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后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D。‎ ‎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A. 实行内外朝制度 B. 实行察举制 C. 郡县制 D. 推行刺史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及所学知识可知ACD都与此题无关,而B符合题意,察举制有利于从民间选拔人才。综上,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C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 ‎4.《民法大全》中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与上述这句话的思想最相符合的是 A. 罗马法是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B. 罗马法充满着封建迷信思想 C. 奴隶和隶农的逃亡必须遭受惩治 D. 奴隶和奴隶主地位是平等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故选A;材料强调奴隶和隶农要服从奴隶主,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能反映材料本质,排除;材料强调奴隶和隶农要服从奴隶主,“地位是平等的”表述错误,D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联系所学罗马法的实质分析解答。‎ ‎5.在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很多像下图这样的纪念品,让人们追忆起那段辉煌的岁月。展品反映的主题是 A. 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君主立宪制 B. 以改革救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 C. 推翻了君主专制,实行共和政体 D. 新政府实行内阁制,约束袁世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这两件展品中的关键字眼——“共和”、“民国”,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实行的是共和政体,A项不对。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不是和平改革,B错误。D明显与题干主旨不符,答案为C。‎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史实分析。‎ ‎6.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那里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评述的是 A. 卢沟桥抗战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可以判断该战役是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C 项正确;卢沟桥抗战发生的地点是在北平,不符合材料中“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的信息,故A项错误;太原会战的地点是在山西,不符合“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的信息,B错误;台儿庄战役爆发于1938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依据材料中“1937年”“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可知是三个月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答案。‎ ‎7.“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 分权较大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B. 三权分立利于克服邦联制弊端 C. 分权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D.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可知分权不会促进效率,但材料中未涉及会影响效率,故A项错误;从材料“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可知分权会导致权力摩擦,但并非是各权力之间的摩擦,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权显然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C项错误;美国宪法颁布防止专制出现,以提高效率代价保障民主,故D项正确。‎ ‎【点睛】美国是联邦制、总统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对选民负责,有行政权,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财政权与立法权,可任命部分官员,选民直接选出,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国议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由议会选出。德意志帝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家权力中心是帝国皇帝联邦议会(各邦代表)与帝国国会(普选)行使立法权。‎ ‎8. 巴黎公社规定:免除1870年10月到1871年4月的房租;取消面包房工人的夜班制;禁止当铺拍卖过期的典当品,凡在20法郎以下的典当品,无祭件退还原主。这表明公社( )‎ A. 打碎了一些原先的国家机器 B. 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C. 实行了保护人民利益的措施 D. 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该政权“免除房租”“取消夜班制”“ 无祭件退还原主”等可知强调的是对人民利益的保护,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巴黎公社并没有获得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排除D项 ‎9.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C.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B ‎【解析】‎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这一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是指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成功探索出的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与“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不符。故A项错误。 “八七会议”清算了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在随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召开,在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之后,该选项时间顺序错误。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于1935年召开,在井冈山道路之后;《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题目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10.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另起炉灶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理解能力。材料中体现了新中国政府对北京市内的某些外国势力进行清除,符合新中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1.有学者表示:“1946年2月,斯大林在莫斯科公开演说,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此时距二战结束还不到半年,这对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这段话意在指出 A. 美国是冷战发生的始作俑者 B. 斯大林倡导第三次世界大战 C. 苏联对冷战的发生负有重要责任 D.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历史必然 ‎【答案】C ‎【解析】‎ 材料“斯大林在莫斯科公开演说,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对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反映了苏联斯大林对抗资本主义的战争思维促成英美冷战政策的形成,说明苏联对冷战的发生负有重要责任,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美国是冷战发生的始作俑者,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斯大林倡导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是说明苏联的战争思维与英美冷战政策之间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杜鲁门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苏联的战争思维并不属于历史必然性因素,故D错误。故选C。‎ ‎12.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67年欧共体成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这一过程反映了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C.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以及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反映了当时美苏两极格局下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欧共体成立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反映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两者都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A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只是体现出材料中后半部分的信息,故B项错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 ‎13.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D.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A ‎【解析】‎ 中国同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关系,表明当今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以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D错误。故选A。‎ ‎14.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A.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5人”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规模;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A错误。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B错误。支出高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概括全部材料,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小农经济。本题重点在于结合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切忌片面解题。‎ ‎15.《南浔志·南浔丝市行》记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缩影,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鬼国通商是南浔地区经济发生变化的诱因 B.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 反映了资本输出是当时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D. 反映了中国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南浔地区的丝绸大量运到上海出售,与外商进行贸易,生意繁荣,许多农民都从事纺织,不愿意种地。材料无法体现资本输出的信息,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特点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说明鬼国通商导致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外国商品的入侵导致该地区农民纷纷不种地,均从事纺织业,显然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先后共拨至401000两之巨”。这表明晚清时代 A. 民间发展实业蔚然成风 B. 政府对民族工业态度发生转变 C. 官僚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D. 资本主义的道路得到政府充分认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末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概况。材料提到: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有所变化,即拨官款,B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民间的状况;C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D项结论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世纪末时期的概况 ‎17.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 冲击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 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 推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国内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通过这一措施吸收外国资金,有利于推进苏俄的工业化,故D项正确;苏俄当时不是市场经济,故A项错误;苏俄公有制仍然是主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认可的信息,故C项错误。‎ 点睛:关键时间点“新经济政策期间”。‎ ‎18.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分配比例来看,主要部分是在工业建设及相关领域,反映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特点。“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答案为C项。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实现的,排除A项;B项与“一五”计划有关,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核心目标,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体现“平衡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 ‎19.改革给处于困境中的国营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首钢巨变得益于 A. 依靠政府的计划性指令 B.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C. 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概况。根据关键信息“改革给处于困境中的国营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材料反映了改革给首钢带来的巨变,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其核心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手段是政企分开和简政放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本身不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实,排除D。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概况 ‎20.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A.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时间为“1984年”,邓小平强调要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沿海开放区不是城市,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出现在1988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在1990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对外开放 ‎21.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A.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答案】D ‎【解析】‎ 邓小平经济南方谈话借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尊重价值规律,引进市场竞争,以价值规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为调整经济的手段。体现了邓小平对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吸收和借鉴,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故选D。南方谈话后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A;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二大的成果,排除B。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十三大的成果,排除C。‎ ‎22.某位欧洲航海家的临终遗言说道:“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被摩尼康谷人称为赤潘哥的小西班牙。”该航海家应该是 A. 达·伽马 B. 麦哲伦 C. 哥伦布 D. 迪亚士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紧扣“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等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达·伽马是从葡萄牙出发,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故A项排除;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从欧洲出发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哥伦布认为欧洲和亚洲隔大西洋相望,始终相信自己到的地方是亚洲的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故C项正确;迪亚士是从葡萄牙出发,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的准确记忆,迪亚士、达伽马均是获得葡萄牙的资助,且从葡萄牙出发,而麦哲伦与哥伦布均是获得西班牙的资助,从西班牙出发,但是麦哲伦及其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 ‎23.《全球通史》曾经这样形容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下列发明属于“定制”的是 A. 珍妮纺纱机 B. 电灯 C. 汽船 D. 蒸汽机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主要是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并紧密结合。AC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故答案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24.据统计美国1895~1904年间,在27个工业部门中,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的公司总数的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占50~70%的有6个部门,占25%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A. 公司竞争日趋激烈 B. 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C. 公司规模扩大 D. 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美国1895—1904年间……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垄断组织的形成,这是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故B项正确;“公司竞争日趋激烈”并不属于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公司规模扩大”也属于现象,没有突出本质,故C错误;“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垄断组织的出现,需要掌握垄断组织出现的表现、原因、本质等知识。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的公司总数的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占50~70%的有6个部门,占25%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注意限定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本题的题眼是“合并公司”。‎ ‎25.钱乘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 A. “经营者革命”‎ B. 全球化进程加快 C. 区域集团化合作 D. 国家加强经济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反映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国家加强经济干预,故D正确;“经营者革命”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这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修补资本主义”无关,故A错误;全球化进程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修补资本主义”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区域集团化合作指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加强合作,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故选D。‎ ‎26.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盐城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大宗商品港口物流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此过程中,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资金援助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关贸总协定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建设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大宗商品港口物流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属于长期性的发展计划,需要向世界银行申请援助,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涉及汇率方面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B。关贸总协定是涉及世界贸易方面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C。上海合作组织是为了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7.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迁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本质上反映了 A.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B.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C. 跨国资本全球扩张 D. 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迁并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衰落,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仍然是最大受益者,故A错误;国际分工主要指生产的各个环节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行,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特点,故B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美国耐克公司不断搬迁生产厂体现了跨国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C。‎ ‎28.春秋时期,郑国、晋国等国纷纷颁布成文法,孔子批评道:晋国应该遵守周王室的法度,这样才可使人民尊重贵族。贵贱不乱,才是法度。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的成分 B. 孔子主张法治应该与德治相结合 C. 成文法的制定巩固了宗法制 D. 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贵贱不乱,才是法度”中可以看出,孔子崇尚“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主张维护西周贵族等级秩序,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不相符,具有保守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出儒家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D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国颁布的成文法加速了宗法制的瓦解,故C项排除。‎ ‎【点睛】“贵贱不乱,才是法度”是解题的关键。‎ ‎29.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 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程朱理学。‎ ‎30.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 ‎31.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 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故选D。‎ ‎32.“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至道元宝”真(楷)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 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 汉字应用深入社会各领域 ‎【答案】C ‎【解析】‎ ‎ “书法则不同”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社会流行字体已经多元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太宗个人行为,不能反映出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时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各领域”的说法过于夸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3.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3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可以推知宗教改革实际是在反封建,故选择D;A不是本质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和“农民战争”“民族革命”无关,排除BC。‎ ‎【名师点睛】‎ 采用排除法解答此题,材料与“农民战争”“民族革命”无关,可排除BC;根据“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可排除A。‎ ‎35.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 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 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 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 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 ‎36.“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日出·印象》‎ D. 《等待戈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的文艺的主要特点,D项是现代主义的代表,符合题意;A项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代表作,排除;C项是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排除。故选D。‎ ‎37.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 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 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 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 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也没有体现“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排除B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魏源对欧美的民主制度的态度,排除D。‎ ‎38.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找到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排除B;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但并不表明广泛认可,排除D。‎ ‎3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40.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是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A. 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B.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C.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主题是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变化,首先第一章节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正确;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不符合材料主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A错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C错误。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十五大,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3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议会上、下两院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意在避免当年(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前车之鉴。这部《权利法案》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妥协原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应该指出,没有这两位君主的大智大勇和妥协精神,光荣革命的宪制也是难以达成的。‎ ‎——高全喜《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和“两位君主”各自的妥协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行宪法”制定以来,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举措。‎ ‎【答案】(1)妥协:议会保留并接受君主制的形式;国王接受对王权的限制,承认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2)原则:主权在民,平等。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举措: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 ‎【解析】‎ ‎【详解】(1)妥协:依据材料一“意在避免当年(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前车之鉴”的信息并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从议会保留并接受君主制的形式以及国王承认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来回答。‎ ‎(2)原则:根据“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可知,《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和平等的思想。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中国民主化进程等角度分析回答。‎ ‎(3)举措:结合所学,围绕新时期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及建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回答即可。‎ ‎42.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1分)‎ 影响: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②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6分)‎ ‎(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根源:“左”倾错误(2分)‎ ‎(3)表现:①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②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 ‎(4)启示: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政策的决策;‎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来的却是四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鸦片战争的角度回答材料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再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等方面回答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本题结合材料二“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方面说明在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左”倾的角度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本题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等方面说明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的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方面回答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同样,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一般认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过于玄虚;为了获得成功的欢乐而奋斗,纯属虚荣;为了进步而去进步,则是毫无意义。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儿童入学伊始,第一首诗便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之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其成因。‎ ‎【答案】( 1) 文艺复兴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倡导世俗教育,以培养合格市民为目标;体现了关注现实、现世、人性、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冲破了封建神学束缚;推动力人性的复苏和精神解放。‎ ‎( 2) 不同之处:中国:凸显现实情怀;强调家庭幸福、社会关系和谐。‎ 西方: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追求实现个人价值。‎ 成因: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君权神化,使中国缺乏宗教权威。‎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传统人文精神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可以得出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含义,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结合材料“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并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结合当时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加以回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