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19.1‎ 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卷(卡)上。‎ ‎2.用钢笔或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卷上作答,必须答在答题卷(卡)规定位置上,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A. “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B. “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C. “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D. “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答案】B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2次,而朝见齐、晋等大国多达20次,这反映了当时 A. 分封制失去对诸侯的有效约束 B. 开始出现“礼崩乐坏”局面 C. 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渐趋恶化 D. 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 ‎【答案】A ‎3.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 B. 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 C.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 ‎【答案】D ‎4.唐代前期,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的人常为“中书舍人”,额员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的官位并不高,但他们却有拟撰诏敕之权。这种制度设计 A. 使决策具有民主性 B. 抑制相权,加强皇权 C. 内部强调分化事权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5.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这表明 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答案】D ‎6.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说明了军机处 A. 官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强 B.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7.“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答案】C ‎8.“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反映了雅典民主的 A. 自由平等精神 B. 直接民主途径 C. 集体暴政弊端 D. 科学治国理念 ‎【答案】C ‎9.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律 A. 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 提高了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 C. 是罗马疆域扩大后的选择 D. 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 ‎【答案】C ‎10.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实行民主共和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自由平等 ‎【答案】C ‎11.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 A. 联邦体制 B. 三权分立原则 C. 邦联体制 D. 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A ‎1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但随即又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 B. 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 C. 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 D. 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 ‎【答案】B ‎13.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德意志帝国议会 A. 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 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 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 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答案】B ‎14.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不了解世界形势 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 不懂得国际公法 ‎【答案】C ‎15.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D ‎16.“它以称赞的口吻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国会制度,主张举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这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临时约法》‎ D. 《变法通议》‎ ‎【答案】B ‎17.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A. 中国北洋水师损失殆尽 B. 此战使清政府开始避战求和 C. 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 此战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 ‎【答案】C ‎18.袁世凯曾托人请康有为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婉拒后与人谈及说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对此以下各项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康有为具备优秀史学家品质 B. 康有为不能原谅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C. 康有为惧怕袁世凯的权威 D. 康有为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答案】B ‎19.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华制华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丑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太平天国 D. 甲午战争 ‎【答案】A ‎20.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 爱国精神 B. 民主精神 C. 团结精神 D. 科学精神 ‎【答案】B ‎21.下面卡片内容节选自恩格斯的《巴黎公社二十一周年给法国工人的贺信》。‎ 男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21年了。‎ 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A. 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B. 英勇无畏精神与斗争策略值得借鉴 C. 没有科学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D. 承担着民族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答案】D ‎22.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答案】C ‎2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 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 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 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答案】D ‎24.1935年起,蒋介石就通过一些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通过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这反映了 A. 共产国际要求国共停止内战 B. 国民党放弃了武力剿共方针 C. 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折 D. 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 ‎【答案】C ‎25.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图最主要说明了 A.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 B. 日本陆军的近一半身陷在中国战场 C. 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是太平洋战场盟军转入反攻的重要因素 D.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26.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选择最切题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 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 B. 广州虎门——南京中山陵——北京圆明园 C. 南京天王府遗址——北京故宫——沈阳伪皇宫 D. “淞沪会战纪念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甲午海战纪念馆”‎ ‎【答案】A ‎27.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 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答案】C ‎28.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答案】A ‎29.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一种绘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图宣传画(图中标语: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打倒美帝、打倒苏修)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20世纪50年代初 B.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 20世纪60年代晚期 D. 20世纪70年代初期 ‎【答案】C ‎30.邓小平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中讲到:“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它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邓小平所指方针政策的目的在于 A. 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 B. 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C. 换取英国在香港问题上妥协 D. 争取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满分40分。‎ ‎31.通观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往往是复杂、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秦汉三公制?唐代三省制有何创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答案】(1)继承: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 创新: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特点: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步伐较快;涉及到根本体制的变革;体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向学习西方不断学习的结果;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向;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3)因素:本国历史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转变(时代变迁);外部的影响。‎ ‎32.政治妥协是高明的政治智慧,在近代民主宪政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妥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自然向往并总是称赞英国革命的平和。但在英国革命时期,正是由于统治者善于妥协,才使英国革命相对平和。‎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 ‎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革命时期”政治妥协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哪些主要矛盾?最终又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了妥协?‎ ‎(3)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并简要分析“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4)上述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答案】(1)史实: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等。‎ ‎(2)矛盾: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政府各职能部门权力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方式:实行联邦制;三权分立与制衡;参众两院议员的分配比例不同;奴隶按五分之三计入总人口。 ‎ ‎(3)原因: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 积极影响: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避免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流血。‎ ‎(4)启示:适度妥协维护社会稳定;妥协需要坚持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