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09 抗日战争
1 知识整合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卢沟桥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 开端,随后,日本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2.实现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3.概况 (1)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 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4.结果 (1)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 (2)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5.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 人数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 年初,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全村的一千五百多人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3)细菌战: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用中国活 2 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6.抗战的胜利 (1)胜利 ①敌后战场 a.百团大战:1940 年下半年,华北地区,彭德怀指挥;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 模战役。 b.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②国外战场 a.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b.概况:1942 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 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 征军击败侵缅日军。%网 (2)标志: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3)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重点考向 考向一 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比较 3 1.区别 项目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建立根据地 抗战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 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 的主战场 2.联系 (1)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 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共 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网 (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 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典例引领】33.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 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 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答案】D 【参考答案】 【解题思路】 4 考向二 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 项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 历史背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群众范围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 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 主要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 级和农民阶级 合作方式 党外合作 党内合作 不 同 点 组织形式 没有正式的、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统 一的政治纲领 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 三民主义 共产党的 地位 中共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而且掌握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起了中流 砥柱的作用 中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没有掌握 革命的领导权不 同 点 影响 是团结抗战的政治保证,并最终实现了 抗战的胜利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 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相同点 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受到了国际因素的影响,如共产国际的推动 作用;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促成的 【典例引领】“是日举行闭会,中山致闭会词。至三时许,此次全国国民党代表之重大会议,遂宣告闭 幕。”——天津《大公报》(民国十三年)此次大会 A.宣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B.确立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C.宣告国共首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标志着国共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时间“民国十三年”可知是 1924 年,是指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宣告国共首次合作革命 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以 C 正确,B 错误 D 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是在 1921 年。 5 考向三 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及原因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 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 者,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因素主要有: 1.从领导因素看: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求和;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 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打击,逐步粉碎了 日军的侵略计划。.网 2.从战略战术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使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 最后赢得了胜利。 3.从国际环境看: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侵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列强共同的愿望,列强偏袒日本; 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 有力支持及援助。 【典例引领】甲午战争爆,抗日战争,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民耗,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 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元气 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 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 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 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 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 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 命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6 材料三 1940 年 3 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 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 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 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 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参考答案】(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侵略有理,侵略有功)。 (2)甜头:《马关条约》。 史实: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东北发动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发动九一八 事变,侵占东三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 (3)贡献:提出新三民主义;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或推动国民革命兴起;成为激励全 民族抗日的精神领袖。 (4)认识:两次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甲午战败带来了灾难也 激发了中华民族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抗日战争中国付出巨大代价,但也为民主革命胜利,为民 族复兴奠基。)民族凝聚力的强力与否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第(3)问,从材料三“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关键信息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贡献之一: 成为激励全民族抗日的精神领袖。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唤醒民众民族精神 的贡献还有“提出新三民主义;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或推动国民革命兴起”。 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辩证分析两次中日战争,只要抓住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即可。 7 考向四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的原因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取得胜利的原因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作贡献。.网 (4)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典例引领】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 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日本军人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导致的。由此 说明 A.全民族抗战是此次胜利之源 B.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的军事路线 C.日本惧怕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 D.国民党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影响 【参考答案】A 8 考点冲关 1.1932 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 时,结合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2.自 1934 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 年后, 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3.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而自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当时思想界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不足 B.提振民族精神以抵抗日本侵略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与独裁 4.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 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 3、第 11 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 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9 5.林彪 1942 年到重庆与蒋介石会面时说:“毛先生要我转告校长,为了赢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应彼此 接近,彼此相容,彼此打成一片。这一原则,不但现在不能动摇、违背,将来也是如此。我们对校长个人 也是如此,不但现在拥护,将来也必拥护。”这一会话 A.反映了国共两党再次开始了合作 B.为后来的重庆谈判奠定了基础 C.与苏联处境和中国抗战形势有关 D.说明了国共两党之间摩擦消失 6.国民政府于 1937 年 9 月设立了国际宣传处,主要负责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管控在华外 国记者的报道内容。整个抗战期间,先后在国外设立 12 个办事处,分布于欧美各地,并与当地民间团体建 立了相当广泛的联系。该机构的设立 A.有助于获取国际力量的支持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D.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 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 D.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8.如图是 1941 年 2 月 1 日《新华日报》上刊载的一幅题为《前门打虎,后门防狼》的漫画。据此,作者意 在揭示 摘编自 2001 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 (2007 年第三版) 1937 年 7 月 7 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 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 8 月,在外国权益 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 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 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 12 月占领南 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 京事件)。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 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 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0 A.共产党面临复杂的抗战形式 B.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 C.日本侵略者遭到国共的夹击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抗战的帮助 9.蒋介石在 11 月 27 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首都与前方军队, 皆多得日无穷之益,总理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手造之首都实不 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B.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D.中共战略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10.如图为 1937 年初“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该广告 A.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 B.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C.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 D.体现出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 11.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 中国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 30 发子弹、7 枚手榴弹 11 国民党军队 2000 发子弹、12 发炮弹、30 枚手榴弹 欧洲战场 苏军 30 发炮弹、1300 发子弹、230 公斤航空炸弹 太平洋战场 美军 3000 公斤炸药 上表数据主要反映出 A.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B.法西斯军队作战顽强 C.中国抗战尤其是敌后抗战的艰难 D.反法西斯战争耗费巨大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 1 观点 2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 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 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 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 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 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 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直通高考 12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 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 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 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2.(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 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 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2018 年江苏卷)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 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 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 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的 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 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 1938 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 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 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 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 1938 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 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13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学校教育的救国主题。材料反映了 1932 年浙江教育界在制定的“教学大纲”中, 对全省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各科目中提出了对“东北事件”国耻事件进行学习与认识,可见当时的学校 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故选 D。A 项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C 项说法绝对化,故排除;全面抗战发 生在 1937 年,与 1932 年的教育界活动无关,故 B 项错误。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材料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不是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不足,故 A 项错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应为中国的抗战时期,因此当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振奋抗日精神, 故 B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这一时期并不是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 C 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合作抗日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选择,故 D 项错 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材料未体现“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故 A 项错误;日本侵华 战争蓄谋已久,并不是迫于无奈,故 B 项错误;从最初想以少量兵力应对到大量增兵,说明“淞沪会战打 乱了日军作战计划”,故 C 项正确;因为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所以在战略上是主动的,故 D 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42 年与“再次开始了合作” 说法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与重庆谈判无关,排除 B 项;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 段,故 C 项正确;“摩擦消失”说法错误,排除 D 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材料所述设立国际宣传处或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以宣传中国的抗战和日军 的暴行,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和支持,故 A 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宣传无关, 14 故 B 项错误;宣传中国的抗战和日军的暴行与国民政府国际地位的提高无关,故 C 项错误;国际宣传处的 设置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学%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抗日战争的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两国 的教科书均反映了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三个历史事件,但对其前因、后果得出截然不 同的结论,表明双方均是站在各自的国家立场和意志之上得出结论的,反映了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 故选 C 项。表格信息没有体现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故 A 项错误;上述三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昭然若揭,且 年代不甚久远,故 B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8.【答案】A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中蒋介石日记的时间“11 月 27 日”及“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 首都与前方军队,皆多得日无穷之益”“对手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 11 月初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这是南京即将沦陷前蒋介石惜别其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的 日记,故选 A。B、D 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渡江战役、南京即将解放发生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 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根据图片中的“林彪”“刘伯承”可以判断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由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因此能更好地实现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故 B 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根据表格材料“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进行 解读,毙伤一敌所耗弹药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所用数目最少,说明中共敌后抗战的艰难,C 项正 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的向背,A 项表述错误;B 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材料只是介绍 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不能看出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耗费,排除 D 项。 12.【答案】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 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 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 15 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亦从此开始,但不能成为中国抗日战 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可选定任意一个时间或者两者的结合,然后进行论述,结合抗战 的史实说明确定这一时间的原因和意义。 【直通高考】 1.【答案】A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 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 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 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 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 B 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 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 命发生在 1924—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 A、C; 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 D。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 的文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理解。2016 年全国Ⅰ卷 30 题同样考查了抗 日战争,可见,抗日战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相对于 2016 年全国Ⅰ卷 30 题,本题的难度 有所下降,明确突出了全民族抗战这一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关注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 关注和研究。 3.【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 16 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 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 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 角度进行分析。 【名师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 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 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 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 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3)问的“评价” 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