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3.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 11 - 太平天国运动是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在近五年的全国卷高考中未曾直接涉及。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太平夭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尤其是对江浙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晚清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需重点关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六年的全国卷中仅有一次以选择题形式直接考查。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辛亥革命所体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和民族意识以及《临时约法》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需重点关注。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沉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 爆发 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定都 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全盛 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 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②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③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评价 (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条件 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②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 11 - ③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④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⑤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⑥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成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 ②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历史功绩 (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2)功绩 ①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被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天京变乱的必然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成为发展潮流的时代,太平天国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内乱是必然的。 《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 - 11 - 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制定的,它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1.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断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预备立宪,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在13名阁员中,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之手,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身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热考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概念] 1.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1853年,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 11 - 2.圣库制度 圣库制度,即太平天国的公库制度。规定:凡参加起义之人均应折卖家产交公,即缴圣库;全体人员衣食均由圣库开支,任何人不得私藏财物。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使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读史 史料一信息“农民……渴望得到……土地”表现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分田到户”“家庭为生产单位”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守小农经济;“错误的,空想的”表明纲领的空想性。 [史料二]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 ——洪仁玕《资政新篇》 读史 史料二反映出《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与《天朝田亩制度》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史料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 ——《贼情汇纂》 读史 史料三反映了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封建帝王思想严重,缺乏科学的世界观,革命进取心减退。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认识。 提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都具有反封建性质,但二者的社会经济主张相反:前者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后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2.“洪秀全 - 11 - ……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结合史料三指出太平天国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提示: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多是用拜上帝教等迷信思想宣传组织群众。 [系统认知] 1.农民阶级局限性 从经济上看 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从政治上看 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从思想上看 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 从组织上看 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方案,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其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后,走向全盛时期 1859年天京变乱后,走向衰落时期 社会经济 主张 企图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当时的形势没有实行 历史地位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直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只能是空想 是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时代特点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旧式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的标志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领袖能够接受新事物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美国学者裴士锋在其著作中说:“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恢复中国19世纪时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及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该学者( A ) A.主张以世界史视野研究太平天国 B.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 C.强调以世界史视野研究武昌起义 D.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解析: - 11 - 依据材料中“19世纪”“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及上海”“中国这场内战”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学者研究的是介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依据“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可知该学者是站在世界一体的角度考察太平天国运动与欧美的纠葛,A项表述符合题意。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C ) 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解析:钱穆肯定了太平天国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同时也指出其只带来了动乱,没有带来建设,是辩证地看待太平天国的作用,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片面,故排除。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评价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评价的对象)与评价(一般是各选项的描述)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逐一进行推理分析,若不成立,直接排除即可;如果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不止一项,就需要结合题干进行反向推理证明,找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2)信息简化法。如果评价的内容以题干材料形式出现,且不易读懂,可运用此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1、2两题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处理;最后将评价内容与主体对照分析,找出最佳选项。 热考主题二 辛亥革命 [历史概念] 1.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新政最终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2.“预备立宪”运动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肯定与否定 - 11 -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读史 史料一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 [史料二] 辛亥革命的喜与悲 读史 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1.根据史料一,说明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2.N·佩弗《远东》一书认为:“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共和政体在美国等其他国家都搞成功了,所以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失败的是一代人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失败的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系统认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1)历史意义 - 11 - ①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③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④在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⑤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 (2)局限性 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②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③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删除同盟会政纲的男女平权条文。 [素养落实] 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1.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是按照这一法案运作的。1912年3月,参议院全体议员表决,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做了严格限制。下列哪一观点对此变化做了较为理性的解读( C ) A.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熟 B.参议院认为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更优越 C.参议院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原则 D.《临时约法》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不到半年就更换政体不是成熟的表现,排除A项;设立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两次表决前后不到半年,这是因为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可能会擅权独裁,故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的原则,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说明《临时约法》未能防止专制,故排除D项。 2.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B )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 解析:如选项中出现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表述,如“一定”“没有”“完全”“都”“只有”等词语,需要谨慎思考。如本题选项中的“没有”,A、C两项都有所体现或实行,D项中“五权分立”题干信息未涉及,B项符合材料信息“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故选B项。 - 11 - 对《临时约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的认识 第1、2两题均从反面考查《临时约法》的局限性,对于《临时约法》我们应理性地全面解读其民主精神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考生需结合史实对其进行“理性解读”。 热考主题三 考点综合拓展 综合拓展(一) 用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但是对于封建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战争的破坏、大量人口的减少,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明清以来形成的长期土地租佃制度,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这些自耕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②从社会政治方面看,清朝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的统治出现自立的倾向,并且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改变着清朝统治集团力量分配格局。 ③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使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④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产生了间接影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接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反面教训。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综合拓展(二) 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 - 11 -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综合拓展(三) 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及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清政府 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 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袁世凯 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英国等 列强 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促进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