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十、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十、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 十、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复习策略】‎ l. 抓住热点:本专题时代性较强, 考生在复习时要抓住热点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重点突破。一方面, 考生要关心时政, 找准时政热点与本专题知识的切合点。比如,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与中美关系发展之间的联系、江苏代表团访问台湾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联系、胡锦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中国对外开放和新时期外交的联系等。另一方面, 考生更要对这些与时政热点有关的知识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比如, 考生在复习“中 美关系的发展”这一热点时, 不但要纵向梳理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整个历程, 明确每个阶段中美关系的特征, 而且要把中美关系的发展放到整个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 去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2. 抓住联系:关干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将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新时期,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在历经曲折后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治、经济的发展既为思想理论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经济基础, 又对思想理论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政治经济的深入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相继产生, 而后这些重大的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中国不断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加上几代科学家艰苦不懈的努力, 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上突飞猛进,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的发展, 共同推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考点预测】‎ 新时期的外交、经济建设的成果、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思想理论成果的实践作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考点, 既是学科主干知识, 又与时政热点联系密切, 将成为2010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知识整合】‎ 考点 l、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天 ‎ l.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倾错误方针,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2)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内容: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 国有企业改革 ‎(1) 背景: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 4‎ ‎ ‎ ‎ 企业没有自主权;各方面积极性不高, 企业缺乏活力。‎ ‎(2) 内容: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②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④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3) 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 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 ‎(1) 过程:①从1980年起, 先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 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以后, 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 区。④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这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 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 意义: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2)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21世纪初, 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考点 2、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 法制建设 ‎(1) 背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的践踏, 使党和人民认识到, 要保护人民民主, 避免社会动乱, 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 措施: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成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 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 民主建设 ‎(1)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休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3) 基层民主制度:1998年,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 ‎(1) 提出:1982年, 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 正式提出“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方案;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 并获大会通过。‎ ‎(2) 实践:香港和澳门回归。‎ 4‎ ‎ ‎ ‎3. 香港回归 ‎(1) 原因:中国改革开放, 综合实力大增;“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作用。‎ ‎(2) 时间:1997年7月1日。‎ ‎(3) 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可以实践的, 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 澳门回归 ‎(1) 时间:1999年12月20日。‎ ‎(2) 意义:是中国统一历程中的重要一步,“一国两制”理论的又一成功实践, 为中葡交往搭建了安全和谐的桥梁, 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5.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元旦, 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2)1987年开始,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 ‎(3)1992年, 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即“九二共识”。‎ ‎(4)2005年, 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 年, 两岸通邮、通航、通商实现。‎ ‎ 6. 新时期重大外交活动 ‎ (1) 政策调整: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多边外交, 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 重大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0月, 在上海成功举办了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考点 3、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 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3)住: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 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①铁路:到“九五”期末,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②飞机: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 通讯工具 ‎(1) 到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 (2) 电话由奢侈品发展为日用品, 还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 ‎3. 大众传媒 ‎(1) 影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电视逐渐普及,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2) 网络: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2009年9月底, 中国网民人数已突破3.6亿。‎ ‎(3) 报刊: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 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考点 4、思想、科技的发展 ‎ ‎1. 科学技术 4‎ ‎ ‎ ‎(1) 载人航天:“神舟”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 经过21小时的飞行, 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 生物技术:20世纪末, 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 酝酿准备:①1978年底, 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各项工作的重心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2) 初步形成:①1982年十二大上, 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②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 成熟并形成体系:①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下视察途中, 就社会主义的本质, 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等问题, 做了深刻的阐发。②1992年10月, 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 正式确立: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末日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重难点解析】‎ 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 实现全球范国内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的加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 中国的加入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