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12月份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12月份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 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 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 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 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指出:法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故这一认识实际上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2. - 37 - / 37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神化,所以董仲舒和孟子均未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所以,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也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君主与百姓的关系 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 37 - / 3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具有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选B项。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不选A项。先秦儒家的思想已经具有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选C项。儒学本身就注重纲常伦理道德,D项不符合“全新的创造”,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创新 4.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之说。有学者称“唐代批判南朝梁陈、北朝齐隋的提倡佛教,而极力倡经世之术。”下列解释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 A. 此时正是佛教传向内地、道教形成与儒学复兴时期 B. “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不及“释迦发穷源之真唱” C. 反对三教等量齐观的社会地位,强调儒学的主导地位 D. 倡导“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为理学修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能力。从题干中的“批判”、“极力提倡”等判断,说明学者认为抑释道,而提倡儒学。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对儒释道三教的看法 5. - 37 - / 37 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与这句话的含义最接近的观点是( ) A. 人本思想 B. 人非工具 C. 仁者爱人 D. 知识即美德 【答案】A 【解析】“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体现出卢梭对人本身的重视,A项正确;B项是德国康德的思想主张;C项是古代中国孔子的思想主张;D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6.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 A. 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 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 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 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答案】C - 37 - / 37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卢梭的政府建制原则分为三类,“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建立的属于民主制,“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属于原始民主,“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属于君主制。由此依据材料判断,A项,在原始民主制下,政府效率最低;B项,材料没有提及;D项与材料不符。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 7.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 A.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与“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相符, C项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但材料没有涉及“分权思想”,排除A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所以选C - 37 - / 37 8. 1761年《中国孤儿》英语版的序言尤其把伏尔泰的中国情结推向了极致:“够了,希腊罗马/它们都已失宠/大鹏展翅/飞向光明之源/寻找新的伦理/到东方中国之土/勇敢地把儒家之德/带到大不列颠之耳。”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 A. 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B. 以儒家“仁”的思想规范君主行为 C. 以儒家思想否定教会的思想专制,为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服务 D. 利用儒家思想中的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误想,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伏尔泰没有重建欧洲道德秩序的思想,A项错误;伏尔泰崇尚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受宪法约束,而不是受“仁”的思想约束,所以B项错误;伏尔泰希望以儒家思想作为摆脱封建神学思想控制的思想武器等进而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服务,因此C项正确;儒错思想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维持,维护的是等级制,因此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伏尔泰 9. 下图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史称《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 37 - / 37 A. 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B.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 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D. 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书法《龙门二十品》属于魏碑,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10.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 37 - / 37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这说明社会观念发生变化,故选C;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阶层变动的信息,排除D;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影响,排除B.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元曲 11.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 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显示中国在古代往西方国家传播的科技发明数量远多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说明中国的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大,故D项正确;但不能据此就说明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故B错误;材料提供的时间是中国古代,古代只有明清时期对外闭关锁国,故A错误;题目就是考查材料中提供的现象说明的问题,与作者的立场无关,故排除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 12. - 37 - / 37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 A. 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B.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 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D. 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答案】B 【解析】作者强调广种树木,可以解决衣食问题,防止自然灾害,还可以用来交换所需其他物品,最终实现“久远之利”,即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A、C项属于广种树木的作用,但作者强调的是B项,故B项最准确;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 13. 元朝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订了《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授时历》其名称取意于“敬授民时”。这主要说明( )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的特色 ②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 “重农”政策的体现 ③中国古代很早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 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 37 - / 3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授时历》其名称取意于“敬授民时”可知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的特色 ②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 “重农”政策的体现正确,从“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可知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③中国古代很早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说法错误。所以本题答案选C,A、B、D中都有③,所以不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授时历》。 14. 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传入欧洲400年以后,德国人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开始使用铅合金浇铸活字排印书籍。谷登堡对印刷术的创新发明推动了( ) A. 中国宋明理学的传播和地方教育的普及 B.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进程 C. 中国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的繁荣 D. 欧洲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启蒙运动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对材料正确理解能力。谷登堡对印刷术的发明创新发明推动了应该是欧洲文明的进步,所以排除AC,活字印刷术主要是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是对思想解放的作用,D中启蒙运动的时间与题干不符。 - 37 - / 37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 15. 观察下列图片,对于图片蕴涵的历史结论正确的是( ) A. 两项重大发明都是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果 B. 两项重大发明科学理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 两项重大发明所体现的科技含量不同 D. 两项重大发明创造体现的过程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生产经验并通过实践而制成的,科学与技术并未真正结合;发电机是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基础上,因科学理论研究的应用而发明的,两项发明所体现的科技含量是不同的,因而发明创造的过程是不同的,故答案为C项,排除D项。发电机不是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果,排除A项;瓦特改良蒸汽机不能反映科学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B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图片反映出的信息确定两项重大发明,即瓦特改良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再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来确定答案。 16.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 37 - / 37 C.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分析,A项错在根本出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B项逻辑关系错误,经济危机可能孕育新的科技革命,但并不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C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引发的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并不属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从电气革命到电子革命,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发生更替。综上所述,A、B、C说法错误。D项说恰如其分,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科技创新 17.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 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 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 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答案】D - 37 - / 37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可知,20世纪初,公司的投资规模发展迅速。这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电的发明和使用,重工业得到发展并且企业的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所以本题选D。A、B、C项都与题中时间不符。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公司制的发展。 18.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理论发明,故本题选择D项。A项此时与技术联系不大,故排除;B项不能提供相关的史实,故排除。C项紧密程度不大,故排除。 - 37 - / 37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19. 爱因斯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某物理学理论评价说:“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 A. 说明了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B. 说明了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和本身的分布状态 C. 与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一致的 D.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等信息可判断符合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特点,据所学可知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D项正确;“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故A项排除;“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和本身的分布状态”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故B项正确;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与量子论相冲突的,故C项排除。 20. - 37 - / 37 “在西伯利亚草原上放养的驯鹿,最大的天敌是狼,为了保护驯鹿,猎人主动消灭了草原上的狼。结果驯鹿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加,品种却迅速退化。”这段材料集中反映的普遍规律是( ) A. 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 B. 物种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C. 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D. 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猎人主动消灭了草原上的狼。结果驯鹿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加,品种却迅速退化”这说明猎人的做法违反了自然法则。达尔文进化论指出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凡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那些有利的变异,经过世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BC符合进化论的说法,但与题干不符;D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进化论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往往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归纳出其中心意思,是对考生阅读、判断及概括信息能力的考查。大致有两类:一是以材料为题干,选项为材料的中心意思,要求选择其正确的意思;二是以材料为选项,要求选出与题干中心意思相同的材料。无论哪一类,都要求与中心意思相同。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限定词语,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而结合要求判定。 21. - 37 - / 37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了“贝格尔”号,随船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贝格尔”号所走的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相同 B. “贝格尔”号以内燃机为驱动进行远洋航行 C. 自然选择构成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说的基础 D. 达尔文的行动是文艺复兴关注“人”的直接产物 【答案】C 【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自然选择为基础,C项正确。达尔文的考察路线与麦哲伦的航线不同;1831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轮船以蒸汽为动力,B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关于自然人的学说,不是关于“人性”的学说,D项错误。 点睛:读图选择题也是材料型选择题的一种,此题型的特点是命题者结合一定的历史事实,给出相应的历史地图或者图片,要求考生在读懂地图、图片基础上,充分挖掘图片材料的有效信息,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做题时一定要紧扣“图”本身。 22.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应该是张之洞 ( ) A. 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B. 仍坚持洋务派的一贯主张 C. 预备完全地改弦更张 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 37 - / 37 【答案】A 【解析】从“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来看,张之洞的观点是要对西学进行区别,西方的技术不是主要学习的,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主要学习的对象;从“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可以看出张之洞的思想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改变了以前的主张,故答案为A项,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3. 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 A. 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 B. 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 C.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 D.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答案】B - 37 - / 37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故B正确。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很大,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24.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 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 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因此选C。A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外交影响 25.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 37 - / 37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故①、②正确;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故③正确;太平天国《资政新篇》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界限“19世纪60年代以前”,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的角度入手,即可正确判断。 26.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37 - / 37 B. 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 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 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对西方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天朝上国的观念 2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 D.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7 - / 37 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以选A.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中的一条,是在江泽民时期提出的,排除;CD没有解释本质特征,排除。故选A 。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28. 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处理姓“资”姓“社”的问题和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 A. 邓小平“南巡”主要是考察改革开放的成果 B. 邓小平“南巡”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突破口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D. 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答案】C - 37 - / 37 【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一部分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如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进一步突破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故A项错误,C项正确;邓小平南方视察是为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突破口,故B项错误;1992年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故D 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9.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自1923年创刊以来,从未间断对中国的报道。下图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你认为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是 ( ) A. 他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B. 他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美国需要了解他 C. 他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他客观全面地评价了毛泽东 - 37 - / 37 【答案】A 【解析】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向世界。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项。 30.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人们彻底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D.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C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答案为C项。A、D两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B项是“大觉醒”的结果,均排除。 31.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 37 - / 37 A. 国民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延安时期 D.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等可知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发表的论述。故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都不符合材料所描述的革命形势,排除ACD项。 32. 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 ①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 37 - / 37 【解析】结合材料“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联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从中可以判断出②③④都是对邓小平这段话的正确解释。①选项错误,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不应该是战争手段,故本题选C选项。 点睛:建国以后,把加强我国的国防,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威胁,作为我们科技工作的主要工作来抓。在艰苦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高了国家的影响力,也改善了我国的安全环境。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其它的科技成就也需要掌握。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十分狡诈、冥顽不化,1970年翻拍的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则是猥琐、惊惧,抵抗也仅是象征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 B. 电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C. 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变化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 中国电影工作者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答案】B 【解析】日本侵略者的电影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1970年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34.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 37 - / 37 C.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①时期的科技发展主要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两弹一星”是在③时期和④时期取得的,其中原子弹是在③时期取得的,导弹和人造地理卫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杂交水稻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综合分析,只有A选项正确。故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35. “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 ) 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 ②中国不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③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④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 ⑤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⑥进行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A. ③④⑥ B. ①②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C - 37 - / 3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发展核武器政策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几个关键:必要而有限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而不是核工业;承诺不会首先使用而不是承诺不使用。②④⑤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①③⑥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或③或⑥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36.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 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 “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 “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 “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答案】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 37. - 37 - / 37 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民族性特点,是因为( ) A. 音乐艺术从封建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 B. 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 C. 西欧各国的国情不同 D. 音乐本身的丰富多样性 【答案】B 【解析】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音乐逐渐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浪漫主义音乐成为主流,但由于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因而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民族性特点。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不是浪漫主义音乐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民族性特点的原因,排除ACD项。 38. “1954年,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夜,大批美国青少年云集在公园里,翘首以待歌星来演唱他们熟悉的乡村音乐。但大出所料,台上的歌星和他身后的两个乐手,奉献给歌迷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音乐:既不属黑人音乐,也不是纯粹的白人音乐;既非流行音乐,亦非乡村音乐。歌迷们愣了片刻后,突然间发出狂野的欢呼。”下列对这位歌星所属音乐流派特点的评述,错误的是( ) A. 这一流派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 B. 运用电子音响,节奏感强,音乐震耳欲聋 C. 表达了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深受青年人喜爱 D. 有人称赞它有时代气息,有人则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 【答案】A - 37 - / 37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这一歌星是“猫王”普莱斯利,他所属的音乐流派是摇滚乐派。摇滚乐是美国黑人音乐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的融合。 39.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邀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在黑暗中大家一齐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画面。一位记者这样写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至于突然站了起来。”这次公开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后来,人们把这次电影放映员誉为“现代电影之父”。这次电影的放映员是( ) A. 格里菲斯 B. 卓别林 C. 卢米埃尔兄弟 D. 奥斯卡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电影的诞生,而现代电影之父是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是电影的发明者,排除ABD项。 40. 20世纪中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 电视和电影 B. 铁路与飞机 C. 报纸和广播 - 37 - / 37 D. 网络与漫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铁路与飞机属于交通工具,不能“走进千家万户”,所以B项错误;报纸和广播不能“模仿、再现生活”,所以C项错误;网络与漫画不是出现在二十世纪中期,所以D项错误。故选A。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年轻的艺术·电视和电影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食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书》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 37 - / 37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请从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简述这些政治主张对近代思想的影响。 【答案】(1)观点: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学者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主张: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近代思想的先声。 (3)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早期的民本思想,主张对君权加以限制,所以说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李贽的思想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分析概括得出。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应当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来回答。 (2)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而公其是非于学校”等信息概括得出。这些政治主张对近代思想的影响应当结合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回答。 - 37 - / 37 (3)孟子的思想是君主专制一个主要障碍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等方面来回答。 4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色: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不同:中国:走向停滞;西方:不断发展。 - 37 - / 37 中国原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形态的稳定性和保守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扼杀了新生政治力量的成长;思想上,僵化、封闭的思想文化体制,排斥了非正统的思想文化。 西方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奠定了近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上,民主政体由英国扩展到欧美主要国家,提供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政治保障;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断推动着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可知,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的民主色彩。这一思想出现的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二中“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可知,中国的民主思想停滞了,西方的思想一直在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展开叙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思想发展的原因。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37 - / 37 关于这些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须特别提到的另一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连续地一者对另一者起作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近代世界科技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科学发展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科学并不是独立地发展,近代科学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 论证: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理性思想的基础,启蒙运动推动了各国革命的开展;从而确立了西方的世界中心地位。 示例二观点:近代科学并不是独立地发展,政治,经济状况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论证: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的遭遇,说明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阻碍科学的发展;地圆学说、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37 - / 37 【解析】本题涉及到的是有关革命的认识,这种革命不是单独意义上的,本题分析的是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追根溯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哲学性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大量的史实来论证这种关系。明确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要分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二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 点睛:对于提出观点举例证的问题,有两个重要部分需要注意:认识观点的简洁与鲜明,需要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本题就要说明科技与文化不能脱离经济与政治单独发展。二是例证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有说服力。 44. 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 37 - / 37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 (2)据材料,说明康梁、陈独秀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突出不同?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作用:通过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动摇了封建统治恪守古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帝国体系下的巨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贡献:揭开了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序幕。 (2)不同:太平天国追求的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农业化社会;康梁、陈独秀等所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工业化社会。 根源:双方的阶级属性不同,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康梁等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而提出的主张和开展的斗争,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 37 - / 37 ....................................... (2)康梁、陈独秀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不同,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追求完全平均,康梁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来回答;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主要从阶级属性分析,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而康梁和陈独秀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 37 - / 3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