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桃江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桃江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 ‎(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共16小题,48分。每小題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列各项中有利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和成熟的有 ‎①耧车与曲辕犁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 ‎②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的推广使用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农作物品种的交流与引进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新式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和农作物品种的交流与引进都有利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和成熟,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和成熟没有直接关系。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可见,汉武帝的盐铁专营 A.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 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 出于与民争利的目的 D. 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大大削弱了地方势力经济实力,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盐铁专营对正常商业秩序的干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盐铁专营出于与民争利的目的;D选项错误,盐铁专营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在城市商业发展方面的类似之处是 A. 都设有坊和市,且界限分明 B. 都有大量的西域等少数民族商人 C. 都是当时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D. 都出现了瓦子与夜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都是当时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这是两者在城市商业发展方面的类似之处,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唐都长安在城市商业发展方面的特征;D选项是北宋东京在城市商业发展方面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 B. 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C.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使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这就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故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地主、大官僚掌握大量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关于我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下列描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 商周时代,中国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C. 南朝时,冶铁工人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再加热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 D. 18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钢铁冶炼铸造技术发达,质量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而不是18世纪以前,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A选项不符合题意;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B选项不符合题意;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再加热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6.《申报》载,1896年,杭州通益公纱厂开建,“自丁绅丙、王钟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这表明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己蔚然成风 B.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已在中国出现 C. 清政府对民间设厂的态度已有所改变 D. 实业教国思潮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896年”、“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筹集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风气未开,集资不易”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没有蔚然成风;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等信息可知,这是民间士绅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官僚资本;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其时风气未开”等信息可知,发展实业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可,该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的报关制度“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关税一律按照商人呈报的数量,而不是海关查验的数量来征收。”这种报关制度 A. 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制约了近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C. 促进了中国海关的近代化 D. 动摇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的报关制度并不严格,这有利于大量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严重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种报关制度为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便利;C选项错误,这种报关制度是对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破坏,不利于近代化;D选项错误,该制度与中国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动摇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A.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 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 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 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当时公私合营后工厂生产产品的时间长,产品质量不高,希望有私营经济同它竞争,提高质量和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的信息,而是强调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的对比,无法推断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排除C。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9.粮票最早出现于1955年,是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的凭证。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粮票的命运主要取决于我国 A. 文化体制的变化 B. 政治体制的变化 C. 土地制度的变化 D. 经济体制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发行的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的体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促进了粮食产销与市场的接轨,这体现的正是经济体制的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是经济体制的变化,与文化体制无关;B选项错误,粮票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是政治体制;C选项错误,1955年后中国土地制度一直是公有制,并未发生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1980年《四川日报》刊文评论:“很清楚,这样包产到户,既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没有改变按劳分配制度,因此根本不存在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右倾倒退,”材料说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四川省的思想解放 B. 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旧观念斗争中艰难前行 C. 四川农民自下而上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四川省全面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左”倾质疑,1980年《四川日报》刊文进行了反击,澄清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旧观念的斗争中艰难前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自上而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D选项错误,此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时期,仍有许多反对和质疑,并未全面推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平均物价上涨了2倍多。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昂贵。”这种现象 A. 由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所引起 B.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 C. 增加生产成本,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D. 表明西欧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6世纪末”、“西班牙”、“我们这里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昂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价格革命”的表现。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大量贵金属流入西班牙,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损害国际贸易;C选项错误,货币的贬值使以地租为经济来源的封建地主衰落,提高了工商业主的经济地位,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D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尚未最终确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突出特点是 A.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B. 实现了自由贸易 C.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D. 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建立起了世界经贸领域制度性的协调机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突出特点,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二战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悬殊;B选项错误,自由贸易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实现;C选项错误,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在二战前已经存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1917—1950年间,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对生产进行集中控制,并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分配所有的资源。”这是指的 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B. 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英法等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D. 中国积极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17-1950年间”、“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俄十月革命后结束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并未彻底放弃市场经济体制;C选项错误,英法等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实践,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没有彻底放弃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错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 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 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 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 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6年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及知识,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弊端 ‎15.2014年7月,世贸组织就中美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的相关协议,美国征收了不当关税。这一裁决 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照顾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B. 迫使美国摒弃关税贸易壁垒 C. 立足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组织认定美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征收了不正当关税,表明世贸组织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贸组织坚持非歧视、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并非特殊照顾某个国家的利益和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世贸组织利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并未涉及迫使美国摒弃对外贸易壁垒;C选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宗旨是规范国际贸易,不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 有人认为,全球化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发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即地方的、多样性的土著文化被同化。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全球化( )‎ A. 带来了高效运作市场经济体制 B.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C. 伴随着较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D. 给人类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全球化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发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可以分析出全球化的同时也是伴随着社会问题的,故本题选C项;ABD与材料描述现象相悖。‎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的问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灾荒饥馑,政府鼓励种植粮食作物,植棉不得已被减少,导致中国对进口棉的需求陡然增长。印度地处热带,是棉花的原产地,棉作物生长期短,产量较高,质量整齐划一;生产的棉花种类很多,其主要棉类的纤维长度与中国棉最为接近,而其天然卷曲度却优于中国棉。棉花的栽培加工需要密集型劳动,充沛的劳动力带来印棉的最大优势是价廉。印棉品质适宜粗纱纺织,而中国正是粗纺织的大国。广东一带从印度购棉比买江浙棉花的运费要低一些。广东地区的印棉价格大约能比国产棉花每担低一两银子。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中,使西方对华贸易入超局面部分改观的是来自东方殖民地的货物,棉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二 人们时常谈论中国—英国—印度之间的三角贸易,每每将之与鸦片战争联系,认为鸦片贸易奠定了这一三角贸易的基石。其实,较早的中—英—印三角贸易是由棉花开始,且不似压迫贸易是非对等的邪恶贸易,而基本是互利性的。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英国是拿不出什么东西来和中国交换的,反倒是中国的茶叶和印度的棉花成为交易的主角。因为白银的短缺,欧洲人找不到别的支付手段,印度的融入给英国提供了某些选择余地,这对英国有利,而且中国也可以接受。这就是印度—中国—英国三角贸易的起源。‎ ‎——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印度棉花能够大规模输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印棉输入中国的影响。‎ ‎(2)指出中一英一印三角贸易与鸦片贸易的区别,以及中一英一印三角贸易与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不同。‎ ‎【答案】(1)原因:中国人口众多,棉花需求量大。18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饥荒造成棉花种植和产量减少,进口需求增加;广东进口印棉价格低于国产棉花;印度棉花质优价廉,适于中国的粗纱纺织;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和交换中国茶叶,组织向中国大规模输入棉花。‎ 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英——印三角贸易的发展;使西方对华贸易入超局面得到部分改观。‎ ‎(2)区别:中——英——印三角贸易是平等互利的正常贸易;鸦片贸易则是单向的毒品输出,不对等。‎ 不同:中——英——印三角贸易以茶叶和棉花为主要交易商品,客观上有利于东方区域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是英国掠夺印度的手段,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大西洋三角贸易把欧、非、美三洲的商业活动联接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繁荣和非洲的贫困;其中的奴隶贸易与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成为大西洋三角贸易的耻辱。‎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18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灾荒饥馑,政府鼓励种植粮食作物,植棉不得已被减少,导致中国对进口棉的需求陡然增长。”、“广东一带从印度购棉比买江浙棉花的运费要低一些。”、“充沛的劳动力带来印棉的最大优势是价廉。印棉品质适宜粗纱纺织,而中国正是粗纺织的大国。”、“因为白银的短缺,欧洲人找不到别的支付手段,印度的融入给英国提供了某些选择余地,这对英国有利,而且中国也可以接受。”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中国对棉花需求量大、国内饥荒对棉花进口需求增加、广东进口棉花优势、印度棉花的质优价廉、英国的组织等方面分析当时印度棉花能够大规模输入中国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中,使西方对华贸易入超局面部分改观的是来自东方殖民地的货物,棉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较早的中—英—印三角贸易是由棉花开始,且不似压迫贸易是非对等的邪恶贸易,而基本是互利性的。”结合所学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英—印三角贸易的发展、使西方对华贸易入超局面得到部分改观等方面说明印棉输入中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中“较早的中—英—印三角贸易是由棉花开始,且不似压迫贸易是非对等的邪恶贸易,而基本是互利性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英——印三角贸易是平等互利的正常贸易,而鸦片贸易则是单向的毒品输出,不对等。依据材料中“较早的中—英—印三角贸易是由棉花开始,且不似压迫贸易是非对等的邪恶贸易,而基本是互利性的。”、“英国是拿不出什么东西来和中国交换的,反倒是中国的茶叶和印度的棉花成为交易的主角。”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主要交易商品的种类、中—英—印三角贸易对英国、东方及中国的影响、大西洋三角贸易对欧洲和非洲等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不同。‎ ‎18.阅读材料:‎ 材料一 ‎ ‎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率先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转而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一划时代的转变当然是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实力为基础的。在那个时代,英国不存在党争对手,这种强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期。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贸易是国家的命脉,自由贸易对英国商人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因此,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英国最受宠的事业。‎ 材料二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由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新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为构建该体系,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手段:自由贸易。影响: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影响了19世纪末以后英国工业的发展。‎ ‎(2)特点:由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提供巨额援助,推动西欧经济复兴。‎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英国就率先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转而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贸易是国家的命脉,自由贸易对英国商人和消费者都有好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手段是自由贸易。依据材料一中“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英国最受宠的事业。”结合所学可知,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影响了19世纪末以后英国工业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中“二战使美国 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由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由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等方面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推动成立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等方面作答美国采取的措施。‎ ‎19.中国加入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大事年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当代中国”主题自行拟定论题,井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例:论题——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化浪潮 阐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世贸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贸易组织,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当代中国”主题自行拟定论题,井进行简要阐述。依据材料中“中国加入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大事年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化浪潮”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方面的意义进行阐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