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1题,满分82分) 1.《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 五谷六畜 B. 自给自足 C. 精耕细作 D. 铁犁牛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以及在庐舍周边种植日常所需瓜果蔬菜,饲养家畜家禽,可见其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征,选项B正确;五谷六畜属于现象描述,即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结合,恰恰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征,选项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种植过程以及农田管理,也未涉及农业耕作方式,因此无法得出精耕细作和铁犁牛耕的特征,选项C、D排除。 2.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D.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根本上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生,故D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推动小农经济形成,是政策性原因,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封建私有制的确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环,不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B错误。农民积极性提高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是次要原因,故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在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 A. 官府和皇帝 B. 地主 C. 农民 D. 手工业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地主处于支配地位,故选B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并不全是归官府和皇帝所有,所以官府和皇帝并不处于支配地位,故排除A项;同理,排除CD项。 4.中国古代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 A. 东汉 B. 东晋 C. 中唐 D. 南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直到南宋,中国古代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才完全确立,故选D。东汉和东晋时期,北方的经济优势大于南方,排除AB;中唐时期,南强于北局面未完全确立,排除C。 5.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古代中国景德镇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是 A. 冶金业 B. 制瓷业 C. 制铜业 D. 丝织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享誉全世界,同时还和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四大名镇,答案为B。冶金业、制铜业和丝织业不是景德镇享誉全世界的手工业,排除ACD。 6.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一些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 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 B. 唐代: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 C. 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 D. 清朝:赵得禄在广州十三行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需要与洋商交往。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保留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由十三行进行对外的贸易活动,所以D项的描述是符合史实的,故选D项;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汉代没有草市,排除A项;交子出现于北宋,唐代没有交子,排除B项;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商帮,元代没有,排除C项。 7.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大进步 C. 苏州出现“计日受值”现象 D. 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州出现“计日受值”现象,说明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所以说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故选C项;租佃制在宋代就已经兴盛,排除A项;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不能说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化,无法证明处于“近代的前夜”,排除B项;大量使用白银作为货币同样无法证明是向近代化发展,排除D项。 8.18世纪后半期,促成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锁国”道路的主观原因是 A. 西方扩张,侵扰沿海 B. 康乾盛世,物产丰富 C. 天朝上国,自大保守 D. 自然经济,男耕女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清朝“闭关锁国”的主观原因是自认为是天朝上国,自大保守,故选C项;18世纪后半期,西方还没有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故排除A项;物产丰富不是导致“闭关锁国”的主观原因,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不属于主观原因,故排除D项。 9.根据下表信息能够确认的是 记述或发现 来源 伏羲氏“化蚕桑为繐帛” 传说 禹合诸侯于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四千多年前的丝带和绢片 考古发现 A. 伏羲氏发明了丝织技术 B. 安徽是我国古代政治中心 C. 我国的丝织业历史悠久 D. 浙江是我国丝织业发源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传说中有伏羲氏“化蚕桑为繐帛”,《左传》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考古发现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四千多年前的丝带和绢片,这都说明我国的丝织业历史悠久,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传说不等于史实,不一定真实,不能据此得出伏羲氏发明了丝织技术;B选项错误,禹与诸侯在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聚会,不能据此得出安徽是古代政治中心;D选项错误,浙江出土了四千多年前的丝带和绢片,不能得出我国丝织业发源于浙江。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A. 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美梦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要求的增加 C. 商业危机→东西商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 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对货币和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欧洲人开始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A不符当时的社会史实;C应该为东西方通商要道断绝,出现了商业危机,因而开始探求新的航路,探求新航路后,促进了商品价格猛涨,所以排除;黄金梦是社会因素,排除D。 11.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A. 葡萄牙、英国、美国 B.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C.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将掠夺来的巨额财富用于大量购买统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导致黄金大量外流,故为“黄金的漏斗”。新航路开辟后,荷兰1621年在美洲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了世界航运业,因此荷兰被称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因此意大利被称为“新航路的受害者”,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从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进行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影响是 A. 导致亚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B. 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C. 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D. 不利于美洲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三角贸易为欧洲聚敛了大量财富,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及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排除。三角贸易中大量劳动力被运往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排除,故排除C、D两项。 1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火车发明 B. 蒸汽机的推广 C. 内燃机出现 D. 发电机的发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1800年到1856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推广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蒸汽机主要以煤炭为燃料,因此这一时期煤炭消费量大大上升,故B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火车虽然出现,但使用普及范围有限,不是煤炭消费量上升主要原因,故A错误。内燃机是以石油产品为燃料,煤炭消费量的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1800-1856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而发电机的发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错误。 14.下列不属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 A. 推动资资本义生产组织形式重大变化 B. 科学的成果促进生产迅速发展 C. 促进中国新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传播 D. 促使交通工具和动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发明者都是一些技术工人与工匠,发明成果是来源于工匠的经验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B项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不是相同点,符合题意。选项A、C、D三项均是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15.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动,其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D. 封建政府腐败无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化,故A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表现,排除B;洋务运动也促成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但是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清政府腐败无能并不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 16.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开埠通商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题干现象没有体现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大量入超,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受国际市场的需要,江浙地区“乡农卖丝争赴市”“家家置纺车”故B项正确;“置纺车”说明仍是手工生产,不是机器生产,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下列企业中符合材料论述的是 A. 福州船政局 B. 安庆内军械所 C. 轮船招商局 D. 继昌隆缫丝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正确答案是C项。而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则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所以A、B两项不符合题意;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项错误。 【点睛】洋务运动这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却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几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 辛亥革命的促进 B.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 国民政府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的“黄金时代”指1903-1912年,当时正处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这是“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已是“黄金时代”之后,故A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中所说的黄金时代时期国民政府还没有成立,故D错误。 19.下图为华成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对“美丽牌”卷烟的宣传广告。据此判断当时 A. 列强因一战而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陷入历史绝境 C. 民族资本家借助时局进行商品宣传 D.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成为国人的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危机加深,美丽牌香烟广告的广告语体现的是商人的爱国情感,也反映出民族资本家借助时局进行商品宣传,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实业救国,故D项排除。 【点睛】“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是解题的关键。 20.“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一种救国方案。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张謇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思潮,其中主要的代表是张謇,故D项正确;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故A项错误;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C错误。 2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资金少,技术弱 B. 重工业发展突出 C. 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 D. 受制于西方列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产生的, 受西方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资金少,技术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结构分布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 22.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爱着男装,民国时期一些妇女活动家如张竹君等也常西装革履,身着男装,为世人瞩目。这种现象折射出当时的部分女性 A. 投身社会革命 B. 反感传统服饰 C. 喜欢标新立异 D. 追求男女平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时期一些妇女活动家如张竹君等也常西装革履,身着男装”可知民国时期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下,部分女性在服装上突破传统,以求实现男女平等的的愿望,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妇女发动社会革命,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对传统服饰的态度,排除。C项,表述错误且不符合主干主旨,排除。 23.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为克服苏俄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实施 B.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是有关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符题意,排除。 24.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错误的是 A.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 B. 这种体制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C. 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D. 这种体制从未起过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苏联战后恢复和改变落后、稳定政局和发展科教,都曾起过重要作用,D项不符合史实,在斯大林时期形成,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正确说法,ABC三项与题目要求“评价错误”不符。 【点睛】评价历史事物,要严格遵守唯物史观。 25.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稳定发展时期,在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盛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之风。1924年到1929年之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 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B. 进一步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C. 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 客观上促进了美国市场经济持续而稳定健康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期付款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过度,它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对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有深刻影响。ABC都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原因 26.罗斯福新政期间,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说,“首都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甚至有民众将他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由此推断 A. 罗斯福新政代表人民利益 B. 罗斯福新政激发了民众信心 C. 罗斯福新政帮助民众宣泄不满 D.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消灭了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各方面陷入困境,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而炉边谈话的形式激发了民众的信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代表资产阶级利益;C 选项错误,宣泄对现实的不满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选项错误,炉边谈话时新政尚未使美国摆脱危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A. 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 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 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故A正确;B中“废除”说法错误;选项C中“已经消失”不符合史实,错误;选项D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相反,排除。 28.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判断是7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措施。 29.“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 A.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B. 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 C.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D. 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30.在某一时期提出“吃饭不花钱,努力捣生产”的口号,以此可知是 A. 小农户经营方式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吃饭不花钱,努力捣生产”指的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大锅饭”、集体劳动等现象,故C项正确;小农户经营方式是小农经济,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自负盈亏,不在吃“大锅饭”,故B项错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吃饭不花钱”的信息,故D项错误。 31.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出台《决议》提出: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农民迅速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工业品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公私合营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包产到户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和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以及达到的结果“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是“必须提倡‘组织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取的措施是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即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故B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故C项排除;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取的措施,排除。 3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的探索有 A. 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B. 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 C. 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 【详解】“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属于“大跃进”的口号,是失败的探索,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失败的探索,排除B;八字方针内容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正确的探索,故C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排除D。 【点睛】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3.下列不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一项是 A.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等。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 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34.下列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的一项是 A. 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实行 B.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 C. 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继续 D. 农民有了生产分配上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下公社逐渐被取消,所以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继续。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有了生产分配上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3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 解放社会生产力 B. 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C. 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局部调整,其实质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掌握了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后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的生产活力。二者的改革都改变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增强了发展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此三项都是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影响,排除。 3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开放格局是 A.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顺序分别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内地,所以形成的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故选C项;ABD项均不符合我国对外开放的顺序和形成的格局,排除。 37.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B. 西方人注重社会调查,看到了中国的进步 C.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了现代环保意识上 D. 美国政府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所以肯定中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代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发展缓慢,经济落后,缺乏商品市场观念,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不能充分说明中国的进步性,排除C项。题干与传统文化无关,排除,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美国对中国关系的官方态度,排除。 38.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A. 上海工业化一瞥 B. 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C. 改革开放在上海 D. 上海,红色的摇篮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发昌机器厂建立、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说明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说明了上海的政治发展;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说明了上海的对外开放与发展。说明材料既反映上海的经济现代化又反映政治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内涵的是B,答案为B。ACD都具有片面性,表述不全面,排除。 39.二战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其统治地位是通过 A. 推行“金元外交”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关税与贸易协定 D. 操纵联合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抓住关键信息“二战后”、“美国”、“国际金融体系”,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确立其统治地位是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故B项正确。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不符题意,A错误。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和贸易关系的体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联合国是国际政治组织,不符合“国际金融体系”,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考查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地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 40.某国际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该组织应是 A. 欧洲联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上合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故B项正确。A项,欧盟是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并非经济论坛,排除。D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南北区域性经济组织,排除。 41.经济全球化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全球问题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球问题的是 A. 环境污染 B. 民族冲突 C. 人口爆炸 D. 毒品泛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给予世界各个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毒品泛滥等。而民族冲突属于地区问题,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满分18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00~1900年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材料二 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材料三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操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组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各自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官办和民营工业分别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 原因:①中国固守小农经济;②实行海禁和抑商政策,抑制了工业的发展;③受到西方列强侵略;④在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影响下,欧洲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迅速,导致中西易位。 (2)官办:改变经营模式,“招商承办” 民营:放宽设厂限制,立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3)特点:发展重工业;推动西南、中部地区工业发展。 影响: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全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800年到190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呈迅速下降的趋势,而欧洲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原因可结合中国的经济、政治特征,遭受西方侵略和欧洲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可知对待官办工业是改变经营模式,“招商承办”。根据“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可知对待民营经济是放宽设厂限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3)根据“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可知特点是发展重工业,推动西南和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工业布局的合理化,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