,排除;B项唯一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恩格斯说:“它(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材料强调罗马法 A. 具有超越时空的适用价值 B.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 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D. 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规定”等关键句可知体现了罗马法适用商品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内容仍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超时空的适用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B选项排除。罗马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与近代公民社会不符合,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3.美国在1789年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十条规定:没有被宪法赋予联邦的权利,或者并未由宪法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利,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这款内容主要反映了美国的 A. 两院制 B. 联邦制 C. 总统制 D. 共和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院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设立上院下院并立,有些国家称参议院和众议院,材料与两院制无关,不选A选项;美国的联邦制是指1787年宪法中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材料中“未由宪法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利,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央政府和各州之间的关系,符合题干,选B选项;总统制是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类似内容,不选C选项;共和制是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不选D选项。‎ ‎24.自1789年大革命爆发到1875年,各种政体纷纷在法国出现,法国成为各种政治制度的试验田。这说明法国 A. 近代政治发展艰巨复杂 B. 资产阶级革命很不彻底 C. 封建势力占据统治地位 D. 启蒙思想影响不够深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自1789年大革命爆发到1875年,各种政体纷纷在法国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法国近代政治发展艰巨复杂,政治斗争复杂,故A选项正确。各种政治制度的试验田不能说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很不彻底,故B选项错误;各种政体纷纷在法国出现说明封建势力并不占据统治地位,故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在法国影响巨大,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 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B. 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C. 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D. 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答案】D ‎【解析】‎ ‎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故A错;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首相可以请求国王解散了议会,重新选举,B错误,D正确;C表述错误。‎ ‎【名师点睛】‎ 英国责任内阁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党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首相必须辞职,内阁解散,或内阁首相请求国王解散了议会,重新选举。‎ ‎26.《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1689年《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875年法国宪法 D. 1871年德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议会只有很小的权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和C中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B项议会和其他权力机构相互制衡。‎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扩展·德意志帝国宪法 ‎2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样修改是因为当时 A. 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完善 B. 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压制 C. 工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发展 D. 工人与资本家政治诉求趋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因此马克思、思格斯认为需要与时俱进,故C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兴起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前后共产主义运动都受到各国的压制,与材料“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不会相同,工人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故D项不符合题意。‎ ‎28.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 A. 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 B. 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 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 D. 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权利,而1837年英国工人阶级则要求继续扩大选民范围和降低被选举人的财产限制,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了议会改革的方式,并未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无法得知其是否为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党制度的内容;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争取权利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 ‎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 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 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 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所说的“极权政体”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自由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可知杜鲁门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所以答案选B。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领域,所以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D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 ‎30.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 能力。根据题干文字关键信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此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体现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呈加强趋势。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图片符合含义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多极化趋势在在曲折中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①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使权臣不能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体现了皇权至尊、皇权的至高无上。‎ ‎(2)宰相的主要职责在材料二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即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的措施中是内外朝制、唐太宗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宋太祖的措施则是两府三司制。‎ ‎(3)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要抓住两个方面,一三省六部制自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所以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六部制在客观上又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4)在做此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有两个,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材料仅仅体现了前者。‎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材料三: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材料四:1979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说:“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1)材料一表明我国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地位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4)举四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足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进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一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可以看出,我国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联系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 ‎(2)材料中的“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联系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足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4)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可以联系所学从1982年新宪法的通过、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事例来说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