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必修2
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2016 年题组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3)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 上升。1831~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19 世纪上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城市工厂产生大量环境污染,进而 影响人口寿命,导致死亡率上升,故 A 项正确;化学工业产生是在 19 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 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死亡率上升,所以不会出现人口膨胀、 食物短缺的问题,故 C 项错误;19 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 也会不断上升。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2016·浙江文综·20)下表所示为 1838 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 以得出的结论是( )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据所学工业革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慢慢发展到动力和交通等重工业的革命,从材料 所反映的 1838 年英国工业重镇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来看,纺织业等轻工业工种数量相对较 少,收入最低,而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工种数较多,收入最高,可以得出结论工业革命促进人 口职业的结构变动,故①正确;材料中最高收入的都是机器制造或生产的相关工种,有制造 工、安装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可以得出结论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故②正确;材料中的机器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均是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而推动而 革命或产生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故③正确;材料所 反映的是 1838 年英国工业重镇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反映不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也 没有涉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问题,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33)19 世纪 60 年代,总长超过 3 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 距。南部铁路轨距以 5 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 4.9 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 6 英尺、 5.6 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铁路轨距建设) 【解析】根据“铁路有多种轨距”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不便,这必然会阻碍全 国统一市场的成熟,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铁路有多种轨距,未涉及经济增长,故 B 项错误; 多种轨距的出现与科技水平无关,更无法体现限制制造业的发展,故 C 项错误;多种轨距的 出现与战争无关,而是由于美国国内铁路建设不平衡和国内市场没有统一,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2016·上海单科·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 【解析】材料中英国农业文明下悠闲生活方式被取代的主要原因是,18 世纪中后期到 19 世纪 中期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需要人们养成守时的观念,因此“时 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故 A 项正确;信息化出 现在 20 世纪中后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不是直接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工业化推动城市 化,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电气化出现在 19 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是直 接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2016·海南单科·13)据研究,从 1760 年到 1850 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 200 万磅增加到 3.66 亿磅,增长了 180 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与时间 1760 不符,故 A 项错 误;英国从 18 世纪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在 19 世纪中期完成,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故 B 项错误;题中“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 200 万磅增加到 3.66 亿磅,增长了 180 多倍” 可见英国国内已经无法满足原料的需求,不得不依靠海外,故 C 项正确;伴随着工业革命的 完成,农业商品化也相应地完成,与“迅速发展”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015 年题组 1.(2015·四川文综·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 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的说法与题干所要表达的思想毫无关系,故 A 项错误;题 干中卡莱尔所发出的感叹并不是要描述社会财富激增的社会现象,而是想表达社会财富急增 之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故 B 项错误;题干并不能表现出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之间 的对立现象,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卡莱尔所提到的“整个国家……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 上空”这句话可知其想表达出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却逐渐缺失的观点,故 D 项正 确。 【答案】D 2.(2015·上海单科·3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考点】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环境问题) 【解析】这篇论文的提纲 1 反映出能源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没有完整体现论文的主题, 故 A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总体看这篇论文的提纲,一方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 面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反映出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最为 全面,故 B 项是最佳选项;“征服自然”是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故 C 项错误;工业革命 只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一部分,人类应对环境问题只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之一,故 D 项 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 B 项 3 分,A、D 项 1 分,C 项 0 分 2014 年题组 1.(2014·上海单科·20)“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当瓦特研制成功这 项动力技术时,中国正值( ) A.开元盛世 B.戊戌变法 C.康乾盛世 D.清末新政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蒸汽机 【解析】1769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开元盛世属于唐朝,故 A 项错误; 戊戌变法 1898 年,故 B 项错误;康乾盛世时间段为 1681 年至 1796 年,符合题意,故 C 项正 确;清末新政为 1901 年至 1905 年,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014·广东文综·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 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 D.计算机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是科学知识,与题干“直接推动”的要求不符,故 A 项错误;1859 年达 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思想,此时题干中动力来源的转变已经实现,且进化论与动力来源没有关系, 故 B 项错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 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变为蒸汽动力, 而蒸汽机以煤为燃料,故 C 项正确;1946 年计算机出现,而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已经完成,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 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 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从题干中“纺车”与“手织机”多半闲置和 19 世纪初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故 A 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妇女解放的史实,故 B 项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是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 C 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但不能说家庭手工业不存 在,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 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 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 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大工业仍使……”、“大工业创造了……”、“它(大工业)首次开创 了世界历史”可知材料强调了大工业即工业革命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不能全面 反映材料,故 A、C、D 项错误。 【答案】B 5.(2014·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 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工业革命加剧贫富悬殊,拉大城乡差距,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 市,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推动工业发展,故 B 项错误;阅读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 把农村人口抛进城市之中,反映工业革命推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说明推动城市化进程, 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不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2014·四川文综·10)图 1 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据图表可知 1800—1850 年间,该国城市化迅速发展,联系该时段阶段特征,可知此时 发生了工业革命,而此时段中国还未开始工业化,故城市化在短时期不会迅猛发展,且图表中 人口规模远小于北京,故 A 项错误;日本此时还处于闭关锁国,还未进行工业革命,故 B 项错 误;此时率先完成工业化的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利物浦、曼彻 斯特均为英国城市,故 C 项正确;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才开始大规模向俄国扩张,故 19 世纪 上半叶,俄国城市不会出现图表中所述的飞速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013 年题组 1.(2013·天津文综·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 1820 年,一部此前 300 年全球经济史 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 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紧扣题干中“结尾的简短一章”的时间是 1820 年,联系教材知识,此时的西方正在进 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故选 C。A 新航路开辟发生在 14、15 世纪,B 项早期殖民扩张是在 16、17 世纪,均与题干时间不吻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 ABD 都排除。 【答案】C 2.(2013·上海单科·18)英国政府于 1802 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860 年代相关立法的保 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了英 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考点】社会立法 【解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改变,为改善生活, 争取政治权利,工人阶级展开斗争,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 缓和阶级矛盾。故选 C。 【答案】C 2012 年题组 1.(2012·江苏单科·14)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 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解析】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 高棉纱产量。18 世纪 60 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 系列的发明创造。随着棉纺织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对于原料原棉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就会出 现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不断增加,选 C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B 项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D 项是机器生产。 【答案】C 2.(2012·福建文综·21)图 8 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解析】图标时间 1841 年到 1870 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到第二工业革命之间的产品平均年出 口值,年出口船舶吨位,两个数据都是不断的升高的。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垄 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奴隶贸易在十九世纪结束。 【答案】B 3.(2012·天津文综·8)下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 1771 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 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工业革命的理解能力。18 世纪 60 年代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这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后来他又建立水力纺纱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 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B 4.(2012·山东文综·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 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 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18 世纪的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影响了欧洲及整 个世界。法国政治革命中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亚洲,鼓舞那里的仁人志士为争取独立而奋斗;英 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通过对外扩张最终确立对全世界的统治。 “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它们都具有世界影响力。 【答案】C 5.(2012·安徽文综·2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 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 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说过,“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 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题目材料大意:国 内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工业革命推 动了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最终确立西方国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答案】A 6.(2012·上海单科·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 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 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 A.16 世纪中叶 B.17 世纪中叶 C.18 世纪中叶 D.19 世纪中叶 【解析】18 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棉纺织厂实行工厂化管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受它的影响,别针工场进行制作工艺的分工,每名工人单独完成一道工序,提高了工人的专业 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016·天津文综·14)(节选)(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 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 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 年第 18 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 农村的影响。(6 分) 【考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进程 【解析】(1)第一小问动力,从材料一“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 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可知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 动力是工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 业劳动力”,以及时代背景,可知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是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 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答案】(1)动力:工业的发展。(2 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 分) 2.(2016·北京文综·37)(节选)(18 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 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 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 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 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 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 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 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 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考点】(3)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 【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三“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 教育的主体内容”归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三“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归纳为工 业革命的兴起,根据材料三“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 容,……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归纳为理性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观点 及论述,关键是紧扣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实际上题目已经限定了观点,可以直接饮用,然 后运用相关的中外历史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答案】(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 3.(2015·山东文综·40)(节选)(6 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 归功于机械技术。在 1740 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 1830 年,英国 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6 分) 【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可得出君主 立宪制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据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 功于机械技术。”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 的典范。 【答案】(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6 分) 4.(2015·天津文综·13)(节选)(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 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 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 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 分) 【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天朝上国自居;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 了严重分歧” 可以概括出双方争执的内容主要为座位次序;第二小问心态,由材料一及所学 知识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第三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此时英国刚刚进 行完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2 分)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2 分)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 分) 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 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 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 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 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 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 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 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 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 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 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 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 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 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 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 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6.(2014·江苏单科·23)(13 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 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 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 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 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 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 世纪,英国 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 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 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 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 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 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 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 分)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圈地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就能 获得很大的改良”,“……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三处有效信息分别可以得出理 由为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但 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可以得出关键因素是议会立法。 (2)根据材料二中的“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得出提供原料, “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得出提供了市场,“18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 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得出提供了资本,结合所学知识,圈地运动造成 了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成为自由劳动者,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3)根据材料三中的“……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便成为雇佣工人”, “……他们建立起大农场”和“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三处 有效信息可以相对应地归纳为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 场的发展和推动农业机械化。 (4)第一小问“横向关系”可以根据前三道题目解答,得出工业革命和农业变革两者相互促进; 第二小问“纵向联系”结合题干“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大体得出工业革命和农业改 革,殊途同归,同归属于现代化的这一历史潮流或者基本进程中。 【答案】(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因素:议 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表现: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 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8.(2014·山东文综·39)(节选)(4 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 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 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4 分) 【考点】(3)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3)第三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807、1833 年”,注意这一时期英国处于工业革命过 程中,其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掠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信息来归结答案。 【答案】(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 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9.(2014·安徽文综·36)(节选)(1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16~18 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 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 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 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 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 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 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 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 分) 【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早期西学东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解析】(2)根据材料二中的“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 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 发生变化”,以及中国与西方在 18、19 世纪各自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背景作答。 【答案】(2)原因: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 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 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10.(2014·上海单科·39)文明的代价 1962 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 当代环境保护运动。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11 分) 【考点】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京都议 定书》 【解析】列举三次工业革命采用不同的能源对于环境带来的破坏的史实,同时人们生活受到严 重影响。例如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 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二次工 业革命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 业的产生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 突出。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 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答案】史实: 水平 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9 分)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空气的污 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业的产生也使 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核能的 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京都议 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总之,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 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 生存。 水平 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组织: 水平 1:叙述体现时序感(2 分) 水平 2:叙述时序跳跃(1 分) 水平 3:叙述缺乏时序感(0 分) 11.(2013·北京文综·37)(节选)(8 分)计时——记时——纪史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 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 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 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 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 的混乱局面 1851 年 600 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 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 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 25 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 分) 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 分) 【考点】世界市场形成及其影响。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运用以及归纳概括能力。第(2)问“阶段划分”根据材 料时间信息可分为两个阶段:1880 前、1880~1884;“理由”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归纳, 如“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得出:第一阶段:1880 年前,格林 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如“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得出:1880~1884 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历史条件”主要从工业革命需求、世界市场发展、英 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 【答案】(2)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 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 分) 第二阶段:1880~1884 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 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 条件。(2 分) ②19 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 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 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 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分) 12.(2013·福建文综·38)(节选)(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8 分)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3)题材料同样来自于《斯大林选集》,“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现国家工业化”相反,那就是发展轻工业开始。材料二提 到不依靠外部,那就是靠外部殖民掠夺,材料三轻工业那就涉及到工业革命,通常的工业化道 路应该是逐步的 【答案】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 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13.(2013·广东文综·38)(节选)(12 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 13、14 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 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 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 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 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 始改善。但一直到 18 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 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 世纪欧洲终于 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 18 世纪相比,19 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 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 分) 【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 【解析】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经济原因。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 的,注意组织就行了。 【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 分)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 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 单位: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稞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经济贸易体系;(3 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 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 分) 14.(2013·山东文综·29)(节选)(4 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 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 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 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 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 分)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第一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必须要判断杜邦 火药厂初创的时间,然后分析其有利条件,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西方对外殖民侵 略加紧进行。 【答案】 (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 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5.(2013·天津文综·14)(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 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 16 个 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 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 1.8 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 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4 分) 【考点】圈地运动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6 世纪初”,此时的英国呢绒畅销,获利丰厚,因此,导致许多 封建主圈地养羊,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圈地运动,这些封建主也与传统靠收取地租的封 建主不同,变成了新贵族阶层。 【答案】圈地运动。新贵族。 材料二 1660 年代至 1760 年代,英国东部地区 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 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 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 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右表是对 1660 年和 1760 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 年第 3 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 命所产生的结果。(4 分)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由材料中对四区轮作制技术的描述,这种技术革命要大规模推广,必然依赖于大土地 所有制的确立,否则,小块土地制度下,是难以满足耕作需要的。结果的回答只要参照材料中 的表格,不难答出促进粮食产量增加的答案。 【答案】大土地所有制。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 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 分)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影响的回答可从劳动力、资金、农业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角度来回答。借鉴意义的 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 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16.(2013·浙江文综·39)(节选)(11 分)1750-1850 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 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 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 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 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 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 18 世纪被启蒙思 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 年) 材料三 在 1750 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 1850 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 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 19 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 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 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11 分) 【考点】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比较东西方近代两种文明 【解析】第(2)题要求用“五位一体”的思路对这一阶段西方历史的发展特征进行概括。由于 已经规定了回答的角度,这就大大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做此题,首先要明确“这一阶段”到底 发生了哪些史实?显然,这一时期最重大的史实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次可将设问进行 转化,即“工业革命对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五 个角度中,难点在于对政治与社会的影响作出区分,文化的角度要考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文艺思潮。 【答案】(2) 经济 生产力极大提高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 主义诞生;开创无产资级革命新时代 文化 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 社会 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 生态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7.(2012·全国大纲卷·37)(32 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 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 10 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 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 4000 多吨铁和 400 吨玻璃, 建造了一座长逾 1800 英尺、高逾 100 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 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 19 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 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 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 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 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 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 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 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 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 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 在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 48 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 42 件,包括唐朝吴 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 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 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 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 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 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 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 年 明日新世界 1990 年 人类与自然 1958 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 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 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 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 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 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 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 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 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 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 品 特点形成的原因。(12 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 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 分) 【解析】(1)1851 年英国完成率先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世界工业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 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联系的加强。这届世博会对英国而言,提升它的 国际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为各国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强彼此交流。(2)中国展出的 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中华圣母像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说明有西方色彩。中国展品特 点形成的原因从农业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先进、近代工业落后等方面分析,有西方色彩的原 因是中西方联系加强。(3)两次工业革命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 20 世纪“通过竞争 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成为主题,说明人们更注重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次世 界大战的破坏、美苏冷战的敌对紧张,让人们呼唤和平。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更加关注 环保问题,思考科技带来的影响。 【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 重要 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 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 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 分) (3)变化:19 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 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 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 分) 18.(2012·北京文综·37)(36 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 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 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 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 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 分) 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 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 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 图 11 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 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 20 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 20 世 纪 20 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 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 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 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8 分) 材料四 自 19 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 一直存在争论,1817 年和 1822 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 1824 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 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 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 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 多项防洪议案提交 到国会,1936 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 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12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 3 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 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 4 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 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考点】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近代经济发展与美国宪法规定的制约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第(2)题以南通为例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题分析说 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第(4)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言之有理。 【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 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 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张謇的事业救国思想和实践 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 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3)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 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 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 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 期争论。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 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 1936 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 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 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4)示例: 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漕渠 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 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的代表之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