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其根本目的是 A. 维护统治稳定 B. 监督周王权力 C. 巩固宗法制度 D. 扩大统治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王族与异姓贵族联姻可以加强双方间的联系,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 ‎【点睛】“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是关键信息。‎ ‎2.“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秦大臣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统一政令这些功绩的高度赞扬,认为秦始皇功劳超过了上古贤明君主—三皇五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A是在夏朝建立之前通行的社会制度,BC两项是周朝盛行的社会制度均与题目中所体现的秦代不相吻合,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汉朝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皇帝任命 D. 察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先秦时期的制度,排除;B项是开始于隋朝,排除;皇帝任命不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 ‎【点睛】“汉朝”是关键信息。‎ ‎4.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答案】B ‎【解析】‎ 与秦朝相比,唐朝完善了官僚机构的设置,但官吏数量的增加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分化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唐代为避免宰相权力过大,通过设立三省六部来分化宰相权力,三省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唐朝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和制约,故C项错误。秦朝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负责监察百官和管理军务,但唐朝时监察权和军权并非由吏部和兵部行使。故D项错误。‎ 点睛:最佳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5.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后经不断完善,明宣宗时建立 A. “中外朝”制 B. 内阁制 C. 军机处 D. 票拟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后经不断完善,明宣宗时建立票拟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排除;C项是清朝雍正帝时设立的,排除。‎ ‎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C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 ‎7.下图是雅典古剧场遗址,当时进入剧场观赏戏剧的公民可以领取“观剧津贴”。做出这一规定的是 A. 克里斯提尼改革 B. 梭伦改革 C. 屋大维改革 D. 伯利克里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改革时期给参加城邦政治的公民发放津贴,故D项正确;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没有此项规定,故AB项排除;C项是古罗马的改革,排除。‎ ‎8.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时,罗马已经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拥有三十多个行省。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屋大维的顾问和官员们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下列的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这一困难的是 A. 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 开始实施公民法 C. 自然法取代公民法 D.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疆域扩大后,所辖民众增多,有很多并非罗马公民,公民法对他们是不适用的,为加强统治,罗马用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故D项正确;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排除;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故B项排除;自然法是法律理念,而不是一般的法律,故C项排除。‎ ‎9.关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B.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C. 更多英国民众获得上议院席位 D. 议会最终取得了征税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议员选举的财产标准,从而使更多的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跟多席位,故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度确立是在1721年,故A项错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议员选举的财产标准,所以更多的人获得了下议院的议席,故C项错误;英国议会在13世纪《大宪章》通过后就已经获得了征税的权利,故D项错误。‎ ‎【点睛】“1832年”是关键信息。‎ ‎10.美国历史上有多位总统曾在众议院被提案弹劾。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挠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这表明 A. 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B. 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 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 D. 分权制衡有利于监督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原则,即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制衡,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不符,排除。所以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的制约与制衡 ‎11.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A.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 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 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德国宪法借鉴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点和美国相同,故B项正确。美国没有军国主义传统,故A项与设问不符,错误。美国没有国王,故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是德国宪法的特点,而美国则是实行三权分立,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熟悉《德意志帝国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得益于美国”,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该观点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 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 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答案】D ‎【解析】‎ 鸦片战争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这就是材料中的所谓保护“商务”的本质。故答案为D项。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不仅仅是因为鸦片贸易,排除A项;由于对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对中国存在贸易顺差,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前中英有贸易往来,排除C项。‎ ‎13.中国近代史上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诉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共九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故C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增开10处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均没有开放天津,排除。‎ ‎14.下列材料中,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B项正确;1905年创刊的《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故A项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颁布,故C项排除;《新青年》是1915年创刊的,故D项排除。‎ ‎15.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16.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 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己完成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统治结束,也表明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据此根据材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可以知道B正确。中华民国在清帝退位前已经确立,排除A;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排除C;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17.下图是民国八年《新申报》刊登的号外,请问,当时街头游行的学生手上应持的标语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打土豪除列强 D.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东北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民国八年”是指1919年,材料“当时街头游行的学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故B项正确;A项是1905年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是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排除。‎ ‎【点睛】“民国八年”“当时街头游行的学生”是关键信息。‎ ‎18.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包括 A. 城市暴动 B. 土地革命 C. 武装斗争 D. 根据地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不是在城市中发动暴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故B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9.下列关于遵义会议说法,错误的是 A.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B.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0.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A.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D.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指1927年南昌起义,排除A;根据“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反映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选C。‎ ‎21.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A.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态势,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属于解放战争初期,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故C项错误;百万雄师过大江,属于渡江战役,故D项错误。‎ ‎22.《全球通史》写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引来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批评以及修正。”关于文中“里程碑式的著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著作指的是《共产党宣言》‎ 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 C. 指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D. 促使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指《共产党宣言》,他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A B C三项表述正确,D项说法错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登上了政治舞台。‎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对此应该予以关注和系统总结:(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固有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3)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理论来源。(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人工人群众,总结工运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汲取优秀思想成果。‎ ‎23.1917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提出“推翻沙皇专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开展反帝斗争,争取独立自主 C.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法令》的颁布旨在使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也不赔款的和平,故C项正确;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排除;俄国没有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故B项排除;D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排除。‎ ‎24.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这是新时期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创新举措,故D项正确;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故A项排除;1954年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项排除;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故C项排除。‎ ‎【点睛】关键的时间信息是“20世纪90年代”。‎ ‎25.以下是少儿读物新三字经中的片段,“为大计,方针活,□制度,存□国。九□年,香港归,九□年,澳门回”。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 A. 两、一、七、九 B. 一、两、九、七 C. 两、一、九、七 D. 一、两、七、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香港归”、“澳门回”可知后面两个空缺部位应填写七和九,因为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回归,由此可知,与一国两制有关,前面两空为“两、一”,因此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两、一、七、九,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 ‎【点睛】关键信息是“香港归”、“澳门回”。‎ ‎26.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二十六届联大 D. 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B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D项1974年邓小平在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故选A。‎ 考点:本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点评: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有:(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2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进了 A. “求同存异”的提出 B.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显示的是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正确;A项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排除;D项是1971年26届联大,排除。‎ ‎28.下列对90年代的世界政治局势表述,不准确的是 A. 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 两极格局瓦解 C. 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D.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增强,没有形成多极化格局,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恐怖主义呈现出泛滥之势,故BCD项正确,排除。‎ ‎【点睛】“90年代”是关键的时间信息。‎ ‎29.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 从欧共体到欧盟 C. 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片、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和图中的美元符号、苏联标志,可知体现的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欧洲复兴、对抗苏联的政策,这是马歇尔计划和二战后欧洲格局的准确再现,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图片信息并未体现北约、华约的对峙,排除A;欧盟成立于1993年,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仅覆盖欧洲,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名师点睛】对马歇尔计划的深刻认识:①稳定了西欧经济,是指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没有加强反而动摇了美国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走向复兴,西欧经济与美国经济竞争,西欧的黄金储备越来多,而美元却不断贬值。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西欧经济恢复,提高了西欧人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有钱购买美国商品。④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从经济上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 ‎30.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A. 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 B. 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冷战”对手 C. 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有利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后,核国家增多,核战争威胁没有消失,故A项错误;‎ 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原本就突出,两级格局解体后,也没有变成了经济“冷战”对手,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解体是社会主义力量的重大挫折,但限制美国霸权的力量增多了,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故D项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材料三: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2)材料三反映了英美两国各自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其形成的相关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并完善了哪些制度?(请写明制度全称)‎ ‎【答案】(1)君主专制公民大会 ‎(2)英国:君主立宪美国:民主共和(答三权分立不给分)‎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从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英美的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材料一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的君主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雅典的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而秦朝的政体属于君主专制。‎ ‎(2)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美国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确立的标志是1787年宪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并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32.《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1924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刊登了一位中国人——吴佩孚。‎ ‎(1)吴佩孚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民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材料三:蒋介石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四: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面,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内战前争取和平民主的内容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图4人物为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所提出的交往准则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根据材料“内战前争取和平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内战前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有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3)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4是周恩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为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所提出的交往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1)上表中A、B、C、D分别指什么事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是指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材料三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A:杜鲁门主义B:经济互助委员会C:北约D:华约 ‎(2)多极化趋势出现(写多极化确立或完成不给分)‎ 表现:西欧、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影响力日益强大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A是杜鲁门主义、B是经济互助委员会、C是北约、D是华约。‎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见为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第二小问结合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回答。‎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