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6)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福建厦门模拟)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解析 根据材料,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通过分封制实现权力重构,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但并不能表明是分封制的开始,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西周的基本政治原则,应是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只是其在政治上的表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甘肃调研)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西周时期不具备统一和集权的特性,故A项错误;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题干“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不具备统一性,故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在当时的时代来说是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湖北武汉调研)《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的“族坟墓”(  )‎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 “族坟墓”意为同宗族的人死后,活着的族人会让其归葬本族墓地,有利于凝聚宗族,维护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周朝尚未实现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四川自贡模拟)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解析 一夫多妻习俗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观念影响形成的,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中并未实行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故C项错误;宗法制中并未涉及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7·河北衡水中学质检)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解析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国家结构不是直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一种地方分权政治,且材料也未涉及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6·云南检测)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宗法制的破坏 D.百家争鸣的出现 解析 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西周统治阶层赖以存在的分封制瓦解,使得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即阶层间的流动,故B项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法制主要解决贵族在财产、权力和地位方面的利益分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6·湖南郴州三模)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 解析 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6·河南郑州考前模拟)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7·四川乐山调研)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解析 春秋时期的采邑制发展到战国的郡—县两级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根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小农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选择B项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和分封制崩溃均是表象,郡县制的形成是法家思想推广的结果,但不是根源,排除A、C、D项。‎ 答案 B ‎10.(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解析 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因此“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重庆诊断)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解析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这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 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6·江西南昌模拟)“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解析 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此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海南海口模拟)(25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16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由“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可知,以宗法制为依托;由“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可知,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由“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可知,宋明时期空前强化。第(2)问,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外部”根据材料二“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概括;“内部”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4.(2017·山西康杰中学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2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中“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先前时期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答案 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 ‎。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