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1单元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1单元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江苏专用)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 一个主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两条阶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古代政治制度的准备——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天下归周)‎ ‎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可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权力和职位世袭 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等级序列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 积极 ‎(1)在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中原地区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消极 ‎(1)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后期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2)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封建及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在今天一般指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而在古代汉语中“封建”的原意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一般用来指分封制,和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相对应。这与我们今天常用的“封建社会”的“封建”有很大的不同。‎ 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天下归宗)‎ ‎1.含义: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宗法观念 图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 ‎(2)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3)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三、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天下归心)‎ ‎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含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防止低等级对高等级的“僭越”行为。‎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史料一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史料一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料一中“用盟约维持关系”“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是最关键的信息,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松散,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  特点: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严密的从属 关系。说明:诸侯拥有较大独立性,这是分封制走向瓦解、诸侯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史料二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  根据史料二说明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注意史料中“中国文化”“普遍认同”这一信息,说明西周文化得以向外传播。‎  影响:分封制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 对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以及文化认同起了重要作用。‎ ‎ 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消亡。但后世许多封建王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例如西汉、西晋、明代等,大多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 ‎(2)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如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燕、晋、秦、楚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多次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探究2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史料一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史料一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读这则史料时要重点抓住“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等信息,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将国家政治结构与家庭血缘关系相结合。‎  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这体现了宗法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 史料二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后世有何影响。‎  史料中“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是关键信息。‎  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关系 ‎,极端皇权主义和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是其重要表现。‎ ‎ 全面认识宗法制的影响 积极 影响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消极 影响 政治上 推动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经济上 影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和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文化上 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以家国情怀感悟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家族绵延不绝,持续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辈分分明、有史可稽的著名宗族。孔姓家族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但其字行辈分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五十五代为“克”,五十六至八十五代字行为:“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姓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修第八十六至一百零五代字行:“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摘编自《孔姓宗族特征》‎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摘编自《美国四大家族》‎ 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要求先结合两则材料提取各自关于姓名的信息,寻找出两者之间不同的两项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所以答案必须要分成两个部分,‎ 即不同的信息和相关的说明,之后结合所学有关政治或者思想文化知识得出相应的原因,再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 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中国汉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英语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 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 ‎ 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 ‎(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王畿之外,周室先后至少封立了130个以上(确数不可考)的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这一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C [周王室分封,诸侯国对周王尽义务,说明是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材料反映的制度与血缘无关,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A、B、D三项。]‎ ‎2.《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据此可知(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B.诸侯争霸局面开始出现 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融洽 C [由材料“郑伯不朝”“郑伯击之”“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可知周天子的权威受到诸侯的挑战,故C项正确;周朝的分封制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诸侯争霸局面开始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现诸侯“不朝”“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的局面,天子和诸侯关系紧张,故D项错误。]‎ ‎3.先秦的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中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C [根据材料中“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说明重视宗法礼仪制度,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故A项错误;世袭制是夏朝之后确立的王位世袭,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宗周”并未说明是分封制,故D项错误。]‎ ‎4.钱穆曾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依据上述“血统”实施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血统”与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有关,宗法制强调利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故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以孝廉为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 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政治稳定。‎ ‎2.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内容 ‎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皇帝。“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特点 ‎①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位,权力不可转移。‎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 ‎③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职责 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 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作用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备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1)内容 ‎①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已不再进行分封,‎ 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2)影响 ‎①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 ‎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4.秦律:细密严苛。‎ 三、影响 ‎1.积极影响 ‎(1)使秦朝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3)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影响: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史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太平御览》‎  史料一主要表明了秦朝政权的什么特点?‎  “传之无穷”体现了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柄不借下”彰显皇权独尊、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家天下”、皇权至上的特点。‎ 史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史料二体现出秦朝政权的什么特点?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有何特点?‎  史料二中诸卿分工明确,集权于皇帝,其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  家国同治。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探究2 分封制与郡县制 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史料中“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和“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是关键信息,说明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之重要。‎  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史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史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官吏权力 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实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以家国情怀感悟郡县制的现实意义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郡县制思想,其思想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付诸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郡县制的借鉴意义 ‎(1)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运用时间最长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互动的纽带。‎ ‎(2)在郡县制形成过程中,派生出官僚制度、俸禄制度、上计制度,另外与之相应的乡亭组织、什伍组织以及户籍制度也得到发展,这使得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结构,带动行政运作的两端,中国出现不可逆转的大一统。‎ ‎(3)政治的大一统势必会推动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实现,‎ 进而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得中国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格局中。‎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20·苏州吴中区调研)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C [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 ‎2.(2020·海安期中调研)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A [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是秦代中央官制完善的标志,故D项错误。]‎ ‎3.(2020·南通六校联考)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 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C [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体现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正体现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说明秦朝因不遵循宗法而导致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相权,故D项错误。]‎ ‎4.(2020·南京一中调研)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 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垄断 C.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D [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说明应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项正确;顾炎武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一定的弊端,故排除B、C两项;A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 ‎2015-2019年考情统计 年份 命题角度 ‎2015年 T1:分封制;T2:秦朝的统一 ‎2016年 T1:宗法制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命题规律:从内容看,主要考查了分封制、宗法制、秦朝的统一;从题型看,考查的是选择题;从考查方式看,注重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主干知识。‎ 趋势:2021年高考仍以新情境选择题为主,凸显古代国家治理的文明程度。‎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2016·江苏高考·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D [“长兄为父”强调长兄的地位高,诸弟对之尊敬仅次于父;“小儿不及长孙”说明嫡长孙的地位高,由此反映在大小宗体系下,传统宗法观念对血缘亲疏和家族等级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主要凸显大宗的地位,所以“家庭和睦”和“贵族世袭”的信息与之无关,故排除A、C两项;等级秩序是由宗法制度、思想衍生出来的,故排除B项。]‎ ‎2.(2015·江苏高考·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A [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3.(2015·江苏高考·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20·南京期初摸底)据史料记载,商朝灭亡时,西周征服的国家有99国,向其臣服的有652国。周初分封时只分封了71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异姓诸侯是少数。这反映出周分封制(  )‎ A.调整了诸侯间的利益分配 B.消除了贵族间的权力纷争 C.规范了个人社会身份地位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A [据材料“周初分封时只分封了71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异姓诸侯是少数”可知,周初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异姓诸侯是少数,这说明同姓贵族是主体,调整了诸侯间的利益分配,A项正确;解决贵族间的权力纷争问题的是宗法制,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规范个人社会身份地位、扩大周天子的统治范围,C、D两项错误。]‎ ‎2.(2020·如东中学调研)《仪礼·丧服传》指出:“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也。若公子之子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此自尊别于卑也。”这反映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B [根据材料“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宗法人伦秩序,与宗法制有密切的关系,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故A项错误;禅让制是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的民主推选方式,与宗法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中央统治地方的地方制度,长官由皇帝任免,与宗法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3.(2020·海安中学调研)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这反映出(  )‎ A.诸侯兼并战争的破坏性 B.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 C.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 D.秦统一六国具有可能性 C [根据材料“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C项符合题意;兼并战争的破坏性不是材料的主旨,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A项;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也只是材料的一方面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并不是论述秦统一六国的可能性,即除秦以外,其余诸侯国也有统一的可能,但无论哪个诸侯国统一都有必要建立专制集权制度,排除D项。]‎ ‎4.(2020·苏州中学)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中“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C.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B [“伐陈……因县陈”说明是战争产生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说明分地产生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说明聚集小乡成为县,‎ 体现出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故B项正确;A项中“取代”说法绝对;C项中“最先”说法不符合表格信息;D项中“已经出现”不符合材料。]‎ ‎5.(2020·徐州一中调研)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D [由材料“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 ‎6.(2020·海安中学调研)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部分地区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汉初,刘邦“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使各个政区的辖境相互交错。秦汉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政令的传达    B.促进各地间的交流 C.巩固国家的统一    D.防止王国发生叛乱 C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犬牙相入”“犬牙相制”可知,这样的措施能够从地理上限制和分散地方势力,防范地方割据,巩固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犬牙相入”“犬牙相制”与方便政令传达、促进各地间的交流无关,故A、B两项错误;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已经没有王国,故D项不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