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测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测文综历史试题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 第一次周测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A. 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C项,儒学自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D项,“开始”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雅典的这一转变 A. 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 B. 强化了民主参与的意识 C. 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D.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可知,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争议法律的裁决更体现科学性,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的法律审核只是其中的程序之一,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化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不是材料的重点,故BD项错误。法律的绝对权威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3. “哲学史的真正发源地是古希腊。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 A. 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关系密切 B. 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缺乏原创性 C. 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 德国人对传统文明的深刻眷恋 ‎【答案】C ‎【解析】‎ 根据“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可知,近代西方文明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德国的哲学与古希腊之间的渊源,不是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的关系,A项排除;材料中虽强调了德国哲学受古希腊的影响,材料主旨不是说德国哲学理论缺乏原创性,B项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联系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解答。‎ ‎4.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这表明罗马法 A. 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 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C. 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列案例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优先保障公共利益, 如“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选项B正确;材料中修建水渠的法律规定显然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选项A、D排除;材料中公路、水渠的修建并不是维护贵族利益,选项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相关内容,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两条法规进行解答,通过两条法规可见罗马法在保障公共利益优先的前提下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个人利益。‎ ‎5.“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古罗马】西塞罗:《对弗里斯的控告》)这反映了 A. 习惯法和成文法冲突 B.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 C. 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 D. 检察官和司法官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这体现了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故本题答案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 ‎6.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A. 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B. 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 罗马实行了务实统治策略 D. 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通过公民权的授予解决了地域局限,这是罗马统一地中海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罗马实行了较为务实的统治策略,故本题答案选C项;材料产生的是罗马帝国,不是罗马共和国,排除A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法律作用,不是强调罗马的扩张,排除D项。‎ ‎7.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8.论及卢梭的思想,学者贝克指出:“无论你是属于左派(哪怕是左翼中的左翼),还是属于右派(哪怕是右翼中的右翼),你都能在卢梭这里找到你的信条。”贝克认为卢梭的思想 A. 可以为民主政治服务 B. 导致了思想界的混乱 C. 违背了理性主义原则 D. 引发了欧洲政治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论你是属于左派还是属于右派,你都能在卢梭这里找到你的信条”可知,卢梭的思想符合了各种政治派系的主张,可以为民主政治服务,故选择A选项;材料主旨是卢梭的思想主张符合各类派系的政治主张,并不能导致思想界的混乱,故排除B 选项;理性主义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而卢梭的思想可以更好的为民主政治服务,应该是尊重理性主义原则,故排除C选项;欧洲政治革命主要为资产阶级革命,材料无关资产阶级的发展,故排除D选项。‎ ‎9.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0.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 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 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 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放任不管不利于社会发展,说明李斯特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持批判态度,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张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完全否定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材料认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C选项排除。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1.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指 A. 甲午中日战争 B. 抗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的影响,故A正确。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没有导致材料反映的现象,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与俄、法、德干涉还辽无关,故C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 ‎12.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 认为西安事变是曰本间谍所为 B.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是日本阴谋所制造……‎ 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认为日本企图通过制造西安事变引发中国内战,故苏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故D项正确;“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是苏联的主观判断,不是政策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苏联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故C项错误。故选D。‎ ‎13.有学者认为,14年抗战史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应该记入抗战的史册。据此可以认定历史研究 ‎①要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②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 ‎③要尊重历史客观真实 ‎④历史结论不能被修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战史改为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将过去8年抗战改为14年,因此历史结论是可以被修正。中国从1931年开始抗战,因此把8年改为14年,体现了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恢复,同时体现了要从整体看行历史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BCD排除。选择A。‎ ‎14.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选项排除。“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 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霸权主义。总体来看,说明不结盟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C项。‎ 二、材料阅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论述:‎ 时间 内容 ‎1920年 由于多次的交谈,一些当时的马列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 ‎1928年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28年 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1956年 适当调整和平衡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出现了许多理论,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托古改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无产阶级,联合广大农民阶级,进行艰苦卓绝的二十多年斗争才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任务。‎ 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虽然开启了工业化也创办了一些工业企业,但没能完成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搞官僚资本控制国民经济,不仅未能实现中国经济工业化,反而排挤民族资本使之逐渐陷入绝境。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在19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历史事实有力的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实现现代化建设。‎ 注:该论题亦可拆分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建设问题”。‎ 参考示例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照搬照抄经典作家的具体论断和别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并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中共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企图凭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却惨遭军阀屠杀失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迷信苏联“中心城市暴动论”的革命道路,一再围绕大城市企图展开暴动却屡遭失败,这些都说明中国革命无法根据现有的别国经验解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人也一贯善于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总体平稳快速的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毛主席针对苏联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表《论十大关系》,被历史发展证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实事求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注:该论题亦可以拆分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建设问题”‎ ‎【解析】‎ ‎【详解】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革命道路问题、农民阶级的地位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1920年至1928年中可提取俄式道路、农民运动与井冈山道路,从1956年至1982年间可提取调整和平衡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作为借鉴苏联经验,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提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等,最后,根据提取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即可。‎ ‎17.材料 明代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明初平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土司必须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也回报以丰厚的奖赏。土司的士兵听从朝廷和都指挥司的调发。‎ 杨氏在播州统治期间,豢养“涅手军”,土官“人皆世禄,自用其法”,任意压迫和剥削统治区内的各族人民。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土归流。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 ‎——摘编自曹大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作用。‎ ‎【答案】(1)受自然条件限制,少数民族众多;为加强西南地区的统治;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 ‎(2)稳定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改土归流;易形成割据势力,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可知自然条件差别大,少数民族众多;据材料“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可知借鉴元朝土司制度的经验,加强对于西南地区的统治。‎ ‎(2)据材料“明初平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可知稳定了西南地区的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据材料“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可知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土归流”可知因为叛乱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改土归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