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把握·历史脉络]‎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两条知识主线:‎ ‎ 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 第4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顺乎世界之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1)背景 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 ‎①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 ‎(1)主要主张 ‎①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②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③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2)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 a.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b.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c.策划新政,期望以西方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②梁启超 a.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b.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主张育人才、开学校、废科举、变官制。‎ ‎③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主张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历史评价 ‎①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②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③启蒙性: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腐朽旧文化。‎ ‎3.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习 ‎(1)民主共和方案初步实现 ‎①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③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①中心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②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 ‎③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 新文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①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③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2.主要内容 ‎(1)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进步性 ‎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2)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轻巧识记】‎ ‎“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辨析比较】‎ 维新派VS洋务派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名师指津】‎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无力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得借助儒家思想文化来宣传维新思想;同时维新派理论认识肤浅,其思想是把西方文化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示记忆】‎ 维新变法思想 ‎【精巧点拨】‎ 图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名师指津】‎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虽是运动的一大缺陷,但不能掩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运动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 ‎【名师指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应并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 ‎【名师点拨】‎ ‎“一、二、三”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条主线: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二个转变: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由“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 三个派别: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四股思潮:变法维新、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答题术语]‎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思想,动员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青年杂志》的创办,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4.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从五个视角认识16世纪以来的“西学东渐”‎ 一是以平等的视角把“西学东渐”性质定位为两大不同文明的交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西文化交流出现新的格局,拉开了世界文化史上“西学东渐”的序幕。‎ 二是“西学东渐”特点及原因分析。在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一时期。文化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暴力征服或战争方式为主,并出现了空前的碰撞和冲突。‎ 三是“西学东渐”走的是先科技、后制度、再思想的道路。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凿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将西方文化强行输入到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在特殊的背景下展开。中国人也开始了自我救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从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 四是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存在着“东学”的“西传”。方式主要是借助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所作的通信、笔记和译介文献等传播,这些涉及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著作、笔记、信札等向西方社会传播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及科技的知识,对西方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大都从中国文化中摄取可资利用的证据以充实其理论。‎ 五是本阶段还可以分为不同的两个学习时期:一个是16世纪到1840年,是“西学东渐”的主动学习和接纳阶段。另一个是1840年以后,“西学东渐”在被侵略和被压迫中进行。‎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特点及成因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论从史出] 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设想。‎ ‎[提示] 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论从史出] 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史料三信息“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探究:(2)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结合史料二说明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史料三说明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目的:减少变法阻力。‎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视角1 从维新思想内涵的角度命题 维新思想家倡新学、兴民权、定新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解题时需先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再联系相关史实进行判断和排除。‎ ‎[对点1] (2017·湛江高三测试)梁启超在《自由书》(1899—1901年)中认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而将制造之,‎ 则不可无其药料与机器。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家,则制造国魂之药料也;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则制造国魂之机器也。”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  )‎ A.真正保护民众的民主制度 B.发展民族工业的宽松环境 C.树立中央权威增强凝聚力 D.国民对民主国家的认同感 解析:选D。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制造国魂”,没有提到需要保护民众的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发展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树立中央权威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的“药料”和“机器”为“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家”“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即人民对民主国家的认同,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命题 康有为主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解题时需结合其目的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对点2] (2017·泰安高三质检)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 解析:选C。康有为与谭嗣同对待孔子与儒家思想并无批判的态度,故A项错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康、谭主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理论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论从史出] 关键信息“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表明提倡科学与民主。‎ 探究:(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实质:反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史料二 ‎ ‎[论从史出] 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史料三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探究:(2)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主流思想的宣传上出现了怎样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论从史出] 史料三“新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潮流。“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提示] 转变:宣扬马克思主义。‎ 因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 视角1 从社会转型角度命题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新文化运动有其显著的时代特征与深远的历史影响。高考常综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与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社会经济及生活变化等知识,考查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及近代化特征的理解。‎ ‎[对点1] (2017·岳阳高三质检)“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解析:选A。材料信息“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反映出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故A项正确。‎ 视角2 从对比联系角度命题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外衣来宣传维新思想;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境遇也不同。解题时需根据二者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目的来分析。‎ ‎[对点2] 陈独秀说,“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可见,陈独秀意在(  )‎ A.批判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反孔批儒以开民智 C.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治国之术 D.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批判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 说明传播新思想,故B项正确;科学与民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全盘否定孔子及其思想,故D项错误。‎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认识近代思想的演变 传承与创新是高考考查的核心价值理念。思想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先导,近代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复习备考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各股思潮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以及其内在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脉络。‎ ‎1.维新派与洋务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及其存在差异的思想根源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两派存在差异的思想根源: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是封建王朝的当权者,因而竭力维护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一批从封建士大夫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易于接受西方的政治思想、生产方式,敢于提出变革制度的主张。两派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2.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思想认识的比较 维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针对训练] (2017·河南中原名校摸底)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 ‎“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C.西方列强侵略及西学传入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资阳高三模拟)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选D。因为英国保留了世袭君主,所以根据题干中“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可知其描述的是美国共和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抵抗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故C项错误;题干中“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说明魏源对美国共和制持肯定的态度,说明其传统的夷夏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2.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 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解析:选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B项正确;“托古改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故C项错误;“尊孔复古”思潮是袁世凯提出的,故D项错误。‎ ‎3.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 A.“睁眼看世界” B.主张“中体西用”‎ C.宣传维新变法 D.倡导“实业救国”‎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以判断是甲午战争。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组织编译《四洲志》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的,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维新派宣传和开展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倡导“实业救国”没有宣传维新变法影响大,故D项错误。‎ ‎4.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解析:选A。康有为两部著作“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而是选取其中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材料取舍是为了达到为政治改革服务的目的,故A项正确。‎ ‎5.(2017·广安高中毕业班检测)《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解析:选B。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的是维新思想家严复,故A项错误;《新青年》着重宣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是《新青年》宣传西方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没有直接涉及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而题中的“唯物主义观点”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解析:选D。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发生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故A项错误;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发生在1895年维新派兴起时,故B项错误;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在一战后即1918年底发生;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俄国的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学习西方民主科学转为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C、D两项比较之后可知D项符合题干要求“最突出的转变”,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7·东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解析:(1)第一小问价值观,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可以归纳为“仁”和“礼”。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仁”和“礼”的含义。第三小问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即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的创新,结合所学指出表现。(2)第一小问异同点,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第二小问评析,应从意义与局限两方面去看待。‎ 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 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 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 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应该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2017·黄冈模拟)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 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解析:选A。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国藩主张改革,故A项正确。‎ ‎3.“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  )‎ 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 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 D.以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 解析:选B。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比西方优越,只是在军事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拒绝政治制度的变革,这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作者批评洋务派在其指导下“终无所成”,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李鸿章捞取私利、缺乏魄力,故A、C项错误;洋务运动以军事为重点,发展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故D项错误。‎ ‎4.(2017·太原模拟)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解析:选A。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不仅包括官府创办企业,还有商民应创办企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是民族工业刚刚产生的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从官府到商民均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一种运用,故D项错误。‎ ‎5.“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解析:选C。从材料看,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没有涉及民权观念。B、C、D三项三派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故选C项。‎ ‎6.1850-1899年间中国的译著中,科技类是重点,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1902-1904年间中国的译著中,社会研究和人文科学成为重点,日本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促成这一变化的深层原因是(  )‎ A.洋务自强运动的破产 B.日本现代化的成功 C.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D.中国现代化的深化 解析:选D。从“科技类是重点”到“社会研究和人文科学成为重点”,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外国学习的渐进过程,故D项正确。‎ ‎7.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解析:选C。严复通过进化论来宣扬救亡图存的紧迫性,陈独秀则提出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两人都是围绕这一焦点而出发,故C为最佳选项。接受进化论的人主要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并未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故A项错误。此时与之前思想相比,已有实质变化,故B项错误。D项没有反映出中心问题,排除D。‎ ‎8.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解析:选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自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故B、C项错误;A项不能反映变化内容,故A项错误;“民主”超越“共和”,结合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历程,说明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故D项正确。‎ ‎9.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选D。定时空:中国近代。抓关键:“‎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新”与“旧”并坐讨论等体现了兼容并包,可知为新文化运动时期。‎ ‎10.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这位学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种风气的影响(  )‎ A.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 B.晚清时期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 解析:选C。新文化运动有反思旧传统引进新思想和提倡白话新文学的内容。题干中“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与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挑战传统的论述相符,选C项。‎ ‎11.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 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没有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抵制,故B项正确。‎ ‎12.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解析:选B。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共对峙,阶级矛盾突出,而论战焦点(中国社会阶段)为阶级斗争是否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故B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明显不属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 ‎13.“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 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1)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视角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10分)‎ ‎(2)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视角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8分)‎ ‎(3)按照现代化的视角,你能从“中体西用”的思想中得到什么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7分)‎ 解析:(1)问第一小问从强国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制度与传统方面组织答案。(2)问分别从改革的效果和作用方面去分析。(3)问要从中国特色的角度分析。‎ 答案:(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理解: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2)视角: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 ‎(3)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14.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 ‎ ——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材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加以理解。(12分)‎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明确材料对“激进与保守”的标准界定。根据材料强调从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 答案: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