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民版必修第一册全册+必修第二册专题一至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这种活动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最恰当的是 A. 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B. “一国两制”的提出 C. 对古人智慧的尊重 D. 中华文化的辐射效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这是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祭祖大典,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A项符合题意;B项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正式提出的,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古人智慧的相关信息,C项排除;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华文化,不是辐射效应,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2.欧阳修给宋英宗奏折中称:“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在此,欧阳修评价的是 A. 军功爵制 B. 郡县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取士之制”,可知这是有关选官制度的,中国古代自隋唐以后就开始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故材料中欧阳修评价的是科举制,D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商鞅开始实行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同材料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是汉朝时期推行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1891年,英国《伦敦武备报》认为清朝海军的实力位列世界第八,日本位列世界第十六。美国认定清朝陆军的实力稳居世界前三。李鸿章曾称:“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这实际上说明当时清朝 A. 传统军事实力十分强大 B. 重视国防和军队的建设 C. 仍享有天朝上国的地位 D. 军事近代化初见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朝海军的实力位列世界第八,日本位列世界第十六”、“清朝陆军的实力稳居世界前三”、“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等不同人对清朝军事实力的认识,可以看出此时清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升,这主要得益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增强了军事实力,表明军事近代化初见成效,D项正确;材料不是在说明传统军事实力十分强大,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看出清朝对国防和军队的重视程度,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天朝上国的地位已被打破,C项表述错误。故选D。‎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他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时代。”此处的“革命性”可具体理解为 A. 规定国民一律平等 B.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 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体现了约法反封建、反专制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故B项正确。A项属于民主性的内容,与设问革命性不符,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与设问革命性不符,排除C。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没有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且D项说法也与材料无关,排除D。‎ ‎5.1941年初,新华社记者雷烨记下了他在潘家峪看到的一切:“听不见昔日的牧羊少年的歌声和老人的咳嗽,没有炊烟也没有灯光。黄昏里,在这里,我们向谁告别呢?”材料反映的是 A. 日军在潘家峪犯下的暴行 B. 潘家峪自然环境的恶劣 C. 国民政府的残酷剥削 D. 国共内战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时空信息“1941年初”“潘家峪”“听不见昔日的牧羊少年的歌声和老人的咳嗽,没有炊烟也没有灯光”,结合所学可知是日军在潘家峪屠杀中国人,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自然环境的恶劣,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国民政府的剥削,故C项错误。1941年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故D项错误。所以选A。‎ ‎6.2018年3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有2158名。其中,女性共440名,占20.4%,中共委员859名,占39.8%,非中共委员1299名,占60.2%,56个民族都有人选入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5名。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 充分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B. 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C. 充分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D. 中共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的委员有女性代表、中共委员、非中共委员、56个民族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不同的代表,会议代表具有空前的广泛性,这充分体现和发扬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C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出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表述片面,不是材料整体反映的主旨信息,排除。故选C。‎ ‎7.下图所示的是某一时期中苏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世界政治形势不稳 B. 新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C. 西方封锁孤立中国 D. 中国的“一边倒”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的信息,图示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情况,可以看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所占对外贸易比例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政策上推行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所导致,D项正确;此时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相对稳定,A项错误;到1952年新中国经济才得以恢复,而且新中国经济恢复并不是中苏贸易的主要原因,B排除;西方的封锁只是一个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C排除。故选D。‎ ‎8.1971年7月,美国绕开日本公布了尼克松将访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消息。这件事被日称为“越顶外交”,美国的这一举动使长期亲美的日本政府大为震惊。这说明“越顶外交”‎ A. 严重影响日美关系走向 B. 加剧了中日关系的对抗 C. 促使日本思考对华政策 D. 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破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1971‎ 年美国绕开了日本,开始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种“越顶外交”引起了日本的不满,从而产生了要先于美国之前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想法,并付诸了实践,在1972年同中国建交,C项符合题意;A项“严重影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的行动,促使了中日关系的改善,B项表述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同资本主义阵营是否破裂无关,D项错误。故选C。‎ ‎9.在古代雅典,一个公民是一个兵士、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他所有的公共职务要亲自去做,不能代表,必须亲自发言与投票。由此可知,古代雅典政治的特点是 A. 直接民主 B. 主权在民 C. 自由平等 D. 泛滥民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管公民担任什么职务,都要自己亲自去做,不能由他人代替,必须亲自发言与投票,说明公民享有行使自己权力的充分民主,这是直接民主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不是表明主权在民,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自由平等,C项错误;材料是表明直接民主,不是泛滥民主,D项错误。故选A。‎ ‎10.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外来人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纠纷的外事裁判官,他们抛开了传统法的框架,遵循公平正义的理念审理纠纷。据此可知,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A.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 削弱了罗马的凝聚力 C. 保护了外来人的利益 D. 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这是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外来人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纠纷的,并且“遵循公平正义的理念审理纠纷”,这就有效效保护了罗马公民以外的外来人的利益,C项符合题意;材料是缓解罗马的社会矛盾,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不会削弱罗马的凝聚力,B项错误;外事裁判官的设立与罗马法的成熟无关,D项错误。故选C。‎ ‎11.有学者指出,《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说明《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 A.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确立了议会的神圣地位 C. 恢复了英国依法治国传统 D. 保障了政治环境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信息,材料认为《权利法案》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从而为英国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巩固的问题,A排除;材料是明确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不是确立议会的地位,B项排除;材料主旨信息不是依法治国,C项排除。故选D。‎ ‎12.有学者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总统在“任期、权力等方面的规定都表现出‘君主’的特征”。该观点意在说明 A. 华盛顿在美国的特殊性 B. 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C. 总统产生方式有违公平 D. 分权制衡原则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材料认为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最高首脑、军队最高统帅,表现出了“君主”的特征,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表明华盛顿在美国的特殊性,A项错误;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的,是人民主权的表现,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被破坏,D项错误。故选B。‎ ‎13.由于工兵代表苏维埃同临时政府之间定有特殊的“协议”,“也不能用寻常的方法去推翻”。列宁说:“要善于通过最可靠的道路走向革命的下一阶段或者说走向第二次革命”。列宁所说的最可靠的道路是指 A.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过渡 B. 与临时政府共同执掌政权 C. 先进攻城市再辐射到农村地区 D. 使民主革命暂且转入低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也不能用寻常的方法去推翻”、“要善于通过最可靠的道路走向革命的下一阶段或者说走向第二次革命”,这里指的是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要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过渡,故A项正确;材料是体现政权的过渡,不是与临时政府共同执掌政权,B项错误;C项是整个十月革命的特点,不符合题意;二月革命后,列宁指出了要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任务,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4.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浪潮;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有大张旗鼓地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美苏两国 A. 政治环境的不稳定 B. 着力整顿国内文化 C. 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D. 全球争霸对抗激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浪潮;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有大张旗鼓地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可以看出此时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美苏两国的政治环境状况,A项错误;材料是美苏意识形态对抗,不是整顿国内文化,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全球争霸对抗激烈结论,D项错误。故选C。‎ ‎15.下图为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下列符合该图片主题的是 A. 美苏“冷战”彻底结束 B. 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崛起 C. 世界格局多极化形成 D. 世界各种力量新的分化组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材料反映的是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D项符合题意;材料图示的重点不是强调冷战结束,而是强调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方向发展,排除A;发展中国家只是多极中的发展表现之一,不能完整体现材料的信息,排除B;当今世界处于多极化的趋势之中,多极化格局还没有正式形成,C项错误;故选D。‎ ‎16.自秦汉移民开发宁夏引黄灌区以来,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灌溉区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总灌溉面积已达828万亩。这可用来说明 A. 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 B. 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区 C.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于秦汉时期 D. 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秦汉开始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灌溉区范围逐步扩大”,说明了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体现了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故答案为A项。B项最古老的灌溉区在材料缺乏依据,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水利工程建设,排除;D项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命脉,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清初,由于土地集中和人口增长迅速,出现了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乾隆时期废除了户口编审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迁徙。这些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A. 导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 限制了城镇工商业发展 C. 减缓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允许农民自由迁徙”,这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故D项正确;农民流动不一定会导致社会治安长期动荡,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导致人口流动大,是可以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故B项错误;农民虽然可以流动,但这一措施显然不能减缓土地兼并的进程,故C项错误。故选D。‎ ‎18.下图中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残片出土于2014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西华门内的南大库遗址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该瓷器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残片,是属于清朝时期出现的珐琅彩的瓷器残片,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早于清朝,排除。故选D。‎ ‎19.下面是唐朝不同时期对长安城中“市”的管理的变化。此变化说明唐朝中后期)‎ A. 城市管理日益严密 B. 商业活动渐趋萎缩 C. 对市管理逐渐放松 D. 社会治安逐渐失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前期官府对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后期时空限制未受严格约束,说明官府对市的管理逐渐放松。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与题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社会治安的失控,排除。‎ ‎20.《周庄镇志》记载:清代前期,“棉纱,妇女纺之,复束成绞以易于市。遂捆载到浙江硖石镇以售”。材料反映的手工业的特点是 A. 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B. 规模庞大,工艺先进 C. 家庭副业,生产分散 D. 素称发达,享誉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棉纱,妇女纺之,复束成绞以易于市。遂捆载到浙江硖石镇以售”,这是男耕女织的家庭手工业的典型表现,这种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副业,生产相对分散,C项正确;A项是民营手工业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有学者认为,这一政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阻滞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阻滞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近现代化进程。该学者说的“这一政策”是指 A. 土地兼并 B. 重农抑商 C. 土地私有制 D. 朝贡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封建社会下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个经济政策虽然保证了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和延续,但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形态的正常发展,从而阻滞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近现代化进程,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同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C项是土地制度,不是政策,排除;D项是一种以政治目的为主的一种对外交往,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B。‎ ‎22.1860年,全国通商口岸只有广州与汕头共进口洋纱3.5万余担,织成土布340万匹,只占广东与福建土布年产量的5.7%,不足全国土布用纱量的1%。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B. 进口洋纱质量不如国内土纱 C. 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洋纱3.5万余担,织成土布340万匹,只占广东与福建土布年产量的5.7%,不足全国土布用纱量的1%”,可以得出洋纱还不足以严重威胁土纱,主要是因为此时自然经济虽然开始逐渐解体,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对洋纱的天然抵制导致的,故C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A项排除;进口洋纱质量是高于国内土纱的,B项表述错误;D项经济结构的剧变同材料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故选C。‎ ‎23.洋务运动期间,郭嵩焘在奏折中称:“窃谓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商人与官积不相信,多怀疑不敢应,固不如使商人自制之情得而理顺也。”由此可知,郭嵩焘认为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应是 A. 官督商办 B. 国家主导 C. 官商合办 D. 民间经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窃谓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不如使商人自制之情得而理顺也”等信息可知,郭嵩焘认为应让商人兴办工业,自由经营,故郭嵩焘认为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应是民间经营,D项正确。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与材料强调民间经营洋务企业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让清政府主导洋务企业的发展,而是强调让商人兴办工业,自由经营,排除B。官商合办是由官、商双方订立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及盈余分配办法,各按认股比例出资,互派代表参加企业工作,但实际上经营管理大权仍操在诸官方委派人员的手中,商股代表处于无权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C。‎ ‎24.1905年,英国《泰晤士报》在评价中国时写道:“人民正奔走呼号要求改革,而改革是一定会到来的。”其根源是中国 A.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鼓励企业商品输出 C. 洋务运动有所成就 D.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是20世纪初,英国《泰晤士报》评价中国正在要求改革,并坚信改革一定会到来,这种政治上的诉求,主要根源于经济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A项正确;当时中国政府并不是鼓励企业商品输出,而且B项同材料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已经失败,C项错误;此时自然经济正在逐渐瓦解,但仍居经济的主导地位,D项表述太过绝对化。故选A。‎ ‎25.下面是1935年《实业部月刊》关于全国化学工业组织形式及数量的统计表。由此可知,近代中国化学工业 组织形式 个人 合伙 无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公司 数量(家)‎ ‎25‎ ‎24‎ ‎6‎ ‎33‎ ‎2‎ A. 企业规模偏小 B. 产业结构失调 C. 组织形式多样 D. 资本积累不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1935”及“化学工业组织形式及数量的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时的组织形式有个人、合伙、无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公司等多种形式,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C项符合题意;材料数据未涉及企业规模问题,A项错误;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产业结构失调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资本积累的程度,D项错误。故选C。‎ ‎26.“一五”时期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而居于主导地位。这说明“一五”计划 A. 调整了新中国的产业结构 B. 已经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 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基础 D. 导致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主要是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所以“1957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而居于主导地位”,这就调整了工农业的总产值,从而调整了新中国的产业结构,A项正确;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就是学习苏联模式,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一五计划并未导致工农业比重的严重失调,D项表述错误。故选A。‎ ‎27.下图为1958年拍摄的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照片,文字说明是“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A. 推动了农业的持续增长 B. 超越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C. 意图是要抓好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D.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典型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材料“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 这种集体食堂表明了其规模大和公有化的程度高,这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法推动农业的持续增长,故A、D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是要抓好消费与生产的关系,C项错误。故选B。‎ ‎28.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 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B. 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C. 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D. 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出现了左倾错误,进行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个运动给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新中国从1959年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故1960年冬提出了“八字方针”,来纠正左倾错误,C项符合题意;八字方针是在部分纠正左倾错误,不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A项错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在部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D项错误。故选C。‎ ‎29.农户的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剩余全部归自己。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这种情状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推行 A. 农业合作化 B. 振兴乡镇企业战略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剩余全部归自己”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农村进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制度的特点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都是自己的,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同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30.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报刊不断刊登文章,围绕个体经济雇工经营有无剥削,和今天的雇工经营与资本主义的雇工经营有无区别等焦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一时期的讨论表明 A. 经济体制改革已触及新的领域 B. 对个体经济的定位趋向明确 C. 计划经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即将启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在报刊中展开的关于个体经济雇工经营及雇工经营与资本主义雇工经营有区别的焦点问题的讨论,表明了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这种讨论基本上走出了“文革”的政治阴影,为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起步扫清了思想障碍,表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已触及新的领域,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对个体经济趋向的明确定位,B项错误;此时我国还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C项表述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错误。故选A。‎ ‎31.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表明 A. 维护国家主权是对外开放的关键 B. 改革开放需要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 C. 面向发展中国家是对外开放重点 D. 全方位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种全方位的开放适应了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国家主权问题,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改革开放的层次性问题,B项排除;材料是全方位开放,并未体现开放的重点,C项排除。故选D。‎ ‎32.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基于原先基础的一个渐进的或者是缓慢的自然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它是由于外部的冲击而造成的。这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 A. 新旧社会经济基础交替使然 B. 与民众思想得到解放有关 C.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结果 D. 资产阶级努力奋斗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它是由于外部的冲击而造成的”,再结合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除了自身社会发展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西方国家冲击的一种结果,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产物,C项正确;A项表述片面,只看到了自身因素,没有看到西方的冲击,排除;材料未体现民众思想解放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努力奋斗,D排除。故选C。‎ ‎33.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街道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上海 A. 社会秩序极其的混乱不堪 B. 交通领域新旧、快慢并驾齐驱 C. 新式交通工具占主导地位 D. 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以看出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同时并存,交通领域新旧、快慢并驾齐驱,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交通工具中谁居于主导,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公路交通发展是否受限,D项排除。故选B。‎ ‎34.任景丰,这位京城里的照相馆老板,以赤子情怀和正义之气,打开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也打破了洋人在中国垄断电影的局面。任景丰这一历史性贡献反映在 A. 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B.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 C. 《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D. 电影《风云儿女》的成功放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最早的电影出现于1905年,是一部京剧题材的电影——《定军山》,该片由当时北京一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他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河,打开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也打破了洋人在中国垄断电影的局面,A项正确;B项是由张石川导演,排除;C项由蔡楚生1934年编导,排除;D项由许幸之导演,排除。故选A。‎ ‎35.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美洲的发现”者是 A. 麦哲伦 B. 哥伦布 C. 迪亚士 D. 达·伽马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B选项符合题意。麦哲伦船队完成全球航行,A选项排除。迪亚士到达好望角,C选项排除。达•伽马到达印度,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新航路开辟路线的准确把握。哥伦布发现美洲。‎ ‎36.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欧航海家进行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和从欧洲向西航行发现美洲及环球一周的远航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成功开辟后 A.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 B. 美洲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 世界各地文明相对孤立 D. 世界市场体系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利润,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选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各地文明相对孤立的状态,C选项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选项排除。‎ ‎37.在西欧国家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扩展在北美和印度地区的殖民势力,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 A. 17世纪初 B. 18世纪中期 C. 15、16世纪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世界海上霸主地位,并且建立了包括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和大洋洲等地殖民地在内的帝国,B选项符合题意。17世纪上半叶的海上霸主是荷兰,A选项排除。15、16世纪西班牙是当时世界的海上霸主,C选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和德国相继崛起,但是优势仍然在英国,D选项排除。‎ ‎38.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西欧国家的这些殖民扩张活动客观上 A. 促使亚非拉美国家的团结 B. 促使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结合 C. 开始打破东西方贸易壁垒 D.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选项符合题意。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并未使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A选项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欧国家开始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相结合,B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隔绝的状态,当时东西方不存在贸易壁垒问题,C选项排除。‎ ‎39.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这种情形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标志工业革命进入崭新阶段 B. 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C. 垄断渗入英国社会生产领域 D. 确立了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A选项符合题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B选项排除。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选项排除。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是通过与荷兰、法国进行一系列战争完成的,D选项排除。‎ ‎40.下图是1956年罗伯特·杜瓦斯诺拍摄的《断掌工业》,寓意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观的再现。这一作品实质上 A. 反映工业化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B. 控诉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C. 体现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D. 强调了重工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可知体现的是作者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控诉,B选项符合题意。工业化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重工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41.“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发展。”这种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 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 C. “电”发明和广泛应用 D. 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1870年以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后,垄断组织的出现,A项符合题意;B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但同材料无关;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是美国第31任总统,历史学家指出,他可能是“运气最差”的一个美国总统,因为“大萧条”的根源基本与他无关。这里的“根源”是指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国家政治体制 C. 权力相互制衡机制 D. 国家行政职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大萧条是指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不是取决于谁任总统,A项正确;B、C、D三项是政治上的表述,不符合“根源”的题意要求,排除。故选A。‎ ‎43.“整个来说,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等于1929年的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元……全国有五千多家银行倒闭,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这主要反映了本次经济危机 A. 持续的时间长 B. 失业人数多 C. 银行纷纷倒闭 D. 破坏性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首先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再根据材料“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元……全国有五千多家银行倒闭,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可知这体现了本次经济危机破坏性大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是材料表象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4.胡佛政府所奉行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其具体含义是指 A. 发挥市场运行机制,让经济“自我治疗”‎ B. 政府加强干预,企业按照计划进行生 C. 听任经济形势恶化,政府始终置身事外 D. 大幅降低关税,加强国际间的自由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胡佛任总统时期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主要是发挥市场运行机制,运用市场的自我调节,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让经济“自我治疗”,反对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A项符合题意;B项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排除;C项“听任”表述错误,胡佛政府时期采用了一定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来应对危机,排除C;D项不符合胡佛政府时期的史实,“降低关税”错误,排除。故选A。‎ ‎45.罗斯福政府意识到,“饥肠辘辘的,衣衫褴褛的劳动大军不仅很难为它(资产阶级)带来高额利润,连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罗斯福政府颁布了 A. 《农业调整法》‎ B. 《联邦紧急救济法》‎ C. 《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全国劳工关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材料中所说的社会问题,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后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以此来建立保障体系,保障普通劳动者的权利,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A项是调整农业,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调整工业,同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为缓和劳资矛盾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6.罗斯福说:“我会要求国会准许我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剩余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就像在实际遭受外部入侵时所应授予我的大权。”这能够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沿用自由放任政策 B.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C. 对经济的局部调整 D. 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就像在实际遭受外部入侵时所应授予我的大权”可以看出,罗斯福要求国会给予自己更广泛的行政权力,就是运用政府的力量大力干预经济,以此来挽救经济危机,B项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且材料主旨是说明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C项表述错误;罗斯福新政只是国家干预经济,不是推行计划经济模式,D项错误。故选B。‎ ‎47.下面是美国1820~2009年占世界GDP的比重变化情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A.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B. 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D. “混合经济”模式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1820~2009年,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高峰,这主要是因为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特别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为发达,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的“黄金时期”,故C项正确;当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A项错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就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混合经济”模式是英国推行的,D项错误。故选C。‎ ‎48.里根总统在1981年的就职典礼上说道:“美国政府应该让自由市场机制能够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联邦政府管理经济的茁壮成长。”据此可知,里根的核心主张是 A. 主张回归自由主义经济时代 B. 对国家商业的发展撤销管制 C. 降低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发展 D. 减少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应该让自由市场机制能够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逐渐失灵,很多西方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减少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材料中里根主张就是这种变化的体现,D项符合题意;A项回归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撤销表述错误,排除;C项从材料的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49题16分,第50题20分,第51题16分,共52分。)‎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从陪审员的产生到法庭宣布判决结果,整个过程把对陪审员数量的硬性规定与法庭分配时的软性概率相结合、程序的公开性与投票的秘密性相结合,实现了雅典人追求的真正目标。时隔两千多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雅典司法的时候,我们仍不免对古人的精研覃思赞叹不已。‎ ‎——摘编自李珊《试论古代雅典的司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律从产生之时起,便带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随着儒家思想被奉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于是在中国封建法律中便确立了以身份等差为基础的立法等差原则……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关于庶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是严重失衡的,庶民虽然在法律范围内享有从事生产的权利,且“法律贱商人”,但比起国家要求庶民应承担的法定义务是微不足道的。‎ ‎——摘编自张晋藩《论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 材料三 ‎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可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摘编自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司法机构及雅典人在司法上追求的真正目标。‎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一、三,简析古代希腊、罗马的法律对现代中国制定法律的价值。‎ ‎【答案】(1)机构:陪审法庭。目标:平等、公正、公平。‎ ‎(2)不同点:①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②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③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3)价值:古代罗马法是代表正义、公平的法,对我国民法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其法律中体现的平等、自由诚信等原则推动我国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罗马法中的理性精神对我国民法理论与法律全球的进一步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1)机构一问,根据材料一“从陪审员的产生到法庭宣布判决结果”,可以得出陪审法庭;目标一问,根据材料一“陪审员数量的硬性规定与法庭分配时的软性概率相结合”、“程序的公开性与投票的秘密性相结合”等信息,可以从平等、公正、公平回答。‎ ‎(2)本题主要是解读材料和概括材料即可。根据材料二、三中的对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的描述,可以从保护对象、立法的理念、经济主张三个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古代中国和罗马法律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3)本题注意题干要求“对现代中国制定法律的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罗马法中蕴含的公平和正义、法律中渗透的自由和平等等原则、罗马法中的理性精神入手,分别答出对我国民法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我国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对我国民法理论与法律全球的进一步融合等角度回答即可。‎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由于商品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及其固有规律作用的结果在不断分解自然经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农产品由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而更多地进入市场。唐宋以后的一些手工业区,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变成了市镇,或者变成了墟市和草市,一些市场不仅白天有商业活动,而且晚上也有夜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人资本得到发展,从而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具有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性质,促使农产品越来越转化为商品,一些原为农村家庭副业的生产逐渐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城市手工业部门。‎ ‎——摘编自郭庠林《试论中国古代的封建市场经济》‎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打开和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辛亥革命之后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保护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加上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这些变化大大推进了近代中国国内商品和市场的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得以出现,使得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得以发展并初步形成。‎ ‎——摘编自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全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上已形成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思路。‎ ‎——摘编自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市场”发展的表现及对农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成为打开和奠定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基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案】(1)表现;进入市场的商品越来越多;有形的市场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农村家庭副业逐渐与农业分离;农村劳动力日益分离成为雇佣工人。‎ ‎(2)原因:经济立法体系的初步形成;各种市场要素得以出现;外来经济思想影响日盛;民国政府的重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3)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计划为指导;以达到全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 ‎【解析】‎ ‎【详解】(1)表现一问,根据材料一“广泛种植而更多地进入市场”、“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变成了市镇,或者变成了墟市和草市”、“不仅白天有商业活动,而且晚上也有夜市”等信息,可以从进入市场商品多、市场扩大、市的时空被打破角度回答;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产品商品化、家庭副业与农业的分离、农村劳动力向雇佣工人的转化等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二“人民有保护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各种要素市场得以出现”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思考。内部因素,从经济立法体系形成、各种市场要素出现、自然经济解体思考;外部因素,从外来经济思想传入角度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所有制形态、计划指导、改革的目标、政治保证等角度来回答即可。‎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但到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穆斯林商人和水手从事贸易的积极性,也加速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他们成为在亚洲诸海活动中的伟大创造者。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这可以由以下事实看出来: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最后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荷兰位于西北欧的低地,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其很早就拥有相当的海上贸易规模。建国之后,由于本身国土面积有限,荷兰难以在陆地开拓,于是便全力投入到海上贸易之中。17世纪世界性质的贸易圈正在形成,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此时,历史把机遇放在了荷兰的头上,虽然是新兴国家,但荷兰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却规模庞大。早在1609年,荷兰人便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使得荷兰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荷兰人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阿姆斯特丹的股票市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由于上述条件,荷兰在17世纪完全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真正成为“荷兰世纪”。‎ ‎——摘编自中国网《荷兰:垄断海上贸易的马车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米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荷兰垄断世界贸易所具备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宋代和17世纪荷兰对外贸易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生产率的提高,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商人和水手积极从事贸易,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特点:海上丝绸这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媒介,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首次不再依靠外国中间商。‎ ‎(2)条件:临海的地理位置,造船业的发达,强大的金融资本的支持,国家政治,军事力量的支持。‎ ‎(3)共同影响: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原因: 依据材料“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穆斯林商人和水手从事贸易的积极性”来看,宋朝因为生产率的提高,促使商品经济发达,另外此时的航海、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又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最终促使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特点:依据材料“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来看,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超过了陆路,而且中国在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不再依靠外国中间商。‎ ‎(2)依据材料“临海的地理位置”“荷兰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却规模庞大”“各种银行林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荷兰有临海的地理环境,又有发达的造船业,再加上金融资本的支持、强大的国家政治、军事力量的支持,使17世纪荷兰垄断世界贸易。‎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荷两国的对外贸易都使两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提高了国际地位。‎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本题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进行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