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京市、盐城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 A. 政治专制国家集权 B. 礼乐社会等级鲜明 C. 物质丰富国力强盛 D. 社会转型礼崩乐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周天子到庶人祭祀的礼仪和规格,体现的是社会的等级森严,故B正确;周代没有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物质丰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推行,而不是礼崩乐坏,排除D项。‎ ‎2.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一批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右图是“五祀卫鼎”中的铭文,它记述了贵族裘卫和邦君厉在王朝官员们的监督下互换等值土地的史实。这表明 A. 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B. 井田制已出现松动迹象 C. 诸侯已脱离周王室控制 D. 贵族官僚可以买卖土地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互换等值土地”的现象,这体现出井田制已出现松动迹象,已经有了土地私自交换,故B正确;ABC三项都与材料无关,不能反映,故排除。‎ ‎3.北齐时,马敬德“将举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这表明当时 A. 九品中正制得以普遍推行 B. 举孝廉是入仕的首选途径 C. 选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样性 D. 考试已成为选官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反映出当时选官既有“举孝廉”,又有“策问之”,由此可以看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样性,故C正确;九品中正制按门弟高低选官,不符合题意,排除A;“首先”表述错误,排除B;考试已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是指科举制,排除D。‎ ‎4.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韩彦直《橘桔录》:“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由此可知,宋朝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 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C. 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 D. 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当时福州等地有专门种植荔枝、桔子的大户,体现了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C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南移,排除D。‎ ‎5.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 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 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 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夫之认为物质是其它一切存在的基础,没有弓就不会有射道,以此类推,因此体现的是他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D正确;ABC项都与材料中强调唯物的思想无关,排除。‎ ‎6.近代中国一场战争,使“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江、浙、皖诸省往往“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其中强有力者,飞来客燕,敢欺本地篱鷃,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导致该情形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 中英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中日甲午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范围正好涉及到江、浙、皖诸省,对这些富饶的地区的经济造成了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之间的战争,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7.郑观应说:“惟东、西国例,公司虽官助厚资而成,亦无官督、商办之例。”麦孟华说:“中国公司,以官督办,事权号令,皆出其手,任意吞蚀,莫敢谁何……良法美意,以官督而悉败矣”。这反映 A. 洋务企业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B. 民族资本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C. 洋务企业经营体制存在缺陷 D. 政策转型推动民族工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事权号令,皆出其手,任意吞蚀,莫敢谁何”体现的是官办企业存在的经营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排除ABD;‎ ‎8.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 A. 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 B. 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 C. 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 D. 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严复强调的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都只是涉及到如技术、船政之类的东西,可是照搬这些西方的东西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作为维新派的他主张要进行政治变革,故D正确;AB两项与材料所述的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9.国民政府制定的计划是“川、黔、滇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当,必可造成统一局面。”该“计划”出现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共军入黔”可知,这属于红军长征的路线之一,故B项正确;北伐时还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并没有“入黔”,且与材料所述的形势不符合,排除D项。‎ ‎10.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 A. 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B. 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 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教育大会,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方针,故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排除C;材料只涉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能说明是优先发展教育,排除D。‎ ‎11.1955年,毛主席曾评价河北遵化县的王国藩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驴的四分之一属于社外成员),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这一评价 A. 见证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初创艰辛 B. 推动了农业合作社运动高潮到来 C. 肯定了农民土地改革后的积极性 D. 体现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路线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农业改造过程中农民的积极行为给予了肯定,这推动了农业合作社运动高潮到来,B正确;人民公社是1958年开始的,排除A;材料并不涉及土地改革,而是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 ‎12.198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裁军大会上,中国就裁军问题提出了基本原则,包括反对军备竞赛;各国均有权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讨论和解决裁军问题,而不应由少数大国包办垄断;制止侵略,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冲突等。1985年6月和1997年9月,中国主动宣布单方面裁减100万和50万军队员额。此举表明,中国 A. 打破美国遏制所形成外交僵局 B. 外交主导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 D. 将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反对进行军备竞赛,要求各国要有平等的讨论权,并率先做出了裁军的表率,反映出中国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故C正确;A项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D项。‎ ‎13.李艳辉《扼杀精英的雅典民主》中指出:“(惩罚)不施于穷人,只施于名门望族,往往由于家庭的威望惹人妒忌才受到这样的惩处;这种表面上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要是那种卑鄙下流的人碰上这种惩罚……就丝毫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办法”是 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实行“陶片放逐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要是那种卑鄙下流的人碰上这种惩罚……就丝毫起不了什么作用”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的弊端,故D正确;ABC都与陶片放逐法无关,排除。‎ ‎14.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A. 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 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 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 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 15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者中存在新旧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不是影响,ACD都属于影响,排除。‎ ‎15.有学者指出:“1517-1525年间的福音运动之后,新教与天主教便开始了争夺主动权的斗争,通过教育、宣传以及书籍审查制度建立了更加严格的教义体系及服从制度。由于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便与诸侯、官吏和国王结盟,结果在实际上把教会变为政权的一部分。”材料与下列观点相吻合的是 A. “教随国定” B. “破除教会迷信”‎ C. “反对赎罪券” D. “信仰即得救”‎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教会变为政权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宗教服从于政权,形成了“教随国定”的局面,故A正确;新教与天主教都信教,并没有破除教会迷信,排除B项;C项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信仰即得救”只涉及到信仰的自主权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6.在美国,众议员和国家主要官员由民选产生,任期有明确限制,还赋予议会弹劾包括总统在内一切行政官员的权力;州政府和地方官员,绝大多数也是由民选代表或代理人组成。这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之一。C项与题意相符;联邦制原则涉及的是国家的结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B项;中央集权原则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 15 -‎ ‎17.1937年初,罗斯福政府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致使失业率人数骤然回升,从1937年8月到1939年6月,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工业产值下降33%,失去了1932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该材料反映罗斯福政府 A. 已放弃既定的经济策略 B. 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 C. 并未成功实践新政思想 D. 将干预视为应急的措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斯福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说明他并没有把国家干预当成长期的政策来推行,而是视为应急的措施,故D正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排除;干预是有效了,并没有失灵,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合,新政已经实践,排除C项。‎ ‎18.1969年3月,勃列日涅夫表示要“竭尽全力”致力于“巩固欧洲和平与安全”,建议就建立包括两大军事集团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尽快“开始对话”,并就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问题举行会晤。同年11月,苏联同美国开始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这反映出 A. 苏联谋求与美国关系的缓和 B.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结束 C. 欧洲崛起冲击美苏两极世界 D. 工业停滞导致苏联态度软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建议就建立包括两大军事集团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尽快“开始对话””中可以看出美苏已经开始进行对话与谈判,反映出苏联谋求与美国关系的缓和,A正确;B项是苏联解体,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崛起,排除C;材料并没有体现苏联的工业停滞,排除D。‎ ‎19.2019年12月4日,庆祝北约成立70周年的峰会在伦敦闭幕。峰会虽达成一份申明,再次强调团结与力量,但难掩成员国尤其跨大西洋国家之间的分歧。为此,美国智库外交学会的斯图尔特·帕特里克评价道:“在跨大西洋关系受损和大国竞争加剧之际,战略自治对欧洲人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这说明 A. 西方国家已经陷入分裂 B. 北约组织的土崩瓦解 C. 美国已成欧盟战略对手 D.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分岐反映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势力不断在角逐,故D正确;北约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西方国家,排除A;有分岐并不代表瓦解,排除 - 15 -‎ B;材料没有涉及欧盟,排除C。‎ ‎20.作家莫泊桑形容当时一位画家:“他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猎人。他……带着他的画布——用五到六幅画布描绘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与光影效果下的景观。他完成这些画作之后,便按天气的变化一张张排列。”下列作品与该画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影效果下的景观”所体现的是印象派的风格,而C项属于印象派,故C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B是现代主义立体派,D是浪漫主义,都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4分,22题14分,第23题12分,第24、25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 15 -‎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 ‎(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职责: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回答即可。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概括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即是其意图,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 ‎(2)调整:从材料二中的信息“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 ‎(3)关系: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的角度进行概括 ‎22.近代以来,人民主权思想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 15 -‎ 材料一 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各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民智之成何验乎?验于议会。夫学校与议会,相联络、相终始者也。故学校未成,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 ‎──康有《日本变政考》(1898)‎ 材料二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 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 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盖民国之民权, 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 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藉以破坏民国。‎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三 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民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确立的人民主权思想的具体主张。新中国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进行了哪些制度建设?‎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体现的特点。‎ ‎【答案】(1)主张:认为兴民权需要以办学校、开启民智为前提。原因:政治上维新变法的需要;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进步: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将争取民权理论与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原因:维护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共产国际的帮助;受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3)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特点:对民权的认识不断升华;民权具有阶级性、时代性特征;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形成制度保障。‎ ‎【解析】‎ - 15 -‎ ‎【详解】(1)主张:根据“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得出认为兴民权需要以办学校、开启民智为前提。原因: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政治上维新变法的需要,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进步:根据“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得出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根据“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得出将争取民权理论与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原因:结合所学从新三民主义提出 的背景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维护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共产国际的帮助;受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3)主张:根据“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建设:结合所学概括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的内容即可。‎ ‎(4)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对民权的认识不断升华,民权具有阶级性,时代性特征,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形成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概括。‎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一份文献描述说,靠织布致富的塞戈维亚商人“充当真正的家长,在自己家中和外面指出一大帮,不少情况下有二三百人,借此雇佣其他人手生产各种各样最精美的布匹。”……176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把棉纺织产业优势归结为它们雇佣了大量工人,这样一来“一个工人只做一件事,而且他终生就做这件事,其他人则做别的事”。……19世纪,棉花出现了真正的工厂。棉织品与印度、非洲、美洲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与黑奴贩卖活动有所关联,棉纺织业在诸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大型殖民口岸或其周伟建立起来。它得益于这些口岸的能源和它们聚集的资本。毫无疑问,这些广泛传播的工业要求甚至开启了技术改造活动。‎ ‎——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末期,印度控制了全世界1/4的纺织品贸易,但是机器织出来的棉布价格更便宜,质量也更有保障,英国棉布迅速销往全世界,打垮了各国的本土纺织业,印度也不例外。作为距离印度产棉区最近的港口,孟买成了印度棉花的交易中心,孟买商人们纷纷去乡下鼓动印度农民改种棉花。为了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一位名叫威廉·凯里的英国园艺爱好者于1820年在加尔各答成立了“皇家农业与园艺协会”,虽然早期成员大都是住在印度的欧洲人,但这是印度境内第一个与农业技术有关的科学学会。‎ ‎——袁越《白金的故事:棉花改变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 15 -‎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16到19世纪的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2)综合上述材料,以“近代棉纺织工业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历程:16世纪由商业资本主义控制;18世纪出现大规模劳动分工和手工工场;19世纪,棉纺织业工厂出现,引发了工业革命。‎ ‎(2)答案:‎ 论点 论据 结论 近代棉纺工业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近代棉纺工业是资本主义的主要产业,冲击旧经济形态;具有扩张性和开放性,通过殖民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印度从棉布出口大国变为棉花出口大国;逐渐沦为列强的产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近代科技的传播;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的农业现代化。‎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 ‎【详解】(1)历程:结合材料中三个不同时段的发展概况进行提炼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是16世纪由商业资本主义控制;18世纪出现大规模劳动分工和手工工场;19世纪,棉纺织业工厂出现,引发了工业革命。‎ ‎(2)本问是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比如可从棉纺工业的影响方面进行提炼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24.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爰暨季叶, 斯道陵替, 富强者并兼山泽, 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今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 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 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 循行州郡, 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 兴富民之本。‎ ‎——《魏书》卷七上《高祖纪》‎ 材料二 ‎ - 15 -‎ ‎ 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戶”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們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 ‎——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之田”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后果。‎ ‎【答案】(1)背景: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内容: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贫民。‎ ‎(2)目的:将被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的增加税收;为中原地区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性质:具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多重性质。后果: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未能完全抑制土地兼并,旧的剥削关系依旧存在。‎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富强者并兼山泽, 贫弱者望绝一廛”得出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根据“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 或因饥馑以弃业”得出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内容:根据“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 兴富民之本”得出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贫民。‎ ‎(2)目的:根据“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在此基础上迫使他們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可得出目的是将被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的增加税收;为中原地区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性质:根据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户籍、土地的内容可概括得出性质是具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多重性质。后果:可从均田制的影响回答,可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未能完全抑制土地兼并,旧的剥削关系依旧存在等角度概括。‎ ‎25.拿破仑执政时期,非常重视国家教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于1802年颁布了《国民教育计划》,该法令明确了法国中等教育的改革…… 1806年颁布了《有关帝国大学的构成法》,规定:以帝国大学名义,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国民教育的机构。……1808年3月,拿破仑政府又颁布了《大学组织令》……拿破仑还创办和扶持了十几所新型高等专科学校。‎ - 15 -‎ ‎——周敏娟《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思想探析》‎ 材料二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上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拿破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坚定不移的原则的教育机构,那么政治上也决不能有稳定性,若人们不是从孩提时起就懂得他们应当属于共和派或保王派,应当是天主教徒或怀疑论者,那么,这个国家机构便不能组织起一个真正的国家。‎ ‎——史静寰《拿破仑与帝国大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时期法国教育改革的措施,并归纳其特征。‎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 ‎【答案】(1)措施:进行中等教育改革;建立起帝国大学;创办和扶持新型高等专科学校。特征:以立法为手段;教育体制框架逐渐完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 ‎(2)评价:推动了法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是其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该法令明确了法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得出进行中等教育改革;根据“1806年颁布了《有关帝国大学的构成法》,规定:以帝国大学名义,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国民教育的机构”得出建立起帝国大学;根据“拿破仑还创办和扶持了十几所新型高等专科学校。”得出创办和扶持新型高等专科学校。特征:根据材料中涉及到的颁布相关法律可得出以立法为手段;根据材料涉及到大中学校和专科学校可得出教育体制框架逐渐完善;根据“拿破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坚定不移的原则的教育机构……”可得出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 ‎(2)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法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是其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等角度概括。‎ - 15 -‎ ‎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