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
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 1.条件 (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3)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4)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5)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市场广阔。 2.进程 (1)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新阶段: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影响 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工业日益重要 生产组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生活方式 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思想意识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 [轻巧识记] 工业革命 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条件 (1)生产力: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2)交通:蒸汽机车和轮船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表现 (1)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科技:19世纪中后期,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生产力飞速发展。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以内燃机为动力,出现新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电讯事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都取得发展。 3.影响 (1)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结构:诞生电力、石油和汽车等新兴工业。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生产的主要成分。 (3)生产组织:垄断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4)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归纳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2)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 (3)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4)在一些国家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例如:德国和日本。 [概念阐释]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轻巧识记] 第二次工业革命 四、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殖民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表现: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 (1)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民族资本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教材断点补遗]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被誉为“西方经济界的圣经”。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亚当·斯密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 主题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 工业革命后,其(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①英国依靠其商品和重炮轰击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占领大量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的庞大殖民帝国。……②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的影响。解读时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叙述。划线部分①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划线部分②说明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历史形成。 史料二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③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技术创新,由史料二中时间“1914年”判断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取得的成果。划线部分③说明流水线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答案 (1)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亚非拉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2)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利用不同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全球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涌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3)现代化史观: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的科学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包括失业者、退休者、 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问题。 (5)生态史观:两次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一 ①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温斯曾这样自豪地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上所有的温暖区域扩散。”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后,英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处于世界工厂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特殊地位。从①处的时间可以判定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史料二 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德国13%,美国11%,法国8%,俄国4%。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②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解读 史料二表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②处说明世界市场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史料运用 依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答案 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英国等西方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扩大、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这一切都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 (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T40,工业革命与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变迁 2013年 —— 2014年 (卷Ⅱ)T33,工业革命推动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2015年 (卷Ⅱ)T32,近代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 (卷Ⅱ)T33,第二次工业革命 (卷Ⅰ)T41,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2016年 (甲卷)T33,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环境污染 (丙卷)T33,19世纪60年代美国铁路建设 (甲卷)T40,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丙卷)T40,近代英国济贫制度 例题 (2016·全国丙卷,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思路点拨] ①审题干,找题眼:“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要从这句话中看出南北铁路轨距的差异。 ②联所学,抓关键:南北铁路轨距的差异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能从题干所反映的这个核心问题来思考,这个看似较难的问题便有了解决的办法。从这个角度出发,与选项一一对应,辨别选项,问题可以解决。 ③辨选项,定答案:根据“铁路有多种轨距”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不便, 这必然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铁路有多种轨距,未涉及经济增长,故B项错误;多种轨距的出现与科技水平无关,更无法体现限制制造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多种轨距的出现与战争无关,而是由于美国国内铁路建设不平衡和国内市场没有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 A [答题感悟] 有感于全国卷试题的“怪” 初次接触全国卷试题的同学,一般都感觉到全国卷的试题很“怪”。“怪”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全国卷试题一般不直接考教材上的知识,靠死记硬背不行;二是越是比较熟悉的选项越是不选;三是看完题干后不知所云,不明白题意。 其实,全国卷试题并不怪,它是基于能力的考查,旨在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审读原始材料的能力。我们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和核心,就能明白题意,由此便可回答出正确答案。本题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南北铁路轨距的不同,一定要基于这一史实出发,才可以解决问题。 1.(2015·课标全国卷Ⅱ,33)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选B项。表中只是给出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D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表中得出,故排除。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置,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材料也未体现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3.(2016·海南单科,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 C 解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与时间“1760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从18世纪后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故B项错误;题干中“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可见英国国内已经无法满足原料的需求,不得不依靠海外,故C项正确;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农业商品化也相应地完成,与“迅速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 4.(2014·福建文综)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中“乡间”“人民”“抛进城门口”反映了工业革命中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火车把乡间的人民带到城市中,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材料并没有体现A、B、D三项内容,故选C项。 5.(2016·天津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答案 (1)动力:工业的发展。 影响: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解析 根据材料中“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等信息可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大城市的兴起和农村人口转化为工业劳动力等信息回答影响。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6·洛阳三模)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 B.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 C.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确立,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为每个公民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渠道,在此基础上工业革命发生,故A项正确;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是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的影响,故B项错误;法律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如1832年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 2.(2017·开封模拟)英国在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速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奴贸易带来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的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的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 答案 B 解析 从时间上来看,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题目所问是“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要原因”,显然选项B符合题意,因为纺织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产业,并采用工厂制组织生产,促进了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而A项的“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运到欧洲,故排除;C项中“世界市场的形成”说法过于笼统,因为此时,只能说是初步形成,当时人口并不能自由流动,故排除;材料突出的是城乡差别,而如果是“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则应是城乡相差不大的,所以D项不正确。 3.下图是依据徐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农业工人的工资与生活水平》制作的《英国小麦每夸特价格波动图》,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原因可能是( )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大量增加 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减少 C.1800年前后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原料 D.1821年后农业机器普遍使用 答案 C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农业工人的工资随着农产品价格提高而逐渐增加,故A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所以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减少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所需原料逐渐增加,1800年前后小麦的价格最高,就是由于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原料,故C项正确;二战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业机器普遍使用,故D项错误。 4.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伦敦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5.(2017·大同联考)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 A.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 C 解析 从题目中“19世纪中期的英国”“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而此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走进工厂,故C项正确。 6.(2016·合肥三模)莫奈名画《伦敦国会大厦》把伦敦雾描绘成了紫红色,伦敦人对此颇感不解。但人们观察后发现,工厂烟囱中喷出带有火星的烟雾在阳光映射下的确是紫红色的。该作品( ) A.创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属于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 C.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揭示工业化对环境的危害 答案 D 解析 材料虽然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现象,但是材料中没有交代创作时间的确切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表述,莫奈在创作时侧重表达了“光和色”的主题,属于印象画派,故B项错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画家着重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厂烟囱中喷出带有火星的烟雾在阳光映射下的确是紫红色的”反映了工业生产使用煤炭为燃料,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间接表达了工业化危害环境的意思,故D项正确。 7.(2016·淄博二模)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掌握方法并成为有系统、渐增的,可知A项正确;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呈现的特点是技术工人凭借经验发明创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是科学技术引导发明创造,故B项错误;材料更强调科技对发明(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是断章取义,与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8.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财富资源的猎取 答案 C 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干预资本主义再生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垄断,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出现,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B项错误,C项正确;财富资源的猎取是表象,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9.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影响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人口流动频繁 D.工厂机械化冲击 答案 D 解析 圈地运动发生在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匠人员下降与城市化无关,故B项错误;人口流动频繁与工匠人员下降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机械化对工人技能要求下降,故D项正确。 10.(2016·惠州四模)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其意在说明( ) A.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德两国不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 C.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 D.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遇到困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896年德国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人的生活中有很多德国的物品,所以德国和英国并没有设置贸易壁垒,故B项错误;材料与德国的政治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的出口,结果却导致了德国物品的大量涌入,故D项正确。 11.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 ) A.实行计划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 C.出现垄断现象 D.推行福利政策 答案 C 解析 计划经济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晚于材料时间“19世纪晚期”,故A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晚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对经济自由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故C项正确;福利政策普遍推行是在二战之后,故D项错误。 12.(2016·赣州高三摸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答案 D 解析 从“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世界联系的加强,反映出世界市场形成把工业文明的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6·揭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及实施的历史影响。 答案 (1)原因: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是政府重要财源;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地方势力。 (2)政策:闭关锁国。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不同:材料一:国家应对经济(经济主权)加强控制或实现经济大一统;材料二:自由主义、自由放任。 影响:材料一:①对当时: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皇权统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豪强权贵和富商大贾财力,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地方割据。 ②对后世:历代统治者基本秉持了经济大一统的理念,对经济进行控制;虽然有助于加强统治维护稳定,但是不利于商品经济(民间私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转型(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①对英国: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要求,推动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英国社会的发展。 ②对世界: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自由贸易和国际贸易准则的制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进行归纳概括其原因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可知该政策为闭关锁国;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 (3)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一、二的表述可以看出两者对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同,前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控制,后者认为政府实行自由主义和自由放任政策;第二小问影响,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理念的评价,从当时和后世分阶段评价,而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则从对英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考虑。 14.(2016·宜宾三模A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时间 历史资料 ① 明万历年间 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② 清初 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 ③ 康熙六年(1667) 苏州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④ 中世纪晚期 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⑤ 16世纪初 英国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 ⑥ 1700年 英国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选取相关资料,围绕“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说明:可进行必要的补充,再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一:观点:中国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没能产生近代化。 虽然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但是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综上,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未能与时俱进,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趋向“衰落”。 示例二:观点:英国手工业发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 英国商人参与;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发展大机器生产,工厂的建立,管理进步等因素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这一切还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机器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为技术进步做了保障。 综上,英国具备了相应的历史前提,因此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快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解析 材料分别简单展示明清和英国近代手工业发展状况和是否走向近代化的结果,根据题设可以从以下三大类来提出观点:第一,中国明清手工业发展没有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第二,英国近代手工业发展使英国走向近代化;第三,中英手工业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而近代化结果不同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市场、劳动力、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等)。在论述第一类观点时,先提出基本观点,然后简单阐述手工业发展概况,从经济主导形式(小农经济)、思想禁锢(理学、八股取士等)、社会制度与政策(重农抑商等)以及科学发展状况(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等方面分析,最后得出近代中国落后的结论。在论述第二类观点时,先提出观点,简单阐述英国手工业发展概况(商人、劳动力、机器等),然后从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代议制的确立)、近代科技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最后得出英国实现近代化的结论。在论述第三类观点时,应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中英两方进行分析,可针对具体影响因素(市场、劳动力、工场发展程度、政策等)方面细化进行阐释,最后得出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